進步是一個加速升級的文明發展過程。
當你為電腦升級時,通常要購買一個效率更高的CPU處理器和主板,一個存貯量更大的硬盤,並相應增加一些內存條,它們可以提高你的電腦的數據處理速度。當然,如果你需要更快地接受圖像文件,那麼最好要購買一台分辨率更高的顯示器並為它配上加速圖形顯示卡,這個顯示卡可以節省處理器計算數據的速度,使圖像在顯示器上更清晰、更快地顯示出來。但即使如此,你也不會指望它成為一部速度最快的電腦,因為你知道,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套用一句廣告用語--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在英語中,最快(fastest)是一個最高級語詞,而更快(faster )則是比較級語詞。更快一詞所包含的比較級含義就是現代信息技術進步乃至一般人類技術進步所遵循的基本法則。
Intel 公司總裁格羅夫曾提出了一個狂者生存原則,其宗旨就是倡導一種不知滿足、不斷創新的生存觀念。有意思的是,台灣出品的《大富豪》遊戲開頭的一行醒目標語為這個原則作出了最好的註釋:不斷突破,是我們的每一步--狂徒創作群!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物體運動速度在沒有任何外力推動的情況下必定是一個常數,這就是所謂勻速運動,這裡既不存在更快,也不存在更慢的問題。由於這種速度沒有變化,所以物理學家認為靜止也是一種勻速運動。反過來說,正加速度則是外力推動的產物。這裡只有更快,沒有最快,也就是說,從邏輯上看,這種加速度是沒有極限的。
那麼,對人類技術文明來說,那個推動它不斷加速發展的外力來自何方呢?
本世紀初,心理分析的開山祖、奧地利哲學家弗洛伊德設計了一種動力學意義上的心理模型。他通過對大量臨床心理症個案的分析提出了一個假定:在人的潛意識領域中存在著一種生理和心理能量,即力比多(Libido)。它是生理本能,也是一種心理慾望。它有一個基本特徵:每個慾望都有一個慾望對象,任何慾望都尋求滿足;一旦慾望受到壓抑,並且得不到發洩,就可能導致各種心理症。
不用說,弗洛伊德關於慾望的解釋與西方歷史上的快樂主義原則是一脈相承的。這種快樂主義認為:快樂就是慾望的滿足。慾望的滿足就是人性,就是人生和歷史的目的。中國古代的鐘鼎彝器上常刻著一個有頭無身的怪物,名字叫饕餮。
這只面目猙獰的怪物一向聚斂貨財,貪食無度。所以被當做一個凶神。顯然,它象徵著人類那無休止的慾望。在經濟學中,人的這種饕餮慾望直接表現為毫無止境的物質需求。需求-滿足模式是許多經濟學理論中的基本概念。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過:沒有需求就沒有經濟學。
從歷史上看,人的物質需求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按照一些歷史學家的看法,所謂簡單需求就是人類賴以維持生計的基本生存需求,而複雜需求則表現為對於需求的需求。它們是傳統經濟和現代經濟的重要區別之一。匈牙利思想家奧塔·謝克曾經描述說:在一些傳統的原髮型社會中,人們的所有勞動都是為了解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一旦這一需求大致滿足,社會生產和技術活動就失去了動力,它或者處於停頓,或者經過新的動盪使人們又回到衣食匱乏的時代。因此這種傳統社會(通常指農業社會)具有明顯的循環特徵。這些社會中的需求-滿足遵循著這樣一個模式:飢餓造成食物。然而在工業社會特別是現代社會中,基本生存需求的滿足只是社會高速發展的起點。在這個時代,消費者因為解決了溫飽問題,沒有衣食之虞,所以其消費需求變得模糊疲軟。因此,現代企業家和科技專家的基本需求就是發現和喚起人們的潛在需求和消費慾望,換句話以,他們擁有強烈的對於需求的需求。他們必須用新的換代產品吊起人們的胃口,通過廣告來刺激公眾的更高消費慾望。所以,現代社會的市場往往不是現成存在的,而是開發出來的。在這裡,需求-滿足遵循著一個新的模式:食物造成飢餓。現代企業家和商人的任務是製造需求,凡是在都市中生活的人對此感受一定很深。有時你在進商店之前,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逛了一圈後,你忽然發現自己需要所有商品!食物造成飢餓就是把未來性的虛擬需求變成今天的現實滿足。這是一個分工明確的過程:公眾是被動的--他們通常只有一種模糊的、要求過得更好的需求;科技專家和產品製造商是超前的--他們總是為了一種未來的、虛擬的需求而創造新產品;商人們是主動的--他們一方面通過市場預測告訴製造者,市場最需要什麼產品,另一方面又用經過廣告包裝的新產品對消費者說:這就是你們需要的。
在這個過程中,公眾的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商家的利潤不斷增長,科技人員的創造力也日益強大。大家各得其所。需求-滿足的呼拉圈越轉越快,而社會也在這過程中變得更新、更快和更富裕。人的慾望或需求是繼發性的:
一種慾望的滿足又刺激一個新的慾望產生,這個過程週而復始,決不會停頓。莫裡哀在劇本《唐璜》中借主人公唐璜之口明確地表達了這種意思:怎麼?難道你讓我永遠廝守著第一次所愛的人?受她束縛控制,為她與世隔絕,不能再看別人一眼?不!不!平生不二色只是蠢人的原則。天下美女都有權讓我動心:最先遇到的女人不能剝奪其他女人佔有我的心的權利。……總之,在這類事情上,我的雄心與那些攻城略地的野心家沒什麼兩樣,總想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決不願克制我們的慾望!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巨大的慾望,我就像亞力山大一樣渴望擁有全世界!如果把唐璜換成比爾·蓋茨或那位鼓吹網絡計算機的Oracle公司總裁拉裡·埃裡森,上面的話同樣適用。當國外媒體上剛剛把比爾·蓋茨稱為PC帝國的凱撒,埃裡森便扮演了凱撒的謀殺者布魯圖斯的角色,他指著NC機挑戰說,我們正在進入後PC時代。
有意思的是,國外學者如今常常在一個時代名稱前面加上後(post-)這個前綴。比如20年前,當發展中國家剛剛進入工業化時代,丹尼爾·貝爾就發明了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這個說法;
當我們還不清楚現代主義意味著什麼時,法國和美國的思想家已拋出了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個概念。如今,當信息社會的影子還沒有完全覆蓋我們的生活時,尼葛洛龐蒂又在談論後信息時代了。
在我國學術界,對後……主義的談論也成為時髦。我在一次給國外學者的信中開玩笑說:一些post-graduate(研究生)正在研究各種post 主義。麻煩的是,今天時代變化得這樣迅速,一旦後工業社會成為明日黃花,我們還怎麼命名下一個時代呢?總不能說那是一個後後工業社會吧?不過認真說來,後……時代的說法意味著超越。超越是人類慾望的本質。而超越所遵循的就是比較級法則。不斷產生的慾望就像是人的影子:人總想跳出自己的影子,即便他總是跳不出去,但卻實現了越來越快的跳躍。我們在這跳躍中進入了一個比較級時代,據說這就是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