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北通地中海,南通紅海,是連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線,每天有成億噸的貨物在這裡通行,所以被稱為「國際航道」。
蘇伊士運河是在1869年開通的,在此之前,通行的船隻必須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這樣就增加了5500—8000公里的航程。
那麼,有沒有人在1869年之前就想過鑿通這條運河呢?當然有了。
早在4千年前古埃及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世紀初)的法老索斯特立斯的時候,就已經開鑿了一條運河,但運河的路線與今天不盡相同,它北段是利用尼羅河的支流,中段是一個大湖泊—苦湖(現在叫戈爾柯湖),埃及人只在南段開鑿了一段很短的運河,由克萊斯馬港(現在叫蘇伊士城)通入紅海。這條運河是蘇伊士運河最古老的先驅。公元7世紀,腓基尼航海家首次環航非洲的一支船隊,就是從這裡出發的。人們稱這條運河為「法老運河」。
7世紀以後,這條運河歷經滄桑。7世紀上半期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後,為了把埃及的穀物運往麥加,曾挖浚疏通了這條被尼羅河泥沙掩埋的運河。到了8世紀,埃及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又下令把運河堵塞。這樣,這條運河從此被廢棄了千餘年。
直到1789年5月,法國殖民者佔領埃及,拿破侖率大軍在亞歷山大港登陸,拿破侖曾經計劃開鑿這條重要航道,他親自帶領許多工程師去尋找法老運河的遺跡,進行實地勘測。但是,他的工程師們技術實在太低,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它們竟說紅海的水位比地中海水位高出10米,實際上地中海的水位倒比紅海水位高出25厘米。因此,拿破侖的工程師們說,開鑿這條運河是不可能的事!接下來,拿破侖為了爭奪國內權力,急匆匆地撤離埃及,開鑿運河的事也就不說了。
19世紀上半期,在穆罕默德-阿里統治埃及時,不少歐洲人勸說他下令開鑿這條運河,但阿里擔心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會成為歐洲列強互相爭奪的地方,那樣的話,埃及人不僅得不到好處,反而引火燒身,所以堅持不同意歐洲人的勸說。
法國為了加強在中東的勢力,並稱霸印度洋,所以他們對開鑿運河特別感興趣,他們深知,掌握了這條運河,就等於扼住了別人的咽喉,這樣會對爭雄世界大有好處。因此,他們一再鼓動埃及統治者下決心開鑿。
1854年11月,法國人勒塞普受命來到埃及,他找到開羅總督府總督賽義德,送上許多賄賂,用盡辦法終於使賽義德同意開鑿蘇伊士運河。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特權,當然歸國所有。隨即,雙方簽訂了《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其主要條款有:
1.租讓期99年,期滿後,運河全部權力歸埃及所有。2.埃及政府必須無償提供開鑿運河所成立的「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所需要的所有土地。
3.埃及政府必須提供必要的勞動力。
4.公司有權免稅進口開鑿運河所需要的機器設置。5.埃及將獲得純利潤的15%。
很明顯,這個合同對埃及非常不利,租期長,獲利少,而且還要免稅進口,更重要的,開鑿運河所需要的土地歸公司所有,嚴重破壞了埃及的主權完整,對埃及潛伏著莫大的危險。
當年,「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正式掛牌工作。
經過幾年的準備,運河工程於1859年4月破土動工,數10萬埃及民工開始在浩瀚的沙漠中進行一項震驚世界的偉大工程。
公司以極低的工資僱用民工,強迫他們冒酷暑、忍寒凍,受饑挨餓,整日勞作。1866年以前,最多時僱用民工2.5萬名,後來大量採用了疏浚機,民工數才減至1萬人。據統計,在運河開鑿過程中,共死去勞工12萬人。所以說,蘇伊士運河可以說是埃及成千上萬勞工用血汗貫通的。
在開鑿運河過程中,因為沙漠中缺少水源,飲水成了問題,於是,在開鑿運河的同時,又開鑿了一條引水渠引入淡水。這條淡水渠與運河並行,運河開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所以,實際上是開鑿了兩條河流,相應地工程量就增加了一倍。
按照埃及工程師裡南特的開鑿計劃,運河基本上是南北垂直的,中間又利用了三個湖泊,這樣就可節省大量的人工。但是,運河的北段是鹽漬地,中段是沙漠,即便在湖區段,因為湖水太淺,又要在湖水底施工,所以整個工程難度是相當大的。
經過10年的艱苦勞動,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它全長170多公里,北起地中海的塞得港,南到紅海的蘇伊士城,平均寬度約100米、深9米,後來經過多次修浚,現在河面寬度為160—200米,平均深度約15米,可通行8萬噸巨輪。
10年間,埃及民工共挖土7400多萬立方米,通行前耗資4億多法郎。
蘇伊士運河極其重要的地位,使英國殖民統治者早已垂涎三尺,因此,英國也想把它據為己有。早在運河計劃開鑿時,英國就百般阻撓,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削弱。但法國克服一切阻力,英國人終於未能制止。運河通行後,英國又千方百計插手運河管理權,但都難以成功。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開鑿運河耗費的1200萬英鎊而債台高築,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不得不決定出賣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國看到機會來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將股票賣給法國。同月,英國首相狄斯累利違背常規,未經議會討論,也未徵求內閣同意,擅自向國內羅斯柴爾德財團借款,採用各種手段,把埃及的7箱股票買到手,並立刻運回倫敦。埃及的股票原價4億法郎,而英國乘人之危僅以1億法郎就買到了。所以當1875年2月英國議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股票問題時,議會欣然批准了這項一本萬利的買賣。之後,英國又不斷購進其它零星股票,最終蘇伊士運河成為英法兩國的私有財產,英國的第一個目標——控制蘇伊士運河達到了。接著,英國憑借它強大的實力,於1882年實現了第二個目標——武裝佔領埃及,完全控制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歐洲各國都非常關心,1888年10月,英國、德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荷蘭、俄國、土耳其等國代表,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開會,共同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公約》,其核心內容是:蘇伊士運河在戰爭時期應該與在和平時期一樣,對世界各國的商船或軍艦一律自由開放,不得封鎖。禁止任何國家在運河水域打仗。英國用它對運河的所有權而保留了《君士坦丁堡公約》的意見,直到1904年與法國簽訂了《英法協定》後才宣佈完全同意公約內容。
不過,實際上,英國並未遵守條約的有關條款,如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發生戰爭,英國偏向美國,禁止西班牙艦隊從蘇伊士運河通過。1905年日俄發生戰爭,英國允許俄國艦隊安全通過蘇伊士運河。1911—1912年,意大利與土耳其發生戰爭,英國只允許意大利艦隊通過運河。所以,英國仍然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決定是否執行公約條文的。
蘇伊士運河雖在埃及境內,但為外國人所管理,這種局面持續了100年。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下令收回運河主權,蘇伊士運河才永遠歸屬埃及人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