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位於小亞細亞半島上阿那托利亞高原的西北部,是一座海拔900米的高原城市,在土耳其是僅次於伊斯坦布爾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貿易的中心,素有「土耳其的心臟」之稱。
安卡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人們可以將城市的歷史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和歷史文獻的記載,早在公元前13世紀之前,一個稱為「赫蒂」的強大而好戰的印歐人部落來到這裡定居,築起一些城堡,建立赫蒂帝國,當時稱之為「安庫瓦」,後變音為「安基拉」。今天,在安卡拉古城堡周圍,仍然保留著赫蒂帝國時期的許多遺跡,同時遺留下來的文物有:古雕、陶瓷製品、黃銅雕刻、青銅人像以及動物雕刻圖等藝術珍品。公元前7世紀,佛裡幾亞部落來到安卡拉,並確立自己的統治。據傳說,佛裡幾亞國王密達斯在安卡拉一帶的山上散步時,突然發現一隻船錨,於是便在那裡建立起一座城市,這就是今天的安卡拉,在印歐語系中,「安卡拉」意為「彎曲的錨」。在佛裡幾亞王朝之後,一個叫加拉特的部落來到小亞細亞,也在安卡拉建都,當時這個地方被稱為「安科爾」。
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佔領了安卡拉,當時,羅馬帝國皇帝艾羅給安卡拉定名為「麥特羅波爾」,其意為「大都會」或「首府」。羅馬帝國時期,在安卡拉修建了數量眾多的教堂、賽馬場、公共浴池和圓石柱等建築物,在這一時期,市區不斷擴大,人口迅速增加,成為一座文明而美麗的城市。從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到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這裡一直都是重要的政治、軍事和商業中心。早期西方人一直把這座城市稱為「安哥拉」,含有「山羊毛」之意,主要是這裡出產山羊毛聞名世界,羊毛纖細而長,光澤明亮,質地優良,是紡織、制毯的上等原料。從1930年起易名為安卡拉,是因城市座落在薩卡裡亞河支流安卡拉河畔。
歷史上,土耳其的首都並不是安卡拉,而一直是伊斯坦布爾。1919年,青年軍官凱末爾等發動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封建王朝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安卡拉處於理想的地理位置,交通又十分方便,便成了當時革命的中心。1923年宣佈成立共和國,10月13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將安卡拉定為10月29日成立的共和國首都。
安卡拉正式定為首都之前,城市規模並不大,居民也僅有數萬人。定為首都之後,城市建設發展較快,市區逐漸向四周延伸,如今已成為擁有326萬人口的現代化都市。安卡拉的工業發展也很快,已成為僅次於伊斯坦布爾的全國第二大工業中心,有釀酒、麵粉、搾糖、乳製品、水泥、毛紡、農業機械等工礦企業。安卡拉周圍土質肥沃,農業發達,是土耳其小麥糧倉之一。安卡拉的鐵路、公路和空中航線四通八達,是連結土耳其東西兩部分的樞紐。
安卡拉依山臨水,安卡拉河猶如一條綠色飄帶從城市旁靜靜地流過,市內建築整齊,街道寬闊,林木蔥鬱,是一座風景優美的旅遊城市。安卡拉市區分為新城和舊城兩部分。舊城分佈在一座小山丘上,以古堡為中心,古香古色的房屋,奧斯曼帝國時期風貌的街道,使人們會自然聯想到這座城市的漫長歷史。環繞舊城東、西、南三面的新城區,歐洲式建築鱗次櫛比,總統府、大國民議會、政府各部門以及使館區都集中在這裡。貫穿南北的阿塔圖爾克大道是城市最主要的街道,大道上的民族廣場、勝利廣場和新月廣場上,都聳立著共和國的奠基人凱末爾的塑像。這些塑像,有的高踞戰馬,馳騁疆場,有的昂首挺立,凝視遠方,莊重威嚴,令人肅然起敬。大街上汽車川流,馬路旁高樓林立,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派繁榮興旺的現代化都市景象。
安卡拉市區名勝古跡很多,如羅馬時期的朱裡安柱和奧古斯都廟;拜占庭時期的城堡和墓地;塞爾柱時期的阿拉丁清真寺以及奧斯曼時期的穆罕默德巴夏商場和默罕麥德商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