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雄風錄 卷六 輝煌 第二十三節 幕僚與政治制度
    太皇太后雖然最終沒有否決李雲的軍備計劃,但是姜到底是老的辣,任何成熟的政治家都不會放心將一支的計劃中描繪的如此強大的隊交給一個人去單獨指揮。

    幸虧李雲機警,不等旁人提出,自己就向太皇太后進獻了長達三萬言的未來軍隊規劃,在這個令所有人都想像不到的新式軍隊指揮系統中,明確的提出了要將軍隊的指揮權和行動權分離的想法。

    事實上,李雲也必須這麼做,好歹他是來自二千年後的人,熟知歷史的他自然明白一個將軍,特別是一個指揮精銳軍隊坐鎮一方的大將,自古以來只有兩條出路,要嘛被皇帝喀嚓掉,要嘛自己黃袍加身,除此以外別無他路。

    這完全是由於社會的體製造成,歷史上漢唐帝國因為重視軍隊的戰鬥力而強盛,又分別毀滅與地方將軍,藩鎮勢力。

    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方大將將軍隊的指揮權與行動權,甚至地方行政權包攬在身,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將軍忠誠的話,皇帝會猜忌,那麼下場便如岳飛,袁崇渙,這個將軍有野心的話,那麼國家就勢必面臨動盪,戰亂。

    與其到日後因為這個問題而弄得中央與地方離心離德,相互猜忌,還不如一開始便挑明了關係。

    因此李雲按照現代軍隊的管理理念,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在大將軍體系之外增設參謀將軍體系。按照這個計劃,帝國全部軍隊的行動權歸屬大將軍體系,主要負責指揮軍隊實際作戰,但是帝國的軍隊攻擊那哪裡,動用多少軍隊的權利卻屬於參謀將軍體系。

    相對應的帝國在中央增設總參謀將軍府,邊關中安插參謀將軍,在平時,將軍管士兵訓練。參謀將軍管後勤,以及組織演戲。在戰鬥,將軍行使行動權,參謀將軍負責輔佐將軍,提出建議。並監督將軍的職權,防止其在軍隊中培養只屬於他的勢力以及濫用職權。

    當然李雲絕對不會忘記將參謀幕僚體系也搬照上來。因此按照這個計劃,參謀將軍將不會是一個孤單的職位,在他的麾下將配備大量年輕地參謀軍官,從最基層的都尉參謀開始,徹底的斬斷野心家企圖利用軍隊製造內戰的苗頭。

    當然這樣做完全不夠,這個新的體系只能阻止一些有心人的陰謀。卻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參謀將軍,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監督者和軍師,所以對這個新職業地要求,完全不同於指揮作戰的武將。它要求參謀人員具備高素質的文化以及靈敏的戰爭嗅覺,卻對體系以及武力要求不高,適合一些文人擔任。

    但是無論是將軍,還是參謀都除開一些有著絕對人格魅力的傢伙,很少有人可作到在戰時瞬間鼓舞軍隊士氣,激發出一支軍隊的最大戰鬥力。

    究其原因在於,對於戰爭,這個時代的士兵實在感到很迷茫。士兵們來自帝國各地,生活習慣,地方環境完全不同,而且他們大都是屬於底層農民,當兵吃糧在他們看來,並不是多麼光榮的事情,相反還會耽誤了自家田地的豐收,沒有人告訴他們,當兵時來做什麼,更無人告訴他們戰死沙場,他們會擁有什麼。

    現代一名偉人說過,一支不知道為何而戰的軍隊,即使它裝備世界最好的武器,也不會是一支僅僅裝備最簡陋武器,卻知道是為自己而戰地軍隊的對手。

    所以,李雲覺得有必要要建立一個同樣來自現代的軍事體系政治委員制度。

    當然這個政委和現代的有著本質上區別,但卻是起著相同的作用告訴最基層的士兵,他們打仗是為保護自己的家園,告訴他們戰爭勝利了,帝國將收穫利益,而這利益最終將分配到他的家人身上,他家田地將因為他的貢獻而豐收,他家的土地將因為他的戰鬥而更多更肥沃,即使戰死了,他的名字也將刻在英雄的紀念碑上,每年春天,他的家鄉將為他祭祀,他的兒子會為他自豪。

    毛主席教育李雲,軍隊的政治教育與硬件建設,都要下死力氣來抓,毛主席更教育李雲,軍民魚水一家親,雖然在目前的社會風氣和傳統意識情況下,要做到這個很難,但是在軍隊這個圈子裡,將士兵們徹底洗腦,告訴他們戰爭的意義,這個並不難。

    當然為了防止那些不喜歡李雲的勢力,借這個東西大肆攻擊,也為了讓太皇太后放心,讓天子放心,李雲連夜趕出了適合這個時代軍隊的三個代表:大漢國軍人始終代表天子的劍,天子指向哪裡,帝國軍隊就踏平哪裡;始終代表著大漢國最優秀男兒的精神,永不放棄,永不認輸;始終代表著這世界最強大軍隊的發展方向,帝國的軍隊裝備與訓練將永遠成為他人倣傚的對象!

    這三句話在最後遞給太皇太后審核之前,李雲先給劉徹過目,劉徹見了自是歡喜萬分,這兩天,王太后當然向他說了不少擔憂,雖然劉徹堅定的信任李雲,但是到底架不住太后一天到晚的嘮叨,太后的擔心自是不無道理,李雲將統帥一支如此精銳和強大的軍隊,誰不會擔心啊!

    但是卻不想,李雲再一次先發制人,走到所有人的面前,他的一紙奏折將劉徹全部的擔憂化為烏有,參謀制度與政治委員制度一出爐,不僅僅李雲不需要擔心了,劉徹甚至覺得劉家的江山已經和鐵打的一般穩固了。

    他哪裡看不出這兩個全新的制度不僅僅將全面提升帝國軍隊的戰鬥力,更徹底的杜絕了藩鎮大將剛愎自用,甚至造反的可能。

    任何企圖利用軍隊造反的人,下場都將是悲慘的,到時候只需要天子詔書一下,參謀將軍府一紙調令,帝國所有軍人就會立刻做出選擇,即使參謀將軍與將軍勾結在一起,也不足為患。因為最基層的軍官與軍人早被洗腦,他們只會追隨天子地戰旗前進,天子令一下,任何企圖圖謀不軌者,就只能繳械投降。

    可劉徹卻沒有想到。李雲這樣做是為了穩固帝國的內部,防止內亂的發生。並為自己著想,二是為了埋下一顆種子,一顆國家與民族認同的種子,一顆促使幾百年後帝國變革的種子。

    事實上這樣兩個新的制度,表面上至少目前來說,絕對有利於帝國的封建統治。可說穿了無論政治委員制度,還是參謀幕僚體系,都要求具備一定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知識。

    而知識是促使人類進步的最佳工具,每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他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最先提出來了一定是知識分子,一如五四運動,一如辛亥革命。

    不過出於穩定的考慮,李雲預先就布下這個局,到時候即使革命了,改革了,劉家的江山也不會動搖。皇帝依舊是劉家的,只不過權利勢必回歸民間,便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因為李雲不認為幾百年來一直受到忠君愛國思想,以及國家民族認同的軍隊會拋棄劉家江山,會拋棄幾百年的信仰,會拋棄烙印與人們靈魂深處的帝國。

    這樣他李雲也算是報答了孝景帝的知遇之恩,報答了劉徹的信任,卻又不會傷害到這個民族的發展之路,也算的上兩全其美。

    這個奏折最終被遞到太皇太后的手上。很顯然,這個奏折的內容屬於絕對的激進派思想,但是太皇太后除了是一個保守的政治家外,她還是皇族成員,孝文皇帝的妻子,對於孝文皇帝費盡最後一絲心血都在維護和治理地國家,他臨終前還放心不下的社稷子民,這世界再無人比她更加珍惜。

    這個奏折雖然勢必會對傳統的政治勢力對比構成根本上的破壞,一旦通過,也將引發一場規模空前的地震,但是好處是明顯的,將軍隊的指揮調動權與實際作戰權剝離,更對基層士兵與軍官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這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藩鎮割據以及諸侯自立。

    出於保守的考慮,也出於對這個全新構想的現實思考,太皇太后並沒有同意劉徹想要迅速地在全國範圍實施的建議,而是採取孝景皇帝的謹慎措施,只同意先在遼東試行三年,以觀後效。是您的好伴侶

    當然,太皇太后自是嚴厲的訓斥了李雲一頓,著他不可因此驕傲自滿,辜負了她和孝景皇帝,天子的期盼,不過李雲卻是幸福不已,事實上他知道,他因為在改革的激進態度上引起太皇太后的不滿,現在已經全部消散了。

    經此一事,他也明白了,太皇太后是保守派,但卻不是那種死板的保守派,與其稱呼她為保守派,不如稱之為謹慎派,她的一切思考與考慮都是建立在對未來不可預測的事態的謹慎分析,對於不可預測的未來,她總下意識的按照自己的信仰與思想,做著最壞的打算,她不是不贊同改革,而是不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一群只會空口說白話,自吹自擂,卻沒有半點實際成績的空洞思想上。

    事實上任何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面臨這時代潮流中湧現的思想與想法時,在激進與保守之間,任誰都會選擇保守,因為至少清淨無為的國策帶來了帝國的昌盛,而激進派的計劃卻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並顛覆目前格局,而效果卻只能寄托在思想上。

    誰也不會放心把國家與名族的希望寄托在一場劇烈的變革中,更何況目前的帝國繁榮昌盛,社會穩定,民生康復。

    孝景皇帝不會,所以即使他認識到必須改革了,卻依然堅定的執行保守策略,太皇太后不會,所以歷史上當劉徹這頭驢子,意圖不顧一切,砸碎就制度時,她絲毫不顧及名聲與祖孫之情,硬是廢除了建元新政,即使現在李雲在臨邛證明了改革的可行性,她依然對此持保留意見。

    民族與國家的未來,這個擔子不是肩膀上抗著的人,是無法想像它的重量以及所需要思考的諸多考慮。

    ……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