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姜奇平>>數字時代的人與商業

雲台書屋

6、網上電視


  最近一陣,整個世界下一步發展的圖景突然顯得清晰起來,一切細技末節都在黯然隱去,全球電腦界到處都在談論同一個主題:電視。

  我當記者十多年來,還從沒見過這麼火爆的研討會:3000人報名,因「門票」緊缺,90%的人被篩掉了。這就是11月12日-14日舉行的中國網絡界第一盛會——「中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及國際聯網研討會」,它是由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已是第二屆。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特爾中國區總裁簡睿傑(James W.Farrett)關於《英特爾:Internet的動力》的演講。借助同聲翻譯,我驚奇地發現,英特爾現在變了,它不僅要給PC一顆奔騰的「芯」,而且還想充當互聯網的心臟發動機。它的旗幟上已開始赫然飄揚起「可視互聯PC」字樣。我注意到整個演講隻字未提INTEL INSIDE,怕是想要INTELIN TV或INTELNET了。兩天以後,16日,在賭城拉斯維加斯,比爾.蓋茨在Comdex Fall97上,也「英雄所見略同」地談到,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是帶網絡功能的數字電視將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隱而未談的背景,是WINDOWS98正在通過電視查看器(TV Viewer)和電視調諧器(TV Tuner),將人們的PC變成電視。

  有一個從來還沒被人講過笑話:薩伊、裡根和格葛夫一起學習《聖經》,讀到「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這一句時,意見發生了分歧。薩伊說,我的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供給創造需求。上帝是個廠商,他供給了光,於是人們自然而然產生了對光的需求。裡根說,不對,我認為上帝的意思實質是,政府創造需求。因為只有美國政府擴張赤字,才能有效擴大總供給。格葛夫十分謙虛地等到最後,說,你們說的都不錯,但我要做點引伸,我認為上帝的意思其實是,技術創造需求。因為英特爾公司帶領技術不斷升級,使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資越來越大,才能持續不斷給美國政府帶來更大的赤字。一直以來,人們有一個抱怨,說WINTEL聯盟一味地升級新技術,只是為了推銷技術掏用戶腰包才找出一些需求來讓用戶去「需求」。我經常聽到周圍的一些人在問:跟不跟進?這個技術有什麼用?這一次,我想對他們說,WINTEL正在做一件好事,值得跟進。我看重的是技術的社會含義。電視網絡技術涉及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一個改變我們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的機會。

  自從奔騰100解決軟件播放VCD以來很久,許多人都在問自己:再升級還有什麼意義呢?是開著風馳電掣般的P6在WPS上寫關於久拖不決的下水道堵塞問題的報告?還是在300主頻的MMX上用24倍速帶硬解壓功能之光驅加視頻加速顯示卡再加影碟卡最後用金山影霸軟件播放VCD?或以56K的MODEM配ATX結構高速衝到一個DOS面孔的BBS站上說句HELLO?至於3D,我忙得沒時間玩遊戲拿它來幹什麼?……。顯然,造成我們困惑的根源,不在於這些技術有沒有用處,而是這些用處有什麼意義。簡睿傑先生關於票務大師(Ticket

  MasterOmline,http://www.ticketmaster.com)的演示,首先糾正了我長期以來認為3D就是遊戲的偏見。那天正在進行墨西哥和阿根延爭奪世界盃決賽權的關鍵之戰,網上訂票處給出了賽場可移動視角的全息場景,簡睿傑先生隨機點中一個剩票,657,F區19-20。馬上我們就看到了這個座位視角上的足球場。3D到了網上,在真實的生活中,增加了我作為主體選擇的機會。現在不是售票員隨意決定讓我用什麼視角看世界,而是由我自己決定用什麼視角看世界。作為記者,英特爾公司關於Intercast(互播)的概念,進一步引起我的興趣。在這裡,通過動態視頻,我可以點播、選放我想看的電視新聞,而不看那些我不感興趣的諸如「開業剪綵、迎來送往」之類新聞。而不像現在,電視新聞象俏貨搭配著「滯銷產品」樣不由分說把什麼都一股腦塞給我。我不再是受眾,倒成了「授眾」,向播放者授意我想看什麼新聞。網上的3D、視頻和數字化電視,它使我們從客體變成了主體,從世界的被動看客變成了主動參與者。它改變工業社會那種讓自我迷失於「本質力量對像化」的基本生活方式,改變那種「世界本是每個勞動者創造,但每個勞動者又都被這世界支配得團團轉」的生活怪圈。這才是這些技術真正吸引了我的社會意義所在。

  為什麼電視網絡技術會有這樣的意義,而過去的技術沒有這樣的意義呢?這裡首先我們要澄清一個非常普遍存在的誤解。當我們參觀一個VCD、DVD和數字電視的展覽時,常常聽到扶老攜幼的一家子這樣的讚歎:喲,這DVD上的魚可真清楚,來個貓非一頭撞死在顯示器上不可;或者說:還VCD呢,不如咱家錄像機清楚。高清晰度並不是數字技術的社會意義所在,交互性才是數字技術與模擬技術的社會區別所在。在模擬技術的世界裡,人是被動的、被決定的客體;而數字技術,為人類提供了成為主動的、選擇性的主體的技術基礎。數字技術的社會內核在於INTER-這個前輟中,而不是什麼讓饞貓迷登得往顯示器上撞之類。日本當初模擬式高清晰度電視的失敗,不是敗在分辯率技術上,而是敗在模擬技術為基礎的工業社會文化與數字技術為基礎的信息社會文化的時代較量上,是敗在對人類主體應怎樣發展的錯誤價值判斷上。

  回到關於「技術創造需求」這個有爭議的話題上來。抽像否定電腦「巨無霸」們創新技術,而不問技術的具體內容,是不對的。人的生活方式,說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需求和生活能力。在討論重大技術走向問題的時候,關鍵是要問一句:它對我們的生存狀態,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這幾周,全世界都在跟著喧囂電視網絡,但我想,只有世界上最有遠見,因而在人類中取得最多財富的那個人真正切近了主題——生活方式。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