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殘雪>>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

雲台書屋

怖 ——解讀《地洞》

矛盾的產物


  一隻奇異的小動物造了一個奇異的地洞,地洞由一個大的城部儲藏室和許多地道組成。小動物造地洞是為了躲避外界的敵人,為了有一個藏身之地,邏輯上它這樣認為。可是一旦造洞的行動開始,邏輯就被推翻了,以後又不斷地建立,不斷地再推翻,每一項行動都處在矛盾中;它像擺鐘一樣來回地奔忙,時刻在恐怖中度日,似乎成就了巨大的工程,實際上到了老年還在原地未動。仔細地體會,就會發現小動物的不幸與外界的威脅無關;一切矛盾和衝突都來自內心,由它天生不幸的性格所決定。這樣一種性格就造出了這樣一個地洞,洞內一切設施的功能全是模稜兩可、難以理解的。

  首先,它就聲稱建洞決不是因為害怕。在離真正的地洞入口約一千步的地方,它還留下了一個假洞,它出於某種周密的計策故意不把那個很淺的洞堵塞。它的此舉使我們懷疑它正是為了引起外界注意才來造地洞的。這是一種荒唐的結論!它不是聲稱造洞是為了安全和徹底的寂靜嗎?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它的表白,而要看它的行動,因為這頭古怪的小動物,有魔鬼在它的內心作祟。接下去它在真正的洞口搞了個答辭裝置。這裝置萬無一失,偽裝得無人能識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措施;與此同時,它又是最容易被破壞的,只要來犯者具有一種不尋常的本領,一腳就可以將這偽裝踩蹋。這個裝置正是它內心矛盾的產物:一方面,它需要隱蔽,需要躲過外界的注意;另一方面,洞內還有敵人,一旦遇見,它就得立即逃遁,並從隨時可以敞開的洞口跳到外面,徹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種心理造成了洞口掩護裝置的致命弱點,使它並不具備真正的保護作用,而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安慰。奇怪的是它離了這個精神上的安慰就活不成。以苦醇裝置類推,地洞內的每一項工程都具有這種特點——脆弱和不堪一擊。然而,儘管在造洞的初期就帶著深深的疑慮,工作起來卻幾乎到了忘我的境地:沒日沒夜,僅憑自己的額頭去磕土,直磕得流出鮮血,終於在洞內造出了當時自認為完美無缺的城郭儲藏室;為食物的儲藏計劃的實現不停地搬運,又因計劃的一次次改變而更為緊張地工作;為搜索想像的敵人不停地挖溝等等。這一切的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更大的疑慮襲來。疑慮導致對先前的勞動的否定,新的、糾正的計劃也由此產生。那新的計劃往往並不新,只不過是更前面的計劃的恢復,就這樣一輪又一輪,付出了巨大的體力和精力。如此造出的地洞堪稱世界一絕:既是無限隱蔽的,與外界隔離的,不可窮盡的;又是無比脆弱的,易受損傷的,差不多是向外敞開的。

  為什麼這頭小動物總是想到向外逃遁,即使在營造與世隔絕的地洞時也以這一點為先決條件呢?是不是地洞裡面有遠比外界大得多的危險呢?經過多次的實踐之後它的確發現,表面寂靜的地洞實際上並不安靜,而是總有某種噪音在搗亂;這噪音在周圍安靜的襯托下反而更突出,暗示著比外界更大的危險,使它感到毀滅的可能性終日懸在頭頂。可就是這樣一個地洞,初衷(一直未變)卻是為了躲避,為了安全而造;為達到這個目的,它一直在不斷地對內部的設施加以變更和改善,儘管完全沒有收效也只能一直做下去。它的緊張連續的工作給了我們這樣的提示:只有在地洞的內部和外部達到徹底的虛空,真正的寧靜和安全感才會到來。為此它還設想過在儲藏室周圍挖出一個環形真空地帶的計劃,當然那種計劃只能存在於幻想之中。然而徹底的虛空不正是最大的危險所在嗎?所以才需要隨時可敞開的、供緊急逃離用的出口呀。

  只要地洞建造在泥土中,周圍又有小動物,徹底的寧靜就永遠不可能達到。由此可見,它所真正追求的理想居住之處並不是這種用世俗材料建成的地洞,而是一個空洞。聯想到造洞的初衷有故意要引人注意的因素,這種追求又顯得不可思議了。沒有邊緣和形狀的空洞是誰也看不見的,更不能用來做藏身之地了。我們只能說在小動物的精神世界裡有這樣一個空洞,那是它永久的恐怖的源泉,地洞裡的一切奔忙與操勞既是為了填補精神上的空洞,又是一種企圖將只存在於精神領域的東西現實化的徒勞努力。現實中的地洞裡的騷擾可以通過勞動來做消除的努力;靈魂裡的恐懼則是永存的,這永恆的恐懼的境界不正是它的操勞努力所追求的目標嗎?是填補又是掏空。只有這樣來理解,我們才會知道小動物的行為為什麼會如此地自相矛盾,沒有效果,似乎腦子裡有著宏偉的構思,實際上卻又一切行動均出自忽發奇想,沒有一項計劃是貫徹到底的(如何可能到底?)。所有的工作——苔薛裝置、迷宮、城郭儲藏室、壕溝的挖掘等等,全都是半途而廢,不了了之。一方面是由於體力的限制所致,另一方面更為根本的原因則是內心的矛盾。這樣的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是沒有盡頭的;或者說,在壕溝的盡頭是真正的虛空——那頭從未見過面的怪首。由此決定了它的命運只能是表面上漫無目的的永久性的挖掘和修建。

  難道所有的工作都是種應付,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嗎?是,又不是。每一項工作的初始,它都力求完美無缺,從不馬虎了事;只不過它的初衷無法堅持到底,總是半路動搖。不可思議的是這一次次失敗的打擊並沒有摧毀它的根本信念,它總寄希望於新的工作,盼望「這一次」的努力會有根本不同的效果。無窮無盡的自我懷疑的確破壞了它的一部分工作,但決不能改變它對地洞的態度。它有時離開地洞,也只是為了從外部對它進行更冷靜的觀察,以增強信心;不過它從不在外久留,因為只有地洞才是它魂牽夢縈的地方,才是它存在的意義。這早已與它結為一體的理想的樂園,可以隨地打滾和酣睡的仙境,誰能和它比?除了它還有什麼地方可去?地洞又確實是不完美的,致命的缺點處處可見,時常使它羞於審視自己的勞動成果;而徹底的改進又只能在想像中和夢中來進行,接觸到現實,馬上顯出自己體力上和思維方式上的無能。如果它不想放棄,唯一的出路就是苟且。它苟且過來了,這並不是說,它那種追求完美的認真的工作態度有所改變;它改變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具體想法,放棄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具體目標;它的目光投向未來的希望,而未來總是沒有盡頭的。就這樣期望著,期望著,在身後留下一件又一件殘缺的工作,而每一件有缺點的作品上無不體現了對於完美和永恆的嚮往。用殘缺來體現完美,用權宜之計來體現永恆,這是它無意中的創舉。地洞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殘缺的建築,它無法將它建成一個空洞,便只好以現實的材料來苟且。從這個意義上說,活著,挖掘,都是權宜之計。它只能用這權宜之計來向那未知的永恆挺進;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摒棄死亡的,因為死亡是過程的終止,是通向完美之路的努力的放棄。它所關心的,全是生命本身;它對彼岸的事不感興趣,只願在生的掙扎中體驗死亡,而不是被動地實現死亡。


曲折的交流


  我們也許要問,讓那空洞留在精神的領域裡不是更好嗎?既然無論造出什麼樣的洞都不能滿意,既然總在絕望中鄙棄自己,為什麼還要動手來進行這龐大、複雜而又沒有任何益處的工作呢?雖說挖地洞是為了消除來自內心的恐怖,可是還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去做到這一點啊。在挖洞造洞的行為裡面,一定有種隱秘的興趣,這種興趣就是它力量的源泉,致使它能夠將這又痛苦又誘惑的工作持續下去。從一開始它就告訴我們,它並不是出於害怕才造洞。我們看過它的洞內設備和它的勞動之後,可以推測出它造洞是為了表達內心的理想,而交流的對象只能是外部世界——它的興趣的對象。所以不管自己是否承認,從一開始造洞的行為就有與外界交流的企圖包含在內。它竭力使自己相信,地洞是藏身之處,絕對容不了任何人進入;而我們則看到在它那些自相矛盾的行為中,在它的潛意識裡,它實際上是盼望著某個具有非同尋常的本領的傢伙闖入的。不然為什麼要留下那個假洞呢?不然為什麼會有造洞一舉呢?造洞就意味著在身後留下它,肉體總有一天會消失,地洞卻不會那麼快地消失。留給誰看?當然是留給外界來發現。然而外界是不會懂得洞的奧妙的;這奧妙來自它那深造的、無法言說的內心;雙手表達出來的還不及內心的十分之一,所有的銷毀、再造、修改等全是出自內部的那個模式的要求。儘管這一切,我們仍然要說,它對外界肯定不是完全不抱希望的,它對外界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心情。這一絲現實中的希望維繫了它終生的興趣和努力。

  真是奇怪的小動物啊!它那曲折陰暗的內心蘊藏了如此大的熱力,將一個不可實現的妄想用了一生的時間來追求,來表達,而表達的形式竟然是通過封閉與隔離來體現。確實,任何外界都不可能完全重溫它當初的夢,因為他者的夢是無法重溫的,因為所有的幻想都是一次性的。但是領略了它修建地洞的激情以及支配這激情的精神之後,我們難道不會產生一些另外的幻想,另外的夢境嗎?我們的夢境難道不會在某個特定的點上與它的夢境接壤嗎?

  與外界的隔絕是源於對外界的過分興趣,是為了把整個世界,歸根結底是為了把自身的存在弄個水落石出;不僅要弄個水落石出,還想把這一切告訴外界,心裡又最怕外界誤解。將這樣一種看法安到這頭羞怯的小動物身上似乎有點牽強,然而卻是事實,被它的表白所遮蔽了的事實。不然也就不會有這一大篇表白了。我們從它暉哩咦咦的表白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頭很愛表現自己的小動物。那種對擁有的慾望,那種獨佔的衝動,都是先前在外界時愛表現性格的延續。如果有一天表現欲消失了,地洞也就不會再營造下去。不可否認,在營造中那種根深蒂固的懷疑時常導致它產生毀滅自己的創造物的衝動,又由於對創造物極端的不滿意,就更害怕外界看見它,只願獨自一個來欣賞。而創造物一旦存在就成了對象,而它自己就變成了外界,所以這種欣賞仍然是一種與外界交流行為的折射。地洞,不論它多麼隱蔽和巧妙,終究是會被外界發現的,這一定曾是它隱秘的希望。這種希望不斷活躍在黑暗深處的它的腦海中,使思想不至於僵死,使肢體不至於頹廢,也使暗無天日的封閉處所可以在想像中與廣大的外面世界相聯。

  我們還從它對自己的工作的那種苛刻的眼光,時不時感到外界對它的影響的痕跡。也許它的衡量標準是先驗的,然而不知不覺地總是有交流對象的隱形存在,躲也躲不開。例如它對於早期建造的那座迷宮的評價說到,它認為迷宮有它的妙不可言之處,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卻十分幼稚,所以也無法按原來思路加以改建;因為自我意識日益加強的它,在今天的情況下去重建迷宮就等於將整個世界的注意力都引到它身上來,這是它所承受不7的。可見在它的一切工作中,總是有一個抽像的旁觀者存在;這個旁觀者嚴格地審查它的工作,敦促它,有時肯定有時否定它;它就在旁觀者的監督之下漸漸地成熟起來。與此同時,它又強調說,外界絕對不能懂得地洞的奧妙。那麼那個旁觀者,那個高高在上的上帝似的人物究竟是誰呢?只能說這樣一種古怪的交流仍然與現實有關。而它在這種矛盾的交流關係中是非常積極的——不斷地表白,不斷地敞開,不隱瞞任何東西,將一切都說得既淺顯又明白。當然理解這一切的前提是要具有那種不凡的本領衝破封閉,進入它苦心經營的地洞參觀。


消極還是積極


  建造地洞的目的似乎是消極的——為了躲避和防禦從未謀面的敵人。它在地洞裡的那些工作也似乎是被動的——總是由於某種威脅而採取行動,或在危險的逼迫下草草應付;從來也不曾從容不迫地按自己的意願完成過一項工程;敵人的威脅一刻都不曾放過它。究竟誰在危脅它呢?這神秘的敵人為什麼一次都沒有見過面呢?一次都沒有見過面的敵人到底算不算敵人呢?為了並不確定的敵人建造防禦的地洞究竟是一種消極還是積極的行動呢?

  如果我們進入這頭小動物的思維軌道,我們就會領略到它的思維是多麼地活躍和積極,想像是如何地層出不窮。它那種無止境的對於危險的想像時常使得我們要停下來質疑:它是不是在進行一種推理的e娛?那翻過來復過去的勞動難道不是它頭腦裡推理的表現嗎?那無處不在的「曲曲」噪音,那幾乎使它喪失理智的不和諧音,總使我們聯想到理性那無法征服的對立面,那種時刻要致它於死地同時又賦予它無窮活力的深刻疑慮。地洞裝置實際上就是實現精神裝置的一次努力的體現,它的一切完美與缺陷便是精神本身的完美與缺陷。無論操作者付出什麼樣的努力,也不能解決那些永恆的矛盾。敵人是什麼?危險是什麼?它們就是它頭腦裡的蛀蟲,那種先驗的對於虛空的恐懼,只要思維不停止,精神不枯竭,敵人就總在那裡聚集力量,發動新一輪的攻擊。而它,詭計多端,精於營造的傢伙,總想得出新的辦法來對付即將降;臨的災難;五花八門的計劃從它那小腦袋裡源源不斷地流出;在這方面它是一個無可比擬的傑出天才。精神世界確實無法搬到地上來,只能在營造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而我們,也可以從它的表白中不斷地接近那個世界。懷疑、痛苦、不斷地改變計劃與方針,沒完沒了的苦役般的勞動,這一切看似出於被動的努力,實際上還是由它自己主動給自己規定的,這規定又是由頭腦裡那個先驗的矛盾體而來的。因而在實行計劃的過程中,到底是主動還是被動,是積極還是消極已無法區分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它那種總是趨於極端的推理,從它那顆永不安寧的心的躍動,從它孤注一擲的決絕裡,體驗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防禦正是源於內心不停的自我挑戰、不停的製造危機,於是就有了擺鐘方式般的勞動。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了危機感的個性,防禦就是這種危機的一種體現。危機沒有通過防禦得到消除,而是更加深刻了。然而退守是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進取呢?向內的收縮終將導致內核變得無比堅硬——這是地洞的方式。

  表白中的幾處地方透出它那曲折隱晦的暗示。如前面所提到的它不是因為害怕才造地洞,只是需要躲避世俗的危險和喧囂。由此可看出此舉完全是主動的,是它專為自己打算想出的妙計。外界對於它曾是最大的危險,外界吞噬個性,使得它對寧靜的追求成為不可能;建地洞就是與外界隔離,對抗,求得安全和寧靜。不料地洞造起來之後卻有了外界的一切特點,這些特點又開始壓迫它。地洞內部的鬥爭正是由它與外界的抗爭演化而來的,地洞建造在大地上,入口還居然處在交通繁忙的處所,與外界的關係當然是割不斷的。而又由於地洞的單純化,這種威脅和反威脅的抗爭愈發觸目驚心。當地洞被威脅充滿,差不多要使它窒息發瘋時,它也不時地走出地洞到地面上去,調整自己的心態,更加理性地思考某些問題,以便作出一些新的決策。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撥開距離的療法。除了短時的厭倦,無論什麼時候它都沒有想過要拋棄地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自己就與地洞聯為一體了;它內心的一切歡樂與痛苦都由地洞來體現,地洞的痛苦和需要也成了它的痛苦和需要。

  超乎尋常的積極還表現在建造的熱情上。這種由幻想激發的魔鬼似的熱情來自對天堂寧靜的嚮往。為體驗那高不可攀的理想,它日日沉淪在地獄般的苦役中,它認定這是它唯一的生活方式。無窮無盡的疑慮

  當它將精神世界裡的空洞與地洞相對照時,現實中的地洞帶給它的疑慮是無法消除的。每逢它專注於某項工作,按計劃操作時,疑慮就隨之而來,破壞它的勞動成果,消除它的工作的意義。疑慮就好像是一種致命的災害,在它建設的過程當中不斷從背後襲來;於是邊建設,邊破壞,邊遺棄,差不多成了一條規律。來自空穴的風不斷地吹過來,那尖銳的呼嘯聲傳到地洞深處,化為頑強的「曲曲」作響的聲音,使它不安。躊躇、沮喪,直至意志力喪失,然後新一輪建造的慾望又重新抬頭。這是一場長久的拉鋸戰,最後的贏家似乎會是敵人,可是誰又搞得清這種事?也許它自己會贏也說不定。啊,它就是因為有這個希望才堅持的吧。日復一日的恐怖越積越大,猶如雷陣雨前聚積在頭上的黑雲。看得見閃電,聽得見雷聲,卻誰也不可能預見惡性的災難是什麼樣子。但是還有時間啊,還可以較量!即使對手頭的工作半信半疑,即使對工作的結果沒有信心,它還是在不停地工作;畢竟地洞已經造出來了,它的命運與它緊緊聯在一起了。在疑慮中建造——這也是地洞的方式。就用這種方式,它把自己囚禁了,這是一種自由的囚禁,一種隨心所欲的囚禁;而伴隨這囚禁的疑慮,源源不斷地從遙遠的空穴湧進洞內,既是動力又是障礙,時常呈現出毀滅的傾向,卻又在調整中納入了軌道。我們在分析它內心激烈鬥爭的同時,體驗到了它那無法擺脫的生存的痛苦。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