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守得雲開未必月明
穿內城,進皇城。宮輦從乾午門入皇宮,許多大臣分列城門兩旁接迎平南侯,宮輦行過,百官皆拜,個個神色肅穆恭敬,彷彿不記得多月前,他們還在這裡跪諫皇帝,要趕佳音出宮。
這一幕戲演的煞有介事,可見權勢兩字的威力,佳音卻只覺好笑。
宮輦穿行皇宮,只聽腳步窸窣,無一個人說話,佳音看不見外面,也不知過了多久,宮輦終於停止,兩個宮女扶她出來,抬眼,竟至聖德宮大殿外。
聖德宮是皇帝上朝議政召見百官的地方,佳音不懂自己因何到了此處,由不得她多想,宮女扶著她一步步往大殿裡面走。
回首。百官皆跟在她身後進殿,無聲無息分列兩班,按官職高低站好。
再環顧四周,金碧輝煌的大殿豎著九根盤龍玉柱,龍飛雲端張牙舞爪氣勢磅礡,腳下是厚重的地毯,往上看,金鑾殿漢白玉丹墀中間龍鳳呈祥,一座龍椅設立殿首,那龐大的裝飾複雜金色燦燦的椅子泛著冷光,左右站立執禮官,垂眸低首神色莊重。
鐘呂低鳴,嗡嗡聲不絕於耳在大殿盤旋,「聖上駕到,跪地,迎!」
一陣絲綢的摩擦聲,百官跪地接駕,佳音站在大殿正中怔楞瞬間,亦伏地拜倒。
陳之祺頭戴冕冠,身穿窄袖灑金繡龍翟紋十二章袞服,腳踏羅靴從容入殿,坐於龍椅上,道:「眾位愛卿,平身免禮。」
他不帶絲毫感情,極為威嚴低沉的聲音這空闊的大殿中響起,佳音忽而覺得陌生無比,默默起身後。忘記了禮儀,逕直抬頭看向丹墀之上,而他,亦不動聲色地回望她。
今日,佳音身上頹廢之氣絲毫不見,她穿著御賜特製的命婦禮服,類似皇后的翟衣,大紅織金繡朱雀月華裙,上罩霞帔,廣袖輕舒,玉帶束腰,為她纖柔的的體態增添幾分雍容。但她仍舊梳著環鬢,只用珍珠點綴發間,耳側留幾縷髮絲直直地垂下來,依舊是小女兒的嬌態。可是陳之祺分明在她神色中感受到幾分疏離,她的唇輕輕抿住,嘴角倔強地翹起,甚至她的眼眸都是冷的,沒有一點溫度。
陳之祺恍然失神,他從未在佳音臉上看到過這種冷清的表情,任何時候。哪怕在生氣,受了再大的冤枉,哭或者笑,看他的目光都是帶著蠻不講理的篤定,似乎知道任何時候他都會護著,讓著她,寵著她,縱容著她為所欲為。
然而,經過了那麼事之後,他的阿音終究長大了,在他猝不及防的時候,也會用戒備的,自衛的,疏遠的目光看著他……
或許皇帝沉默的太久,大殿中的百官都有些惶惑,面面相覷之後,小聲交頭接耳起來。執禮的官壯起膽子朝龍椅的方向挪動幾步,小聲提醒:「聖上……」
「唔。」陳之祺收回神遊的神志,道:「宣旨罷。」
「是。」執禮官展開手中黃帛,站前一步,提聲宣讀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昔先皇在世,曾親自文定平南侯,聘馮氏長女雙雙為子媳,定兒女婚約,曾將喜訊廣佈天下,舉國盡知。朕登基九年,不忘先皇臨危囑咐。願與馮氏雙雙履行當年之約,擬百年之好龍鳳和諧,現特命禮部擇一良辰吉日定為立後之日,亦是大婚佳期,各部按典制行準備大典禮儀,將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告天下,不得延誤。欽此。」
執禮官讀完聖旨,百官三跪九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天降喜訊,乃百姓社稷之福,臣等恭喜聖上。」又朝佳音拜:「恭喜大小姐。」
執禮官又拿出一個黃帛,讀道:「皇室馮氏聯姻,為國之大事,朕感念四海太平國家安定,大婚之日,當全民共祝,特赦天下,祈上天賜福,昌我昭月,萬世安泰!」
在此起彼伏的恭賀聲中,陳之祺目光熾熱。灼灼看向佳音。他終於等到這一天,把昭月朝最尊榮的光環在百官面前雙手送給她,不容許她退縮,亦不容許她不要,她是他的,以前,現在,將來,每一天都是他的皇后,不管發生什麼事,不管是誰。都沒有機會沒有資格都走他的所愛!
佳音終於展顏,朝陳之祺盈盈拜倒:「雙雙謝主隆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陳之祺胸口一窒,怎麼,她居然不高興?他分明從佳音的語氣裡聽出嘲諷之意。
佳音低頭冷笑,這就是帝王,取予求,只下命令根本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他憑什麼霸道地決定她的命運,他憑什麼就篤定她還願意嫁給他?四海安定國家太平,所謂婚約真是天大的笑話,他圖的不就是江南一帶的安定太平麼,卻要以這種方式證明他的真心,他哪裡有什麼真心?!
從大殿退出來,佳音就被一群官員包圍住,阿諛之語不絕於耳,她厭煩地蹙眉。突然,幾個鬍子花白的大臣撥開圍住她的人,情緒激動撲通跪地,拜道:「大小姐,沒想到微臣還能見到您,實乃老天有眼啊,若是老侯爺在世,看到今天,一定欣慰馮家終於有出頭的一天啊!」
佳音心下一動,溫聲問:「你們是江南來的?」
「是,微臣等人一聽說大小姐入獄,就日夜兼程趕到京城,以述職的名義為大小姐求情,大小姐,今日能親眼見著大小姐,微臣等人死也瞑目,到九泉對老侯爺終於有個交代了。」
佳音趕緊扶他們起身,道:「雙雙行事莽撞,連累諸位了。」
「不連累,不連累。」幾個老臣抹淚笑道:「當初我們都以為大小姐不在人世了,心裡難受了好久。只怕沒臉入土去見老侯爺,如今好了,心事已了,微臣明日就啟程回江南,一把老骨頭該退職享享清福,也不要賴在京城給聖上添堵了。」
幾個江南老臣相視哈哈大笑,發自真誠的笑語讓佳音感動不已:「再留幾日可好,你們都是長輩,也教雙雙略盡地主之誼,好歹盡盡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