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田方斌>>攀登書山另有路

雲台書屋

十七、尊師·博學·實踐


  俗話說得好,萬丈高樓從地起,沒有堅實的基礎,就建不起高聳雲天的大廈。讀書治學也是如此。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打基礎的階段,常常對一生的成長髮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在青少年時代就在知識、能力、品德、情操乃至身體等方面為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翻開科學家們的成功歷史,這樣的事例俯拾皆是。


不忘恩師情


  老師是把學生引向科學殿堂的引路人。許多大科學家在功成名就之後,仍念念不忘當初把他們引向成功之路的老師。

  被國際上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的蘇步青,剛從農村到鎮上上學的時候,因為貪玩,竟一連三個學期都是背榜——倒數第一名。他在讀私塾的時候背誦過許多古典名著,因而作文的筆法頗有古意。但教國文的老師不相信這是他寫的,說他是抄的。這使少年蘇步青學國文的興趣一下子降到零點,上國文也成了他最反感的事情,幸運的是,後來來了一位教地理的陳老師。第一堂地理課,陳老師在黑板上掛出一幅世界地圖,向學生介紹七大洲,四大洋,名山大川。蘇步青第一次在課堂上隨老師一道周遊世界,興奮的眼睛都不眨一下,從此,蘇步青迷上了地理課,也特別喜歡上了陳老師。有一次蘇步青上國文課逃課,被陳老師發現了,問他為什麼,他說出了其中的緣由。陳老師語重心長地對蘇步青說:「老師看不起你,你就不去讀書?你父親從鄉下挑著白米送你來學校,你逃學而且年年背榜,怎麼對得起省吃儉用的父母?別人看不起你,就因為你是背榜生。假如你考第一呢?誰會小看你?」陳老師又給他講了牛頓怎樣從落後變成全班第一的故事。正是陳老師這樣一番親切而又入情入理的開導,激發起蘇步青奮發向上的信心,後來他的作業果然優字越來越多,一連三個學期得第一名。正是因為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使他不僅順利地完成了中學學業,還獲得了公費上日本留學的機會,最後成為博士從日本學成歸來。這時,蘇步青又見到了那位他人生道路的恩師,忙恭敬地請他到上座,飯後還雇了一乘轎子請老師坐上,自己跟在後面步行30里地把老師送回家。

  著名的控制論與人工智能專家戴汝為,在回憶他的少年時代的教育經歷時寫到:「回想起自己所受的教育,我慶幸走的不是一條『讀死書、摳分數』的窄路。那時在西南聯大附小、附中確實聚集了一支思想開明、作風民主、學術有成就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他們把東西方文化與科學巧妙而自然地結合,將做人的美德和淵博的知識,像大動脈輸送新鮮血液一樣傳播到我們的頭腦中。是良好的中小學教育使我樹立了做人的準則,打下了較全面的文化知識基礎,並培養了我們廣泛興趣。老師對我們管而不死。在那個年代,他們的民主思想深深地感染了我。少時的熏陶往往影響人的一生,這一信念及作風,後來幾乎貫穿了我的整個學術生涯。」對老師的敬重和懷念溢於言表。


廣泛涉獵、文理兼修


  美國科學家泰勒說過:「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科學方法論大師貝弗裡奇也曾強調:「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多樣化會使人觀點新鮮,而過於長時間鑽研一個狹窄的領域則易使人愚鈍。」摩爾根早年從事實驗生物學的研究,後來轉入研究遺傳學,但是實驗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對他研究遺傳學很有用。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實驗生物學方面的知識,也許他在遺傳學方面就沒有這麼高的建樹。

  我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在他們的中學時代就廣泛涉獵,文理兼修,知識面非常廣博,這對他們後來在科學研究上取得重要成就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蘇步青是我國科學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僅數學成績突出,文科成績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夠完整地背出《左傳》和《唐詩三百首》兩本書,對《史記》和《漢書》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並且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以廣泛的興趣、文理兼治的學習方法,以門門功課90分以上的成績畢業。當蘇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聲海內外時,他無限感慨地說:「深厚的文學、歷史基礎是輔助我登上數學殿堂的翅膀,文學、歷史知識幫助我開拓思路,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以後幾十年,我能吟詩填詞,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初中時的文理兼治的學習方法。我要向有志於學習理工、自然科學的同學們說一句話:打好語文、史地基礎,可以幫助你們躍上更高的台階。」

  天文學家熊大閏在中小學時最喜愛數學,特別是幾何學。他所念的實驗小學和南昌第一中學,都是南昌最好的學校,師資力量相當強。老師們個個兢兢業業,視教學為一種崇高的事業。那時學習負擔非常輕,有大量的課餘時間。熊大閏喜愛運動,特別是乒乓球、籃球和游泳。同時,他也非常喜歡文學,他最喜愛的作家有屠格涅夫、普希金、萊蒙托夫、雨果、梅裡美、司湯達、史蒂文森、司各特、肖洛霍夫等。有時一天就讀一本,追求情節,不求甚解,大量的閱讀雖然對他的寫作水平的提高沒有十分明顯的影響,但對他的立身處世,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一本啟蒙讀物是《苦兒流浪記》,在大學時他又重讀了一遍。到不惑之年時,熊大閏還津津有味地看過它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和兒童動畫片。每看一次,他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潘菽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潘菽在讀中學時興趣便十分廣泛,他除喜歡讀書外,對書法、美術等也很有興趣,還在小報上發表過篆刻習作。那時,他就讀了不少我國古代思想家的書,尤其喜歡宋代哲學家朱熹的著作,並作詩言志,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像朱熹一樣的大學問家。因為對哲學感興趣,他中學畢業後就報考了北京大學哲學系。

  地球化學家與沉積學家傅家謨,由於父親生病動手術,他擔心失學,由一所中學轉入當時上海的一所夜中,希望由此早點熟悉社會,學點本事。這所夜中附屬在滬西中學內,每晚7時上課,近12時才放學。這所學校的師資不算太強,但老師教學都很認真。尤其不易的是在這所學校裡他結識了一批家境欠佳的同學。這些同學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白天謀職,晚上讀夜校。他們有的在紡織廠做工,也有的蹬三輪車、擦皮鞋,由於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他們學習都很自覺,都很刻苦努力。在他們的影響之下,傅家謨也自然學會了如何珍惜光陰,努力學習。當時,與傅家謨家境類似的同學有好幾位,他們就自動地組織起來,充分利用白天的時間。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他們給自己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用空餘時間學習,增長知識。他們愛好數學,就用更多時間學習更多的參考書,做更多的習題。他們也都愛好文學,就經常到市裡或區裡的圖書館,有計劃地讀文學名著,他們或者仔細選讀世界文豪的名著,或者按照俄國文學提綱,從最早的《伊戈爾王子》開始,一本一本地讀,系統地閱讀,讀完了要做筆記,有時還要討論。這一階段他獲得的知識,學會的自學方法以及培養而成的刻苦精神,使他終身受益。

  數學家王梓坤走上讀書治學之路是從讀《薛仁貴征東》開始的。王梓坤小時候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他每天從早到晚,都要去田園裡幫工。一天,他偶然從舊木櫃陰濕的角落裡找到了一本蠟光紙的小書《薛仁貴征東》。那時他識字不多,半看半猜,居然讀了下去。這是他有生以來獨立看的第一本書。嘗到甜頭以後,他便千方百計去找書看,向小朋友借,到親友家找,斷斷續續看過《薛仁貴征西》、《彭公案》、《二度梅》。他曾經說過:「如果不是找到那本《薛仁貴征東》,我的好學心也許激發不起來。我這一生,也許會走另一條路。人的潛能,好比一座汽油庫,星星之火,可以使它雷聲隆隆,光照天地;但若少了這粒火星,它便會成為一潭死水,永歸沉寂。」後來,他又讀過許多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書籍。如《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莊子》、《論語》、《史記》。王梓坤愛讀魯迅的雜文,果戈裡、梅裡美的小說,他非常敬重文天祥、秋瑾的人品,常記他們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誰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龍泉壁上鳴」。他說:「唐詩、宋詞、《西廂記》、《牡丹亭》,豐富我文采,澡雪我精神,其中精粹,實是人間神品。」王梓坤讀書還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這就是他從學生時代起,就喜歡閱讀方法論方面的記著。在他看來,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方法,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方法好能事半而功倍。因此,他很留心一些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寫的心得體會和經驗,認為那是無價之寶。王梓坤在《自述》中深情地寫到:「文史哲和科學的海洋無邊無際,先哲們明智之光沐浴著人們的心靈,我衷心感謝他們的恩惠。」


親身實踐、培養能力


  中學時代是學知識,也是培養能力的重要時期。許多大科學家在中學時就熱心於親自動手做實驗或參與社會實踐,從中培養自己的能力。

  陳佳洱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北京大學校長。他在上中學時,起初對英文最有興趣。他父親就鼓勵他作課餘翻譯,在父親的幫助下,他的第一篇翻譯習作《森林中的紅人》發表在當時上海的《華美晚報》上。那時,他的希望是子承父業,成為一名作家。有一次在學校的校慶科技展覽上,他看到高年級同學表演用自製的無線電發射機把校慶的消息廣播出去,覺得實在太神妙了,於是決心要掌握這一技術。回來後,陳佳洱就和同學王洪等一起組織了一個課餘無線電小組,從單管收音機一直搞到功率放大器,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為了在學校裡普及無線電知識,他和同學一起創辦了一個名叫「創造」的油印刊物,連續出版了一年。上海《大公報》曾專門報道了他們的事跡,從這時候起,陳佳洱開始立志從事科學事業。

  光學、激光專家鄧錫銘,少年時看了《少年愛迪生》和《偉人愛迪生》兩部電影,便立志長大要學物理、做發明家。當時他從科普讀物中讀到摩擦能生電,就自己動手做了一個銅絲刷子,放在香煙鐵罐內轉動,企圖發電把小電燈泡點亮,但失敗了;過了兩年,他又想改革虹吸管,在金魚缸裡做實驗,猜想只要虹吸管的入水口做得足夠大,出水口又足夠小,就可以依靠虹吸把水從低水位抬到高水位,結果又失敗了。從小學到初中,他一直幻想在自行車上裝上幾十個小發電機,然後在腳踏處裝上電動機,指望用力一踏自行車,就永不停止向前走。雖然,所有這些幼稚想法全部失敗了,但培養了他變革創新的志向和遇到失敗從不氣餒的頑強性格。

  分析化學家俞汝勤上中學時就讀於長沙雅禮中學。學校十分重視生物、化學、物理實驗,因而,他對實驗特別感興趣。學校還十分注意學生社會工作能力的培養。那時,成績優異的俞汝勤擔任了民眾小學的教導主任。這所小學是一所雅禮中學校長勞君祥兼任校長的義務民校,專門招收貧困學生免費讀書。俞汝勤常與同學一道在學校附近挨戶訪問,說服貧苦工人、菜農把他們的子女送來免費上學。這是俞汝勤從事教育工作的開始。當40多年之後,他被任命為湖南大學校長。在他四處求賢若渴找好教師的時候,他不禁想起了那難忘中學時代的經歷。這所小學的老師都是當時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們在下午課餘時間給小學學生上課,分文不取。正是這些活動,培養了俞汝勤的社會工作能力、責任感以及對勞苦民眾的感情。

  
上一頁 b111.net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