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周國興>>時光倒流一萬年

雲台書屋

是勞動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勞動1


  記者提問一: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了一個「人之由來」的陳列,我注意到陳列中沒有引用恩格斯的語錄「勞動創造了人」,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1本文為1989年2月23日周國興與中央電視台記者的對話錄。原載《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1989年6月、7月號。

  周國興答一:「人之由來」是講人類起源的陳列,之所以沒有直接引用「勞動創造人」的語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避免給人以錯覺,以為「勞動」是從古猿到人演化過程中惟一的因素。其次,「勞動創造了人」這個命題的出現,原是恩格斯打算寫一本題為《奴役的三種基本形式》的書,後來因故沒有完成,卻留下了序言部分。在這篇序言裡恩格斯談到了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而且勞動的作用「甚至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由此可見,恩格斯提出「勞動創造了人」這一命題是有前提的,是有限定性意義的,即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但以往我們在引用時,簡單化了,簡單到只剩下一句話:「勞動創造了人!」實際上這種簡單化的語錄並不完全代表恩格斯的原意。再者,從解放初期進行社會發展史教育時起,直至今日,對「勞動創造人」這一命題,在學術界一直有很大爭議,譬如什麼是「勞動」,即「勞動」的含義,就有很大的爭論。這在國外亦然,時代在前進,科學上已積累了很多新的資料,人們的思想認識也在提高,現在的爭論也不只是探索什麼「勞動」的定義問題,而是勞動究竟能不能創造人?甚至不少人對這一命題持否定的態度。

  「人之由來」陳列是科普性的,對這學術性和哲理性很強,特別是涉及到對經典著作某些觀點的理解問題,故持特別慎重的態度,且這一爭議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故不提此命題為好,事實上,在陳列中,我們應用豐富的史實,有說服力的材料,將經典著作中的這一基本原理有分寸地融於陳列內容之中,因此沒有必要再「語錄化」地出現這句話了。

  記者提問二:恕我直言,我看過你過去的許多著作,你曾費過很多篇幅來闡述「勞動創造人」這一觀點,請你解釋一下。

  周國興答二:這倒是事實。在我過去的許多著作中,確實曾著力地宣傳過這一觀點,而且還專門寫過研究論文來闡述我對這一命題及有關方面的看法。不能不看到,當時我也犯過學術界裡曾普遍存在的毛病,即以為經典著作在手,一切問題均可迎刃而解,以「語錄」來替代科學實證。現在細想起來,這實在是一種很不正常、很懶惰的做法。當然,在探索過程中,我在接觸到大量新資料、新信息後,也不是沒有發現問題,也作過不少新的探索,提出過很多新的理解。時代在前進,在今日,人們思想認識提高了,思想解放了,再也不用去圖解經典著作的某些論述了,相反地對經典著作中的某些論述,採取認真分析、研究的態度,作不同的理解,甚至提出否定的看法都是很自然的。

  作為我個人,我一貫的觀點是既反對誇大「勞動」的作用,將「勞動」過於神聖化、神秘化的做法,也反對完全抹殺勞動的作用,而是將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放在一個恰當的地位上。

  記者提問三:剛才你說過,學術界曾對「究竟什麼是勞動」有過很大爭議,到底是怎麼回事?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勞動」?

  周國興答三:究竟什麼是「勞動」?這是一個首要的問題。政治經濟學上經典的定義是:真正的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這意味著有了人之後才有勞動,因為「人是製造工具的動物」,這個命題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提出的,並為馬克思所推崇,還寫進了《資本論》一書中。另一方面又提出,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意味著在人還沒有出現前,在古猿轉變為人的過程中勞動就已存在。到底勞動出現在人之前或人之後呢,究竟什麼是「勞動」,這就使人們產生了疑問。顯然,「勞動」在這裡有雙重含義,一種叫「真正的勞動」;一種是「非真正的勞動」,是人還未出現之前的勞動形式。

  政治經濟學還說:勞動包含三要素,即勞動者本身、勞動對像和勞動工具。勞動是使用工具進行的一種生產性活動。然而使用工具的行為,在動物界已呈萌芽形式出現,所以這裡可以看到同是「勞動」,就有三種形式出現了,即動物式的「勞動」;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勞動」(非真正的勞動);人的「勞動」(真正的勞動)。這豈不表明人的勞動本身也有一個萌發、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學術界曾就圍繞什麼是勞動有過一番爭論。

  我對「勞動」的含義曾有所探討,也對恩格斯所說「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這個「在某種意義上」也作過探索。當然,這裡牽涉到「人」,究竟什麼是「人」?人既是動物,又不是一般動物,而是特殊的動物(有人建議應稱為「高級動物」),是一種有自覺能動性、最社會化的動物。人既然是個動物,他的演化規律必須服從生物的演化規律;作為一種特殊的動物,人在總的生物演化規律中又有其特殊性。

  生物進化的動力是「遺傳與適應的交互作用」,並通過自然選擇來完成其進化過程。生物的遺傳性既是保守的,又是可變的,而適應則反映了生物與環境的關係,能否適應環境是生物生存與發展的前提,遺傳與適應的交互作用促使物種的變異、推動生物的進化,適應是引起變異的主導方面。在這裡反映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差異,動物是以自身本體的變化去適應環境,人則是以自己的努力,創造新的生存條件,這些新生存條件是自然界原先不存在的,由此取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我認為,勞動就其本質而言,實際上是人的一種特殊適應手段,或特殊的適應方式。我將「人的勞動」這種特殊適應手段分成「低級」與「高級」兩種形態,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人類祖先頻繁使用天然工具的勞動形式是低級形態的人的勞動;當人們使用他們所製造的工具從事勞動時,這是高級形態的人的勞動。正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低級形態的勞動,才對人類的誕生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所以「勞動」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它有著自己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它只是人的一種特殊適應手段或適應方式。我想,「在某種意義上」的含義恐怕也就在此。

  記者提問四:那麼到底是勞動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勞動呢?

  周國興答四:問題的關鍵是,過去我們只是強調了「勞動」活動本身,而忽視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即勞動的主體。恩格斯曾批評了一些政治經濟學家的片面性,這些人認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恩格斯指出此說不妥,勞動只有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因為自然界提供材料,勞動才能據此創造財富。同樣道理,光有勞動沒有勞動主體,也是創造不出什麼人的。只有勞動的主體,也就是人類的祖先充分發揮了他的潛能——實際上是高度的智能,人才得以誕生。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靈在那裡呢,靈就靈在他有高於其他一切動物的智能,或智慧——也就是人具有發達的自覺能動性,這樣才能使勞動本身由低級向高級形態發展,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人也創造了勞動本身。更進一步講,正是人類祖先通過自己的努力,才掙脫了動物王國的枷鎖,而自己解放了自己。

  真正的勞動為人所創造,人的本身也是為人自己所創造,這是我現在更進一步的認識。

  記者提問五:為什麼有些學者認為勞動不能創造人呢?他們的依據是什麼?

  周國興答五:這是因為近代古人類學及其相鄰學科所積累的新資料,揭示了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事實,由此產生不少新的假設與理論,其中有一些是直接向「勞動創造人」命題進行挑戰的。

  拿直立行走這點來說,在人類起源過程中直立行走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直立行走,人類祖先不會朝人類方向發展,它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對於人如何直立起來的這一問題眾說紛壇,從勞動的觀點出發,直立是由於上肢(手)更多地從事操作性活動,從支撐功能中解脫出來,由於上下肢(手腳)分工,人於是直立起來。但現在已知道人類祖先直立的時間先於工具和武器的出現的時間。目前已找到人直立的最早證據是在坦桑尼亞的萊托利地區,距今370萬年的層面上發現有明顯屬於直立行走的腳印,而目前所能找到的最粗陋的工具(石器),還只有距今200萬年左右,所以許多學者否定直立行走是為了便於使用工具和投擲武器的看法。

  那麼人為什麼會直立起來呢?有的專家認為,人類祖先當初由森林下來到開闊草地活動時,為了警戒猛獸的襲擊,它們不得不在高高的草叢裡站立起來,以便及時發現猛獸而躲避,久而久之,人就直立了起來(警戒說)。英國利物浦工學院脊椎動物心理學與進化論講師惠勒在《新科學家》週刊上撰文說,早期人類從森林走向較為開闊的平原時,會遭到陽光強烈的照射和較高氣溫的襲擊,人無法用呼氣的方式來降低體溫,而且巨大而脆弱的大腦會因體溫升高1∼2攝氏度而受傷。然而當人站立起來時,體表受陽光照射的面積會大大降少,這是保持頭部涼快很有效的方式。所以他認為直立是源於保持頭部涼快免於中暑,而非為解放手臂之故(保持頭部涼快說)。

  還有一種理論頗為特別,即「水生論」認為人的祖先曾一度在水中生活,由此造就了人體一系列特殊的形態與機能,包括直立姿勢在內。這一理論之所以出現,是由於人體上有很多形態特徵與機能難以用陸上進化方式來解釋,這些特徵有:裸露光滑的皮膚,皮下脂肪層很厚;殘存的體毛排列方式是流線型;人類性器官的特殊形狀與位置;人是惟一會哭的動物,且淚水中含有鹽分等等。故而1960年時,英國海洋生物學家哈第提出「水生論」,認為在晚中新世或早上新世時,生活在非洲海岸的一群古猿因嚴重乾旱而被隔離,為了逃避猛獸的襲擊和便於覓食就轉入水中生活。在生活方式劇烈變化所產生的強大進化壓力下,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人類祖先獲得了一系列為現代人類所擁有的前述那些特點。尤其在水中生活為了抬頭在水面上呼吸,同時在水中還要踩水,這就使軀體直立起來。動物適應水中生活最普遍的特徵之一是無毛,人的無毛正是水中生活的結果,由於在水中潛游,殘存的毛髮排列方式呈流線型,連人體本身也呈流線型。「水生論」為不少學者所接受和推崇。澳大利亞曾拍攝過一部「水中嬰兒」的電視片,也用作「水生論」的例證,即那些尚不會走路的嬰兒,在水中卻行動自如,彷彿水中是他們的故鄉一般。

  很有趣的是,有些古人類學家認為有的古人類學新發現也為這一學說提供了佐證:60年代古人類學曾認為直立行走與大腦袋嬰兒的娩出相牴觸,直立使骨盆的結構難以適應人類大腦袋嬰兒的娩出。以後在埃塞俄比亞發現了一具保存有40%骨骼的阿法種南猿化石——所謂「露西少女」骨架。它距今年代為290萬∼320萬年間,同時在附近地點找到彷彿是一個家庭成員的南猿殘骸,其中有四個兒童和一個嬰兒幾乎完整的頭骨化石。研究表明,其實嬰兒的頭腦並不大,與露西少女骨盆的大小是匹配的。露西骨架的形態特點還表明她是具有直立能力的。那麼露西是如何直立起來的呢?這就跟「水生論」聯繫了起來,科學家推測,當水棲的猿的後代重新回到陸地上生活時,他們已是裸露皮膚、腦袋小的個體,他們的孩子依附性很強,緊緊依附於母親,需要抱。這樣,露西為了抱孩子,雙腳必須走路,而孩子的父親雙手拿著食物回家時,也需要用雙腳行走,人的直立就這樣形成和完善起來,所以直立行走與抱孩子有關!

  「水生論」是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理論,很新穎,但需要慎重對待。

  上面談的是直立問題,還有工具問題。最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薩斯曼領導的專家小組,研究了1929—1983年在南非粗壯種南猿遺址裡發現的一些手骨化石。研究表明這些手骨具有像人那樣準確的握力,完全有可能來製造和使用工具。過去與粗壯南猿同時發現的一些石器,往往被認為是另一種進步的南猿(能人)所製造。而粗壯南猿只是一種不會使用工具的純素食者,現在證明了粗壯南猿也會製作工具。據此薩斯曼教授在《科學》雜誌上撰文宣稱,這一研究不僅動搖了那種簡單的、使人感到寬慰的觀點,即工具使我們人類進化取得成功,還推翻了人類祖先是在具有製造工具能力的基礎上才攀上進化階梯最高層的理論。也就是說,人類祖先即使會製造工具也不一定能進化為人。

  上面只是簡略地回答你所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情況遠要複雜得多!

  記者提問六:這裡我倒要問了,不論勞動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勞動,你不是沒有否認勞動的「創造」作用嗎?

  周國興答六:對這個問題,我想還應從更深的層次來探索。其實,生物進化的機制是很複雜的,特別要從根本上來考慮,即從遺傳性來考慮。

  從現代遺傳學的觀點看,生物進化的內因是遺傳因子——「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的突變和基因的載體(即染色體)的畸變。後天獲得的性狀如果沒有遺傳物質的參與是不可能遺傳的,一般講,獲得性是不遺傳的。「勞動創造人」所說的過程,實質是「獲得性遺傳」的問題,這在遺傳學上是難以站住腳的。

  現代遺傳學表明,人類有23對染色體,經過減數分裂後,性細胞——精子與卵子呈單倍體,也就是說,每個性細胞只有23條而不是23對染色體。當精卵細胞結合時,由單倍體又恢復到雙倍體,染色體又為23對,在受精結合時,這些染色體是採取隨機組合,組合可能性的數目極大,幾乎是80萬個!此外,研究還表明人的23對染色體所含的等位基因在1萬對以上。如果每一對基因能構成機體的「基因型」為3個的話,那麼1萬對等位基因可形成的基因型可達3的1萬次方個。這些都說明了遺傳物質的變異性極大。當然,要使基因型(也就是某種可能性)轉變為「表現型」(也就是現實性),還需要一定的條件,它是通過遺傳與適應的交互作用,經過自然選擇過程達到的。此處適應是引起變異的主導方面,它起著「篩選」,也就是「選擇」和「保存」某些遺傳變異的作用。所以從遺傳學的角度考慮,勞動作為人類遠祖特殊的適應手段或適應方式,它的作用並非「創造」,而只是「選擇」與「保存」,即並不是勞動創造人的問題,而是勞動選擇了人,或勞動保留了人而已。

  記者提問七:冒昧地問一下,在我看來「選擇」不就是「創造」嗎?

  周國興答七:不,不能這樣認為,選擇是選擇已存在的東西,創造是創造原先不存在的東西,正如「發現」與「發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樣,發現是尋找出客觀已存在的東西,發明則是創造出原先沒有的東西。勞動選擇了人或保留了人,與勞動創造了人並不是一回事。當然這裡可不要產生誤解,並不是基因突變變出一個「勞動」基因,主要是從事勞動的解剖、生理因素。勞動作為特殊的適應方式或手段,它創造出新的生存條件,它作用的機制在於選擇或保留了有利於從事這一活動的機體的解剖生理等條件,當然,實際情況遠遠複雜得多。許多方面我們仍是不瞭解的。

  如果從這個觀念出發,不妨可以這樣說,是勞動選擇了人本身,而人則創造了勞動本身。

  記者提問八:由此看來,人之由來,人類起源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光是「勞動」一個因素所能解決的……

  周國興答八:對。人之由來,人類起源過程確實很複雜,它的動因、它的機制很紛雜,涉及到遺傳學、解剖生理學、進化論、人類發展史等諸方面的因素,因為人本身就非常複雜,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物。不是生物學或社會學的單方面因素,就能促使人這個雙重身份的生物的產生與演化的。

  在我看來,在人的起源與演化過程中,除了勞動外,大腦——人類高度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是遺傳因子變異和選擇中極關鍵的因素,它使人類祖先具有不可估量的潛能,正因為這種潛能的發揮,才踏上了人類創造自己的歷程。此外,「性」的因素,它在生物進化中是一個十分能動的強有力的因素,生物界只有發展到兩性的分化之後,才開闢了生物進化無限廣闊的天地。無疑,它在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中也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對此我們還研究得很少。勞動,並不是諸如解剖生理或遺傳性狀之類的東西,本質上是人類的一種社會職能,屬於這類的還有語言、社會結構等等方面,特別是人類還有學習的本領,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對此研究得很為膚淺。總之,到目前為止,科學上對於人類起源的動因與機制還沒有很圓滿的解釋,這就需要我們下功夫去探索,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地努力去解決。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