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了甘鐵生同志的短篇小說《聚會》。我坦率地承認,這作品曾使我很感動,它為什麼使我感動呢?那是因為它相當真實地再現了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一小群插隊青年的深深的靈魂的痛苦、精神的苦悶。那確是曾經有過的現實:一條極左路線貫通全國,一小撮陰謀家鑽進中央,大權在握,濫施淫威,人民群眾象生活在陰雲密佈的天空之下,又彷彿處於風雨飄搖的危舟之中,真個是前途未卜、吉凶難料呵!那確是曾經有過的現實:陰謀家披著革命的外衣,禍國殃民倒行逆施的罪惡被標榜為最最革命的行徑。因此,千百萬人民(包括廣大青年和幹部)始則狂熱,繼則懷疑、苦惱、迷惘、憤怒!……在那樣的政治氣氛和時代現實中,善良的人們而想要保持心靈的安寧和精神的平衡是一件很難的事,那是一個剛剛結束的時代。我想,親身經歷了那場被公認為十年浩劫的人,怕都有此種同感吧!我在首都經歷「史無前例」的頭三年,在大西北某沙漠的邊緣的所謂干校(一個由勞改犯開闢的農場)裡,度過了四年。爾後又在首都度過那十年的最後三年。在那個顯得很漫長的時期裡,我不諱言,我曾經真誠地狂熱過,也曾深深地痛苦過。我說這些,我說《聚會》曾使我感動,是想說明:我能理解它的作者和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它有生活根據,因而引起了我的共鳴。
然而對於藝術作品來說,只有生活或者說只有簡單的真實性,並不一定就使人感染和共鳴。《聚會》這篇小說所以能獲得此種效果,還在於它有一種藝術力量。這力量在於,作者熟悉生活,而且頗有才氣,能將他的觀察、感受和體驗真切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他塑造了女青年丘霞這個人物,而且,對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作了獨特地發現:她要把幾個「老插」邀集到一起,由她扮演主人的角色,讓大家「歡歡樂樂地聚會一場」而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太瞭解她的同輩人和她的朋友們的苦悶心理,是因為她深知大家「太需要高興高興啦」。因此苦心孤詣地組織了這個活動,想方設法使大家「忘記不愉快的一切」,立下規矩不許人們說「犯忌」的話,並特意囑咐她的戀人(作品中的「我」):「咱倆別太親近」……她要讓每個人感受到她的溫暖,享受她的友愛,她為此「發怒地」斥責她的戀人「不懂事」、「自私鬼」!……她真是多麼不易呵,用心多麼良苦呵,心地多麼善良呵!可是,她沒有意識到,她這種無私的感情和做法,並不能排解大家的苦悶,徒然的是借酒澆愁而已,得到的效果是讓大家含淚而笑,使大家以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暫時地忘卻痛苦,而終於導致了一場不無荒唐的惡作劇的遊戲。丘霞的心理和作為是獨特的,她的靈魂和感情是善良而又扭曲的。她的「擔子」是「沉重」的,正如她的戀人所說,她「是在揮著鞭子叫囚徒跳舞」,然而她卻以為她是在以自己的善意在撫慰大家的苦悶的心。作者對這個人物的這種發現,對這使姑娘心理上不自覺的矛盾的把握和表現,確實顯出了藝術才氣;這篇作品的動人之處,主要的也就在於丘霞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
我不能說這篇作品沒有生活根據、不真實,也不能否認這篇作品的動人力量。同時,掩卷之後,也覺得這篇作品的內容和色調,的確有些沉重的壓抑。為此,我思索了好幾天,並又將作品重讀了幾遍。我在想:這篇作品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它為什麼會引起某種程度的爭議呢?想來想去,我覺得,這原因恐怕就在於作者對於生活的理解有點片面,對現實的概括還欠周到;也就是說,對於那陰雲隙縫裡的光明,對於那風雨之舟的前途,對於那些苦悶的心靈中的信念,開掘不夠,表現得不夠明快。這在林彪、「四人幫」覆滅之後、在我們的國家進入一個大有希望的歷史階段之時,就尤其顯出這個弱點了。我這樣說,絕不是要作者篡改生活以獲得一種廉價輕鬆,也不是要作者超越現實、拔高人物、圖解某種觀念。而是說,在那個四害橫行,極左氾濫、人民受苦的時期,我們的現實中的確也還有些壯美的東西,我們人民(包括青年和幹部)的心裡的確也還有是非觀念和愛憎感情,整個中國凝聚著一種憤怒的力量,猶如爆發的火山,這正是「四人幫」所以一朝覆亡而普天歡慶的深刻的歷史淵源。在思考這篇《聚會》的得失時,我想起了幾件親身經歷的小事。一是一九七○年我回故鄉時,我們大隊黨支部書記帶著深深的懷疑問我:「王洪文當副主席,他究竟有多少能耐?」二是我的一位姨夫(縣裡的一個普通幹部)也帶著深深的不滿問我:「聽說江青想當女元帥,是不是這樣?」三是一九七一年夏天一位解放軍戰士明確地跟我說:「干校這種辦法是對老幹部的折磨!」到了一九七五年,私下裡,知音朋友之間,包括青年朋友和老幹部之間,對「四人幫」的認識就更清醒,對他們詛咒之餘,對未來也更有信心,雖然不免有些朦朧。我想許多人包括《聚會》作者,大約都有類此見聞和感受。我說這些的意思是,即使在最不幸的時期,我們黨的。人民的和我們青年的脊骨和精神,也沒有完全垮掉,而這,正是我們的前途、信心和希望之所在。我想,假使《聚會》的作者在回頭看那段生活時,能適當調動和概括自己這方面的體驗和見聞,能適當注意到這些被實踐證明已匯為巨流的涓涓小溪——人們心靈裡最可寶貴的那些思想和感情,這篇作品的色調的價值將會與現在有所不同或大不相同。這篇作品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是一個嚴肅思考的人;而根據這篇作品所顯示的藝術才能看,他要做到這一點是並不困難的。
藝術是一種美的事業。發現生活中的美,是藝術的使命。一位作者即使表現了人們的痛苦,其終極目的也應是為了讓人們擺脫痛苦、獲得希望和歡悅。我相信,《聚會》的作者只要繼續思考,繼續發現,繼續努力,他是會寫出更深刻、更完整的作品的。我們期待著!
(原載《北京文藝》1980年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