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李河>>得樂園?失樂園

雲台書屋

前喻社會和後喻社會


  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未來與文化》一書中區分了三種文化:後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所謂後喻文化是指一種傳統支配現在的社會,在那裡,年輕人的生活是聽從長者籌劃安排的,他們的生存任務就是保存和複製傳統;而前喻文化與此相反,它是一種將來支配現在的社會,這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社會,長者要向年輕人學習,並永遠保持年輕人的心境。

  顯然,前喻文化就是面向未來的社會,反之則是面向過去的社會。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社會代入米德的框架中對號入座。因為她說的那種傳統型的後喻文化正在全球範圍內相當迅速地向現代型的前喻文化轉化。按照她的說法:從現在起,沒有人會生活在他誕生時所看到的那個社會,也沒有人會死在他曾經為之工作一生的那個世界。現在三四十歲以上的中國人,對米德這段話一定有著十分深刻的體會。

  我曾經在《南方週末》上發過這樣一篇文章:《FORMAT:對生活的格式化》。

  其中談到:

  電腦進入家庭何嘗不是對我們以往生活的格式化?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家裡普遍窮,除了電燈和話匣子幾乎沒有帶電的東西。

  後來有了幾大件,但冰箱和洗衣機除了使物質生活方便些外幾乎就是個擺設。電視雖說於精神生活不無補益,但多數人的多半時間還不是象鄉下人看畫一樣只管對著它倒抽氣地傻笑?電腦就不同了,你可以用它寫字、畫畫、聽音樂、玩遊戲。

  互聯網更是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廣闊的信息世界:通過聯網,我們可以閱讀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獻和消息。這樣,信息高速公路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我們由此初嘗作一個世界人的滋味。……從當初以為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受苦人到現在與文明人類共享沒有國界的精神成果,我們的生活似乎經歷了從猿到人的不斷格式化過程!

  不久前社會上流傳著一首具有後現代意味的民間詩:《我們要等……》,我只記得其中幾句:我們要等要把猴子等成達爾文要把人類等成機器人……

  我們還要等要把歷史等成索斯比(拍賣行)

  要把現實等成一扇電子門要把世界等成一個實驗室要把天使等成克隆人……

  毫無疑問,這首詩的主題就是那個讓我們感到如幻又如電的時代巨變。我們不僅不經意間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從未想像過的未來之中,而且要被迫接受它的格式化。前蘇聯一位號稱靠本能寫作的現代詩人安德列·沃茲涅辛斯基曾大發感慨說:今天,我們的思想還屬於19世紀。但是科技發展得那麼快,所有的一切都在高速發展。任何事物都比我們大腦的運轉速度還要快,所以我們得換換腦筋,讓自己的精神21世紀化。讓精神從19世紀跳躍到21世紀,就要讓人們的目光從過去轉向將來,讓雙眼像盯著顯示器那樣死死盯著這個將來,並按照各種關於將來的傳說來安排現在的學習和生活。否則便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從現代生活中下崗的命運。人們常常把下崗稱為待業,但正如將來不是在等待中到來的一樣,你也無法在等待中獲得理想的職業。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嚴酷現實。前喻文化是一個將來支配現在的社會,那麼傳統呢?--許多文化的守夜人這樣叫道。

  這是我後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