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喜歡稱女游泳健將為「美人魚」,夏天到了,就是美人魚活躍的季節。香港是以出產美人魚著名的,曾經發現過兩條。熟悉水國滄桑的人,談起她們的歷史,都能夠如數家珍。
這種美人魚,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美人魚,因為她們將傳說中的東西兌現了。所差者,只是她們是人而魚,不是魚而人而已,至於傳說中的美人魚,則除了雌的以外,還有雄的,實在不便一律稱為美人魚,最好還是稱她們為人魚。《新安縣志》卷三《物產志》云:
人魚長六七尺,體發牝牡如人,惟背有短鬣微紅,雄者名海和尚,人首鱉身,無甲。雌者為海女,能媚人,舶行遇者必襄解之。諺雲,毋逢海女,毋見人魚。比蓋魚而妖者。
所謂海和尚,大約就是和尚魚,據《三才圖會》說:「東洋大海有和尚魚,狀如鱉,其身紅赤色,從潮水而至。」
記載這種傳說中的人魚故事,最美麗的是《甌異記》。據說待制查道,奉使高麗,晚泊一山而止,望見沙中有一婦人,紅裳雙袒,髻鬟紛亂,時後微有紅鬣,查命水工以篙投水中,勿令傷。婦人得水偃仰,復身望查拜手,感戀而沒。水工曰,某在海上未曾見,此何物。查曰,此人魚也。
相傳大嶼山從前有以漁為生的水居民族,名曰盧亭,屈大均說他們就是人魚,見《廣東新語》:
有盧亭者,新安大魚山與南亭竹沒老萬山多有之。其長如人,有牝牡,毛髮焦黃而短,眼睛亦黃,而黧黑,尾長寸許,見人則驚怖入水,往往隨波飄至,人以為怪,競逐之。有得其牝者,與之媱,不能言語,惟笑而已,久之能著衣食五穀,攜之大魚山,仍沒入水,蓋人魚之無害於人者。
人魚的傳說,中外都有,丹麥的安徒生有一篇著名的童話,就是以傳說中的人魚為題材的,寫得極為美麗。這種海上傳說中的生物,據現代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認為可能是從前的航海家見了海中一種海牛誤會而起。這種海牛日本人名為「儒艮」,棲在印度洋直至澳洲沿岸,體黑胸白,雌的胸前一對乳房很發達,它們像鯨魚一樣是海中的哺乳動物。雌的能用前鰭抱著幼兒在胸前哺乳,又喜歡抬高半身出水面來游泳,所以遠遠望來很像是哺乳的婦人。也許就是這種東西被東方的航海家輾轉傳述,變成美人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