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姜奇平>>數字時代的人與商業

雲台書屋

2、電子社區


  人們頭腦中容易有兩個「洞穴」偏見。一是認為信息化是政府行為,走向市場必賠錢無疑。作為印證,ISP們果然一個個向有關部門「繳槍投降」,甚至被收編。而這又反過來加強了另一種說法,認為百姓上網還是相當遙遠的事情,網絡信息化就應當是國家自個兒的事。中經網不就明確轉向了嗎?另一種偏見,是技術上的,認為寬帶通信對美國來說都是耗資巨大的工程,在中國,向社會推廣近期沒戲;而撥號上網郵電通信又這麼貴,橫豎個人上網是走不通了。

  然而,從解決這些問題的新突破中,我卻覓到一個新的亮點。這個新亮點是上海英特奈有限公司承擔開發的上海社區服務網。它的主要特點是用居委會的電話亭上網,這些電話亭走廣電有線通信線路,可以讓沒有電腦的居民上網。我看過這種信息服務亭,外觀上有點像電子遊戲廳裡的台式遊戲機或郵局裡的觸摸屏電腦查詢台。台上內嵌有顯示器、鍵盤、打印機和IC卡插口等。用鼠標操縱一個圖形化的全中文界面,進入需要的服務項目。在這裡,可以逛「上海商城」,沿著樓梯,上到樓層平面,再按櫃台選購商品;可以逛CD唱盤店,挨個試聽每張新碟的片斷,不會有人嫌你佔便宜;可以輸入密碼,查看自己孩子今天在學校的表現,看看測驗考得如何,作業完成沒有;可以在網上看看影片《達賴喇嘛》,瞭解《西藏七年》有哪些不實;可以翻翻今天的《新民晚報》,最好與《文匯報》合起來讀;可以在網上向派出所申報個戶口;可以讓小時工去家裡擦擦窗戶;可以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可以查看實時股市行情;可以……,在網上可以幹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這個網上的欄目還有《政府之窗》、《科普新苑》、《中學科技》、《電腦流行街》、《教子有方》、《上海旅遊》、《渡假樂園》、《衛生保健》、《社區房修服務》、《銷售樓盤推薦》、《房屋出租》、《物業管理》、《網上商廈》、《網絡街市》、《交通指南》、《電視新聞》、《廣播新聞》、《在線新聞》、《異域風情》等等。開始還沒覺得建立電腦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仔細一琢磨,可是不得了:電話亭式的社區網給人的第一個觸動,在社會上的價值判斷。

  電話亭上網和在家撥號上網含義完全不同。在家撥號上網,必須走郵電線路,於是電話費、壟斷、……一系列的問題就來了,於是個人上網不成熟的種種推論就自然成立了,於是用戶群怎麼也擴不大了;而在電話亭上網,可以走廣電線路,不必再為昂貴的電話費發愁,於是普通市民也可以上網漫遊,於是個人上網不成熟的推論竟意外地不成立了。再進一層想,過去因為個人用戶上網少,企業上網也提不起興趣,現在忽然發現了新的商機。舉例來說,商家要在網上開店,面向撥號上網用戶,一來想買主還沒普遍上網;二來想送貨上門實在太難,於是念頭就打消大半;而面向電話亭上網的用戶,商家就會重新盤算:上海有電話亭的居委會好幾百個,在「網上商廈」開個店,不過花一次主頁製作費,等於開了好幾百個連鎖店;而且居委會大媽可以就近送貨,大件商品雇下崗職工送,一個月不過400-500元,比蓋商場省多了。這樣一來,店家上網的積極性也就有了。這種網絡模式,實際在對中國信息化做出一個新的價值闡釋。就是說,在國家信息化之下,將信息化擴展到了社會的範圍;讓網絡建設從國家政府行為,轉向民間社會行為。

  過去,我們之所以不強調社會信息化,理論根據是,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國家,沒有足夠的社會需求支撐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社會投資,因此只能由國家來搞。但上海社區服務網由於背靠大城市的有利條件,採用現成的有線電視線路,社區又在電話亭安上了公用電腦,這就繞過了全面基礎設施建設的難題,使社會的信息化忽然成為了可能。可以想見,如果市民普遍上了網,那我們的信息化本身,恐怕就要重新定義了。在十五大報告中,我們注意到,江澤民提的是「國民經濟信息化」,如果「國民」普遍都不上網,「經濟」怎麼信息化呢?上海社區服務網好就好在讓「國民」真的上網了,它推動的是圍著「國民」轉的國民經濟,而不光是圍著企業和政府轉的國民經濟。這是上海社區服務網的社會意義所在。

  電話亭式的社區網給人的第二個觸動,在經濟上的價值判斷。讓我們回頭想一想97年ISP的慘狀。我正好在NETCHINA上網時,親身經歷了國際出口被掐斷,後來聽說是因ISP交不起為我們用戶而付的線路費被「懲罰」,我和其他撥號用戶一樣,內心感到了極大的震驚和傷害。昨天,一上網,只見又一家ISP「壯烈犧牲」——山東第一家ISP象喜兒一樣,賣給了業界的壟斷者。報上的看法居然說這是企業依靠政府。我想,在半農業化、半工業化和半信息化的中國,ISP是離不開政府,但不是這種靠法。正因此,我才特別欣賞上海社區服務網的做法。在這裡,企業靠的是社區。中國傳統文化,既不是國家至上,也不是個人至上,而是一些中間組織至上。過去是家庭,現在是單位和社區。ISP為什麼沒想到和社區結合呢?中國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居委會和街道組織,它管轄的人口可能比美國的電腦總人口還多,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政府性組織,又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性集合。它正是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的一個理想結合點。

  觀察一下上海社區服務網的運行模式,就不難發現,這裡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兼而有之。舉例來說,這個網當初本是為政務公開而建,只是為了讓居民方便瞭解區裡、街道裡、居委會裡幹了些什麼,有什麼政策政令,有什麼工作程序之類。但企業介入後,轉向了為居民提供市場化的服務,如:在「網上商廈」購物,到CD店試聽新唱盤,點菜,訂票,請保姆,修水電氣,家教,看網上報刊新聞,……等等。網上商務,有些還真是非社區莫屬。比如,沒有居委會電話亭這個遍佈城市的「腿」,如何能吸引沒有電腦的居民上網,從而極大壯大網民隊伍,進而讓商家店家動心?再如,沒有居委會送貨這個實實在在的支撐系統,店家在網上天馬行空似地開店如何能開得踏實?上海社區服務網的ICP對我還說了句實話:社區服務是政府辦實事的一項大工程,你想得投入多少?我靠在上面,光撿剩的都吃不過來。上海社區服務網的信息商之所以不往郵電口去靠,是因為他們看準還有一個更粗的「腿」——社區。

  從理論上說,ISP依靠社區,是一種商業組織與基層政權組織的結合,它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但在中國條件下,它又很好地起到了有效組織商業活動的作用。互聯網本來是不強調地域性的,但完全脫離地域和社區,網上的商業活動不免會有「架空」之虞,在信息經濟不發達情況下,難以立足。所以ISP與社區結合,倒是挺符合中國特色的。上海社區服務網找到了政府與市場結合的一個平衡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社區服務網體現了一種經濟上的價值判斷,即強調政府與市場結合的信息化。它既不是像有些ISP貼郵電那樣,完全貼到政府身上;也不是象網上一些無國籍公司,搞「空對空導彈」,搞沒有地域基礎的市場化。而是把政府為民服務辦實事,與商家為民服務獲利潤有機結合起來。它給我們一個啟示,在信息不發達狀態下,企業的網絡信息化應當怎樣把握好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的「度」,在二者的結合與平衡中開闢自己的路,而不一定非得偏向一邊。電話亭式的社區網給人的第三個觸動,在技術上的價值判斷。個人上網非得靠電話嗎?在工業基礎不十分雄厚的條件下搞信息化,人們一想到網絡化,總是先想到帶寬不足,但這只是局限在郵電線路上考慮問題。一個明顯的事實被忽視了:

  以傳送模擬信號為主的廣播電視線路,尤其是其中的有線電視網,有充足的帶寬,為什麼不能拿來傳送數字信號呢?放著寬帶信道不同,都擠在電話線上,這不是很不合理嗎?上海社區服務網一上來,就沒有接受郵電的壟斷,而是搞了郵電、廣電兩家競爭,通過有線電視網與郵電網,同時接入社區服務。讓優越的技術本身說話。上海貝爾提供了一套智能化社區服務系統。這個系統利用公用光纖進小區,通過通信網的遠端模塊,利用雙絞線以太網技術,建立遍佈整個社區的數字網。除了一般的社區服務外,還包括利用Intranet/Web技術進行社區的物業管理,包括利用ISDN線路開通實時視頻系統進行醫院遠程專家咨詢等。

  然而我更感興趣的,是走廣電網這一塊,尤其是可以直接進入家庭這一塊。在上海信息港,我看到了社區服務從電話亭延伸到家庭時可供選擇的後備技術。其中兩種利用有線電視上網的有趣設備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一種是實時交互式的電視網絡接收機,一種是准交互式的多媒體網絡機。實時交互式的電視網絡接收機400元一套。它接在普通電視機上,可以用一個遙控器模擬鼠標,控制電視屏幕上的電腦界面。我試著用遙控鼠標移動電視上光標,在Navigator 3.0上點擊一下,果然它有實時的反應,可以進行現場交互式操作。

  400元確實不貴,而且不用花電話費就可以上互聯網。這對中國家庭來說,是何等的美夢。

  請愉快地想像一下吧,如果全國人民每人像買一輛自行車樣買一台這種400元的設備,電視一開,就可以不用電話,在INTELNET上漫遊,中國將會出現一個怎樣的信息化狂潮!當然,這種設備的缺點也很大,一是電視的屏幕遠沒有電腦顯示器清晰,Navigator上的主頁看上去一律象200度近視眼沒帶眼鏡,有一種朦朧詩般的感覺;二是這種設備實際是對應有線電視線路另一頭服務器的終端,多人上網需要排隊(不知能否用現在多台電腦共用調製解調器同時上網的技術解決?)。另一種設備是3000元左右的准交互式多媒體網絡機。它的外觀看起來像一台黑色的VCD機,實際是一台採用摩托羅拉32位微處理器的網絡電腦。使用它通過有線電視上互聯網,同樣不花電話費,而且多少人同時上網也不受限制。它的原理是:以地方信息港(比如上海信息中心)的主服務器為中轉站,與外界交換信息,然後對社區網的內部,分走兩叉,一叉走電視台的鏡像服務器(相當於PROXY),通過有線電纜或無線傳送,將緩存在鏡像服務器上的網上內容,附加在有線電視電纜圖像傳送逆程中,推送到居民家中的多媒體網絡機上,由用戶根據自己的不同需求,選擇調看不同的頻道信息。這很類似「推」技術。說它是「准交互」就是指網上信息不是實時的,而是積澱到鏡像服務器上,用戶只是與鏡像服務器進行互動。另一叉則是走與鏡像服務器獨立的終端服務器,通過電話線進行實時互動,這不是必須配備的,而是附加的,實現這種實時互動需要走郵電網,換句話說,需要交電話費。這種網絡機的奇妙處,在於它一台機器,可以走兩種網:廣電網和郵電網。走郵電網時,與我們平時撥號上網的電腦沒什麼區別;而走廣電網時,它比走電話線速度快好幾倍,上網不用交電話費,只需要交幾塊錢的有線電視費,而且它支持多人同時上網,這一點比400元的網絡接收機強;缺點是它的互動不是實時的,這一點又不如網絡接收機。

  無論尚有什麼需要改進之處,上海社區服務網採用的技術,可貴之處在於對我們「上網就要交電話費」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它對網絡技術做出了和與往不同的價值判斷:

  它對於我們過去完全肯定的技術,做出了有保留的評價;而對於我們過去不那麼肯定的技術,卻做了無保留的肯定。回過頭來一想,我們現在互聯網之所以受阻於千家萬戶,很大程度上是正是由於ISP信息服務發展緩慢;而ISP發展緩慢,不正是由於ISP主要是通過郵電的通訊傳輸完成嗎?現在郵電通訊傳輸成了網絡發展的主要瓶頸。這個瓶頸問題不解決,互聯網面向百姓的大發展就不可能實現。雖然在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從今年1月1日起,上網郵電資費向下調整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應當看到,離問題的根本解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就是現在的政策也還存在一個監督落實的問題。從全社會與郵電部門圍繞上網費用問題討價還價的艱難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悟到這麼一個道理:離開了技術的發展去調整利益關係,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去調整生產關係,肯定會遇到相當大的阻力。反過來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大家普遍採用了Iphone 5.0那樣的電腦電話技術,在互聯網上免長話費打國際長途,那我們還需要費勁去與郵電部門談降低國際長途話費的問題嗎?他自己就得主動調整。所以,所謂部門壟斷問題,終極的解決辦法還是要靠支持和鼓勵新技術,靠發展「第一生產力」。上海社區服務網在技術上採用了獨立的思考,吸收引進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有線電視聯網技術,於是壟斷就被打破了,於是老百姓就大搖大擺,若無其事地上了網。說不定裡弄大媽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後,還直納悶:什麼電話費,什麼上網費,世界哪像他們嚇唬的那麼複雜。這,真是慕煞我也。

  撇開上海社區服務網那些社區服務的具體內容不談,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出點什麼:信息不發達國家搞信息化是不是都必須一個模式?或者說,中國信息化能不能搞出點自己的特色來?按照一般規律,信息發達如美國這樣的國家,信息化主要依靠社會風險投資來搞,也就是靠全社會來搞;而工業化沒有完成的國家,信息化是趕超式的,需要由國家隊來搞。

  但中國這麼大,發展這麼不平衡,一般規律中總有點特殊情況,在北京、上海這類條件好的地方,其實也不妨搞點社會信息化、半官半民的信息化。按一般規律,搞信息化不是以政府為中心,就是以市場為中心。可偏偏中國的事情不那麼純而又純,中國有個居委會(還有居委會大媽),哪國也沒有這麼個東西。它跟政府也沾邊,跟市場也沾邊,弄好了就成了中國特色。按一般規律,搞信息化,要末就一水兒的APPLEII,要末就都來VOD,四不像的東西是誰也瞧不上的。可偏偏世界上各國不太認的VCD,在中國卻能大大地火上一把,你能說網絡上不會出個把「茄子接在西紅柿上」的事情嗎。所以,如果學不來上海社區服務網的具體招數,不妨可以學學他們這種開放的思路,按照信息化發展的規律,摸索中國自己的路。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