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新戰場
攻佔瓜達爾卡納爾島已無懸念,需要的只是時間。
只是,在接下來的進軍方案中,馮承乾並不認為必須進攻新赫布裡底群島與新喀裡多尼亞,或者說馮承乾並不主張繼續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投入重兵,而是應該把重點轉向更加重要的中太平洋。
只是,馮承乾也知道,他的主張不會獲得支持。
大陸戰場上,中德軍團的進攻勢頭非常猛,即便德軍在向中亞推進的時候有所保留,並沒有出動全部兵力,而是準備在掃蕩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之後,把主力轉向莫斯科,爭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只是,大陸戰場上不會出現太大的變數,特別是隨著中**隊在西伯利亞與中亞投入重兵,紅俄已無轉圜餘地,根本不可能在兩條戰線上,在與兩個最強大對手的戰爭中取勝。就算德軍無法趕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中德軍團也能在此之前順利會師。也就是說,哪怕紅俄堅持到了一九四三年,在下一個夏季到來的時候,依然會被中德聯軍擊敗。
如此一來,到一九四三年,中國陸軍將富餘大量兵力。
在此之前,吳鐵生已經提出,最遲在一九四三年開闢第二戰線,並且發動攻打澳洲大陸的作戰行動。
吳鐵生的建議,得到了劉伯恩,以及空軍司令劉亞光的支持。
從政治上講,中國陸軍確實應該開闢第二戰場了。
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中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戰鬥,政治影響並不大,最多只算得上協助德軍作戰。別忘了,紅俄的中心在歐洲地區,而不是幅員更加廣闊的亞洲地區,只要紅俄能夠在歐洲戰場上擊敗德軍,就有能力在亞洲戰場上擊敗中**隊,因此中**隊在亞洲戰場上的作戰行動,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牽制住了紅俄的數百萬大軍,為德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勝提供了幫助。
可以說,在大陸戰場上,中國陸軍起不到主導角色。
問題是,中國卻在大陸戰場上獲得了最多的好處。用德軍總參謀長曼斯坦因元帥的話來說,中國在晚參戰一年的情況下,獲得了紅俄四分之三的土地,百分之七十的資源,以及數千公里的戰略縱深,而德軍在早參戰一年,在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之後,獲得的僅僅是難以控制的歐洲部分。
當時,中國當局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在高層會議上,劉伯恩就多次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對中**隊在其他戰場上的無所作為感到嚴重不滿,多次要求中國開闢新戰場,減輕德軍在其他戰線上的壓力,承擔應盡的義務。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某些將領與政治家眼裡,把大陸戰場排除在外的話,中國所做的貢獻甚至比不上意大利。不管怎麼說,意大利在北非牽制住了大量英軍與美軍,而且是攻佔直布羅陀要塞的主要力量,更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奪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權,切斷了英國到印度的海上航線。
當然,這種觀點肯定有失公允。
要知道,大陸戰場並非中國的主戰場,太平洋戰場才是中**隊的主戰場,而且在這個戰場上,中**隊一直在孤軍奮戰,沒有得到任何盟國的實質性援助與支持,而太平洋戰場又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的重大勝利,戰局會變成什麼樣子?
首先,美國肯定不會把主力艦隊部署在太平洋,而是會用在大西洋,與英國皇家海軍聯合之後,獲得絕對的兵力優勢,甚至有機會徹底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國與意大利海軍,讓同盟國集團喪失制海權。如此一來,意大利就不可能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德意聯軍也就不可能在北非戰場上取勝。至於攻佔蘇伊士運河與直布羅陀要塞,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無法對英國造成戰略性打擊。
其次,美國大可以向英國派遣遠征軍,並且以英國為前進基地,在適當的時候反攻歐洲大陸,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此就得在西歐部署足夠多的兵力,並且耗費大量資源修建海岸堡壘。
最後,美國可以把消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物資用在歐洲戰場上,增強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打擊力量,從根本上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潛力,甚至通過戰略轟炸摧毀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基礎。
可以說,正是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佔據了主動權,才使得美國必須以太平洋戰場為重,不敢大舉向歐洲戰場派遣兵力,甚至沒能在大西洋上保持一支規模足夠大的艦隊,使得英國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只是,除了太平洋戰場與大陸戰場,中**隊在其他地方確實無所作為。
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壓力,讓馮承乾也不得不考慮開闢新戰場。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隊開闢新戰場,最大的獲益者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與中國相比,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工業生產效率、科學技術等方面遙遙領先,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有兩個非常大的缺陷,即缺乏足夠多的勞動力、本土資源匱乏。即便把佔領區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可支配人口總共也不到兩億,而實際可支配勞動力則只有四千萬左右,這兩個數字均不到中國的一半。資源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只有煤炭的儲量能夠滿足戰爭需求,鐵礦石可以通過瑞典獲取,其他的資源幾乎多需要進口,或者需要從佔領區內獲取。顯然,中國基本上不存在資源緊缺的問題,除了天然橡膠等部分資源之外,其他的都能在國內獲取,而且產量足以滿足戰爭需求。
受此影響,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潛力遠不如中國。
事實上,在大戰爆發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中國的差距就體現了出來,特別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向中國提供各種各樣的先進工業技術,幫助中國提高工業生產效率之後,中國的戰爭實力已經大幅度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問題是,打到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國遭受的損失比中國大得多。
根據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官方資料,在戰爭的最初兩年裡,德軍的傷亡總數高達一百三十七萬,而中**隊的同期傷亡總數不到四十萬。資源消耗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是中國的兩倍以上。
可以說,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拼盡了全力。
相反,中國卻仍然處在爆發狀態之中。
如此一來,中國開闢新戰線,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減輕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壓力,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了喘息機會。
當然,看待這個問題,必須有足夠長遠的眼光。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馮承乾就提出,不要指望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擊敗美國,哪怕英國與紅俄都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戰敗,只要美國本土還沒有遭到大規模打擊,美國就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投降。
對此,其他領導人也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這下,問題就來了。
如果戰爭拖到一九四五年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堅持不到勝利的那一天,甚至會在此之前戰敗。
原因很簡單,拖到一九四五年,德意志第二帝國遭受的損失、付出的代價將超過其最大承受能力。也許,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會戰敗,但是也不會在戰爭中做出更多的貢獻,剩下的就只能靠中國了。
顯然,沒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國也很難打贏這場戰爭,至少難以取得真正的勝利。
為此,就得想辦法減輕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壓力,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快開闢新戰場。
攻打澳洲大陸,也算得上是開闢新戰場。
只要美國不肯放棄澳洲,就肯定會在這裡投入重兵,也就能牽制美軍,同時大量消耗美國的戰爭資源。如果美國決定放棄澳洲,那麼中**隊在攻佔了澳洲大陸之後,肯定有能力攻打夏威夷群島,讓美軍不得不花費更大的力氣來加強夏威夷群島的防禦部署,爭取在這裡頂住中國的戰略進攻。
當然,這早就是中**隊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既定戰略了。
關鍵是,僅僅攻打澳洲大陸,並不足以減輕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負擔,畢竟澳洲大陸離德意志第二帝國太遠了,而且在這裡作戰的只有美軍,英國與紅俄都不會受到影響,至少不會受到直接影響。
如此一來,就需要選擇一處新的戰場。
顯然,不管是從軍事上、還是從政治上講,進軍南亞、也就是攻打印度,都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吳鐵生就提出了進攻南亞的設想,並且認為只需要投入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地面部隊就足夠了。只是吳鐵生隨後就改變了這個看法,認為至少需要三百萬地面部隊才能佔領印度全境。
當然,重點還是在海洋戰場上。
雖然印度是中國的鄰國,但是中間橫垣著喜馬拉雅山脈,東邊則是熱帶叢林,根本沒有可靠的地面交通線。如果從中亞南下,則需要穿過阿富汗,同樣異常艱難。最有效的進軍手段還是從海上進入。
這次,馮承乾回京,就是要與吳鐵生等人商討攻打印度的作戰方案。
!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