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否有午睡的習慣?
似乎並沒有歷史遺留下來的真實證據能夠證實。weNxUemi。Com轉載但,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午睡中醒來,說了一句:「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當然,只從這個片段推測也很不科學。古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很廣闊的反應了一日兩餐,兩餐之間勞作的習性,而封建社會大多勞作的階層都是農民,且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線索,均為眾多文人的詩文。
所以,我的看法是,在古時的大家族,統治階級和上層社會裡,是有午睡的習慣的,也只有這個階層的人有午睡的條件,在意午睡的養生之說。轉載
以下摘至無錫日報《夏日午睡詩》:
午睡,這一生活習慣古已有之。午睡與文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夏日午睡,本為調節精神的養生之道,清人李笠翁說過,夏日午睡,猶如饑之得食,渴之得飲,養生之計,未有善於此者。
清人李笠翁說過,夏日午睡,猶如饑之得食,渴之得飲,養生之計,未有善於此者。「飽食緩行初睡覺,一甌新茗侍兒煎。脫巾斜倚繩床坐,風送水聲到耳邊。」這是詩人丁崖州的閒情。將睡未睡,飲茗待息,耳邊水聲,權作催眠之曲,夠自在的了。陸游有詩道:「相對蒲團睡味長,主人與客兩相忘。須臾客去主人覺,一半西窗無夕陽。」主客對榻,你有事就去辦,我閒暇即安臥,各盡其樂。「已覺眉稜重,就枕方欣骨節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殘日已無多。」這是詩僧有規的體會。一枕睡去,直到夕陽西下,無憂無慮,自在逍遙。然而,就在這份悠閒心情的背後,似乎又流露出一絲淡淡的對塵世的不滿。
古代最為著名的午睡詩當推宋人蔡確的《夏日登車蓋亭》。北宋元佑年間,宰相蔡確被貶安州,在遊覽當地名勝車蓋亭時,寫下了絕句十首。沒想到,保守派官員竟以此為證據,指責他借詩譏諷、誹謗朝政。結果,蔡確因此被流放到嶺南,並死在那裡,雖然後人對這樁政治公案和蔡確本人的評價不一,但那首《夏日登車蓋亭》,卻因此成為後人傳唱的名篇:「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詩人以書催眠,醒後不僅精神爽快,而且備感環境宜人。此法凡人多有體會,堪稱最雅致的午睡術。
最有情趣並能發人深思,當數半山老人王安石的午睡詩了:「細書妨老眼,長簟愜昏眠。依簟且一息,拋書還少年。」這首詩與其說是抒寫午睡,不如說是由午睡悟道。一旦事業難成,尤其是權位頓失,難免有失落感。但王安石的這首詩,卻可以使這種心理獲得平衡。
)16977小遊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遊戲,等你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