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7 第cdds07版:讀書之窗 大 | 中 | 小
憨厚本性至真之緣
—— —讀長篇小說《憨緣》有感
作者: 來源:川東都市 字數:2062
作者簡介
劉曉坤,曾用名,劉正坤,生於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一,大學文化,男,漢族,四川省廣安市人。
當過兵,做過鄉鎮廣播員、武裝部長、副鎮長,工作之餘從事文藝作品創作。作品散見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四川人民廣播電台、重慶人民廣播電台、《半月談》、《解放軍報》、《四川日報》、《四川農村日報》、《重慶農村日報》、《四川群眾文藝》、《南充日報》、《廣安日報》等多家電台、報刊,曾獲省、市獎20餘次。
現從事長篇小說創作。
這部近二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憨緣》是劉曉坤先生歷時兩年半完成的嘔心之作。2004年3月由《星星》詩刊編輯部編輯,重慶出版社出版發行,並保存於中國#8226;星星詩文庫。
作品《憨緣》寫的是川東北地區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生的故事,以主人翁竹根親面對人生的三次重大選擇為主線,詮釋出他剛直不阿、善良勇敢、奮發向上、執著進取的人生。
第一次選擇:在尋求仕途捷徑與堅持信守承諾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竹根親是山裡長大的青年農民,當學業無望,參軍入伍便成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然而,體檢合格的竹根親卻遭到同窗學友駱建的明賀暗擠。駱建以竹根親家中老母無人照料為由向接兵軍官檢舉。在這節骨眼上,幸得親友以及鄉親們的善助,促使城市青年顏辣妹挺身而出,下鄉借住竹家,擔起照料竹母的責任,助他成功踏上軍旅生涯。此後的三年,兩人在一百封書信交往中,由相互瞭解、鼓勵到相互傾慕。竹根親在部隊提干後放棄了婚姻與仕途掛鉤的捷徑,選擇了助他入伍的恩人顏辣妹為戀人,堅守那份純樸的愛。
第二次選擇:在婚姻裂變的湊合復婚與重新接納新的愛情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善良的竹母黎玉清雖年老體邁仍想著為年青人分憂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深夜,為預防代銷店發生盜竊,竹母從家到代銷店的途中不幸摔成重傷,由於未及時根治,最終不幸逝世。竹根親與顏辣妹剛辦完喜事就遭遇母親病故,令這對恩愛的小夫妻悲痛不已。
駱建對顏辣妹的姿色早已垂涏,多次使用卑鄙下作的手段,最終強佔了顏辣妹的身體,此後二人由暗地勾搭成奸演變成公開打情罵悄,駱建的妻子憤然與丈夫分道揚鑣,並暗中告知竹根親真相。竹根親喜添愛女之後,目睹妻子紅杏出牆、老宅被焚的不幸事件,正痛苦時,又面臨駱建的公開挑戰。
正在內憂外患之際,竹根親巧遇情竇初開、熾熱情懷的青年職工肖玲,彼此互相幫助、坦誠相待。漸漸地,他們有了心靈上的默契,彼此心心相印,使得他終於從生活的陰影中得到了解脫。經深思熟慮後,竹根親接受了肖玲的一片真情,返家以最優厚的條件與顏辣妹協商合法離婚。然而,此時的駱建又暗中唆使顏辣妹與強烈反對女兒戀情的肖玲父母聯手控告竹根親,欲 將竹根親打成「陳世美」。部隊黨組織十分器重竹根親的指揮管理才能,希望他能與前妻復婚,以便繼續留在部隊當軍官,否則接受處理,回村當農民。面對如此艱難的抉擇,竹根親最終回鄉當上了農民。
肖玲知情後,擺脫父母監控,放棄繁華市區的舒適生活,追到深山與竹根親共度患難。駱建趁顏辣妹離婚單身之際,採取物質引誘和屈膝獻媚等手段想博取辣妹的芳心,碰壁後,駱建惱羞成怒,轉而舉報竹、肖二人非法同居,導致計生辦帶人深夜將二人帶回鎮上,經驗證,卻發現肖玲仍是處子之身——小人的計謀不攻自破。
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竹根親與肖玲的真情贏得鄉友和基層幹部的理解和善助,不斷為他倆創造工作機會,肖玲父母在暗訪中獲知實情,接受了他們相愛的事實。這時,生活在懺悔中的顏辣妹為減輕心中的愧疚,反過來又與肖玲父母聯手為竹根親洗冤雪恥。
第三次選擇:面對金錢、地位與孝敬老人、哺育子女,他選擇了後者。
在竹根親恢復轉業幹部身份時,他放棄了回城工作的機會,毅然攜未婚妻肖玲扎根農村,就在鄉鎮上班,回報鄉親相助之恩。他們挖掘鄉村商業潛力,開發竹編工藝品,在蒙面俠士的暗中指導下,他們組織生產的竹編工藝品被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譽為「東方珍品」,高調打入國際市場。他們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業績之後,又捐獻僅獲的三萬元獎金為山裡的鄉親們架高壓線、修公路、搞水利建設,而夫妻二人卻自守清貧。
小說《憨緣》故事曲折,情節生動,人物命運坎坷,扣人心弦。
主人翁竹根親生於川東北地區大山深處,先後付出和得到了兩次真愛,在此過程中,受到過巨大的排斥和各方勢力的擠壓。多次不幸落入陰險小人設下的騙 局和陷阱,也曾徘徊、惆悵、沮喪過,卻很快在理性中幡然醒悟,正確對待得與失,勇敢面對人生。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為座右銘勉勵自己,於清貧生活中磨礪出百折不撓的意志,在學習、實踐、鑽研中挺進,最終成為一位優秀的基層幹部,並發揮畢生才智,將傳統的竹編工藝品製作發揚光大。
竹根親歷經坎坷,卻對親情、友情、愛情表現出至真至誠的高尚品性,對曾經陷害過自己的人不計前嫌,以德報怨。以其獨特的「憨」獲得人生中最珍貴的親情、友情、愛情之「緣」。
讀罷全文,竹根親那誠摯而純樸的品質以及川東北人士獨有的憨厚性格深烙在我的腦海難以抹去。作品謳歌真、善、美,弘揚了時代主旋律,催人奮進,令人深受鼓舞,同時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地方特色、民族風貌,不愧是一部集思想正氣性和小說藝術性為一體的佳作,值得一讀。
曹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