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流,天下一統已有四十多年了。大唐國勢日盛,百姓生活安樂無比,人人稱頌盛世太平,四十多年前的天下紛爭,早已被人淡忘,已經不再有人記得四十多年前叱吒風雲的人物了。
到現在,人們傳頌的是大唐開國的英雄功臣們,是神奇的李衛公,是憨猛的程咬金,是大唐的種種赫赫武功。
破吐谷渾,敗突厥,滅高昌,平薛延陀,收焉耆,降龜茲,天朝大國,聲威盡顯。
而今,英公李世績再破高麗,年輕的高麗王被打入囚車押至長安,再次證明了大唐不可抗拒的天朝之威。
皇宮之中,歌舞聲暄,滿朝文武,齊賀大勝。高宗李治多病,稍飲幾杯,即回後宮休息,主持大局的照例是那年已三十許,但依然貌能傾世,才可治國的武皇后。
李世績雖然英雄不減當年,畢竟年邁,亦是不勝酒力,飲過幾杯後,即謝恩請辭。
武皇后含笑而止:「英國公若不勝酒力,不必多飲。只是今日大捷,舉國歡慶,英國公實是第一功臣,豈可不共歡。而今,當年開國的功臣只剩英國公一人在朝,我等後進俱想多聽英國公講講英雄往事。」
李世績注目看這個笑起來百花失色日月減輝溫柔無限的皇后。這樣一個女子,柔媚無雙,美艷無倫,卻把持了天下大權。當年凌煙閣標名的第一功臣長孫無忌也只因為反對她而含冤慘死。自己若非得妻子提醒,不肯干涉皇帝立後的家事,怕也難逃誅戮之慘。這些年來,故交盡喪。連李靖也要閉門不出不問朝政才得安老而死。獨自己還能風光不減,都是妻子規勸之功。只是如今縱有無限風光,滿目朝堂,再無近心知友,亦是淒涼。對於這位看來溫和的皇后更不敢有絲毫不敬,此刻忙恭聲道:「以往都是隨太宗皇帝征戰,在先皇指引之下方能百戰百勝,有何英雄可言。」
武皇后微微一笑:「先皇也未曾百戰百勝啊,太宗皇帝未曾征服高麗,而英國公卻征服了高麗,這一點便是先皇也難以做到。」
李世績出了一聲冷汗,忙跪倒道:「皇后言重了,臣都是仗著聖上與皇后的福澤聲威才能僥倖取勝。」
武皇后聽若未聞,悠然道:「我還記得貞觀十八年,我尚在先皇身側服侍起居。時年高麗權臣蓋蘇文叛亂,與新羅反目。新羅求助於我大唐。大唐即是新羅的宗主國,自然沒有袖手不助的道理,當即先皇便決定發兵高麗。可是奇怪的是,朝中有不少人都勸先皇三思,先皇不但不聽,反而決定親征。當時大臣們有不少深夜求見,抱膝密呈求先皇不可親征的。先皇只是微笑說,『區區高麗只需一個李靖即可平之,朕之所以親征,實因太過思念故人,希望這一場戰事,能將他們引出一見罷了。老實說當年不能與他真正一分勝負,朕其實一直引以為憾的。』直到今日,我還記得先皇當日臉上那落漠思念之情。」
李世績垂首無言。
武皇后微微一笑:「我查過當年太宗皇帝親征高麗的記載了。貞觀十八年,七月,我大唐發海軍四萬,艦船五百艘;步兵騎兵六萬以征高麗。另外新羅,百濟協同出兵。出擊瀋陽,撫順,城中守軍皆不敢出戰。攻破蓋州,斬數千人。攻破撫順,俘二萬餘人。海軍攻破大連,俘八千人。進逼遼陽,高麗派四萬人來援,我軍四千人迎擊,高麗大敗,斬千餘人。攻破遼陽,殺敵萬餘人。進軍遼陽以東的白巖城,高麗派萬餘人來援,我軍大將契莆力率勁騎八百迎擊,高麗大敗,斬千餘人。白巖城守將投降,高麗派兵十五萬來援,太宗皇帝命英國公你領步騎一萬五千人於西嶺列陣;命長孫無忌領精兵一萬一千為奇兵,自北山出狹谷,攻側後;太宗皇帝自領步騎四千,隱蔽於北山上,高麗援軍大敗,斬二萬餘人,三萬六千餘人投降。是役我軍兵力不過三萬,高麗兵力十五萬,而為我軍大敗。薛仁貴等將軍英武之名也於此役傳揚天下。太宗皇帝將大部分高麗兵釋放,遣返平壤,高麗國主大驚,而我軍已抵達安市城。高麗降將高延壽、高惠真建議,直取平壤。可恨長孫無忌誤事,堅決主張天子親征,不可冒險僥倖,應先破安市,於是兩軍對峙於安市城下。可是後果卻出乎所有人意料,我大唐戰無不勝的軍隊對安市久攻不下,而後天氣漸冷,糧食將盡,太宗見士卒不耐嚴寒,方才下令退兵的。不知我記得可有錯誤?」
李世績忙道:「皇后所言,有如親見。」
「是嗎?這樣我便不明白了,我軍所向無敵,連下十城,奪人口七萬,消滅敵人四萬餘人,自身損失千餘人,為何會攻不下一個小小安市城。」
李世績垂首道:「是高麗名將楊遇春精於用兵,死守不退之故。」
武皇后淡然一笑,低喝:「蘇青。」
「小人在!」一直侍立殿前的一名衛士,立刻上前跪倒。
「我記得你以前當過太宗皇帝的衛士,曾隨太宗皇帝出征高麗對嗎?」
「是!」
「當年,你隨侍太宗皇帝攻安市城時,可有什麼特別的事發生嗎?」
「稟皇后,小人隨太宗皇帝出征,一直擔任太宗皇帝的近身衛士,小人還記得我軍剛紮在安市城外不久,就有兩個人夜入軍營。也不知道那是何方人物,竟能輕易地直入太宗皇帝的金帳而不被發現。太宗皇帝見到他們後居然不震怒驚慌,只令我們幾個衛士送上美酒,就讓我們到外面守著了。那一夜他們都在裡面喝酒,小人只斷斷續續聽到裡面幾句話。太宗皇帝好像說『歲月如霜,朕已老了,你們卻風彩依舊。』另外一人最後說了一句話小人卻記得很清楚『皇上即執意如此,我也不再相勸。你我便以高麗存亡再鬥上一場,皇上你能滅高麗,我必能救高麗。』後來,他們就走了,太宗皇帝竟然親自把他們送出帳,然後他們就消失在萬軍之中,小人不知道他們怎麼來的,也沒看到他們怎麼走的。再後來,不知怎麼,安市城怎麼也攻不下,我軍的糧道又被破壞,糧食運不來。按理說我軍的糧道一直有精兵保護,沒有理由被破的。可事實確實發生了那樣的事。我軍糧草不繼,太宗皇帝只得下令退兵。在退兵前,太宗皇帝還備了厚禮,令人送入安市城中,說給守城主將。小人原以為是送給楊遇春將軍的,可太宗皇帝卻不提楊將軍的名字,只一再重複要送給守城主將。禮物送入城後,楊遇春將軍在城頭答禮,太宗皇帝在城下遙望城頭良久,方才長歎退兵。小人一直不知道,太宗皇帝最後那失望歎息的神情是為了什麼。」
此刻歌舞早止,眾臣聽著這個小小衛士講著二十餘年前的一段密史,無不驚異。
武皇后臉上也現神往之色:「你可記得那暗夜來訪的兩個人如何形貌?」
青籐臉上忽現出極為奇特的神情:「小人永遠不會忘記那兩個人的,我不能形容他們的樣子,因為小人實在不知道怎麼說才能說明白,只知道一看到其中的一個人,就覺得看到了神仙,那是真正的人間諦仙。他身旁的那個人高大威猛一臉虯髯,一股英雄氣逼人而來,就是和神仙佛子在一起,也不會失色。」
武皇后望向李世績:「英國公,你是當年隨駕之將,你可知那二人是何方神聖?」
李世績垂首施禮:「臣已老邁不堪,當年的往事,實在記不清了。」
武皇后眼神一冷:「英國公!」
李世績恭敬地道:「皇后,已經二十多年了,物是人非,世人都已盡忘往事,皇后再要深究,又有何益。」
武皇后默然良久,方才道:「英國公,你說得的,二十多年了,說不定當年的英雄已化雲煙,你說對嗎?」
李世績點頭:「臣想,他們應是已不在這人世間了。」
武皇后神色一動:「你說他們死了?」
李世績臉上現出一縷笑意:「臣並沒有認為他們死了,臣只是以為他們已不在人世間了。」
「為什麼英國公會有如此推測呢?」武皇后深深地看著他。
李世績垂首道:「如果他們還在人間,以臣之能,萬萬攻不下高麗。」
武皇后黯然點頭:「不錯,如此人物又豈是你我可以祈及的。說了這麼多往事,我也累了,你們都去吧!」
眾臣紛紛施禮退出,武皇后一人徐步踱出宮殿,舉頭望高空一輪明月,輕輕歎息一聲:「師尊啊,媚娘多想看看那傳說中的不世英雄,見一見令你至死不能忘懷的人啊。」
次日,李世績上本告老,請求在家中養病,不再上朝。武皇后准奏。第二年,李世績安老而死,
立國之初,掀起風雲的英雄們自此盡亡,傳說中的許多英雄也漸漸湮沒,正史中,不再有他們的名字。
有唐一代,突厥與大唐一直保持較密切的關係,雖然有時也起爭端,但畢竟流血衝突遠較前朝為少,不少胡人,都能在唐朝做上高官,對大唐的敵意自然皆消。
海上諸國自立國以來就大力宣揚中土文化,直至數千年以後,仍然可以看出他們的文字建築與中土文化的相通之處。
當年的許多英雄們漸漸消聲匿跡不為人知。跋鋒寒獨劍行天下,沒有人知道他最終歸於何處。候希白流浪天涯尋找傳人而始終沒有遇見讓他滿意的良才美質。他的足跡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人間到處留下,他詩酒美人,風liu自在的故事。
直到有一天,世上再沒有人能看到那品酒做畫愛美人的佳公子。
又過了許多許多年,一個姓李名白的少年因故墜崖發現了多年前一個傳奇人物的密洞,承繼了當年奇人的所有衣缽,成為花間邪派的再傳弟子。仗寶劍行天下,以詩文驚人間,劍氣詩才,震驚當世,千古流傳,風liu人物,終完成了候希白當年所願。
(長出一口氣,終於寫完了。這篇文章,想來會讓很多人失望,因為,最終還是走上了黃易先生的老路子。讓寇仲放棄了天下之爭。不過,我始終不認為,這是投降,這應該是讓,應該是佔了上風之後,為了天下蒼生所做的偉大犧牲。真正的英雄,縱粗衣布服不改其色,區區皇帝寶座,真的那麼重要嗎?何況,寇仲的爭戰,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戀棧權位。
網上的人總是罵,黃易先生不該拘泥於歷史,應該讓寇仲得天下,可事實上,如果黃易先生真的反歷史而寫,只怕到後來,又要被人罵,漠視歷史了。
寫寇仲當皇帝,真的非常好嗎?
以寇仲的性情,真的可以做皇帝嗎?那些帝王之道,他真的可以一一做到嗎,而做到這一切的寇仲還會是大家喜歡的寇仲嗎。
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做帝王。
讓他在佔著上風的時候,概然相讓給李世民,有什麼不好呢?
我借徐子陵的口,說出了他不喜歡寇仲做皇帝的原因,說出了對於帝王權位對人性影響的擔心。
我也借寇仲的口,努力說明徐子陵為寇仲曾做過的一切,為他被指責為重色輕友來翻案。
因為有人說原文中寇仲投降得太生硬,而且這種投降,按理說,少帥軍的下屬絕不會那麼容易就點頭,應該起來造反才對。
所以,我才寫了,少帥軍和唐軍,為了天下蒼生的大義,放棄一切成見,並肩做戰。
在很長的時間裡,在戰場上,在血與火之間,生與死之間,毫無私心地彼此互助,並肩做戰,自自然然,生起深厚的感情,不願再刀兵相向。
這個時候,寇仲的容讓,一來,可以毫無顧忌得去和兄弟共生死,二來,也免得大家都為難,三來,為了讓蒼生不要再處於戰亂的痛苦中,應該自然一點,他手下的人,接受得也快一點,特別是,當每個人,都曾在戰場上不止一次救過唐軍將領,而本身,也被唐軍屢次相救之後。
寫李世民,為了國家民族,放棄了自身的優勢,毅然以生命為賭,親見徐子陵,領軍相助寇仲,寫他們在如血夕陽下的握手。
因為,這才是我心中的真男兒,只有做出過這樣大義凜然之事的李世民,才是真正以天下百姓為重的人,才真正值得寇仲以天下相贈。
綰綰因為希望未來的天下快點一統,所以完全沒有出手干涉天下的大局。
師妃暄出場次數雖少,不過,讓她救助了徐子陵,多少,也可以減一點,別人對她的罵名吧。
楊彥虛的人才武功和野心,有他在,多少會給大家添點亂,而且我一早看他不順眼,所以就讓石之軒殺掉他算了。
他這樣背棄師父,應該死在石之軒手中,
石之軒一生都不曾真正得志過,所有的努力好像都付諸東流,最後,就讓他殺個對不起他的徒弟,也算出出氣。
宋缺是當世英雄,武功智略兵法,都是一等一得好,非常喜歡原著中的這個人,所以在寫他的時候,他的容貌描寫,武功描寫,都借鑒了原著。另外,在原著的英雄豪氣之外,加了點兒,對兒女的溫柔父愛,希望這樣,更人性化一點。
有關寇仲和徐子陵的另一半,也基本接照原著的思路寫,因為感覺上,宋玉致和石青璇確實是最合適的人。
只是,我不喜歡寇仲自此隱居,不喜歡英雄就此消沉。
也不喜歡年紀青青,跑去歸什麼隱。
也許,這也是網上許多人,憤而大罵的原因。
所以,寇仲雖讓天下,但英雄的故事卻沒有完。
他和宋玉致用七年時間,踏遍塞外和海上,見過許多新奇的國家,許多新奇的事。
而這段時間,徐子陵在蜀中隱居,也時時思念兄弟,只是礙於石青璇,不能與他相伴同游天下。
再然後,通過東溟公主,引出了東海大亂的事頭,引出了寇仲再展英雄志業的理由,把他和虯髯客聯繫在一起,當然要讓他留上滿臉大鬍子。而且,他即有讓天下之舉,又有和李靖的交情,說他是虯髯客,也不算太牽強吧。
唐代傳奇,我最喜歡的就是風塵三俠。
那樣的人才是大英雄,萬里山河,天下權柄,他一笑相讓,江山一擲無吝色,這是何等人物,又豈是李世民可以相比。
更難得的是,他毫不沮喪,另開新天地,另創新境界,從零開始,又打下了屬於他自己的國度。
所以,扶余國立,天下同賀。
但是,還是那句話。
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做帝王。
我還是覺得,寇仲適合當英雄,卻不適合當帝王,我還是不能想像,他坐在龍椅上,管理全國的樣子。
所以,就讓他和宋玉致逃掉了事。
不過,仍然不是歸隱。
唐貞觀十年,這時的寇仲才三十來歲,正是英雄盛年。
這個時候,歸隱做什麼?
於是,讓寇仲,徐子陵,帶著他們生命中所愛的女子,遠行天涯。去找天外的天,海外的海,地外的地,去看人們知識之外的國度。他們所習的長生訣,讓他們探索生命的極致,而他們的選擇,卻是去探索天地的極致。
所以,他們遠行去看看西方的世界。
也許未來,他們會碰上,騎士,公主,國王,古堡,惡龍,和魔王,也許武功,會遇上魔法,這不更加有趣,更加新奇嗎?
也許,石青璇絕世的音樂,會在遙遠的西方國度也引起震撼,也許宋玉致的美麗善良,也會引發新的故事。
不叫一日無驚喜,不叫一日平淡而過。
英雄美人的傳說,我們所喜歡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怎麼可以輕易就停止。
當然,最後我還是借武則天,點明了大家其實都知道的,魔門得天下的計謀,又借太宗征高麗之戰,讓李世明和寇仲最後一次交鋒,到底誰勝誰負呢,就看大家怎麼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