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夫人 正文 第四十八章
    離過年還有一個多月,孫府裡就已呈現出一派年前的忙碌和喜悅,因為要過年,而且孫老太太又正好在正月過壽,所以一切事務都不能節儉。

    但我還是不理解,於是就問紅玉說:「這麼早就開始備年貨,是不是有點早了?」

    紅玉說:「不早了,也該置辦了。」

    「離過年不是還有一個多月嗎?」我問。

    「從臘八開始,就算是年首了,一直要過完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才算過完呢。」

    「是嗎?」我有點驚訝,回想起自己以前過的年,最多也就只是從「三十兒」才算真正過年的開始。

    「姐姐大概不懂的我們中原的節慶,」紅玉見我滿臉困惑,便笑盈盈地接著說:「俗話說:『等到隨處可見紅燈白雪,便算是開始熱熱鬧鬧的忙年了。』淘米蒸粘米糰子、做豆腐、殺年豬,這都得趕在臘月頭前呢!到了臘月初八,年味兒初現——據說,這天是為了紀念佛祖得食乾果雜糧熬就的『什錦粥』,從而得道成佛的。」

    「過了冬至,這一月就算正式開始了。然後是臘八、祭灶王爺、接玉皇、洗浴日、小除夕而後才到除夕……到三十兒那天,貼春聯的貼春聯、放爆竹的放爆竹!夜裡再玩個通宵達旦,那才快活呢!」

    坐在一旁的碧蓮也忍不住插嘴說:「等過了元旦啊,再過什麼『雞狗羊豬牛馬』、『人谷天地』的好日子,就到『立春』了,再過兩天就是正月十五日上元燈節,再來一個『鬧』字,那才叫人心澎湃哩!」

    「一說起過年,你就來勁兒!」紅玉笑著推了妹妹。

    「那可不,一年到頭就盼著這幾天快活呢!要是初六以後能到街上去轉轉就好了!」

    「幹嗎要到初六以後?有什麼講究嗎?」我問。

    碧蓮說:「從正月初一到初五,女子都不能犯了『忌門』。」

    「什麼叫『忌門』?」我看看碧蓮說。

    「就是女人不能出門,因為如果出了,走到別人家的門口,那家人就認為不吉利。女子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拜年,一直可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呢,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叫作『拜晚年』。我可真想去看花燈啊!那幾天一定特熱鬧!」碧蓮說著托著腮仰著頭,像是想起了什麼。

    我對她們這番話很感興趣,忍不住說:「再跟我講講過年的事!好新鮮啊!」

    紅玉笑著說:「這有什麼好說的?每年不都這個樣兒?」

    「你們知道我不知道啊!我們那個時代的『年』已經沒這麼多講頭了!」我說。

    「說起來,得從『祭灶王爺』開始吧。」碧蓮托著臉看著她姐姐說。

    紅玉說:「姐姐想聽的,還是從『臘八』說起吧。」

    「『臘八』我知道,喝八寶粥嘛!我們也喝的,只是那天不放假。」我笑著說。「你們跟我講講這是怎麼過的?我真的覺得特有意思!真的!」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臘九、臘十,凍死小孩兒。』到那時冰天雪地,奇寒無比,正值三九四九,打罵都不走!惟有喝碗臘八粥,方可抵禦風寒哩!」紅玉看著我,輕聲輕氣地說著:「還有句話叫作『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說的是過完臘八,沒幾天要祭灶王爺了,這就是『小年』了。」

    「『灶王爺』?是要吃麻糖了吧?」我興致勃勃地問。

    「可說是呢,說起這位灶王爺,原本是姓張的,是個有名的『嫌貧愛富、遺棄糟糠』的主兒,但他畢竟是玉皇大帝指派到人間的司命主子,是個耳目神,專門監督人間善惡的,所以咱們都不敢得罪。」

    「是嗎?真好玩,還有呢?」我就像聽故事一樣聽得津津有味。

    「民間多是莊重祭灶的,咱們用高梁秸扒出細蔑兒,扎兩匹灶君升天時所乘的灶馬,備些『草料』,還有灶王爺要帶的雞啊、犬啊、羊的,一併敬上麥芽糖。」

    「就是麻糖嗎?」我問。

    「不知道是不是姐姐說的那種,我們這叫麥芽糖又稱灶王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平日裡想吃也買不到,只有小年前後才有人賣。有那麼兩三寸長,一寸來寬,扁平的,條狀的。」

    「嗯,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又粘和!哇!香著哩……」碧蓮說著滿臉陶醉的樣子。

    紅玉笑話她,我說:「她就只愛吃的。」

    紅玉接著說:「咱們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它的粘性,粘住灶王爺的嘴,好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然後呢?」我問。

    「然後,」紅玉換了個姿勢坐,接著說:「咱們跪在灶前,口中唸唸著:『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了天,見玉皇,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見吉祥。』完事以後,就把房門敞開,把灶王爺的舊像連同紮好的灶馬、雞、犬的一塊燒掉。」

    「這樣,」她接著說:「灶王爺一家已駕馬車,乘風越河,回到天宮。一歲的吉祥善惡,只有等待聽過灶王的匯報,由玉皇大帝來裁定了。不過到臘月二十五,就得迎接天帝下界,天帝為了核對灶王爺所說是否屬實,便在那日來到人間,核實後再定下罪狀,罰那些有罪的人減壽。大伙們都害怕減壽,所以早早地用灶糖封住灶王爺的嘴。」

    「真有意思,我從沒聽過這麼有趣的事。還有嗎?都給我講講,過年又是怎麼個樣呢?」我拉著紅玉的手,就像一個急著要糖吃的孩子。

    「說起這過年啊,倒是有個傳說……」紅玉想了想,走到針線筐前,拿了一個沒繡完的荷包,說:「等我穿上線,一邊繡一邊跟您說。」

    我看著她麻利的動作,和碧蓮一樣托著腦袋。

    「劇說古時候,有種兇惡的怪獸,身子臣大如山,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角,眼睛圓滾滾的,就跟兩盞燈籠似的。嘴很大,嘴裡全是可以咬人的尖牙。這怪物就叫『年』。這只『年』住在山洞裡,它可是山裡的霸王。什麼老虎、獅子、黑熊的一看到它,都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的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了。『年』在山上捕食,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裡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人都怕它,小孩子哭了,作娘的只要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的不敢哭了。卻說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夥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著牛群上山吃草。家裡的人對他倆說:『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說:『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可是話雖這麼說,他倆上山幾次,幸喜都沒有碰到年。轉眼到了臘月三十兒,那天,天色黃昏。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回家。真怪,牛兒驚慌得哞哞叫,擠成一團。這是咋回事?」

    「『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得聽到『嘎』地一聲怪叫,一隻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阿山道:『阿哥,你看,是一隻年跑了!』『真怪,年是凶獸,怎麼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地逃走了。』阿水覺得奇怪。『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兩個童子真夠大膽的,他倆揮著牛鞭催牛快走。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道:『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口。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頭,朝村後頭跑去。那邊也有一個村子,這時,已經下黑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的窗口明亮亮地閃著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頭跑了。阿山和阿水已經把牛群趕進棚裡,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著,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看得真切,就回到村裡,對鄉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後可以抵禦它了。』鄉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個法兒來。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裡就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隻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處處以『紅』為吉利。」

    「我聽的倒是另一種說法……」碧蓮插嘴說:「只不過說這種叫『年』的怪獸,是長年深居海底的。」

    紅玉笑著說:「我知道,是聽教咱們唱歌的吳先生說的吧,我當時也在場啊。」

    我說:「我也想聽聽,也跟我講講吧!真的,我在我們那邊的時候只知道過年,很多風俗都沒有了,更不知道過年的淵源了。」

    紅玉說:「這個故事是這麼說的,說啊,那『年』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妖怪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頭兒,只見他手拄枴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好不慌恐。」

    「誰都顧不上這個乞討的老頭,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他一些食物,勸他說啊:『快上山躲避妖怪去吧!』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這一看,見他鶴髮童顏、倍有精神,一看就知道不是一般人,可她還是擔心,於是繼續勸,乞討的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紅玉一會扮老太太的聲音,一會又扮老頭的聲音,我完全被她的故事吸引住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就見啊,這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怪叫了一聲撲了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獸渾身一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地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就紛紛換上新衣掌,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啊,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就這麼越傳越廣,成了現在這節日。」

    紅玉講得好生動,她說在民間還流傳著很多關於過年的美妙傳說,內容上雖然有些偏差,但最後都是歡喜大團圓。

    俗話說百節年為首,「春節」就是「過年」,我想,這是我們諸多節日中最絢麗多彩、輝煌奪目的節日,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它都是普天之下炎黃子孫最隆重、熱烈,也是最徹底地體現我們這個民族文化與精神氣質的盛大節日。而喜慶、團圓、熱鬧、祈盼與祝福則是「年」文化的重要體現。我想,除夕風俗的主題,其實包含了驅鬼除疫、消災祈福、除舊布新,諸多內容,其核心都在一個「除」字,於是這「除夕」也被賦予了神秘濃厚的氣息。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