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周國興>>時光倒流一萬年

雲台書屋

人是動物1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它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

  1原載《人之由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版。

  物質的世界由無機物、有機物和有機的生物構成。生物是有生命的實體,它具有新陳代謝的機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由簡單向複雜、由低級向高級,形成了龐大的生物王國。所有的生物雖然大小有別,形狀各異,但在科學上都可以將它們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

  首先,它們被確立為一個個基本單位,叫「物種」或「種」。每一物種內部的成員間都可以自由婚配,並產生有生育能力的後代,而不同物種的成員間在自然狀態下卻不能隨便婚配,即使婚配而產生了後代,這些後代也是不育的。

  血緣相近的物種擁有許多相似的特點,由此構成了較大的分類單位——「屬」,由「屬」一級又可構成更大的單位「科」,進一步依次為「目」、「綱」和「門」。有時這樣的分類等級不敷應用,還有「亞」、「超」等亞級或超級結構,如「亞科」、「超科」等等。

  每一種動物或植物,只要搞清楚了它所隸屬的門、綱、目、科、屬和種,也就搞清楚了它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在這一章裡,我將首先開宗明義地告訴你,人是動物。人是動物,這樣說豈不褻瀆了人類?不,我只是說出了人的本來面目。人確是個動物,你看,他的血肉之軀,他的呼吸、消化、排泄和繁殖機能,哪一點不像動物?

  那麼,在動物學家眼裡,現代人是怎樣一種動物呢?讓我們來探索一下。

  1.世上形形色色的人都屬同一物種。

  正像對待其他動物一樣,科學家們能用同樣的方法對人進行研究。他會這樣來描述人:

  身高:成年個體自1.2米至2.0米。

  膚、髮色:變化很大,顏色由淺淡到黑色。

  毛髮:除了腋毛、陰毛外,多數人身體其他部分的毛少;頭髮長,成年男性有鬍鬚。

  行動方式:直立行走。

  食性:什食,食物有果實、蔬菜和肉類,通常熟食。

  分佈:全世界各地均有。

  世界上所有的人,儘管有黃、白、棕、黑諸種之別,但在生物學上均屬同一物種。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不同人種間完全可以自由聯姻,所生的混血兒長大後,都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現代人在生物學上屬同一物種,種名為「智人」,拉丁文學名為Homo sapiens,這裡Homo是屬名,為「人屬」,sapiens是種名,意為「智慧的」,合起來的意思是「智慧的人」,簡稱為「智人」。

  黃皮膚的中國人、白皮膚的法國人、黑皮膚的剛果人和棕皮膚的澳大利亞人,如果手攜手地漫步在天安門廣場上,你不要驚訝,雖然他們在膚色和外形上有不少的差異,但在生物學上都同屬一個物種——智人種。

  2.人是脊椎動物。

  所有的動物可以由它們體內是否具有脊樑骨(脊柱)而分為兩大類,有脊樑骨的為「脊椎動物」,如魚、蛙、蛇、鳥和狗等;不具備這一結構的叫「無脊椎動物」,如蝴蝶、蜘蛛和蝸牛等。

  脊椎是由許多單個的脊椎骨連在一起構成的,它是動物身體的支柱。有了它,動物的身體變得堅強有力,同時它還起著保護脊髓和內臟的作用。脊椎動物還具有另一重要特點,即它的神經系統高度發達,有腦和脊髓的分化,腦的出現可了不得,因為有了腦才會有高級思維活動產生的物質基礎。

  摸摸自己的後背就會發現,我們也有一條脊樑骨,所以人也是脊椎動物。

  所有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這些基本的特點,是由同一祖先進化來的。

  3.人是哺乳動物。

  脊椎動物又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它們各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使一些血緣相近的動物構成相應的類別。

  脊椎動物中有一類身披毛髮,皮下有脂肪層和汗腺,這樣就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它們的中耳有三塊分離的小聽骨,即蹬骨、槌骨和砧骨。尤其是雌性個體有發達的乳腺,幼仔出生後由母體餵養乳汁,這類動物就是哺乳動物。

  人不是同樣具有這些特點嗎?所以人也是哺乳動物。於是,人跟牛、羊、兔的血緣關係要較之他跟魚和鳥的關係近得多。

  人和其他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具有為哺乳類所共有的特點,所以有共同的起源。

  4.人是靈長類動物。

  哺乳動物又可以分為各種類別,其中有一類很特殊,它們的手指和腳趾上長的是肩甲,而不是尖爪;它們的大指(或大趾)能觸及其他四指(或趾),因而具有對掌(或(足庶))作用。它們的上、下頜上各有四顆門齒,此外,它們還有進步的立體視覺,這類哺乳動物被稱為靈長類動物。

  靈長類包括不少種類,有各種各樣的猴和猿。

  靈長類被動物學家們分為原猴和猿猴兩大類,前者為低等的猴類,如狐猴、眼鏡猴等;後者由高等的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等與猿一起組成。猿猴的特點是:身體增大,眼窩在面部的位置向兩側外移,使得視覺大為改善,顳窩被分隔開來。此外,它們有較強的探究心理和強烈的好奇心,常是處於一種興奮的、不安定狀態。

  看看我們自己的手指甲(趾甲),看看我們的牙齒,用手抓握些什麼東西,還有那不可遏制的好奇心,愈是神秘愈要去探究的心態……不難發現,我們跟靈長類其他成員一樣,沒有什麼例外,所以我們人也是靈長類動物,而且被列入猿猴這一大類之中。

  人跟其他靈長類動物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故有共同的起源。

  5.人也算一種猿。

  猿和猴雖歸於一大類,但在外形上猿和猴有明顯區別,猴子有尾巴、頰囊,有臀疣——臀部上裸露的胼胝體。猿類(除長臂猿有臀疣外)沒有猴子的這些特點,卻有自身的特點:

  例如,猿類的下臼齒上有許多齒尖,它們為「丫」型溝紋所分隔,而猴子下臼齒的齒尖呈雙脊型;它們的肩腫骨不似猴子的肩腫骨那樣位於肩部的兩側,而是位於背側。

  人跟猿類很相似,不僅表現在上述的外表特點上,還表現在體內結構上。例如,骨胳、肌肉和內臟器官的排列方式,大腦、胎盤和闌尾的特點兩者都很相似。人和猿類有相似的血型,這也是其他動物(包括猴類在內)所沒有的。

  身體結構上的相似,往往反映機能活動的相似。據有的科學家研究,人跟猿類一樣,曾在遠古的某段時期內,採用過相似的行動方式「臂行法」,即用雙臂吊蕩,擺鞦韆似地在樹叢間移動。

  所有猿類,包括人在內,機體上都具有臂行的適應性特點,它們主要反映在頸部以下至腰部以上的部分軀體上,也反映在雙臂和手的結構上。

  例如,它們有長長的手臂,手部引長,手指呈鉤狀,拇指相對較小。人的手由於適應使用和操作工具,大拇指變長,但整個手掌仍可作鉤狀抓握。它們的上臂骨(肋骨)的頭部朝向內側,接納肱骨頭的肩穴朝外開口;而四足行走的猴類的肱骨頭朝向後側,肩穴朝前。

  人和猿的肩部很寬,增加了手臂活動的範圍,有利於臂行。它們有長而粗壯的鎖骨,短、扁而寬的胸骨,整個胸部加寬,前後徑短縮。脊柱的胸段彎向內側,肩腫骨位於背側。此外,腰椎也短縮,最下兩個腰椎與□椎癒合。腰部變短,使胸部與骨盆靠攏,加上外尾的消失,這些都有利於軀幹在樹上吊蕩行動。當然,肩部的肌肉,也因適應臂行而得到改造和加強。

  現在科學上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人和猿對臂行法的適應性變化,究竟是從共同祖先遺傳來的呢,還是適應相同的行動方式而獨自發展起來的?

  近些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已從過去解剖生理和組織胚胎等宏觀方面的研究,發展到細胞內部細微結構等微觀方面的研究,甚至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人與猿的血緣關係。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研究人類的起源,從而產生了新的學科分支——分子人類學。根據分子人類學的新資料,科學上已擁有更多的證據,證明人與猿確實存在密切的血緣關係。

  例如,所有靈長類的血液中都有一種叫「血紅蛋白」的蛋白體,它的作用是將肺部吸來的氧輸送到身體各部分的組織裡去。蛋白體是由氨基酸構成的,氨基酸一共有20種,不同的蛋白體由數目不等的各類氨基酸按不同順序連接而成,這些氨基酸先連成一種鏈狀結構,叫□鏈,再由後者聯結成蛋白體。

  現在已知道,哺乳動物的血紅蛋白是由574個氨基酸組成的4條□鏈所構成的。各種靈長類動物的血紅蛋白中有兩種□鏈,一種叫阿爾法(α)鏈,它的變異不算很大;另一種叫倍塔(β)鏈,靈長類中這條鏈的變異顯著。然而在這條鏈上,人和猿的差異遠不及人與猴類的差異大,表明了人與猿密切的血緣關係。

  分子人類學還從生物遺傳物質來探索這種血緣關係。

  生物的遺傳物質主要是核酸,生物體的遺傳特性主要由核酸決定,其中遺傳信息的攜帶者為脫氧核糖核酸(DNA),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裡一種叫「染色體」的絲狀體內。

  據研究,人的體細胞有46個染色體,大猿的為48個,長臂猿的為44個。猿類的染色體數目跟人類十分接近。通過研究還表明,黑猿的DNA結構與人不同之處僅有2.5%,而猴類與人的DNA差異卻達10%以上。

  大型猿類與人確實相似,難怪很早就被稱為「類人猿」,意思是「類似於人的猿」。其實,反過來說,人類與猿類有如此眾多相近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講,人也算一種猿,也難怪在生物分類學上,人和猿聯為一體,共同作為「人形超科」或「人猿超科」中的成員。

  早在100多年前,偉大的英國進化論者達爾文,曾根據當時科學所擁有的證據,提出了「人猿共祖」的理論,認為人和猿類的相似性是如此之大,表明了他們密切的血緣關係和共同的起源,他們來自共同的遠古祖先——古猿,而現代的類人猿是人類的表兄弟。

  現代科學的研究表明,這種理論是可信的,從生物演化的眼光看,人也算是一種猿,這一點兒也不過分。

   人是特殊的動物

  人雖然是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但是他並非一般的動物。人是特殊的動物,人具有高度的自覺能動性,是最社會化的動物。人類意味著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是由個體的人集合而成,人既是動物界長期演化的產物,又是在人類社會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談人不僅在談生物的人,還談社會的人。

  1.人與猿的本質區別

  人與一般動物有顯著的區別。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這些生存條件是自然界裡原先根本不存在的。

  人能進行複雜的思維活動,具有自我意識,並產生了自覺能動性,由此人能通過他所作的改變,來支配自然界,迫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特別是人類社會出現後,人類的發展不僅獲得了新的強有力的推動力,也獲得了更確定的方向,使他遠遠超越了動物界而成為自然界的主人。

  如果我們將人類社會與猿群作一番比較,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更為顯著了:

  人類社會 (主要討論原始社會)1.本質特性是人的社會性,人類具有自覺能動性,有自我意識。2.從屬於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推動新舊社會的代謝。3.與自然界的關係:能支配自然界,利用工具進行勞動生產,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

  猿群 (作為自然界的一般成員)1.本質特性是動物的生物性,猿類不具有自覺能動性,缺乏自我意識。2.從屬於生物演化的基本規律——遺傳與適應的交互作用,促使物種變化,推動生物界的進化。3.與自然界的關係:僅僅利用自然界,通過軀體本身的變化以適應環境條件。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本質特性,由此而產生了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的「人性」因素。然而,人畢竟脫胎於動物界,產生於自然界,因之人的自然本性(「獸性」因素)是人所擺脫不了的人的基本規定性。從這裡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人與猿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後者是純獸性的生物,而人則是高度社會性與自然屬性統一於一體的特殊生物,是人性與獸性因素並存而又互相作用的生物,人類的文明程度亦即人類遠離動物界的程度,取決於人性與獸性因素的比例,這點也被馬克思主義創始者加以闡述。

  2.反映在身體結構上的人的特點

  作為特殊動物的人,他在身體結構上,亦即體質上,與猿類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般公認的有三點:

  現代人具有習慣性的直立姿勢和用雙腳直立行走的能力;吻部短縮,故而面部呈扁平狀;具有大的腦量。

  現代猿則習慣於半直立姿勢和四腳(偶然兩腳)行走;吻部突出,故而面部是前凸的;且腦量相對要小得多。

  人類是適應地面生活發展起來的。人的直立姿勢是如何形成的,有許多解釋,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適應雙手操作工具所致。由於直立,引起人體許多部分,如頭骨、脊柱比例、上下肢和骨盆等的相應變化。

  有些科學家認為工具的使用使人類在取食與禦敵時,較少依賴於前列牙齒,特別是犬齒的作用減弱,故而牙齒變小,吻部短縮。在人類起源和演化過程中,人的智力隨改造自然本領的增強而提高,智力和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大腦也逐漸增大。

  現代猿類是在古猿原有的生活習性基礎上,更加朝適應於樹棲生活方式發展,從而形成了今日它固有的特點。

  因此,直立還是半直立姿勢,吻部短縮還是前凸,以及腦量是大還是小,成為人和猿在體質上的分野標誌,也是反映人的特點發展程度的標誌。

  3.製造工具是人的專有活動

  只有人才能有目的地製作和使用勞動工具,進行有計劃、有預期效果的生產活動,為自己製造最廣義的生活資料,這是自然界離開了人類就不復存在的活動,它對自然界具有改造意義的反作用。所以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稱人為「製造工具的動物」。

  一般動物能否製造和使用工具呢?我們可以看一看動物的情況:

  蜜蜂採蜜,螞蟻取食,河狸會啃斷樹枝去構築「堤壩」,它們使用的「工具」只是自己的肢體和牙齒。

  太平洋的一個島上,生活著一種叫達爾文鷽的小啄木鳥,它會叼仙人掌刺去掏挖藏在樹洞裡的蟲子,有時還會用嘴折斷小樹枝,把樹杈和葉子去掉,「加工」成小棍來代替仙人掌刺。黑猿在天然狀態裡會用前肢和嘴巴加工草莖和小樹枝,把它捅進白蟻窩裡去,等白蟻咬住細樹棍時,它便拔出來舔食被「釣」出來的白蟻。這裡,動物對「工具」的「加工」,僅是利用它們本身的器官進行的。

  動物的這種「加工」和使用「工具」的行為,與人類製造和使用工具是大不一樣的。人類製作勞動工具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中介體」,也就是通過製造工具的工具進行的。

  例如,原始人用石塊去敲砸另一石塊,製造出適於砍砸用的石器,這種「砍砸器」猶如斧子一樣,既可直接用作狩獵的武器,也可用它去砍伐和修理樹枝、木棍,製作出木質武器或工具。這裡,最初用來敲砸石塊製作「砍砸器」的那件石塊,可稱為「石錘」,是中介體。已製成的砍砸器又可用來製作其他工具,也是中介體,它們都是製造工具的工具,利用它們製作工具,這就不是一般動物所能做到的了。

  此外,為適應不同的用途,人製造出各種類型的工具,特別是發明了不少效率高、複雜的「組合工具」,如矛、弓箭等。而且,製作工具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有石塊、木棒、動物的骨骼、犄角、軟體動物的貝殼,後來還有金屬等等。總之,人類製作和使用工具是複雜的、經常性和有規律的活動。而動物所「加工」和使用的「工具」,種類極其有限,使用「工具」的活動也很單一,並不是經常和有規律的,主要是一種受本能驅使的活動,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帶有朦朧的意識性。

  人類製作和使用勞動工具進行生產,還有更大的特點,即它是一種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在這活動中發展了人類的各種社會性能,例如通過語言的交流活動和發達的思維能力,使得人類成為一個「持有理性的動物」,這句話是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而且通過這種社會性的實踐,人們還結成了各種相互關係,從而構成了人類社會裡極其錯綜複雜的圖景。人類擺脫了純生物學的聯合而形成複雜的社會關係,人類成為最社會化的動物。人類的發展,也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按它固有的規律進行的,這更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

  所以,動物「加工」、使用「工具」的活動並非是真正的工具加工活動,主要是生活的本能,所起的作用極其有限;而人類則是有意識地通過製作和使用勞動工具,進行生產活動,有意識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界,從而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這才是自然界裡名副其實的特殊動物——人!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