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葉靈鳳>>靈魂的歸來

雲台書屋

鴉片戰爭與江南文物的劫難


  在鴉片戰爭後期,英帝侵略者以南京為目標,用大量軍艦和運載陸軍的運輸船 溯江上駛,沿途焚燒擄掠,一直打到了鎮江。由於鎮江軍民抵抗最烈,使得侵略者 吃了大虧,因此在鎮江停留很久,焚燒破壞也最甚。等到他們的侵略範圍沿江擴展 到南京江面,昏庸無能的滿清政府已經實行妥協投降。這一場醜惡不名譽的侵略戰 爭,就在南京的城下之盟的恥辱中結束了。南京城在鴉片戰爭中總算不曾實際遭受 侵略者的蹂躪。然而,饒是如此,敵人血污的手仍不曾放過南京,仍在許多地方留 下了破壞的罪行。

  南京是我的家鄉,鎮江是我少時游讀之地,對於這兩個地方的文物古跡,我一 向最為關心,也最為熟悉。近來在燈下讀當時侵略者在事後所寫的作戰和見聞的回 憶,其中不少地方留下了破壞當地文物古跡的供狀,如鎮江的焦山、金山、北固山; 南京的明孝陵和琉璃塔,都不曾倖免,使我們明白後來所見到的這些名勝古跡的被 毀壞情形,原來也是與這場侵略戰爭有關的。

  琉璃塔即南京大報恩寺塔,是明永樂所建,金塔裡外都以五色琉璃磚瓦砌成, 光耀奪目,鬼斧神工,當時有天下第一塔之稱。明朝對外貿易很盛,外國客商聽到 琉璃塔的盛名,乘船到中國來貿易時,專程到南京去觀光這座名塔的人很多,口碑 所及,許多外國人都知道中國有這樣一件「寶物」。琉璃塔後來在太平天國防守天 京的戰役中,被曾國藩炮轟毀壞了,但在滿清道光中葉,仍是相當完整的,因此英 國侵略者的軍隊到達南京上岸後,大家自然不放過參觀這座聞名已久的寶塔,同時 更不顧一切的剝取塔面的琉璃磚和塔內的金佛作紀念品,以致這座有名的藝術建築 物受到了很大的人為損害。

  一八四四年出版的貝爾拉德的《納米昔斯號航行作戰記》,其中就有關於當時 侵略者在南京踐踏這些名勝古跡的情形。「納米昔斯」號是英國當時的一艘新式的 鐵甲汽輪,亦譯作「復仇神」號,曾在澳門香港停泊,後來運兵沿海進入長江參加 作戰,直抵南京,因此所記載的都是第一手的資料。

  作者貝爾拉德在第三十六章裡記載他們抵達南京江面後,等待簽訂《南京條約》 時,大家上岸「遊覽」南京的名勝古跡情形道:

  

  在南京城外,兩處最值得注意的有趣目標,當然,乃是有名的琉璃塔和中國古 代王朝的帝王墳墓。對於前者,要想將它的特殊構造和特點加以描摹,給與讀者心 中一個正確的觀念,實在很不容易……

  ……由於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建築材料的質地,它高高的傑出在中國所有其 他同類建築物之上。最特出的是它用來砌面的磚,全是各種不同顏色的瓷磚,敷上 了光亮的釉質,以及裝飾內部的大量金質偶像。

  這建築物是八角形的,大約有二百尺高,分為九層。最下一層的圓徑是一百二 十尺,因此八角的每一面是十五尺。但是這圓徑每上一層就縮小若干;不過每一層 的高度都是一樣的。塔身是建築在一座堅實的磚石基礎上,高出地面大約有十尺。 從地面進入塔門,要跨上十二級的石級。塔的表面砌上了有釉的不同顏色的瓷片, 主要的是綠色、紅色、黃色和白色。但是整座寶塔並非金是用瓷質建成的。每一層 有突出的屋簷,其上鋪有綠色琉璃瓦,八角的每一角都掛有小鈴。

  這座建築物的效果,從相當的遠處望來,由於它的外表特點和新奇,可說值得 人驚歎。你如果要上到塔頂,要跨過至少一百九十級的樓梯,經過塔內的每一層, 不過有些地方顯然已經缺乏修理。塔內的每一層,第一眼看來令人驚異,其實是過 於繁瑣,缺乏流麗,因為在每一面的牆上,在窗門之間,牆上有小龕,其中放置了 無數金色小偶像。

  從塔頂所見到的景象,是值得攀登的麻煩,以及抵消對塔的內部裝飾情形所感 到的些少不滿意的。這一份產業的範圍伸延到三十英里的面積,大部分是曾經用業 已坍毀的短牆圍繞起來的。鄉野被山崗和溪谷以及房屋和耕種的田地交錯間隔,看 起來很美麗。不過,有些地方看起來卻很荒涼。但是,這到底是一幅能令人感到很 大興趣的景色,不僅由於所見的田野,更由於置身所在的地點以及這座塔的本身。 據說這座塔的建築,曾經花費了一筆巨款(約七八十萬鎊),而且繼續了十九年才 完工。

  以上就是《納米昔斯號的航行作戰記》的作者在當時所見到的南京琉璃塔的現 狀。由於遺留下來的有關琉璃塔實際情況的資料不多,這一段描寫雖然仍有他的誤 解和偏見,但仍值得拿來同明代一些有關琉璃塔的記載作一個比較。近人張惠衣所 輯錄的《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搜集的資料雖多,但都偏重詩文傳說,不曾收入後 人所見的這樣塔的實際情況。

  接著,作者便提到由於有人狂熱的搜集紀念品,琉璃塔遭受這些英國侵略者破 壞的情形了。

  《納米昔斯航行作戰記》的作者,對於當時在南京登陸的英國侵略軍兵士,游 覽琉璃塔時,為了攫取紀念品,恣意加以破壞的情形,這麼記載道:

  

  基於一種並非不自然的慾望,要想攫取一些樣品或是紀念品,用來紀念這第一 次可能也是最後一次蒞臨這個帝國的古都,遂使發生了不少剝取、損壞這座建築物 的外部某些部分,以及內部大量金佛的事實。但是,後來管塔的主腦僧人,或是所 附屬的廟宇的僧人,為了這事所提出的申訴,似乎過於誇大了一些,目的也許想獲 取一筆可現的賠償費。這是很明顯的,大部分被拿走的樣品,事實上乃是由僧人自 己賣給遊覽者的。不過,他們終於為了這事向亨利·砵甸乍爵士提出申訴,由於他 的要求,曾採取步驟防止再發生這些暴行,真的,後來為了要向中國人爭取更好理 解的值得嘉獎的目的,而且要在當時環境下,表示曾採取了公正的措施,有一筆數 量相當可觀的錢曾付給了廟中的住持,以便用來作為修理裝飾這座建築物之用。這 筆錢遠遠超過了實際損害的價值。

  作者貝爾拉德的這一段記載,一方面無可抵賴的承認,由於那些「遊覽者」要 攫取紀念品,使得琉璃塔的塔面和內部裝飾受到了損害;一方面又竭力替他同伴的 破壞行為作辯護,說他們搶走的「紀念品」乃是向寺中僧人購買的,又說侵略者的 統帥砵甸乍接獲申訴後,曾經付出一筆遠遠超過實際損失價值的賠償費。

  我們要知道,這些有意的辯解,都是故意蒙蔽真相的記載。根據歷來的情形, 在我國名勝古跡地點,照例總有小販設檔向遊客兜售玩具小飾物,甚或碑帖拓本作 紀念品。當時琉璃塔所在地的江南名剎大報恩寺,當然也不會例外。英國侵略者可 能曾向寺中的賣物小販買過一些小件的土產紀念品,若說寺中僧人會將塔中的金佛 以及砌在塔面的瓷磚賣給這些外國兵,可說是絕對不會有的事。相反的,他們目睹 這莊嚴寶剎遭受到破壞,不僅敢怒,而且敢言,倒是真的事實。寺中的住持曾向砵 甸乍提出抗議,就是最明顯的證據。

  至於說砵甸乍曾付出了賠償,而且說數目遠遠超過了實際的損失,這也是完全 沒有根據的。試想,建於明永樂初年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建成時就有天下第一塔之 稱,它的被破壞豈是一筆賠償費就能夠抵償的?而且,砌塔的五色琉璃磚瓦,都是 根據整個設計來定燒的,據建塔的史料所載,每一塊磚谷按其指定的用途,大小都 不同,又豈是有了錢就可以修補的?貝爾拉德並沒有說明究竟賠償了多少,竟說遠 遠超過了實際損壞價值,可知是有意替這種破壞行為文過飾非而已。

  在《納米昔斯號航行作戰記》第二冊的卷首,有一幅插圖,畫的是南京明孝陵 的景色,主要的是想畫陵前的石人石獸,說明作:「南京的帝王墳墓和雕刻的怪物」, 是一個英國侵略軍的軍官所作。看了這說明再看這幅插圖,就明白作者不僅對中國 歷史知識的貧乏,而且作畫手腕也不甚高明。正如早期所有的外國畫家筆下所畫的 中國建築物那樣,對於宮殿廟宇的屋頂屋簷,以及牌坊亭台樓閣等等,完全抓不到 中國藝術建築的特殊式樣,只是想當然的亂畫一通,畫成一些非驢非馬的東西。這 個英國軍官也不能例外。他將明孝陵的享殿等等都畫得像是茅屋,牌坊更像是路邊 的廣告牌一樣,完全不曾捉到牌坊的形象和特色。至於神道前的石人石獸,本來是 兩面相對排成了一長列的,他竟將石人和石獸分成兩處來畫。高大的石人像是一群 巨人遊客,石獸散聚在一旁,像是馬戲班裡的獸苑,更看不出來是雕刻,難怪他要 說這是一群怪物了。

  作者貝爾拉德對這幅畫很賞識,曾在畫中特別加以推薦,說是比任何文字的描 寫更能將這些雕刻給人以明白的觀念。這可以表示作者對於明孝陵的真實景色,也 不甚了了。他在畫中介紹明孝陵的景色說:

  

  南京另一項值得注意的,令人發生巨大的興趣的目標物,乃是那座龐大的非常 古老的墓園。這地方據說是帝王的墳墓,是屬於明朝的。它們都坐落在山坡上,距 離南京城主要的城門並不太遠,在一條整齊石鋪道路的盡頭。

  但是,這地方更值得引人注意的,乃是那一條有巨人排列的道路,他們大部分 都是用巨型的整塊石材雕成,一直通向墳墓。在中國別處地方不曾見過這樣的東西, 它們看來已經非常古舊。四周的野草長得很高,遮掩了有些被打碎的破片。

  接著他就介紹了前面所說的那幅插畫,說畫上曾畫了一些龐大的馬、象、斑馬, 以及其他的野獸等等。說它們都製作粗糙,而且是隨便放置在那裡的。又說它們很 帶有埃及的影響。

  凡此種種,都說明作者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缺乏,而且有些還有可能是胡 亂下筆的。南京明孝陵的一些石人石獸,至今還排列整齊,並不像作者所說的那樣, 是隨便放置在那裡的。石人是一堆,石獸又是一堆。

  「納米昔斯」號未抵達南京之前,曾在鎮江參加作戰。鎮江有名的三山:焦山、 金山和北固山,自然逃不掉英國侵略軍鐵蹄的蹂躪。他們在進攻鎮江之前,先佔領 了鎮江西門外沿江的金山,並且在金山寺的寶塔上設瞭望哨。但是蹂躪最甚的是北 固山,因為他們是由這裡登岸攻城的。

  北固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稱。這裡的甘露寺,就是小說《三國演義》裡所 說的劉備招親的地方。山邊有一座鐵塔,至今還殘存一二級,是我國有名的古文物。 這座鐵塔在鴉片戰爭中,曾遭受嚴重的破壞。當時侵略者甚至主張將鐵塔拆卸,逐 件盜回英國去。

  在該書第三十六章裡,有一節這麼寫道:

  

  我們在鎮江所發現的一種最奇妙的東西,大概要算那座完全用生鐵鑄制起來的 小寶塔。看到這座小寶塔,使我們對於中國古代許多實用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許多 有關創造性的推想。有人把這座寶塔叫做郭士立寶塔,因為他是第一個發現這座寶 塔的人。

  這座寶塔引起這麼多的注意,問題於是辯論起來:有無可能把這座寶塔一件一 件拆開來,並把它搬到英國去,作為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的標本。這座寶塔雖然分為 七層,但一共只有三丈高,每層單獨自成單位,卻分明鑄造起來的。大家因此設想, 如果決定搬運的話,也不是全然不可能的。

  寶塔系八角形,周圍都有浮出外邊的裝飾品。可惜時間過久,這些裝飾品有些 看不清楚了。根據塔上鐫刻的文字,郭士立先生作出判斷,估計這座卓越的建築物, 至少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

  姑不論這座寶塔的年齡是多麼大,我們毫無疑問地證明了這一點:就是在把大 量的鐵鑄鹹一個堅固的物體和裝飾品這方面,在歐洲人採用這種技術以前好幾世紀, 中國人早就熟悉它了。我們認為這座寶塔,比起我們在戰爭中所俘獲的那些大炮來, 是一種更加優美和更有價值的戰利品,因此,這座寶塔沒有能夠拆下來帶回英國去, 不能不使我們心中感到遺憾。

  (據一九六四年上海出版《鴉片戰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一書所 引用的譯文)

  居然要將甘露寺的鐵塔拆運回英國去,而且以不能這麼做為「遺憾」,這真是 十足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口吻!

  這座鐵塔所在地的甘露寺和北固山,相傳就是《三國演義》裡所說的劉備過江 到孫權家中來招親的地方。由於兩人游北固山之際,曾信口讚了一句:「此乃天下 第一江山也」。後來在甘露寺山門外登山的石級長廊壁上就嵌有不知是誰題的擘窠 大字石刻:「天下第一江山」。

  鐵塔就在長廊外的山坡草叢中。年輕時候在鎮江唸書,假日游北固山,這時鐵 塔只剩下了兩級,總要走過去摩挲一番,因為知道這是一座唐朝遺留下來的鐵塔, 是有名的古物。對於其他的一切,就不曾去關心,也不知道它何以會損壞成這樣的 原因,直到後來讀了一些有關鎮江地方掌故的舊籍,才知道鐵塔的被毀,竟與鴉片 戰爭有關。現在證之以《納米昔斯號航行作戰記》所載,他們不啻自己也有了供狀。

  丹徒朱士雲的《草間日記》,對於這事曾有記載。他的記載,可說與《納米昔 斯號航行作戰記》一樣,都是當時人的記載,都是第一手的可靠資料。

  朱士雲在道光王寅(即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七月初一日的日記上, 這麼記載道:

  

  七月初一日,夷人毀鐵塔,夷人西上。甘露寺鐵塔,創自李衛公,明代為海風 吹折重鑄,已數百年物矣。至是夷捉民患毀之,掘深丈餘,猶鐵也,不得其根柢, 乃去其頂,毀其相輪而止。

  這裡所說的李衛公,就是唐朝的李德裕。據《丹徒縣志》所載:

  

  鐵浮屠,唐李德裕造,在天王殿東北、乾符中毀。宋元豐中,裴據復建。明萬 歷癸未童謠:風吹鐵寶塔,水淹京口閘。是年塔頹海嘯,沒人甚多。僧性成功淇重 建。

  《納米昔斯號航行作戰記》的作者,曾說他們想拆毀鐵塔運回英國去作「戰利 品」,但是據蘇庵道人的《出圍城記》所載,英國侵略軍毀壞了甘露寺鐵塔,是另 有不可告人的用意的。《出圍城記》說:

  

  六月二十二日,偽提督往江寧所,留夷眾,日捉數千人,拉甘露寺鐵塔,疑其 中有寶也。歷久不動乃止。

  又據袁陶愚的《王寅聞見紀略》,其中也說:

  

  是日夷至甘露寺,脅民人數百,使曳鐵塔,塔不能倒,僅去其頂。

  無論由於怎樣的動機,英國侵略者曾經破壞過鎮江甘露寺的唐代鐵塔,已是不 可否認的鐵的事實了。

  在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者對於鎮江有名的名勝,金焦二山的蹂躪,也在《納 米昔斯號航行作戰記》中留下了他們自己的供伏。

  在該書第三十五章裡,作者這麼寫道:

  

  焦山在鎮江以下不遠的地方,那裡的航道非常狹窄,因此江流也最急,為使我 方船艦能夠逆流而行,克服那裡的急流和漩渦的阻力,我們不但要很謹慎運用我們 行船的技術,有時還要依靠當天的順風,才能通過。

  焦山是由礁石構成的小島,因為島上的洞穴上面到處都種植著樹木,乃為這島 構成美麗的風景。山上廟宇很多,用以進行宗教的崇拜。由於過去曾有若干皇帝游 過焦山,焦山僧眾乃引以自豪,常說這山是皇帝私有的名山。對於金山,作者也有 這樣的記載:

  同類的描寫,也可以同樣施之於金山。它坐落在揚子江的稍上處,相近大運河 的入口。它的傑出之處,是山頂上有一座寶塔,以及有許多黃瓦的廟宇。有些亭台 樓閣的荒涼情形,以及過去曾經用來裝飾牆壁的豪華殘餘,再加上皇帝的那件空座, 背上和兩側都裝飾著雕刻精美的龍,顯示這座小山以及江南這地方在過去所佔的地 位的重要。可是自從遷都到北京以後,這一切已經怎樣顯著的衰落了。

  鴉片戰爭中率軍侵略中國的另一個海軍軍官利洛,在他所著的那部《英軍在華 作戰末期紀事——揚子江戰役和南京條約》一書中,也這麼記載了金焦二山的情形 道:

  

  七月十五日。今天整日停泊,等待開往上游去測量的船回來,我們聽到了炮聲。 晚上測量船回來,他們報告說,他們曾遭到放軍一座掩蔽炮台的攻擊。這座炮台是 用作守衛焦山與揚子江兩岸之間的航道的。經「弗菜吉森」號還擊後,敵軍炮火即 被壓制下去,我方沒有損失。由於海軍司令並未下令登陸,我軍只是上去拆掉了一 些大炮,並沒有摧毀炮台。

  七月十八日。我們在清晨四時起航,船旁繫了一隻縱帆船,一同向上游航行。 我們靠著輪船的幫助上駛了一段路,不久就刮起了順風,因此我們就解開了纜,讓 輪船回去。由於我們的船吃水淺,我們能夠緊靠岸邊避開急流迅速航行,未幾就看 到了焦山。焦山位於運河南端入口處之下的江心。

  ……當我們上駛時,看到左岸的景色從平原轉為起伏的田野。點綴著許多表面 光滑的小山,周圍環繞著許多平原和寬廣的山谷。這些山大部分都長著很長的青草, 頗適宜於作為畜牧的場所,但我們即使用望遠鏡看,也找不到一頭羊或一頭牛。

  焦山的面積等於揚子江一半的寬度,由於該山阻礙了江水的暢洩,流經該處的 水流速度乃增加了一倍。焦山是一座圓錐形的石山,它表面一層泥土撫育著豐富的 熱帶植物,它和金山同為皇室的產業。山上的居民乃是和尚,主要的房屋是廟宇, 四周點綴著庭園和涼亭。

  在焦山的山腳下,我們看到一座為「弗萊吉森」號擊毀的炮台廢墟和還在冒著 煙的彈藥庫。從「布郎底」號船上,下去了一隊兵士去摧毀已經拆毀的大炮。他們 發現其中有一些銅炮,就將這些銅炮運上船去作為戰利品。在我們駛過了焦山旁狹 窄的水道之後,就到達金、焦兩山之間開闊的江面。……我們繼續加速航行,不久 就開到了金山。島上築有許多美麗奇異的宮殿,裝飾著金頂的高大寶塔和一排排琉 璃瓦頂的廟宇和宮殿,在陽光中閃爍發光。這使我記起很多從來也沒有看見過的令 人迷離的島嶼圖來。金山比焦山小(我們又稱焦山為銀山),但很玲瓏,從我們英 國人看來,很像一個玩具店。

  作者接著又記載他們登上金山寶塔的情形。

  

  大家回到船上後,我又奉命隨陸軍總司令到金山寶塔的頂上去進行偵察,準備 明天的登陸。我們在塔頂上,可以俯視全區景色,決定我軍作戰的地段。

  這裡雖沒有侵略者怎樣破壞這些名勝古跡的記載,但接著就在另一地方露出了 馬腳。他說:

  

  我們一到司令部裡,就看到收拾戰利品的人,正在忙於包裝贓物,然而數字並 不大,只有紋銀六萬元。在貯藏銀子的房間裡,我們還有少量的鴉片煙,大小像輪 盤賭具上的小珠。外面用蠟密封,還打上印,編上號碼。

  在另一部奧特隆尼的《對華作戰記》,以及穆瑞的《在華戰役記》裡,都有類 似的記載。他們對於金、焦二山,不僅驚歎景色美麗和建築宏偉,更視作是進攻鎮 江城的戰略要點,在山頂和塔頂都設瞭望哨。穆瑞更在七月二十日的日記裡記載說:

  

  今天一天所經過的兩岸,景色都非常美麗,英國國旗在金山寶塔的最高一層上 面升了起來。我軍派了一隊陸戰隊在金山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他們被派在那 裡擔任守衛,以防止任何破壞或盜竊。

  侵略者會給被侵略者的財產建築派兵守衛防止破壞盜竊,這真是「此地無銀三 百兩」,為了方便自己掠奪的不打自招的供狀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