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者熟悉並有自己的感受;
3.同時存在相對穩定的中文和英文的詞目形式;
4.與中國近二十年的時尚有關。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完稿時的1998年10月,這近二十年中,中國的時裝界可以說是走過了一段奇跡般的歷程。幾乎是從一無所有開始,到擁有了世界上即使遠不是最優秀但無疑是最龐大的設計師隊伍;有了遠不是最成熟但無疑是最大和最有潛力的市場;有了從中等到高等的服裝教育系統,包括從學士到博士的學位教育;有了數不清的時裝報紙和雜誌,並得到大多數媒體的關注(大多數報刊、電視台、電台都辟有時尚或時裝專欄……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元的複雜的。但是正如人類的文明的建立和進步離不開語言,中國時裝的發展也離不開這十幾二十幾年中出現的時髦詞彙,或者也可以說,中國時裝業的發展也大大豐富了現代漢語。
時裝,特別是剛剛問世之時,往往帶有分支文化的色彩。與之相關的時髦詞彙同樣如此。主流社會的很多人,特別是年紀較大的一輩對此側目而視。同時,大多數年輕人,也包括媒體中的年輕一代,卻又多喜歡它們。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我們都得面對這些時髦詞彙,就像我們總得面對那些干奇百怪的時裝,在大街小巷,在電視屏幕或報刊圖片上。這本《時髦辭典》的撰寫,始於《上海服飾》上的一個同名欄目。最初的目的,確實是為了向讀者介紹一些時髦的用語。我的性格中有相當邏輯的一面,所以在撰寫時我曾老老實實地查詞源,探求它同義的發展變化,儼然在做一點小小的研究。由於《上海服飾》是一本比較通俗的時尚雜誌,所以為了沖淡一下自己的學究氣,也忘不了舉幾個例,或調侃幾句,聯繫一下身邊的事實。這樣寫了二十幾條以後,上海文化出版社認為這可以變成一個有趣的選題,建議我由此發展出一本小書,並成為一套叢書中的一本。我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建議。但當我知道這本叢書的其他幾位作者,都與文學有著遠比我密切的關係,我又不免怵然心怯。在編輯的鼓勵下,我盡量地放開,試圖離開自己多年扮演的角色(大學服飾史論教授和時裝評論的撰稿人)遠一點,以更為局外的眼光來看時裝界發生的事情和指稱這些事情的詞彙;甚至更進一步,把自己的視野擴展到時裝界之外。撰寫問條時,我故意地採取一種更為主觀的立場,更自由更隨意的文體,舉例不受控制,甚至插人一些非常簡短的故事。在完稿之時,我發現我努力的效果並不明顯。看來積習難改。要由我來寫一本與時裝有關的《馬橋辭典》是不可能的了。好在王蒙也說:「韓少功的《馬橋辭典》之後,無論別人還是他自己,大概難於再寫第二部詞典狀的長篇小說了。」但是,儘管如此,我對自己向文學靠近一點的企圖失敗仍然感到一點懊喪。或許是為了自慰,我給自己今年出版的另一本書取名為《站遠一點看時裝》,流露出我對時裝以外世界的嚮往。
這本書我有一個合作者,吳絹。在這本書的寫作期間,她正好在我的指導下攻讀碩士學位。吳絹是我的研究生中文字較好的一個,近兩年一直幫助我整理文稿、彙編文集,有時也與我合作發表一些文章和寫一些小冊於。這本書中有約一半的詞條,由我定詞目,日授大意,由她執筆完成,我再或多或少地作些修改。她的年輕使她比我與時髦事物更接近,也使這本書更為時髦一點。所以,這樣的合作並不會影響這本書的完整和統一。
如前所述,這本書中幾乎所有的詞目都可以放進任何一本英漢服飾辭典,而國內目前並沒有令人十分滿意的這種詞典,所以如果有人還是要把這本書當詞典使用,也沒有十分地不妥,儘管這違反了我們的初衷。要是有讀者在此中還能發現一些詞典以外的東西,甚至感到一點中國當代時裝發展的脈動,嗅到一點時髦圈內的氣息,那我們就要對此表示由衷的歡喜和感謝了。
19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