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 第四篇 太閤秀吉時代
    1.清洲會議

    織田信長有信忠、信雄、信孝及信勝四子。

    本能寺事變時,長子信忠正在二條城。他聽見父親戰死的消息,就率領少數手下突襲明智軍,不幸戰死。信忠頗有信長的風範,死時才二十七歲。

    次子信雄為北田家養子,三子信孝為神戶家養子,四子信勝為秀吉養子。

    信忠戰死,留下信維及信孝是織田家的不幸,因為兩人都是淺薄而沒有見識的男子。

    信長死後第二十五日——天正十年(西元一五八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織田家重臣群集清洲城開重大會議。參加的有柴田勝家、羽柴築前守秀吉、丹羽長秀、高山右近、中川瀨兵衛、佐久間玄蕃、筒井順慶、前田利家等人。

    會議席上,為了繼承人問題,柴田勝家與羽柴秀吉的意見相左。柴田勝家說:「應由神戶信孝殿繼承信長公。」

    秀吉說:「信孝殿為神戶家養子。當然該由信忠殿之子三法師君繼承。」

    信忠之子三法師雖只三歲,但正如秀古所言,是繼承織田家的正統人選。

    但是,柴田勝家對於草履夫出身,而獲得顯赫功名的秀吉,一向反感,所以詰問秀吉說:「信孝殿是智勇兼備的人物,僅僅三歲的三法師君,怎能治理剛統一的日本!」

    柴田家是織田家歷代重臣,當兵士時的籐吉郎是沒資格與勝家直接交談的。如今,諸侯看待羽柴秀吉竟遠比柴田勝家為重,使得勝家十多年來,心中甚為嫉妒和憤恨秀吉。隱藏在心中的不滿,如今爆發了。

    秀吉據理力爭不肯讓步,面帶微笑說:「擁戴三法師為君,以神戶信孝殿及北皇信雄殿兩位為攝政,共同治理織田家為宜。」

    他們意見一直不合,無法折衷。

    贊成勝家的是佐久間玄蕃,擁護秀吉的是丹羽長秀,前田利家等人則採取中立的態度。

    秀吉終於說:「既然如此,勝家殿不妨自行擁戴信孝殿為君,在下則奉三法師君於長濱城。」

    言畢,自行返回長濱城。

    勝家大為氣憤,對信孝說秀吉的壞話,並煽動說:「情形已極明顯,秀吉是個想扳倒織田家,奪取天下的野心者。擁戴年僅三歲的三法師君,只是欺世盜名的手段。信孝殿,請討伐秀吉。」

    信孝如果是思慮周密的人,就不會輕率的被柴田勝家的言辭左右。可是,信孝相信了勝家的話,竟說:「秀吉確是妄自尊大!」

    於是興起打倒秀吉的念頭,並開始準備。

    風聲當然傳到了長濱城。秀吉神色黯然,對黑田官兵衛等重臣說:「信孝殿真是愚鈍。余雖不願與信長公之子作戰,但如不防備,恐將被滅亡……如今只有與柴田勝家決戰一途了。」

    秀吉立即飛檄四方。

    於是天下一分為二。

    柴田勝家一方為佐久間玄蕃盛政、勝家養子柴田勝政、佐佐成政、安井左近、毛受勝助、德山秀有、原彥次郎氏次、不破元治等,全軍六萬人。

    羽柴秀吉一方為丹羽長秀、高山右近、黑田官兵衛、蜂項賀彥右衛門等,四萬人。

    織田家的龍虎,彼此傾其全力,一步一步邁向非勝即死的大決戰。

    2.賤岳七槍揚威

    天正十一年三月,戰火點燃於中部及近畿的山野。

    這一場大決戰,展開在高山峻嶺、大湖周圍、城外民家密集的市街、平原、森林等地。但是,決定最後勝敗的血戰,卻極為短促。地點是賤岳。

    五月二十一日晨,清朗的晴空下,以耀眼的金葫蘆為旗幟,在法螺聲、戰鼓聲及鉦聲中,秀吉軍排山倒海般急追柴田軍而進入賤岳。

    在崛切斷崖的一處絕壁,柴田勝家兒子的柴田勝政軍有的攀登、有的滑落,正喘著氣,辛苦的撤退。對面三十公尺左右也是絕壁,往谷底看去,令人寒慄。

    上午七時,突然一陣槍聲響自對面的東斷崖,只見數百名勝政軍墜落谷底。勝政軍愕然之下一看,連西側斷崖也出現了秀吉軍,真是四面受敵。

    跳躍灌木叢,踢散野杜鵑花,直衝上來的秀吉軍中,有一組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名傳後世的賤岳七槍——已故竹中半兵衛組訓的侍衛隊的七個年青人:福島市松、加籐虎之助、片桐助作、奧村半平、大谷平馬、加籐孫六、石田佐吉。

    另外,還有被稱為賤岳三刀士的石川兵助、伊木半七、櫻井佐吉。

    看見這些年青人,為了敢得強敵首級,縱橫戰場,勇敢善戰,秀吉感到非常的痛快。

    挑戰柴田方首屈一指的猛將拜鄉五左衙門的是十八歲的少年石川兵助。

    拜鄉五左衙門見是少年,喝了一聲:「小子,閃開!」

    隨即以搶揮打。

    「看刀!」

    從槍下穿過的兵助用白刃橫掃,只聽得馬悲嗚一聲,舉起前足躍立,兵助撲向跌落地面的拜鄉。一瞬間,糾纏著的兩個人,從崖上倒栽到谷底去了。

    「兵助!」

    片桐助作邊喚邊往下滑;谷底的兩人已死,卻仍互纏不放。

    加籐虎之助與敵方火槍隊長戶波年人,互顯絕技,殺得難解難分,終於以十字形槍刺穿年人胸膛。

    福島市松與敵方大將淺井吉兵衛,纏鬥數十分鐘之久,終於取得吉兵衛首級。

    加籐孫六擊取山路將監,糟屋助右衛門擊斃德山五兵衛,櫻井佐吉殺死宿屋七左衛門。由於這些年青武士的奮戰,柴田軍潰敗,一路向西敗走。

    秀吉軍乘勢急追再急追,由山地戰轉為平地戰,柴田勝政血濺田野而死,佐久間玄蕃則被活捉。柴田全軍如霧般潰散無蹤,勝家逃回北莊本城。

    但,北莊城內僅有兩千餘殘兵把守,城外卻有秀吉軍四萬,將城四周包圍得水洩不通。

    勝家在城閣內點亮燈火,與重臣們把酒交談之後,從容進入內室切腹自盡。真不愧是名門武士出身。

    一聽到柴田勝家大敗的消息,神戶信孝離開自己住的岐阜城,到木曾川邊的一間古寺,切腹自盡,時年二十六。

    3.天下統一

    信長死後僅僅一年之間,天下平定了,已經沒有可與羽柴秀吉相抗衡的人物。本來傾向勝家的伊勢國瀧川一益也已投降;廣島的毛利一族,不得不承認秀吉勢不可當,保持著靜默;九州的大友義統也派使向秀吉敬致賀辭;越後的上杉景勝(謙信之子)派使簽訂同盟。

    但是,仍有一潛藏著的英雄,默默地注意著秀吉如何征戰取勝。那就是德川家康。

    秀吉很想知道家康究竟在想什麼,有些什麼打算。當然,家康或許也在小心地揣測,秀吉對自己有什麼看法。

    不久,家康派使呈上親筆書信給秀吉。祝賀大敗勝家,天下太平。

    秀吉當然非常高興。

    戰爭已結束,和平終於來臨了!日本全土子民,同聲慶幸四海昇平!

    是年,秀吉四十八歲。

    秀吉已是稱霸四方,無人敢反抗的人物,能順自己的理想施政了,而秀吉的性格是,地位愈高,愈重視自己的責任。如今既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人,秀吉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確保日本的和平。

    於是秀吉命令諸侯實行「刀狩」。所謂「刀狩」就是徵收民間的所有武器,然後全部熔鑄成鐵釘、螺釘夾等,用於京都新建的大佛殿上。當時的日本,不僅武士,就是和尚或老百姓,也都持有刀、槍、確刀、弓箭、火槍等武器。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天下混亂,隨時隨地可能有戰事發生,大家為了自衛,都備有武器,可是反過來說,連老百姓都有武器的話,難免動不動就動力動槍,這就難怪戰亂頻仍了。秀吉所以斷然實行「刀狩」,就是期望獲得真正的和平。

    秀吉又推行的一種治理方法是「城割」,也就是把多餘的城一一柝除。因為他認為日本國好不容易統一了,以前作為戰爭根據地的城仍然很多的話,諸侯易起背叛。

    其他,廢止關哨、開發交通、發展商業等等,秀吉腳踏實地的施行良政,可說是前所未見的大政治家。

    4.興建大阪城

    戰後,秀吉腦中有一個大計畫——興築大阪城。

    當時,文化的中心是城。高聳入雲的天主閣是文化的象徵。

    恰如夏夜裡無數的飛蛾喜歡到燈火周圍,蟻群趨往甜蜜的食物,新的城一建好,人民就懷抱著美麗的希望,群集於城的周圍謀生,那麼新時代的新文化必定跟著產生。

    秀吉想建築空前未有的、豪華壯麗的城,是由於企盼實現文化建設的理想。戰爭是破壞,破壞之後就必須建設。

    大阪真是非常適合作為建設之地,它一面臨海,境內有澱川,直通皇官所在地京都,並與港口界為鄰和外地貿易,左有美麗古都奈良,右有山陰及山陽兩道。連結四國與九州海陸通道的大平原的中心地——大阪。不但宜於建設新文化,而且便於號令天下。

    地點既然選好了,秀吉立刻著手進行,預計一年完成。下定決心以後,就貫徹到底,排除萬難,且絕不拖延,是秀古的成功處,也是他偉大的地方。

    秀吉的構想很大。前田玄以遵從他的囑咐,盡量做大規模的設計,但是秀吉看過設計圖後,仍然嫌小,秀吉認為天下已經平定,緊接著的是積極建設和拓展對外貿易,因此,必須把大阪建設成日本空前未有的大城。

    秀吉最討厭「蕭規曹隨」式的英雄。日本全土統一之後,他的眼光立即轉向海外。他認為日本想富有,不但要輸入海外的文化,本身也必須有不亞於外國文化的偉大成就,城就是其中之一。要有能讓外人讚歎的大規模而美觀的建築,才能使日本與外國有同等地位,做平等交易。從這個觀點看起來,設計成的大阪城,在秀吉眼中仍嫌太小。

    興築大阪城的工事開始了。工人六萬,木材由各地砍伐後。經由海陸路運來;城牆用巨石,由四國及中部地方以數百艘船運來。普請(工事)奉行是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及淺野長政。築城的同時,大阪市區也開始建設。

    某日,秀吉來視察這一大工事。

    昔日的荒野不見了,沼地填滿,山丘剷平,濠溝縱橫挖鑿,市區道路拓寬,商店林立。遙望港口,只見無數帆船,匆忙出入,運輸木材及石材。視力所及的陵地上——東至大和川,北及澱川,西到橫掘川,南止大濠溝的工地,有辛勤工作著的數萬工人。

    建造出日本國土上從未出現過的大城。宏願得償的秀吉,滿足的點著頭。

    和那些生為諸侯之子而只知墨守祖先遺業的人相比,秀吉的抱負遠大多了。

    出生於貧窮的農家,生長於難言的逆境,度過無暇求學的少年時代的秀吉,一旦出頭,仍能不斷充實自己。他的思想隨著地位的升高,愈來愈成熟,也愈來愈有遠見。英雄的偉大在於此。

    於是,由一般藩侯也許要十年甚至十五年才能完成的巨城,僅只一年就大功告成。

    八重天主閣、五層城樓以及本殿,從此夜夜大放光明,增添了大阪夜空的光彩。人民仰望城中燈火,發現日本已獲得了有力的新統治者,都深感心安。

    5.小牧山之役

    天正十二年(西元一五八四年)春,信長次子北田信雄突然勸說德川家康,合擊秀吉。

    信雄這年二十七歲,是伊賀、伊勢及尾張三州一百零七萬石的領主,並不缺什麼,但他仍感不滿;常說伊勢是鄉下地方。大阪城完成後,他數說秀吉不該築城,又覺得自己是信長之子,應該是他住大阪城。埋怨累積成憤恨,終於認為秀吉已忘了亡父之恩,乃決心與家康合力攻打秀吉。

    信雄是個看不出時代已經完全改變的公子哥兒。

    德川家康受到信雄的勸說之後,認為這或許是攻打秀吉的良機。家康知道秀吉把自己當作強敵,所以他覺得與其被動的挨打,不如主動的攻擊,這也是日本戰國時代勇將的一般想法。既然遲早要決戰,何不乘秀吉分心於興建大阪城,而疏忽軍備的現在來攻打?家康於是答應了信雄。

    聽到信雄和家康的聯軍來攻,秀吉歎息著說:「笨蛋!家康這等人物竟不知余心!余實不欲日本國內再見戰火。戰亂百年,生靈塗炭!………啊,家康為自己之猜忌心所蔽,終受信雄所誘!」

    但局勢緊迫,不能躊躇。家康與信雄的聯軍,有六萬之多!秀吉立即下令出征。

    三月二十一日,總數三萬餘的將士,自大阪城出發。

    這是秀吉有生以來,第一次不想作戰。天下二分,再起大戰,則人民將完全絕望,陷入大混亂中。行軍時,秀吉好幾次在心裡罵家康笨蛋。

    家康軍由濱松出發,經岡崎,很快來到清洲。

    東西兩大軍終於對陣於小牧山。西軍的秀吉方總數八萬八千,東軍的家康方總數六萬七千。

    滿山都是兵馬旌旗,蔚為天下大觀!秀吉勝,則天下歸於秀吉,家康勝,則天下歸於家康。

    四月九日,戰機成熟。秀吉看似將發出驚天動地的總攻擊令,那知不然,他派遣池田信輝密襲家康的岡崎城。

    由於放密探知悉此事的家康,全軍自小牧山迅速撤退,反轉攻擊池田軍。

    當密襲岡崎城的池田軍殿後部隊,夜行到名叫白山林之地,暫作休息時,東軍追到,雙方發生激戰。

    旭日上升時,慘烈的戰場已經回復寂靜,只是飄散著血腥氣味。

    兩軍各戰死數百名,負傷千餘名之後,殿後部隊為了脫離德川軍糾纏,急向池田軍本隊會合,而德川軍則隨後追擊。

    於是,池田軍與德川軍又在岐阜岳及神戶狹間兩地激戰。戰況更為猛烈,用血肉橫飛有如暴風雨來形容,也非言過其實。

    激戰於下午一時結束,顯然是德川軍獲勝。

    聽到戰敗的報告後,秀吉立即站起來說:「回大阪!準備撤退!」

    以為會下令決戰的諸將,不禁茫然。

    秀吉爽朗的說:「哈哈哈,不必驚異,家康嬴了,想必已滿足……如此就好。家康一見余撤退,自會撤退……家康想必知道,兩軍浴血苦戰,對彼此都沒有好處?若在小牧山決戰,余自信必勝。但余卻率軍奇襲岡崎城,以引家康去追擊。家康軍果然隨後追擊,以致兩軍互有死傷……家康並不笨,不會返來和余決戰,所以余要引軍回去。」

    一知秀吉全軍西返的德川諾將,都很興奮,異口同聲的說:「一氣追擊,必可一舉擊潰!」

    「這正是我軍大勝之良機!」

    但家康卻搖頭說:「不可!戰事已畢。築前守引軍歸去之心,如今余已明白,其意為勿使彼此之部下枉死。如加以追擊,必遭埋伏之敵軍反擊。」

    家康制止了全軍追擊,目送秀吉撤退。因此引起家康與北昌信雄間之不和。信雄氣憤地返回伊勢的長島城。

    秀吉回大阪城以後,見機親赴信雄處。信雄見秀吉只帶數百騎而來,先是不解,後來才明白秀吉之意在不使其故主之子滅亡,不禁又是慚愧又是感激,於是和議成立。

    秀吉隨後遣使與家康談和,家康當然立即接受。

    於是,天下又太平了。

    天正十二年就此過去。秀吉擁立為織田家繼嗣的三法師,不幸在這年夭折。

    6.不忘舊恩

    天正十三年(西元一五八五年),秀吉五十歲了。

    七月,天皇召見秀吉,賜以朝臣中的最高位——關白,成為布衣宰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天皇更賜他朝臣的姓——豐臣。

    秀吉大為感激,在京都建築了一所豪華大邸,命名為聚樂第。

    聚樂第是東達大宮,南至春日,西及朱雀,北有一條的巨大邸宅,四周圍以石垣,並有鐵柱銅扉的樓門。居室數百間,其內器物皆飾有金銀。隔間之門壁,皆由天才畫家狩野永德所繪的四季花草。

    天正十五年,聚樂第落成時,秀吉招待了天皇。天正十八年,秀吉在此接見朝鮮使節,天正十九年也在此迎接意大利傳教士亞歷山大.華利奈尼。

    為了讓天皇遊樂,或接見外國使節而營建的聚樂第,可能是秀吉美夢的實現。秀吉生在屋簷傾頹,逢雨就漏的茅屋,或許從少年時代起就抱著住豪華宮殿的夢想。

    天皇在聚樂策落成時,特別高興,做了一首歌:

    萬代復八百,萬世雖已逝,

    此時此刻永不褪色。

    秀吉非常感動,和了一首歌如下:

    言有盡時,意有窮時;

    吾君之壽永無窮盡。

    此時此刻的聚樂第內,聚集了日本全國六十餘州諸侯,他們都身著華美的衣冠東帶,馬、鞍、弓等都飾有金銀。天皇方面則有親王、公卿、女御、女中等數百人伴隨,在伶人演奏安城樂中臨幸聚樂第。

    秀吉以黃金百枚、金欄二十卷、麝香二十個、御衣百仲、絹百匹、馬十頭獻給天皇。

    聚樂第內有如人間天堂,盛宴連開五日五夜。有酒宴、夜遊的樂宴、和歌的應酬、伶人的舞樂等等,極盡聲色之美。

    這正是絢爛的桃山時代(豐臣秀吉時代)的全盛期。

    此後十年直至慶長三年(西元一五九八年)秀吉六十三歲去世為止,他都過著幸福無比的生活。

    但,秀吉並非耽溺於幸福的英雄,他仍繼續致力於文化建設,並次第完成。

    天正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他在京都東山建立大寺院,安置十六丈(約五十公尺)高的大佛——以九州、信州的木曾、紀州的熊野運來的木材做木像,漆以彩色的羅沙那佛,又允許曾被信長燒燬的比睿山寺院復建;鑄造大判及小判兩種金幣,以利經濟發展。

    秀吉對於偏僻地區仍不服從的諸侯,以言辭鄭重的親筆書信勸說,使其大半歸服,只有小田原的北條氏政頑固不服。

    秀吉於是在天正十七年十二月,親率德川家康等數百名勇將討伐,費時三個月,攻陷了小田原城。並勸家康說:「除足下之外,無人能統治關東。築江戶(今東京)城而居,以統治此地如何?」

    家康高興的接受了此一提議。

    在討伐北條之際,秀吉偶然間聽到,年老的松下嘉兵衛孤獨的住在三河鳳來寺山內,於是派石田三成傳話,說秀吉要報昔日之恩。松下嘉兵衛非常的感動,但是以年老體衰,一再推辭。三成不得已,帶了嘉兵衛的兒子回來。

    秀吉感歎著說:「松下嘉兵衛真是重視武士精神的人物。」

    秀吉在統一全國以後,立松下嘉兵衛為藩侯。

    7.安詳去世

    秀吉自小田原歸來之後,與朝鮮使節會見於聚樂第。他原想與朝鮮締結盟約。促進文化的交流。但是,話沒有談攏,決裂之後,出兵期鮮。

    慶長三年(西元一五九七年)夏,日本軍在蔚山血戰的時候,在京都新建的優見城內,秀吉身患重病,自知多采多姿的生涯已近尾聲。

    其實秀吉在二、三年前就已自覺身體衰弱,他自認還不能死,擔心自己一死,不知日本將如何,更不知豐臣家會如何。如今臥床不起,想到嗣子秀賴才六歲,死也不能放心的秀吉,終於想到了一策,那就是選任大老(將軍麾下權位皆高的顧問五人以及奉行五人),賴以鞏固豐臣家的基礎。

    秀吉從眾多臣屬中,選出認為最能信賴的十個人。五大老是:前田利家、上杉景勝、毛利輝元、字喜多秀家及德川家康。五奉行是: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增田長政、長束正家及前由玄以。

    任命以後,秀吉很快的召集五奉行及五大老到病床前,嚴肅的下命令要求大家:「合力扶助秀賴,守護豐臣家,以保天下長久和平。」

    他本來想說拜託拜託的,但又覺得不能顯得軟弱,因而作罷。

    五大老五奉行都親自書寫誓言:「決不違背太閣樣之命令,誓必擁護秀賴樣。」並蓋上血判。所謂血判,是割破小指,滴血時蓋上的指印,是武士最崇高的誓言之證。

    秀吉總算放心了。不知是否為此,殘暑過去,涼爽的秋風吹起時他的病況驟然加重,不論誰都認為他不行了。有人認為該召喚五大老及五奉行來,但秀吉斷然阻止道:「絕不能打擾任何人。大家各自堅守其城善盡職守印可,勿使欲謀反者有可乘之機。」

    他以遺書致五老,或許是死期將近之故,遺書的筆調柔和而懇切。

    其中一段如下:「至盼照護秀頓早日成長,以繼承余之遺業。余所望者唯此而已,別無任何遺憾。拜託!拜託!」

    秀吉的文章雖很簡潔,卻是真情畢露。他幼年時雖然讀書不多,由於日後的努力,不但遣辭得當而且書法充滿秀逸之氣。他臨終時還做了一首和歌:

    朝露消逝如我身,世事已成夢中夢。

    詠畢此歌,疲倦已極的秀吉,閉上雙眼,平靜的去了,英雄從此長眠。在結束變化萬千的一生之前,不知秀吉腦中在想些什麼?也許在想:「功成名就之後,在大阪城所度過的繁華愉悅的日子,有如夢中夢……」也許在擔心「德川家康會打倒豐臣家。」

    不論秀吉死前想到了什麼,秀吉死的時候,態度安詳而面帶微笑。

    也許,秀吉臨終時,身旁只有啜泣的婦女及幼童,反而不致於擾亂了他的安寧。

    總之,秀吉的一生,於慶長三年(西元一五九八年)的舊歷八月十八日黎明,在伏見城內殿的一室,安靜的去世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