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卷二 鐵學鑄造輝煌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中心海洋
    對傳統的西方列強來說,印度是一塊大肥肉。曾經,有人把印度比喻成英國王冠上最耀眼的那棵鑽石。這個比喻也沒有錯,如果沒有印度這塊殖民地,英國就不可能成為稱霸全球兩百多年的日不落帝國。

    可以說,印度吸引著所有西方國家。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試圖通過修建中東鐵路,把觸手伸進印度洋,從而獲得從英國手裡奪取印度的基礎。當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提出修建這條鐵路的時候,還差點與英國爆發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肯放棄針對英國的所有戰後條款,就是因為英國在印度問題上做出了讓步,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共同分享印度的利益。可惜的是,這一局面並沒維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與印度無緣了。

    事實上,在大戰爆發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向中國當局提出,希望中國出兵印度。

    只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這麼做。

    等到日本即將戰敗的時候,美國參戰,中國再次推遲了出兵印度的作戰計劃,隨後又是向紅俄開戰,導致中**力嚴重不足,也就只能繼續推遲進攻印度的作戰計劃,而這一擱置就是一年多。

    對中國來說,進攻印度有很大的必要xing。

    當然,中國出兵印度的主要目的與英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等西方傳統列強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從一開始,馮承乾就明確提出,中國不可能效仿英國。在佔領印度之後,把印度變成中國的殖民地。

    馮承乾提出這一觀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

    這就是,印度在經受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之後,已經有了民族**的苗頭,任何緊跟著英國步伐佔領印度的國家,都有可能被印度的**浪潮所淹沒。而印度也將變成該國的泥潭。

    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的**運動就開始抬頭。

    大戰期間,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沒有獲得進軍印度洋機會,讓英軍能夠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鎮壓印度的**運動浪潮,恐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印度就會宣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印度的**運動遭到了殘酷鎮壓。

    有趣的是,英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對待印度**運動的立場完全一致,即可以給予印度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權,但是必須保留在原有的體系範圍之內,獲得完全**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根據非官方資料,在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二九年的十年間,英國在印度的駐軍,總共鎮壓了上萬起**運動、或者與**有關的運動,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為執行鎮壓任務的英軍提供了幫助。在這十年間,至少有一百五十萬印度人在英軍的鎮壓中喪生。還有更多的印度人遭到秘密逮捕。

    問題是,鎮壓並不能扼殺印度人尋求**的夢想,反而讓更多的印度人加入**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印度民族**運動領袖甘地發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在斷斷數年之內席捲印度全境。雖然殖民地當局多次逮捕甘地,還多次宣佈甘地犯有叛國罪。但是卻沒有處死他。也沒有能夠撲滅他發起的**運動。直接結果就是,印度在英國的殖民體系中的價值變得越來越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印度的**運動已經變得不可收拾了。

    在一九四一年,因為印度的**運動引發的罷工等事件。導致印度的經濟產值降低了百分之四十。當時,因為印度港口工人罷工。很多囤積在港口裡的物資根本無法裝船,也就無法運往英國。此外,因為印度的紡織工人大罷工,英國出現了棉紗與棉布緊缺的現象,不得不加大從美國的進口量。

    可以說,這個時候,換任何一個國家去統治印度,都要面對同樣的難題。

    也正是如此,馮承乾並不主張佔領印度,而是提出應該利用印度的民族**運動,把英國趕出印度,減輕中**隊的作戰負擔。中國需要獲得的,只是控制印度的部分城市,特別是港口城市,在印度洋北岸獲取一些海軍基地,為接下來進軍中東打下基礎,也為開闢前往地中海的航線做好準備。如果中國當局能夠支持印度的**運動組織,並且承認印度是一個**國家,那麼中國就很有可能以非常輕微的代價獲得這些港口,而不是在印度打一場大規模戰爭。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支持馮承乾的觀點。

    有人提出,既然不能在印度搞殖民地,為什麼不直接吞併印度?

    要知道,中國現在的國力不比英國霸佔印度的時候差,而且中國離印度更近,也更容易控制印度。

    問題是,中國吞併印度能得到什麼,以及需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顯然,對於剛剛進入工業化時代的中國來說,印度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負擔,因為印度有接近三億人口,而且在遭受了英國近兩百年的剝削之後,印度民眾極為貧窮,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絕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文盲,而且印度還處於農耕時代。可以說,背上這個沉重的負擔肯定會對中國的長遠發展產生嚴重影響。事實上,歷史上任何一個稱霸全球的大國,都沒有在領土上搞擴張,最多也就是獲取海外殖民地。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以吞併的方式來侵佔其他民族的土地,就等於背上了負擔,對國家發展沒有任何好處可言,更不用說讓國家發展壯大了。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吞併印度有足夠多的好處,英國早就這麼做了。

    英國沒有吞併印度,而是把印度當成殖民地,把印度人當成殖民地居民,就是不想背上負擔。

    顯然,吞併印度是很不現實的想法。

    再說了,從歷史上看,印度與中國非常相似,都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而且都曾經同化過入侵者。如果中國吞併了印度,那麼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印度被中國同化,而是中國被印度同化。對於兩個生命力同樣頑強的民族來說,恐怕這兩個結果都不會出現,而最有可能出現的是民族間無休止的紛爭與鬥爭。

    最終,馮承乾的主張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

    當然,在出兵問題上,吳鐵生等人有不同的觀點,即在戰爭時期,中國很有必要控制印度全境。至於印度是否會成為一個**的國家,那是戰後的事情,或者說可以成為用來拉攏印度**運動組織的籌碼。

    如此一來,中國陸軍就需要動用足夠多的兵力。

    對此,馮承乾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並不是馮承乾不知道佔領印度全境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而是在政治上,中國絕對有必要佔領印度全境。

    這個必要,就是戰後的世界秩序。

    雖然在這場大戰初期,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主導國,基本上所有的戰略方針都是圍繞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制訂的,且德意志第二帝國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一九四二年,重心開始轉移,中國起到的作用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了同盟國集團的主導國,而且中國的戰略方針產生了更加重要的影響。

    可想而知,在同盟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之後,中國肯定會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國。

    這下,問題來了。

    中國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國,絕對不是一件事情、或者說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在國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外,中國還得在國際影響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國,甚至得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中心。

    為此,中國需要做很多事情。

    比如,控制印度洋。

    目光稍微放長遠一點就能發現,在這場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印度洋肯定會取代大西洋成為「世界的中心海洋」。道理很簡單,之前的強國主要分佈在大西洋兩岸,因此大西洋是世界的中心海洋,此後的世界強國則在歐亞大陸兩端,而印度洋正是這些強國海上航線的必經之路。很明顯,只要同盟國打贏了這場戰爭,太平洋將由中國控制,大西洋則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後院,只有印度洋處在中德之間。如此一來,誰控制了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邊沿岸地區,誰就能主導世界秩序。

    從這個角度就能看出印度有多麼重要的戰略價值了。

    在控制印度之後,中國不但能夠獲得印度洋的制海權,向北能控制中亞、向西能夠進軍海灣與中東地區,往西南則是非洲大陸。此外,還等同於把中國的本土防衛圈向印度洋方向推進了數千公里。

    可以說,只要佔領了印度,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別想在戰後跟中國爭奪世界霸權。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對此也有極為清楚的認識,因此也希望能夠成為印度的所有者。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暫時沒有能力進軍印度。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