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沈從文>>文學運動雜談

雲台書屋

新詩的舊賬
——並介紹《詩刊》


  詩的用處照古義說是「言志」,照如今解釋是「抒情」。詩可以分成許多類, 單說中國詩,就內容言有風雅頌,就形式言有律絕五七言詩等等,它的存在卻有個 共通的意義,不外乎用文字從一種限制裡描寫一件人事,或表示一個意見,一點感 想。「詩」這個字在古今中外含義儘管不同,然而把它同散文比較,也易明白。它 似乎極重「經濟」。它的成立是多少有點限制的。它必須以約見著,用少數文字起 多量效果。它與散文分別就在此。詩要效果,詞藻與形式能幫助它完成效果。惟一 切事物皆在時間洗練下失去光色、詞藻與形式。在一段長長的時間下也會失去它的 意義。因此在變動中有「新詩」,同舊詩對立的新詩。

  新文學運動的初期,大多數作者受一個流行觀念所控制,就是「人道主義」的 觀念,新詩作者自然不能例外。不過新詩當時側重推翻舊詩,打倒舊詩,富有「革 命」意味,因此在形式上無所謂,在內容上無所謂,只獨具一種傾向,否認舊詩是 詩。受詞、受曲、受小調同歌謠影響,用簡明文字寫出,它名字叫「自由詩」。那 些詩,名副其實,當真可以說是很自由的。

  新詩在革命意味下發展,便彷彿特別容易作。凡有勇氣執筆的人幾乎都可以寫 詩。一切刊物必有詩。當時被稱為文化先驅的新人,在新風氣下不能不寫詩。周作 人,魯迅,錢玄同,朱經農,李大釗,陳獨秀,朱執信,任鴻雋,沈玄廬,沈尹默, 傅斯年,羅家倫,把這些人的名字,同新詩並舉,如今看來似乎有點幽默了。然在 五四前後,這些人是常常寫新詩的,正因為大家都肯天真爛漫寫新詩,所以新詩能 引起特別注意,這一點我們應該明白。正因為張三李四都可以寫新詩,所以初期新 詩就數量言,成績真不差。就質言,說苛刻一點,多數詩都太雜亂,太隨便,太天 真。胡適之是第一個寫新詩出新詩集子的作家。冰心會寫短詩,俞平伯、康白情會 寫長詩,那些詩當時多被中學校選作國文課文,為青年人所熟習。這幾個作者,同 上述一群新人,可算做是奠定中國新詩基礎的功臣,值得我們記憶。

  新詩既毫無拘束,十分自由,一切散文分行寫出幾乎全可以稱為詩,作者魚龍 百狀,作品好的好,壞的壞,新詩自然便成為「天才努力」與「好事者遊戲」共通 的尾閭。過不久,新詩的當然厄運來了。多數新人對於新詩的寬容,使新詩價值受 了貶謫,成就受了連累;更多數的讀者,對新詩有點失望,有點懷疑了。

  穩定了新詩的社會地位,是稍後一時另外一群作者,宗白華,梁宗岱,王獨清, 劉夢葦,馮至,饒孟侃,於賡虞,郭沫若,朱湘,徐志摩,聞一多一群作家。在這 一群作家中,郭沫若,朱湘,徐志摩,聞一多,四位人特別有影響。寫詩膽量大, 氣魄足,推郭沫若(他最先動手寫長詩,寫史詩)。朱湘是個天生的抒情詩人,在 新詩格式上的努力,在舊詞藻運用上的努力,遺留下一堆成績,其中不少珠玉。徐 志摩詩作品本身上的成就,在當時新詩人中可說是總其大成(他對於中國新詩運動 貢獻尤大)。其中有一個作者,火氣比較少,感情比較靜,寫作中最先能節制文字, 把握語言,組織篇章,在毫不兒戲的韻、調子、境界上作詩,態度的認真處使新詩 成為一種嚴肅的事情,對以後作者有極好影響,這個人是聞一多。

  新詩有個問題,從初期起即討論到它,久久不能解決,是韻與詞藻與形式之有 無存在價值。大多數意思都以為新詩可以拋掉這一切(他們希望各有天才能在語言 裡把握得住自然音樂的節奏),應該是精選語言的安排。實則「語言的精選與安排」, 便證明新詩在詞藻形式上的不可偏廢。這問題到了上述幾個作者時,是用作品或理 論表示得很明白。

  新詩到這時節可以說已從革命引到建設的路上,在寫作品中具有甘苦經驗的, 漸漸明白新詩不容易作,更不容易作好;用新格式得拋棄舊詞藻,內容常覺得「淺」, 「顯」,用舊詞彙是不能產生新境界,內容不可免墮入「熟」,「滑」,作者比較 先前自然顯得寂寞多了。玩票的詩人已不好意思再來胡亂打油湊熱鬧。原來對新詩 有狂熱的,一點兒抒情氣氛或隨年齡衰歇了,或被生活壓癟了,或讀好書太多羞於 拿筆了。死的已死,不死的又或經商作宦,辦黨教書。中國新詩運動,彷彿也就停 頓了一時。國內被稱或自稱「詩人」的雖日見其多,真在那裡寫詩的,倒並不怎麼 多。書店印出的單行本詩集很多,銷場可不怎麼好。

  這種暫時消沉醞釀了稍後一時的熱鬧。少數還不放下筆桿的作者,與一群初從 事寫作的新人,對「詩」的觀念再有所修正。覺得先一時「自由詩」所表示的傾向 同「建設的新詩」有點衝突。大家知道新詩得要個限制,在文字上,在形式上,以 及從文字與形式共同造成的意境上,必需承認幾個簡單的原則。並且明白每個作者 得注意一下歷史,接受一筆文學遺產(從歷史方面肯定「詩」是什麼,得了遺產好 好花費那個遺產)。孫大雨,林徽音,陳夢家,卞之琳,戴望舒,臧克家,何其芳 ……算得是幾個特有成就的作者,這些人完全不是理論家,卻有作品證明「新詩不 是無路可走,可走的踏實在很多」。幾個人的作品同時還說明,要建設新詩,得有 個較高標準。這標準在什麼地方?幾個作者是各以個人風格獨具的作品,為中國新 詩留下了一個榜樣的。他們作品並不多,比較起來可精得多。這一來,詩的自由儼 然受了限制,然而中國的新詩,卻慢慢的變得有意義有力量起來了。

  新文學同商業發生密切關係,可以說是一件幸事,也可以說極其不幸。如從小 說看看,二十年來作者特別多,成就也特別多,它的原因是文學徹底商品化後,作 者能在「事業」情形下努力的結果。至於詩,在文學商品化意義下卻碰了頭。新詩 標準一提高, 新詩讀者便較少。 讀者較少,它的發展受了影響。因之新詩集成為 「賠錢貨」,在出版業方面可算得最不受歡迎的書籍。凡是單行本詩集差不多全得 自費出版,凡是專載詩歌刊物總不易支持一年以上。漸漸地,作者歇手,不欲歇手 的縱有興味寫作也無多大機會寫作。餘下幾個有心無力的詩人,寫點不易見好的詩 歌,這裡寄寄,那裡投投,以至於一切文學刊物的編輯人,都不大願意登載詩歌。

  新詩的命運,真似乎不得不告結束了。

  有人從「文學商品化」著眼,從「新」著眼,以為詩的出路閉塞,或與詩本身 「不新」有點關係,「說革命,革命不徹底;說建設,建設方式不妥當」。於是鼓 起勇氣再選新路走,這種工作由上海《現代》雜誌上的幾個作者啟其端(施蟄存… …),南京土星筆會幾個作者隨其後(常任俠,汪銘竹……)。此外北京,廣州, 都有這種詩人(林庚,金克木,曹葆華……)。他們的工作是捕捉眼前的都市光色 與心中一剎那感覺和印象來寫小詩。努力製造意境,屬詞比事則注重不落窠臼。正 因為工作只是掠取大千世界一小片一小點,不乏小巧玲瓏的佳作。惟作者要新,嫌 筆下符號不夠運用,結果把語體文已不常用的「之、乎、者、也」單字也經常用上, 「然而」、「於是」、「所以」等詞,也統統搬入詩裡去。文字上的「復辟」恰好 又是把詩歌中最妨礙誦讀的虛字加入。與海上明人小品文集的翻印,半文半白幽默 文的流行,風氣相匯,因此新詩又好像很容易作,詩人和詩又日益加多,所謂詩, 內中多數也自然而然成為不可理解毫無意義的東西了。幾個比較好的作者,寫作態 度雖極誠實,在忠於個人感情的目的下努力,不免有南粵王趙佗說的「老夫聊以自 娛」的趨勢。這因為他們所走的路並不「新」,只算是一條「僻」路。走僻路,成 就不容易大,那是很顯然的。

  就目前狀況說,新詩的命運恰如整個中國的命運,正陷入一個可悲的環境裡。 想出路,不容易得出路,困難處在背負一個「歷史」,面前是一條「事實」的河流。 拋下歷史注重事實「如初期的新詩」辦不好,抱緊歷史注重事實(如少數人寫舊詩) 也不成。有人想兩面顧到,用歷史調和事實,用去一半擔負再想辦法涉水過河,因 此提倡「本位文化」。倘若這個人真懂得歷史或文化,認清事實,叫出「本位文化」 的口號,也並不十分可笑。如今「之乎者也」的新詩,近於詩的本位文化具體化, 看看他們使用「之乎者也」的方法,就可知道他們並不太懂歷史上這些字眼兒的輕 重。新詩要出路,也許還得另外有人找更新的路,也許得回頭,稍稍回頭,認真從 近十多年得失上作些具體分析。

  新詩真的出路同國家出路相同,要的是有人能思索,能深刻的思索,能工作, 能認真的工作。認定「洛陽橋不是魯班一天作成的」,把完成的日期延長一點,又 明白「洛陽橋終究是人作成的」,對工作有信心,有勇氣。只要有人肯埋頭苦幹, 人多手多,目前即或不成,對於將來依然應該樂觀。

  要有個「好的將來」,必需要有個「目前」。目前新詩不妨說還是試驗中,可 走的路甚多,從各方面都可努力。可是若沒有個試驗的場所,來發表創作,共同批 評和討論,中國新詩運動不會憑空活潑起來,那個將來太渺茫了。所以我們預備在 這個副刊上,從上期出一個《詩刊》起始,每月預備發兩次稿,由孫大雨、梁宗岱、 羅念生先生等集稿,作者中有朱佩弦、聞一多、俞平伯、朱孟實、廢名、林徽音、 方令孺、陸志韋、馮至、陳夢家、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林庚、徐芳、陳世驤、 孫毓棠、孫洵侯、曹葆華諸先生,這刊物篇幅雖不大,對中國新詩運動或許有點意 義,因為這刊物的讀者,是本報分佈國內外十萬讀者。編者的希望,不在十萬讀者 永遠成為少數作品的鑒賞者,卻想這刊物能引起多數讀者的注意,從國內外各處地 方把詩寄來,把個人對於新詩的意見寫來,讓它慢慢成為中國讀者最多,作品也最 多,同時還為多數人最關心認可的刊物。內容不好,大家想辦法要它好,什麼問題 值得討論,多數對於這個問題有卓見有研究的人共同來討論,能夠這樣,這刊物才 會有意義,才算得有意義。

  十一月三日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