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虛幻的優勢
戰後,有些人認為,英國皇家海軍應該把挑戰公海艦隊的時間選在一九四三年初。在這些人看來,如果英德海軍在一九四三年決戰,那麼英國皇家海軍取勝的機會將非常大,也就有可能一舉扭轉戰局,甚至能夠避免在一九四三年戰敗,至少能堅持到一九四四年底,從而獲得美國的強力援助。
這種觀點有道理嗎?
僅看雙方的艦隊規模,確實有一些道理。關鍵不是英國皇家海軍,而是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海軍。
到一九四三年初,英國皇家海軍最多只能獲得「前衛」號,而實際情況更糟糕。主要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並沒有把「前衛」級當成主力,而是只將其當做一種過渡性質的戰艦,真正的主力是接下來的「獅」級戰列艦。前面提到過,「獅」級在各方面都超過了美國的「南達科他」級,直追「依阿華」級,算得上是大戰期間設計出的最強大的快速戰列艦之一,「前衛」級則在各項性能上都不如「北卡羅來納」級,只勉強達到了大戰爆發前的標準,與大戰期間設計建造的快速戰列艦有一段差距。結果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只打算建造一艘「前衛」級,也就沒有為這艘戰列艦單獨開發雙聯裝十六英吋主炮炮塔,而是決定沿用「伊麗莎白女王」級上的雙聯裝十五英吋主炮炮塔。雖然英國皇家海軍已經開始重視火力,沒有使用「喬治五世」級上的十四英吋主炮,但是與同時期的快速戰列艦相比,「前衛」級的主炮火力最多只算得上平庸。如果考慮到火炮的製作工藝、炮彈的性能等等,「前衛」級的主炮火力甚至不如「俾斯麥」級。要命的是,即便如此,「前衛」級的主炮炮塔也不可能按時交付,從而導致「前衛」級的工期大幅度延長。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想在一九四三年初獲得「前衛」號,但是實際交付時間卻是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
也就是說,「前衛」號根本趕不上一九四三年初的海戰。
這下,問題嚴重了。
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建造「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麻煩,而且最大的麻煩也是在主炮上。當時,帝國海軍認為配備「俾斯麥」級的三百八十毫米艦炮的性能已經達到極限,即便繼續改進,性能提高幅度也相當有限,因此很有必要在新式戰列艦上安裝口徑更大的主炮。為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投入巨資,開發出了四百毫米主炮,準備將其用在「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上。按理說,這種性能與美英最新式的十六英吋艦炮等同的巨炮應該跟「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同步發展,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到一九四三年初,這種艦炮也只完成了測試工作。結果就是,在首先建成的「腓特烈三世」號上,配備的依然是四座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炮塔。只是,帝國海軍在這麼做的時候留了一手,即對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炮塔做了結構優化,使其直接適應新式炮塔的炮座,而沒有對炮座做修改。也就是說,在新式炮塔製造出來之後,可以直接更換,不需要對戰艦做太大的改動,更換所需時間也就幾天而已。
更重要的是,「腓特烈三世」號與「威廉一世」號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初服役。
可見,如果憑借自身實力,到了一九四三年初,英國皇家海軍別說擴大優勢,還將徹底喪失優勢。到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將擁有六艘快速戰列艦、兩艘戰列巡洋艦與兩艘大型巡洋艦,主力艦的數量將超過本土艦隊。
只是,英國皇家海軍靠的並非自身實力。
事實上,如果沒有美國海軍提供的支援,英國皇家海軍早就喪失優勢了。
到一九四三年初,美國海軍的實力,準確的說是主力艦的數量將有一次較大的擴充,戰鬥力將大幅度增強。
這就是,「南達科他」級的後兩艘都將正式服役,「依阿華」級的首艦也將建成。
有趣的是,當時「南達科他」級的後兩艘,即「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已經正視服役了,而且前者還在十一月的時候去過加勒比海,但是沒有開往太平洋,在十二月初就回到了切薩皮克灣。問題是,美軍卻一直沒有把這兩艘戰艦編入戰鬥序列,因此這兩艘戰艦處於「未服役」狀態。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當局顯然不想把這兩艘戰艦派往英國。
當然,到一九四三年初,情況也許會有所變化。到時候,在公海艦隊新獲兩艘快速戰列艦,而皇家海軍的「前衛」號又遲遲不能服役的情況下,就算美國海軍不大樂意,也會把這兩艘戰艦派往英國。
這樣一來,到一九四三年初,英國本土艦隊就將擁有九艘快速戰列艦。
當然,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到一九四三年初,大戰期間設計得最為完美、性能最為均衡的快速戰列艦,即在戰後被很多人認為是「超級戰列巡洋艦」的「依阿華」級就將陸續服役,其首艦「依阿華」號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建成。
可以說,「依阿華」才是各國海軍理想中的快速戰列艦。
在火力上,「依阿華」級比「南達科他」級並無顯著變化,但是用身管更長的mk7型十六英吋艦炮取代了四十五倍徑的mk6型,而且主炮的最大仰角有所提高,最遠射程超過了四十公里,在使用重彈時的穿甲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十以上,使用輕彈時的穿甲能力也提高了接近百分之十。
防護上,「依阿華」級從一開始就格外重視水平防護,其水平裝甲的總厚度超過了兩百毫米,超過了所有的戰列艦。根據美軍測試,「依阿華」級的水平裝甲足以抵擋住從八百米高度上投下的五百公斤級航空穿甲彈。側舷防護上,「依阿華」級的裝甲厚度不但不比「南達科他」級厚,還稍微薄了一點,關鍵部位的總厚度不到三百百三十毫米,但是其採用的外傾設計更加出色,其實際防彈效果相當於垂直安裝的四百四十毫米厚的裝甲板,且較大的隔艙還提供了額外防護。水下防護上,「依阿華」級也極為重視,不但主裝甲帶一直延伸到了艦底,而且還有專門的防魚雷隔艙,其設計標準是能夠應付二百五十公斤重的戰雷頭直接攻擊。
速度,更是「依阿華」級的絕對強項。甚至可以說,正是對速度的追求,美國海軍才造出了這艘「怪物」級的戰艦,而且也正是如此,在戰後才有很多人認為,「依阿華」級根本不是戰列艦,而是「超級戰列巡洋艦」。
在試航的時候,「依阿華」號跑出了三十三點七五節的最高速度!
這是個什麼概念?
要知道,速度與推進功率不成正比,而是三次方的函數關係。也就是說,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要想提高速度,推進功率就得成倍的增長。像「依阿華」級這類的大型戰艦,在航速超過三十節之後,每提高一節,推進功率就要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把航速由三十節提高到三十三節,推進功率需要提高將近一倍!
也正是如此,「依阿華」級才在四萬八千多噸的標準排水量、五萬七千多噸的滿載排水量的龐大艦體上,只安裝了與「南達科他」級相當的主炮火力,如果把速度降低到「南達科他」級的水準,僅動力系統節省下來的排水量,就足夠多安裝一座三聯裝十六英吋主炮炮塔了。
要知道,「依阿華」級的標準排水量比「南達科他」級多了百分之三十!
當然,多出的排水量,不僅僅用在動力系統上,也用來裝載更多的燃油,其最大續航力達到了驚人的兩萬海裡。
這是個什麼概念?
即便在不加油的情況下,「依阿華」級也能繞著地球跑大半圈了。
當然,如此驚人的續航力,與美國海軍所處的情況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依阿華」級在建造過程中,最大的變動就是在續航力上,即在海軍提出要求之後,工程師只能想方設法的增加「依阿華」級的載油量。也正是如此,「依阿華」級的滿載排水量比標準排水量高出了一萬一千噸,而「南達科他」級的這兩項數據相差不到七千噸,即便是續航力同樣驚人的「北卡羅來納」級(為一萬七千五百海里),也只有七千噸左右。「依阿華」級上多出來的四千噸,幾乎全部用來裝載燃油。
美軍提出如此高的續航力要求,主要就是擔心在失去太平洋上的所有海軍基地之後,艦隊必須從大西洋上的海軍基地出發,經巴拿馬運河進入太平洋,在與中國艦隊作戰之後再返回大西洋。
這樣看的話,兩萬海裡的續航力也不算太過分。
當然,不管怎麼說,「依阿華」級是一種足夠強大,而且超過了所有對手的戰列艦。如果能夠編入英國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那麼在一九四三年,皇家海軍將擁有足以擊敗公海艦隊的絕對優勢。
問題是,「依阿華」級根本不可能在一九四三年初正式服役。
顯然,就算拖到一九四三年,英國皇家海軍的優勢也沒有那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