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八年(0),鍾惺考中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次年,他以奉節使臣出使成都;後又出使山東。萬曆四十三年(5),再赴貴州,主持鄉試。鍾惺自編《詩歸》,倡幽峭詩風後,為詩也由清綺而轉為孤深,遣詞用字,力求含蓄隱晦,刻意表達深僻之旨,以樹幟詩壇。他在《江行俳體》等詩中,以怪字、險韻來加強詩歌的詼嚴,如「舟臥夢歸醒見水,江行怨泊快看山」等4,未免雕鏤太多,僻冷不暢,顯得晦澀與佶屈。
譚元春此時的詩風,也趨向怪僻,如《讀曲歌》云「交歡久,貝齒有時落,歡獨長在口」等,不僅生硬陡峭,而且支離破碎,「莫辨阡陌」2,有如遊戲。
然而,他們的詩風雖然因刻意別創一格,從糾偏俗淺而流向僻澀,但他們的散文卻保持原來的清麗明暢本色。鍾惺在每次奉使歸來,都寫下一些散文,記述沿途風物,如《浣花溪記》、《修覺山記》、《梅花墅記》等,繪景抒情,情景並茂,文采鷹揚,朗朗上口。譚元春也好游佳山秀水,所寫《游玄岳記》、《游南嶽記》等,亦繪聲繪影,一波三折,引人入勝,頗為流暢耐讀,與詩風的晦澀迥異。鍾惺在譚元春遊南嶽歸來後,為譚的書齋取名為「歸岳堂」,以祝賀他外出創作的成就。
後來鍾惺遷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調往江南,任南京禮部祭祠司主事,遷南京禮部儀制司郎中。
在南京時,鍾惺簡淡自持,於秦淮河畔租一樓屋,伏案讀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輒記之,撰成《史懷》一書,評論古史,「多所發明,有古賢所不逮者」3。
天啟初年,鍾惺升任福建提學僉事,他在閩中仍倡幽峭詩風,並且參以禪旨,令人莫測高深,有「詩妖」之名。江南張澤、華淑,閩人蔡復一等,傾心附和,把鍾惺奉為「深幽孤峭之宗」4。不久,鍾惺因喪父,回家守制,竟於天啟五年(25)病逝於家,享年五十二歲。後人將他的詩文輯為《隱秀軒集》。
譚元春在鍾惺去世後兩年,考中舉人。崇禎年間,他活動於南京、蘇州、杭州一帶,與「復社」名流茅元儀、宋獻孺等往還,詩酒唱和,並寫下《游烏龍潭》等風格秀雅的散文名篇。崇禎十年(37),譚元春赴京會試,不幸病死於旅舍,享年亦五十二歲。他的詩文,後人輯為《譚友夏合集》。鍾惺、譚元春,為扭轉明末詩壇平俗膚淺流弊,力倡幽峭,詩風亦由清麗而變為僻澀,影響一時,人們因他們都是竟陵人,故稱鍾譚這一文學流派3同上書,《鍾提學惺》,第57頁。
4鍾惺《隱秀軒集·江行俳體》。
譚元春《譚友夏合集·讀曲歌》。
2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譚解元元春》,第572頁。
3施蟄存《晚明二十家小品》,附《鍾惺傳》,第38頁。
4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鍾提學惺》,第570頁。
據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十八《譚元春傳》,浙江古籍出版社98年版,第2347頁。為「竟陵派」。
第四十二章董其昌陳洪綬第一節董其昌董其昌(555—3),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縣董家匯(今屬上海市)人,貴顯後移居松江府華亭縣(今松江縣城內)。出身於一個窮秀才的家庭,只有「瘠田二十畝」2,生活較清寒。年輕時董其昌究心經史,學作八股文,一心走科舉入仕之路,但卻屢試不中。迫於生計,他曾在平湖教私塾■口,後來又為逃避差役,改入華亭縣籍3,以後就一直自稱「華亭人」。
董其昌雖然文運不佳,但在某次會試失利之後,產生了對書法藝術的追求。那是他十七歲時參加松江府會考的事,當時他寫了一篇很漂亮的八股文,自思準可奪魁,孰知出榜時成績反不如他的堂侄董原正,落得個第二名。原來知府衷貞吉嫌董其昌試卷上的字寫得太差,故意把他降為第二,而把文章比他差的董原正拔為第一名。這件事給董其昌很大的刺激,從此他發憤學習書法,決心洗去落筆不工的恥辱。他初以唐人顏真卿《多寶塔帖》為楷模,後來又改學魏、晉,臨摹鍾繇、王羲之的字體。此外,他還向華亭陸樹聲、莫如忠等書法家求教,並且一有機會就去南京、嘉興、杭州等地訪問書畫收藏家,觀賞歷代名家作品,結交莫是龍、顧正誼、丁雲鵬等擅長丹青之士,對繪畫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十三歲時,董其昌開始學畫山水,師法元末黃公望。他無錢買紙,有時竟脫下白布袍在上面寫字,或在白布床褥及帳子上練字,以致屏幃床帳,淋漓殆遍。為了求得名跡臨摹,他還「典衣質產」2。經過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書法有了很大的進步,山水畫也漸入門徑。
萬曆十七年(589),三十五歲的董其昌終於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北京是明朝文化的中心,翰林院是文人、學士雲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窗陶望齡、朱國楨、焦竑、袁宗道等,都是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特別是董其昌的老師、翰林院學士韓世能,嗜書畫成癖,更是有名的書畫收藏家和鑒賞家。在研習經史之餘,董其昌與同僚諸友切磋書畫技藝,縱論古今,品評高下;又從韓學士處借閱晉唐法帖,心摹手追,「至忘寢食」3,因而學問大進,開始在京中有些名氣。
不久,翰林院學士田一俊因病去世,身後一貧如洗。董其昌見義勇為,不辭勞苦,護柩回田氏家鄉福建大田縣,以盡師生之誼。沿途他登臨鎮江北固山甘露寺,飽覽大江空濛、浩蕩東去的雄壯景色;又游武夷山,觀賞在朝暉夕陰中虛幻縹緲的群峰。大自然的百態千姿,使他感到山川的綺麗和林泉的幽雅,寓諸筆墨,點染山水,往往顯得奕奕有神。回京時他路過松江,便據乾隆《華亭縣志》卷二《董文敏祠》「上海董家匯人。」
2《雲間雜識》載「董思白為諸生時,瘠田僅二十畝。」
3李延是《南吳舊話錄》卷一八「後子、丑聯捷,遂占籍華亭。」
據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一《評法書》。
2陳繼儒《白石樵真稿》卷一《來仲樓隨筆序》。
3《佩文齋書畫譜》卷四四《書家傳》二三《董其昌傳》。
竭力搜尋以畫山水見長的「元四家」遺墨,從這些水墨淋漓、自然生動的傑作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三年庶吉士生活結束後,他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
董其昌在任上因公三次離京遠遊,跋涉數千里之外,綜覽祖國中原和長江中下游的瑰麗風光。
第一次在萬曆二十年(592)夏,作為持節使臣,出使武昌冊封楚王朱華奎。一路上興致勃勃地觀看呂梁山的流泉飛瀑;遊覽驚濤拍岸、亂石穿雲的嘉魚縣赤壁沙渚,經黃州(今湖北黃岡)而歸。
第二次在萬曆二十四年(59)秋,又作為持節使臣,出使長沙封吉藩朱翊鑾。他放舟煙波浩瀚的洞庭湖;悠遊瀟湘道上,欣賞兩岸的汀洲叢木、茅庵樵徑;暢遊黃岡赤壁;乘興登廬山,觀看白蓮盛開,遠眺含鄱口茫茫江流;避風石鍾山,探水石相搏之趣。
第三次在萬曆二十五年(597)秋,奉旨主江西考試。此行取道山嶺蔥蘢、水舟生煙的富春江、蘭溪;登群峰競秀、雲煙變滅的九華山,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多嬌的江山,萬千的氣象,開拓了董其昌的襟懷,擴大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美好感受,為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許多生動的素材。董其昌不但注意觀察真山真水,同時還努力從古人的繪畫優良傳統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無論在旅途,還是在北京,他都盡力搜采名人法書寶繪,揣摩歷代山水畫諸流派的風格和藝術淵源,尤其推崇王維、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繪畫,以為他們的作品富有詩意,有文人的浪漫色彩,而不拘泥於形似。這時候京中的士大夫受李贄的影響,常常三五成群談禪為樂,董其昌時而也去聚會,加入提倡「性靈」、「頓悟」的行列。他還去通縣拜訪李贄,一見如故,許為莫逆之友。
受禪家南北宗之分的影響,董其昌巧妙地以禪家的宗派來譬喻歷代山水畫風格的分野,提出中國美術史上文人與非文人兩種創作思想和審美情趣影響下形成的兩大山水畫流派。他把禪家「北宗」的「漸修」與「南宗」的「頓悟」引入山水畫派的區分中,認為文人畫如「南宗」,講求天趣,是「頓悟」的表現,這派繪畫是天賦的,非徒有功力者可比;而「北宗」是「作家」之畫,只重苦練,卻無天趣可言,是「漸修」的表現,此派繪畫不應學。董其昌主張畫家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加強修養。他心目中的文人畫派,即畫家「南宗」,有王維、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芾父子、「元四家」,他們畫山水用渲染之法,以「寫」代繪;而非文人畫派,即畫家「北宗」,有李思訓父子、趙干、趙伯駒、馬遠、夏圭,他們畫山水用構研之法,精工而無逸趣。前者重於率意,強調自我表現,追求天真幽淡;後者巧於模擬,刻畫細謹而無生機。董其昌的「南北宗」說主張充分發揮了畫家的主觀能動性,追求畫外之意,在模擬刻板畫風濫行之時,如驚世響雷,對美術界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在士大夫與文人中引起強烈的共鳴,迅速風靡畫壇。
萬曆二十二年(594)起,董其昌任皇太子朱常洛的講官,他盡量以「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去啟發這位失寵的太子,結果受到皇妃鄭貴妃的嫉恨,終據汪砢玉《珊瑚網·名畫題跋》卷一《王維江山雪霽圖》;董其昌《容台集》。於「坐失執政意」,於萬曆二十六年(598)被排擠出京,調任湖廣副使。董其昌深感宮中是非莫測,他索性告病不赴,請假養病松江。以後竟在松江一住就是六年。
由於身份的改變,那些家鄉的胥吏再也不敢欺侮董其昌,而地方官吏與士紳則聯袂登門拜訪,前來巴結董其昌這位京官。他雖說不上躊躇滿志,但既有官僚的身份,又有山林的逸致,環境清閒而舒適,這對書畫創作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董其昌常常和友人陳繼儒泛舟春申之浦(即黃浦江),壺觴對引,吟詠詩章,「隨風東西」2,時或即景乘興,潑墨塗數幅山水;時或觀賞名人法帖,題幾行跋語,悠哉游哉,自得其樂。他還去宜興、南京、無錫、蘇州、揚州、嘉興、杭州,徜徉於錦繡河山之中。太湖包孕吳越的氣勢,西湖晴雨奇好的秀色,楓涇漁舟隱入蘆荻的逸趣,靈巖古剎晨鐘暮鼓的幽情,無不使他陶醉、戀眷,啟發著他的創作熱情。
太湖和長江三角洲,不僅風光如畫,而且含英蘊秀,文化素稱發達,有許多書畫收藏家和文物商人。董其昌除遊山玩水外,還訪問友人,品評字畫,鑒賞真偽。秀水汪氏「韻石齋」琳琅滿目的圖籍法帖,檇李「天籟閣」馳名遐邇的珍秘妙繪;蘇州王氏私蓄黃公望嵐氣清潤的山水長卷,揚州吳氏庋藏趙孟疃俗仁L韉謀抾稒菕員t際顧レ姜ㄣA浚s9婺焉帷?br />
在松江城內,董其昌築「來仲樓」、「寶鼎齋」、「戲鴻堂」、「畫禪室」、「香光室」等,牙籤玉軸,左圖右史,置身其中,著書立說,漫論古今書畫藝術。他不遺餘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獻之、謝安、桓溫、趙佶、米芾諸名家法書,於萬曆三十一年(03)刊刻《戲鴻堂法帖》行世。
「風吹明月墮魚梁,讀罷殘書依綠楊。湖上藕花樓上月,踏歌驚起睡鴛鴦。」董其昌此時正值四十餘歲的盛年,廣聞博識,採集眾長,悠居林泉,心閒手熟,創作了《浮嵐暖翠圖》、《神樓圖》、《楓涇仿古圖》、《鶴林春社圖》、《西湖八景圖》、《溪回路轉圖》等描繪江南風光的著名山水畫,不僅用筆爽利遒勁,而且含蓄靈秀,墨色蒼潤,把江南煙雲流動、送翠接黛的景色,傳神地反映出來,令人如臨其境,美不勝收。
正當董其昌在江南遊目騁懷、放情山水時,朝廷派他為湖廣提學副使。
萬曆三十三年(05)春,董其昌從松江溯長江赴武昌上任,後來又因公務,赴衡州(今湖南衡陽)、荊州、蘄州(今湖北蘄春)等地視察學政。他再游瀟湘,注意那時晴忽雨的澤國變幻,頓覺妙趣橫生,時時展觀隨身攜帶董源、米芾、郭熙等人的作品,對景領略古人作畫的意境,悟出諸如米氏山水墨沉淋漓、郭熙畫石如雲的奧秘,情不自禁地在舟中濡墨揮毫,去表現水鄉那時而麗日多嬌,時而濃雲密佈的怪奇景色,技藝愈為奇巧多變,深得超凡脫俗之趣。不過,對於紛紜變化的政局,董其昌卻不那麼留意,在學使任上因不願俯仰順時,而受到地方權勢的反對。次年秋,數百名應試的生徒在鄉紳的慫恿下,哄逐董其昌,並搗壞官署。他立刻拜疏求去,解綬返里,依然在松江過著悠遊林泉、蕭閒疏曠的士大夫生活,日夕以書畫詩文為樂。
董其昌的詩以清麗自然、樸實明快著稱,大多描寫自然景色和尋幽探勝《明史》卷二八八《董其昌傳》。
2陳焯《湘管齋寓賞編》卷六《董思白山水卷》跋語。
董其昌《煙雨樓詩》,萬曆《秀水縣志》卷八《藝文》。
之趣,流露出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和嚮往林泉的志向,與他的品行相一致。這些詩雖率爾而成、傳情而發,卻詞工、韻險,直抒己意,雋永、婉約,耐人尋味。他的散文也平淡而瀟灑,溫厚而精靈,徐弘祖等人曾不遠數百里來請他為先人寫碑銘。董其昌最擅長題跋,有時洋洋灑灑,風流蘊藉,恰到好處;有時三言五語,亦妙趣橫生,如畫龍點睛,耐人尋味。他精於鑒賞,判斷雖出人意表,卻每每有據。同時,他的行楷書天真爛漫,又結構森然,得趙孟鈧炴h磈簡g模z嫠斬敶楛渮磈蹕P睢R虼耍tE洳瓞戛靡藱蝐蹖乖耄nχ~保_懊抻Y夤?。他的作品,往往是詩、書、畫相得益彰。繼「吳門派」之後,董其昌被譽為「松江派」的泰斗,而樹幟藝壇。
後來朝廷任命董其昌為福建副使,他上任僅四十五天,便辭職告歸。無官一身輕,他又辭去朝廷任他為山東副使、登萊兵備、河南參政等職,在江南寫字作畫,鑒賞文物。一些字畫往往經過他的品題而聲價倍增,董其昌所得潤筆也相當可觀,加上子弟們仗勢盤剝鄉里,壟斷利津,數十年間,董其昌居然成為擁有千頃良田、百艘遊船的大地主。
萬曆四十三年(5)九月,董氏子弟因橫行霸道,次子董祖常搶奪生員陸兆芳家使女,砸搶陸氏家產,並凌辱生員范昶致死,又毒打范氏寡婦,引起公憤。次年春,松江府婁縣、上海、華亭三縣生員首先發難,民眾群起響應,包圍董宅。上海、青浦、金山三縣百姓趕至華亭助陣,不下萬人,放火焚燒了董氏松江白龍潭住宅,董其昌如喪家之犬,惶惶然避地蘇州、吳興,直到秋天事平息,才敢回家。這次轟動江南的民變,史稱「民抄董宦」。天啟初年,董其昌應召任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赴京修《神宗實錄》、《光宗實錄》。書成,遷南京禮部右侍郎,後改任協理詹事府事。天啟五年(25),升任南京禮部尚書,人稱「董宗伯」。但他見閹黨毒焰熏天,為避免不測,乃深自遠引,乞休告歸。崇禎四年(3),他又被起用,復任禮部尚書。這位七十八歲的老人,酷愛書畫,老而彌篤,他為內府名跡題跋,環肥燕瘦,品評甲乙,常常忙得不亦樂乎,有時不得不以弟子的作品,去應付絡繹不絕的求書畫者。朝鮮、琉球使臣也慕名前來索書,奉若珍品2。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董其昌總覺得京中的榮華不如家鄉的清閒,首都的瓊樓玉宇比不過松江的五湖三泖;況且此時功成名就,還是隱退為安。經過多次上疏乞休,崇禎七年(34),董其昌被特准致仕,朝廷詔他為太子太保,讓他馳驛歸里。崇禎九年(3)秋,他以老病逝於松江,享年八十二歲。南明弘光政權時謚號「文敏」3。
董其昌傳世書畫作品甚豐,有的流傳美國、歐洲、日本,至今保存完好。他的詩文有《容台集》等。
何三畏《漱六齋集》。
2《明史》卷二八八《董其昌傳》。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卷下《余家書派》;程正揆《青溪遺稿》卷二六。2談遷《棗林雜俎·先正流聞·董其昌》,上海新文化書社935年版,第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董尚書其昌》。
第二節陳洪綬陳洪綬(599—52),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小淨名。明亡後削髮為僧,改號悔遲、老遲、弗遲、悔僧、雲門僧、九品蓮台主者。萬曆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599年2月日)誕生於浙江諸暨楓橋長阜鄉。
陳洪綬的祖父官至廣東、陝西布政使,父親則是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
陳洪綬天資穎異,從小就喜愛詩文翰墨,尤好丹青,有次去蕭山來斯行家作客,他見來氏庭院新刷的牆壁潔白無瑕,乃於壁上畫起數尺高的關羽像,軀幹魁偉,鳳眼長髯,雄姿勃勃,鄰里歎為觀止。來氏因而把這進庭院改為關羽祠。九歲時喪父,在祖父的教育下,他研習經史,學作八股文,並且對繪事的興趣亦與日俱增。他時常過錢塘江去杭州觀賞府學兩廊的壁畫,還把石碑上宋人李公麟的《七十二賢圖》拓回家,閉門臨摹,直到不規形似才算滿意。畫家藍瑛、孫杕見到他的繪畫後,驚歎不已,藍瑛讚歎道「使斯人畫成,道子、子昂均當北面,吾輩尚敢措一筆乎!」2除畫人物外,陳洪綬還學畫花鳥、山水,所繪《愛菊圖》、《芙藻鸂鶒圖》等,妙趣橫生,聞名遠近。他十四歲時,懸畫於市中,已可「立致金錢」3。祖父去世後,陳洪綬離鄉到蕭山隨來斯行研習學問,後來又娶來氏之女為妻。
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萬曆四十三年(5),陳洪綬赴紹興蕺山,師事浙東名儒劉宗周。劉氏為人剛直、沉毅,博學多才,淡然名利,恪守封建倫理,尤好談性命之學,又富有愛國熱忱,這些都對陳洪綬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課讀之暇,他與同窗好友追慕屈原、李賀遺風,作長短歌行,挑燈相詠,倡和為樂。他還乘興繪《九歌人物圖》、《屈子行吟圖》,以表達對愛國詩人的崇敬之情。這些圖畫構思簡括,技巧嫻熟,既如宋人梁楷惜墨若金,又如唐人吳道子「吳帶當風」,人物衣紋清圓爽勁,清晰動人。他又愛讀《華嚴經》,沉溺其中,至忘寢食。此外,還擅長行草,學宋人米芾,遒勁、奔放。有些人為了得到他的墨跡,爭相與之結交。不過陳洪綬並不因名聲斐然而沾沾自喜,他想到家境的敗落,國運的衰微,而自己苦讀有年,卻依然白袍青衣,功名不就,效勞朝廷、榮宗耀祖的志向遲遲不能實現,故而常常牢騷滿腹,鬱鬱寡歡,杜康自放,藉以消愁;有時爛醉之後,使氣罵座,指斥臧否,一吐胸中不悅,神情孤傲,疏狂不羈,即便學使遣人向他索畫,也會遭到拒絕。
陳洪綬最喜歡去杭州飽游飫看西湖山水,他徜徉於靈隱、岳王廟、於公祠諸勝,行吟六橋三竺間,以詩畫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憂傷。他在詩中寫道「蕭寺聞寒鳥,冷泉寫黃鳥,時年二十三,高懷甚了了。」這類感歎歲月蹉跎的詩,流露出當時他不得意的心境。
天啟三年(23),陳洪綬妻來氏染病亡故。這個突如其來的災難,加黃湧泉《陳洪綬年譜》,人民美術出版社90年版。
2孟遠《陳洪綬傳》,據陳洪綬《寶綸堂集》卷首,康熙木活字本。3毛奇齡《西河文集·傳》七《陳老蓮別傳》。
陳洪綬《枯枝黃鳥圖》自題。按此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上家庭的糾葛,給他增添了新的痛苦和煩惱;贅婿喪妻,處境自然十分尷尬。於是,他決計北上,捐資參加國子監考試,圖謀一展抱負。冬天,他抵北京,但京城正是太監魏忠賢柄權的時候,賄賂公行,黨禍不測,群小喧囂,一派烏煙瘴氣。他不僅壯志難酬,而且還臥病不起,窮困潦倒,處境十分狼狽。四年(24),陳洪綬病體稍愈,就掃興南歸,養病諸暨。在家鄉他結識縣主簿周文煒之子周亮工,兩人同游五洩山,觀瀑布,談詩文,趣味相投,許為筆墨之友。
不久,陳洪綬到杭州,與張岱讀書靈隱岣嶁山房,並娶韓氏女為續絃。
這時陳洪綬新得佳麗,風流倜儻,更加疏放自娛;他醉心繪事,藉以寄趣排憂,而且不為時尚所囿,大膽地為那些士大夫不屑一顧的小說作圖,所繪《水滸人物》,出人意表,梁山豪傑,奇形怪狀而神態畢具,「英雄忠義之氣,鬱鬱芊芊,積於筆墨間」,陳繼儒、趙宦光、邵彌等畫家見後,無不為之駭目驚心。錢江兩岸,秀色可餐,他載酒泛舟,陶醉在綠水青山中,性格也漸漸變得豁達、開朗。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可常傲物,我亦愛傲人。三旬不成事,詩酒江南春。」2樂觀、瀟灑,頗為曠達。他還和曾鯨、祁彪佳等人詩酒高會,切磋畫藝,創作日豐,有《嬌紅記人物圖》、《古木秋天圖》、《鳳尾墨竹圖》、《松石羅漢圖》、《來魯道夫人行樂圖》、《宣文君授經圖》等著名的作品問世。
崇禎十三年(40),陳洪綬再次赴北京參加國子監考試。他喜結交,善繪事,好聲伎,性放誕,和方以智、王崇簡等復社名士文酒往還,暢懷娛樂,後來又以國子監生召為舍人,臨歷代帝王像,因得縱觀內府書畫,技藝猛進。他不像「吳門派」末流那樣抱殘守缺,而是學「松江派」,博取廣采,傾心揣摩古人技法,融會諸長,自成一家;所繪山水亭榭,布墨有法,蒼老潤潔,頗具士氣;人物深得古意,奇思巧構,變幻合宜,怪偉磊落,形神畢具;設色學吳道子,與世俗所尚濃艷之趣,大相逕庭。陳洪綬的繪畫與順天(今北京市)崔子忠齊名,執畫壇牛耳,時人有「南陳北崔」的美譽。不久,他被任命為內廷供奉。但陳洪綬目睹朝中權臣柄政,人事蜩螗,因而無意逗留北京,托辭不赴。在為周亮工繪的《彭澤令像》中,他流露出歸隱之意。崇禎十六年(43),陳洪綬終於離京回鄉,爾後僦居紹興城中徐渭故居「青籐書屋」。此處「不聞鐵騎夕陽嘶」,可以安心創作,為此他非常欣慰。然而政局的動盪已到了使人無法寧靜的地步,崇禎十七年(44),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皇帝自盡煤山的消息傳到江南,陳洪綬深感震驚,為明室的傾覆而無比悲痛,吞聲哭泣,時而縱酒狂呼,時而與遊俠少年椎牛埋狗,一失常態,人以「狂士」相稱,弘光政權成立後,友人勸他去應科舉,以效忠明室,但他以「腐儒不可報君仇,藥草簪中醉暮秋。此已生而不若死,尚思帝裡看花落」的詩句2,謝卻友人的好意,表示不思進取。次年,弘光政權滅亡。清軍南進,佔據杭州,浙東騷然。陳洪綬的師友劉宗周、祝淵、王毓蓍、祁彪佳,痛江山不保,恨奸臣誤事,或絕食,或投水,紛紛含憤自盡。這些可歌可泣的事件,給他很深的刺激,當魯王監國紹興時,他便投奔南明張岱《陶庵夢憶·水滸牌》,上海書店982年影印本,第5頁。
2陳洪綬《寶綸堂集》卷四《久留》。
陳洪綬《寶綸堂集》卷九《掃除青籐書屋有感》。
2陳洪綬《寶綸堂集》卷九《友人勸予南京科舉,時甲申九月》。
政權。可是官軍卻借抗清之名,行虐民之實,殘酷的現實,彷彿似一帖清醒劑,使陳洪綬對南明政權失去了信心。監國魯王任命他為翰林,隆武遙授他為御史,均被心灰意冷的陳洪綬拒絕。滿腔悲憤和磊落之慨,唯有從詩畫中得到宣洩,他揮毫潑墨,繪《葛洪移家圖》、《雷峰西照小景》、《鍾馗像》等,筆墨之間處處表現出憂國傷時之感。馬士英慕名卑禮求識一面,陳洪綬對這個禍國殃民的權貴非常厭惡,閉門堅拒。倘若有老兵出酒索詩畫,他反而會欣然應允。
順治三年(4),浙東抗清武裝節節失利,陳洪綬避亂紹興郊外鷲峰,一度被清兵俘獲,因拒絕作畫而險遭殺害。六月,他潛至城南雲門山,迫於生計,改號披緇,開始過著借僧活命的生活。數年來動盪的環境,加深了他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在《官軍行》、《搜牢行》的長詩中,他抒發了對飽受戰亂的家鄉百姓的深切同情。
鑒於山寺賣畫的不便,順治四年(47),陳洪綬回到城內青籐書屋。
是時清兵磨刀霍霍,大肆鎮壓四鄉百姓的反抗,城中人人自危。白天他不敢外出,伏處書屋寫《思蕩塢》、《雞鳴》等詩,寄托對和平生活的憧憬。他認為雖則「亂世無德人,無可邀天福」,但「剃落亦無顏,偷生事未了」,深感自悔,覺得「酣生五十年,今日始見哭」,每當想到自己的「不忠不孝」,未免「面赤耳熱」2,惶懼不安。
激於明亡,愧於貪生,陳洪綬內心充滿著痛苦與矛盾,因而愈加恣情山水,縱酒澆愁。順治六年(49),他移居杭州吳山,舊地重遊,見到蘇堤垂柳皆被剪伐,頓時感到無限的傷感,作《西湖垂柳圖》,表現昔日湖畔楊柳依依、綠葉婆娑的湖光美景,藉以一洩離亂之恨。他自稱感慨多在山水間,願與雲影、山聲、水光、花色共生共滅,青壯年時期的功名之欲,在人生的磨難之中,已化為死灰。陳洪綬此時不輕易創作,只是迫於生計才染筆塗抹,但筆力練達、老成,所繪《斗草仕女圖》、《折梅仕女圖》,筆墨倩冶,工而入逸,仕女穿寬袖唐裝,與清人滿服異趣;仕女有的含愁欲訴,有的凝神多思,風神衣袂,飄飄若仙。山水如《秋林晚泊圖》、《溪山清夏圖》,墨色簡淡,意境深邃,枯樹殘柳,寫出自己對山河破碎的焦慮。
陳洪綬主張繪畫既要汲取古人長處,又要師法自然,並強調獨抒性靈,不求形似。他喜歡清晨出門,漫步長橋、蘇堤,吟詠籬落間,觀賞西湖群峰靜謐幽深的翠色,耽玩難捨,直至紅日高昇,才返回吳山僧捨。他又好用篆籀法畫人物,力量宏深,淵雅靜穆,古拙似魏晉手筆,所寫題材大多為民間版畫,如《博古葉子》和《鴛鴦塚》、《西廂記》、《水滸》人物,深為百姓喜聞樂見。尤其是圖中人物的衣著髮式,展現漢唐傳統衣冠,寄托著深摯的民族情感,意在畫外。
儘管生活清貧,一些舊友對窮困潦倒的陳洪綬冷若冰霜,但飽經世態炎涼的他,卻執意不為清廷服務,孤傲不屈,過著溫飽不濟的生活,每得佳釀,輒爛醉方休。故交周亮工降清,官至戶部右侍郎,路過杭州向他索畫,洪綬不應;後經屢請,才作《歸去來圖》,用心良苦地勸周亮工不要為清廷服務。圖中《解綬》一幅,繪陶淵明傲然官祿,兩眼充滿著憤懣的神色,形像高大;而接印的書生,個子矮小,彎背荷腰,一副拘謹貪祿的猥瑣模樣。此圖既表陳洪綬《寶綸堂集》卷四《青籐書屋示諸子》。
2《寶綸堂集》卷二《太子灣識》。
現了陳洪綬的愛憎與民族節氣,又渾然有古樸之風,由神入化,技藝高超。順治九年(52),陳洪綬忽然離開杭州回到諸暨,與舊時交遊流連不忍相捨,不久病逝。或說,他「才多不自謀」,「有黃祖之禍」,意即為粗蠢武人所害。根據他晚年曾在浙撫「田雄坐,嘗使酒大罵」2,可以推測陳洪綬可能被嗜殺成性的田雄所暗殺。享年五十四歲,葬於紹興謝墅官山。
子陳字,字無名,號小蓮;學生嚴湛,字水子,兩人皆善畫人物。
洪綬一生,品行曠達,才氣橫溢。書畫頗有傳世,有的流傳海外,日本、朝鮮等國爭相購藏,視若珍品。詩文大多收入《寶綸堂集》。此外,還著有哲學著作《筮儀象解》。
丁耀亢《丁野鶴集》,《陸舫詩草》卷四《壬辰(計一百六十四篇)·哀浙士陳章侯(時有黃祖之禍)》。參見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984年版,第83—8廷采《思復堂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987年版,第28頁。第四十三章唐寅文徵明祝允明沈周仇英第一節唐寅唐寅,字伯虎、子畏,晚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自署印有「南京解元」、「龍虎榜中名第一,煙花隊裡醉千場」等。蘇州吳縣(今屬江蘇)皋橋吳趨裡人。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470年3月5日),歿於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日(523年月7日)2。祖籍晉昌(今山西晉城),出身於商賈家庭。他父親卻追慕功名,希望子弟能以科名成家。唐寅從小聰慧過人,少年即有才名,然而他秉性疏曠,放蕩不羈。父親去世後,更是無拘無束,縱酒不事生產,不肯埋首窮經。又經兒子早夭,愛妻徐氏病故,一連串的打擊,使唐寅不知所措,終日長歌當哭,嬉游無度,甚至與同邑「狂生」張靈裸立學宮泮池中,激水相鬥,亦不在意。3好友祝允明見他自暴自棄,十分惋惜,乃規勸他用心讀書。唐寅慨然地說「閉戶經年,取解首如反掌耳。」非常自信,以後聽從規勸,閉戶苦讀一年,志在必得功名,果然於弘治十一年(498)考中江南鄉試第一名舉人,摘取「解元」桂冠。
唐寅參加鄉試時,主考官梁儲看到他的試卷,曾驚歎他為「奇才」。還朝後,又攜卷給詹事程敏政看,兩人相與歎息道「一解首不足重唐生也!」2於是,程敏政也將唐寅收納門下。後來,梁儲奉使南行,唐寅曾請求程敏政代寫一文以送行。
次年會試,唐寅與江陰考生徐經同舟而行,入京後又居住在一起。不料徐經竟賄賂主考官程敏政的書僮,偷得考題。案發,唐寅受牽累下獄,飽受拷掠,「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涕泗橫集」3。儘管當局找不到唐寅與程敏政勾通的證據,但終因唐寅是程的門生,而被取消科考資格,並發往浙江為吏。
唐寅遭此莫名橫禍,痛感社會的黑暗,大呼「士可殺而不可辱」4,斷然拒絕為吏,返回吳縣老家,從此無意功名。此時他的繼室見丈夫功名斷送,富貴榮華頓成泡影,便時時口出怨言,夫妻終於感情破裂,分道揚鑣。
為了排遣胸中的煩悶,唐寅離家遠遊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凡洞庭湖、祝融峰、武夷山、靈隱寺,山水清幽之處,他都駐足流連,領略湖山之勝。祖國秀麗奇偉的大好江山,自然界寧靜無爭的天地,使唐寅襟懷為之舒暢。回到家鄉後,他振作精神,在蘇州金閶門外桃花塢築「桃花徐邦達《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984年版,第544—54寅《六如居士集》卷七《志傳》,祝允明《唐伯虎墓誌銘》,第8頁。嘉慶六年重刊本。3據《六如居士集》卷七《志傳》,黃魯曾《吳中故實記》,第頁。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唐解元寅》,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新一版,第29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唐解元寅》,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新一版,第29寅《六如居士集》卷五《與文徵明書》,第3、4頁。
4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五《與文徵明書》,第3、4頁。
庵」,寄趣詩畫創作,並以賣畫為生。
唐寅的繪畫,初學「院派」畫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工,筆墨精細,形象真實。放游歸來後,他把才情奇思與積鬱之氣,悉數傾注丹鉛筆墨之中,所繪除師法自然外,還師法宋元以來諸名家,以詩畫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寄托逸花吐雲般的英氣,並與師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研討技法,切磋畫藝,廣采博取,清秀細纖之中,更添豪邁粗放的新意。
唐寅的山水畫,立意高雅,大多表現高人雅士隱遁林泉、飄然塵俗的境況,藉以吐露自己對社會黑暗的痛恨與反抗,與一些純粹陶情山水的作品有所不同,更富有思想性和超邁曠逸之趣。由於唐寅既有院派的功底,又有文人畫家的涵養,所以他的山水作品纖細而秀潤,沈鬱而奇峭,「刊落庸瑣,務求濃厚,連江疊■,■■不窮」,給人以真實而具體的美感,令人遐思萬端。如《太湖平遠圖》、《江南農事圖》、《春山幽趣圖》等,工筆、寫意俱佳,雅俗共賞。
唐寅尤其擅長繪仕女、人物。他筆下的宮妓、歌女、丫鬟等,承唐人張萱、周昉之風,線條工細,衣裳勁簡,彩色柔麗,但並非豐腴高髻,而是小眉、小眼、瓜子臉,表現出江南女子嬌小纖麗、弱不禁風的情態,讓人同情生憐。如《貴妃出浴圖》、《簪花仕女圖》、《秋風紈扇圖》等,形象大多清秀端莊、婀娜娟麗,眼中流露出羞澀的脈脈溫情,十分含蓄、動人。他所繪花鳥,既不像院體過於刻板,卻能得其纖細之妙,而且墨韻明淨,真趣躍然;落墨疏密有致,恰到好處。像《梅花圖》、《雨竹圖》、《春鶯圖》等,翩翩文雅,灑脫高潔。
在桃花庵,唐寅與江南文友詩酒往還,專意創作,自詡為「桃花庵裡桃花仙」,自由自在,頗得其樂。以後,他又娶沈氏為妻,兩人相敬如賓,並得一女,生活中充滿了天倫之樂。「不煉金丹不坐禪,饑來吃飯倦來眠。生涯畫筆兼詩筆,蹤跡花邊與柳邊。」2唐寅賣畫自給,問心無愧,襟懷坦蕩,風雅為歡。然而,寧靜的生活並沒有磨平他的功名之欲,委曲之心總是耿耿難平。
正德九年(54),唐寅四十五歲時,終於應寧王朱宸濠之聘,前往南昌充任賓客。但他到了寧王府後,逐漸發現那些應召來的幕客,大多是不學無術之徒,猥瑣庸俗,阿諛奉迎;而寧王又殘暴無道,居心叵測,萌有異謀。唐寅十分後悔自己即將捲入不測之禍,乃借酒裝瘋,露其醜穢;寧王不堪忍受,以為唐寅這個江南才子僅為徒有虛名之輩,數月後便放他東歸。
「乞求無得束書歸,依舊騎驢向翠微。滿面風霜塵土色,山妻相對有牛衣。」3南昌之行使唐寅對權貴的奸詐與虛偽有更清楚的認識,從此,他徹底地打消了仕宦功名之念。唐寅認為「丈夫雖不成名,要當慷慨,何乃效楚囚!」4因而他愈加放蕩不羈,疏狂任性,每每高朋滿座,縱論東西,恣肆汪洋,時發奇趣。
唐寅的詩歌,初學唐人,此時則宗劉禹錫、白居易,「多淒怨之詞」,王稚登《國朝吳郡丹青志·唐解元》,見《美術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98年版,第744頁。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一《桃花庵歌》,第4頁。
2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二《感懷》,第25頁。
3唐寅《自題騎驢思歸圖軸》。按此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4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唐解元寅》,第297—298頁。
「不計工拙,興寄爛慢」5,而風采斐然,照耀江表。在詩中,他不時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感歎,如《歎世詞》云「春去春來,白頭空自捱。花落花開,紅顏容易改。世事等浮埃,光陰如過隙。休慕雲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萊,神仙真浪猜。清閒兩字錢難買,枉把身拘礙。人生過百年,便是超三界,別無閒計策□□。」又如《漫興詩》云「人生七十古來有,處世誰能得長久。光陰真是過隙駒,綠鬢看看成白首。積金到斗俱是閒,幾人買斷鬼門關。白日昇天無此理,自古有生還有死。眼前富貴一枰棋,身後功名半張紙。古稱彭祖壽最多,八百年後還如何。請君聽我歌且舞,窮通壽夭皆由他。」消極自放,卻飽含著辛酸的人生感受。他還出入秦樓楚館,放浪形骸,以盡量享受短暫的人生,並藉以消卻胸中的憂愁,在「半醒半醉」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羈,「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2。民間為此把他稱作「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流傳著「三笑姻緣」等關於唐寅玩世不恭的故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托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3晚年唐寅的詩文更為頹放,但亦更為沈玄,他自謂「後人知我者在此」4。唐寅還歸心佛教,從色空觀與人生夢幻說中尋求寄托;繪畫筆墨老成練達,蓄有疏放之氣。他沉溺酒色,生活潦倒,以致貧病交加,在勢利的社會中過著孤寂的生活。儘管唐寅常以清閒自慰,但內心的不平與委屈始終難以消去。「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5嘉靖二年(523)冬,他在臨終前留下這首絕筆詩,含憤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唐寅的一生,懷才不遇,但卻以詩畫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貢獻,後人把他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共推為畫家「吳門派」的四傑,視作重振和發展文人畫的大家;又把他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共推為詩家「吳中四才子」,以詩風明快暢達而領一時風騷。唐寅兼工書法,行楷秀勁;他又善作曲,多才多藝。唐寅的詩文收入《六如居士集》,繪畫作品傳世有《落霞孤鶩圖》、《簪花仕女圖》、《山路松聲圖》等。
5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唐解元寅》,第297—298頁。
汪砢玉《珊瑚網·書錄》卷十六,商務印書館93年版,第37—37寅《六如居士集》卷一《桃花庵歌》,第4頁。
3唐寅《自題紈扇圖》。按此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4《明史》卷二八六《唐寅傳》,開明書店版,第7794頁。
5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三《伯虎絕筆》,第33頁。
第二節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亦作璧),字徵明,後改字徵仲,別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成化六年十一月初六日(470年月28日),歿於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559年3月28日),出身於官宦家庭。父親文林曾任溫州知府,雅好詩文書畫,為官清廉正直。文徵明少年時並不聰敏,「八九歲語猶不甚了了」2,可是他並不自暴自棄,力學自勉;後從父執李應禎學書法,從沈周學繪畫,從吳寬學詩文。這些前輩對他要求都很嚴格,有次文徵明練字模仿蘇軾行書筆意,李應禎嫌他缺乏基本行筆功力,不宜過早棄楷學行,乃立即大聲訓斥道「破卻工夫,何用隨人腳踵?」並且又說道「吾學書四十年,今始有得。」3諄諄告誡文徵明要有踏實的學風。文徵明還與唐寅、都穆、徐禎卿等游從甚密,切磋學問。在良師益友的熏陶下,他經過刻苦努力,二十餘歲時能詩會畫,文名漸起。
弘治十二年(499),文徵明之父在溫州知府任上不幸得了重病。他聞訊立即請醫生一同趕去,但到達溫州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三天了。當地官紳士民湊了數千金作為賻銀送給文徵明,他婉言謝卻,並作書答謝道「吾父以廉吏稱,而吾忍污其死耶?《傳》不雲乎,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溫州士民非常佩服他的為人,因建「卻金亭」以表彰文徵明的廉潔高風。父親去世後,文徵明愈加勤奮學習,研習八股制義,準備應科考,但他卻屢困場屋,僅為秀才。而他的好友唐寅、祝允明、都穆,先後中舉。命運多舛不禁使文徵明感慨萬分,他長歎道「吾豈不能時文哉?得不得固有命耳。然使吾匍匐求合時好,吾不能也。」2為了消除煩惱,他在寒窗課讀之際,寄趣書畫,肆力古文,以後竟醉心於此,難以自拔。他埋首藝文,不慕利祿,家境較為清貧。但文徵明卻甘於樸素,不願意接受任何人的憐憫或恩賜。有次巡撫俞諫嘉慕他的才學,準備送一些錢給他,就指著文徵明的衣服說「怎麼破成這副樣子?」文徵明佯裝不懂說「這是暫時遭雨淋的緣故。」因而使得俞諫送錢的意圖難以出口。3「捨舟即嶔崎,探策入窈窕。窮崖擘蒼鐵,直下千尋表。絕蹬懸飛梁,仰首心欲悼。陰壑多長風,六月更幽悄。秋聲落井干,翠雨滴深篠。與君富閒懷,竟日恣幽討。都將雙足塵,濯向千年沼。」文徵明性好山水,創作之暇,常去蘇州虎丘、天平山諸名勝遊覽,寄懷自然,陶情冶性;有時還與友人結伴至南京、嘉興、滁州、無錫等地,放舟清流,欣賞奇文,指點山河,悅目賞心,怡然自得。
隨著歲月的推移,文徵明的文名和清雅高風已遍傳海內,不少名流都來登門求教,他與唐寅、徐禎卿、祝允明有「吳中四才子」之譽。
據溫肇桐《明代四大畫家·文徵明·文徵明先生年表》,香港幸福出版社90年版,第20、3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三《文先生傳》。
3文嘉《先君行略》,見文徵明《文徵明集·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987年版,第9頁。黃佐《泰泉集》卷五四《將仕佐郎翰林院待詔衡山文公墓誌》。
2文嘉《先君行略》,見文徵明《文徵明集·附錄》,第20頁。3《明史》卷二八七《文徵明傳》。
文徵明《文徵明集》卷三《同履仁濯足劍池》,上海古籍出版社987年版,第37頁。正德九年(54),寧王朱宸濠傾慕文徵明的才藝,遣人送厚禮邀他去南昌。當時吳中一些文士,如唐寅等,禁不住寧王的盛情,紛紛應聘前往南昌,而文徵明卻認為寧王如此廣納人才,必定不甘「久安藩服」2,居心叵測,因而他托病謝絕。許多人覺得文徵明未免過分敏感,不以為然。數年後,寧王果然叛亂,大家才信服文徵明具有遠見卓識。
文徵明五十四歲時,由蘇州巡撫李克成推薦,以貢生資格到北京吏部,授為翰林院待詔,參修《武宗實錄》。在翰林院中,文徵明結識了楊慎、黃佐、林俊等一些飽學之士,他們談論學問,相得甚歡,結為「莫逆」之友。文徵明以知識淵博而受到人們的敬重,「一時諸名士覿德相先」,以致「戶外屨常滿」3。
「月轉蒼龍闕角西,建章雲斂玉繩低。碧簫雙引鸞聲細,彩扇平分雉尾齊。老幸綴行班石陛,謬慚通籍預金閨。日高歸院詞頭下,滿袖天香拆紫泥。」文徵明在京中這文人薈萃、五方雜處之地,見識得以增長,胸襟得以開拓。然而卻好景不長,次年,他的友人楊慎等因「大禮議」事件而被世宗放逐。京中奸佞當道,群小彈冠相慶。文徵明因為不是進士出身,遭到一些年輕進士的譏諷,被人視為畫匠。《實錄》修完後,他又不願巴結權貴,得不到陞遷。少傅張璁是文徵明之父在溫州選拔的文士,他千方百計想拉攏文徵明,但性格耿介的文徵明卻不甘與權貴同流合污,避之唯恐不及。兵部尚書楊一清是文徵明之父的同年進士,文徵明並不因此去謀求陞遷,反而指責楊一清的虛偽。
「天上樓台白玉堂,白頭來作秘書郎。退朝每傍花枝入,儤直遙聞刻漏長。鈴索蕭閒青瑣靜,詞頭爛熳紫泥香。野人不識瀛洲樂,清夢依然在故鄉。」2官場的爾虞我詐,時時使文徵明產生誤落塵網之感,他思念家鄉,懷念昔日自由的生活,決計請求南歸,終於在五十七歲時得以如願,從此開始過著詩畫自娛、絕意仕進的生活。
回到江南後,文徵明築「玉磬山房」於長洲,栽梧桐於庭院內,整日恣肆嘯詠,放情丹青,自由自在,了無遺憾。慕名登門求詩文書畫者絡繹不絕。他蕭閒吐納,隨時應答,文思敏捷,技法嫻熟,應付裕如。
受沈周影響,文徵明認為詩文書畫是寄托精神的墨戲,可以表現自己的情操與個性,是高雅的文化活動;「文人畫」與畫匠之作不可同日而語,後者只是機械的謀生之作。他對於藩王、權貴、外國使者的求字求畫,都婉言拒絕,認為這三種人不懂詩文書畫的高雅情趣,為他們作畫,會有失「文人」身份,而容易被人視為「畫匠」。一些外國使者經過吳門,得不到文徵明的作品,只好遙致敬禮,引以為憾。「蒼山疊疊水斜斜,楊柳陰陰拂岸長。蝸名蠅利竟何益,爭似青山臥白雲。」2文徵明北京歸來,更加酷愛家鄉如畫的山水,寒山寺的晨鐘暮鼓,天平山的參天怪石,虎丘的古塔,靈巖的舊宮,太湖的風帆,運河的長橋,無2文嘉《先君行略》,見文徵明《文徵明集·附錄》,第2佐《將仕佐郎翰林院待詔衡山文公墓誌》,見文徵明《文徵明集·附錄》,第3頁。文徵明《文徵明集》卷十一《奉天殿早朝二首》之二,第29頁2文徵明《文徵明集》卷十一《內直有感》,第298頁。
《明史》卷二八七《文徵明傳》。
2文徵明《題畫詩》。按此《山水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不令他四時陶醉不已,徜徉於山明水秀之中。得自然風光之助,文徵明雋思若湧,畫意詩情,綿綿不絕。他的山水畫,除師法沈周簡樸渾厚的畫風外,還廣學元人趙孟睢9趺傘⒛哞丁十庹頡⒒乒↘o室庀羰櫨牡朢{Лд緯勺約杭蚪嗟溲諾姆綹瘛N尼緱鞅氏碌納剿sr蠖嗍敲櫳此汋弧堁乃罩莘縹錚涕凼瞧驕駁暮昏ss齗騤ㄣ蝻Cy故前濁膠諭叩拇逕幔杠鍛ㄓ牡腦傲鄭t急硐殖黿C蝦妣馬k忝爛髏模z耐凶拋約禾漲榱秩T囊葜呇?br />
文徵明的作品,有細密秀美之作,但卻帶粗拙之味;也有疏粗放逸之作,但卻蓄有翩翩文雅之致。他能夠將粗疏與精細巧妙地結合起來,使筆下山水顯得更為清麗動人,生機盎然。文徵明的設色山水,學趙孟釙嗦譚ǎt訄警釷Φ濫茄z鴇袒曰停斤v菇C洗瀋銫斤F耙跏U嗷薜奶卣鰨畢ヴ枑瓡掍r允境隼礎?br />
除山水之外,文徵明還兼工人物、花卉;仕女、古賢之像,則秉承晉人顧愷之「高古游絲描」法,筆法以簡潔秀挺取勝;蘭竹之屬,落筆以風斜雨急之意相擬,婉潤秀麗,雅趣橫溢,清幽可人。
他的書法,也博采名家之長,於篆、楷、隸、行、草諸體皆有造詣,尤長於行、楷,骨力剛健,頗具宋人風采,穩重而秀勁。小楷以精整見稱,平穩融和。
文徵明的詩歌宗白居易、蘇軾,抒寫個人胸臆,吐詞清麗明快,逸韻悠遠,大多流露出悠遊江南的閒適情感,歌風吟月,瀟灑倜儻。但也有一些作品,洋溢著慷慨豪情,如《滿江紅〔拂拭殘碑〕》云「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異界混天下sodu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波獄。豈不念,封疆蹙?豈不惜,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古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指斥宋高宗偏安江南,冤殺岳飛,精警而雄肆,吐露了愛國的豪情。他善於把詩文書畫融為一體,相映成趣,使「文人畫」的書卷之氣更為濃郁。
文徵明潔身自好,優遊林壑,「四方文儒道吳者,莫不過從,亦有枉道至者」,「藝文佈滿海內,家傳人誦」2。晚年他的書畫老成蒼秀,滿紙淋漓,更富逸韻。尤其可貴的是,他「好獎掖後進」,「有乞書者輒云『吾老且倦,即書亦不佳,盍住周公瑕。公瑕名不減吾,而神情正旺,於君何如。』有乞畫者輒又云『當吾世而有錢叔寶,安用我為。』」3因此周天球(公瑕)、錢谷(叔寶)等後學,皆能脫穎而出,樹名藝苑。文徵明的其他門生弟子,如陳淳、陸治、文彭、文嘉、文淑等,亦皈依不絕,各呈風采。他「主中吳風雅之盟者三十餘年」,成為江南藝壇一代功德之主,影響遠近。
文徵明還「博習典故,元末國初,故家遺老,流風舊事,從容抵掌,歷歷如貫珠」;他常常「坐白紙窗下,擁爐曝背,劇談亹亹,坐客皆移日忘去」2。
嘉靖三十八年(559)春,文徵明安然逝於家中,享年九十歲。臨終前文徵明《文徵明集·補輯》卷十七《滿江紅》,第234頁。
2黃佐《將仕佐郎翰林院待詔衡山文公墓誌》,見《文徵明集·附錄》第3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一《智量》,上海古籍出版社98年影印明末刻本,第4頁。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文待詔徵明》,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版,第30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文待詔徵明》,第30頁。
猶為嚴御史母書墓誌銘。文徵明去世後,學者私謚貞獻先生。
文徵明的一生,十試十落,但他從中吸取教訓,我行我素,淡然功名,寄趣藝事,終於大器晚成。他「勞謙自牧,未嘗一置身於有過之地」3,因而能曠達無怨,知足常樂;又能活到老,學到老,創作到老,以詩文書畫陶冶性情,頤養天年,把沈周復興的「文人畫」推向新的發展高度,不僅使「文人畫」的詩、書、畫一體結合得更為完美,而且還闡揚書畫自娛的文人士大夫精神,追求筆墨清潤疏秀,以致與沈周、唐寅等形成「吳門畫派」,成為明代最有影響的美術流派。
由於勤奮和高壽,文徵明是我國古代美術史上作品最多的藝術家,僅據著錄所載,作品就達五千餘件之多。其中如《洛神圖》、《古木寒泉圖》、《洞庭西山圖》、《漪蘭竹石圖》、《真賞齋圖》等,以及楷書《心經》、《千字文》、《洛神賦》等,除珍藏中國外,還為日本、美國、西歐等國所收藏,成為東方美術的珍品而傳譽世界。著作名《莆田集》,後人編為《文徵明集》。
3黃佐《將仕佐郎翰林院待詔衡山文公墓誌》,見《文徵明集·附錄》第33頁。第三節祝允明祝允明(40—52),字希哲,因生來右手六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於官宦之家。祖父祝顥,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晚年致仕家居,高風雅韻,輝映鄉邦。外祖徐有貞,曾任華蓋殿大學士,官至兵部尚書,善詩文,擅草書,被人尊為「當代魁儒」2。受二祖的教育,祝允明「耳濡目染」,「五歲作徑尺字,九歲能詩」。
他勤奮好學,讀書過目成誦,無論鉅細精粗,皆能兼收並容,年輕時便「貫綜典訓,發為文章,茹涵古今」3。被南京太僕寺少卿、書法家李應禎選為女婿。
祝允明在李應禎的影響下,擅長楷書,精整嚴謹,渾樸秀美。他秉性曠達,常在廣庭之中,當眾談笑風生,而援筆疾書詩文,則思若泉湧,頗富奇氣。又愛好戲曲音樂,不僅善度新曲,而且逢場作戲,粉墨登場,連一些梨園弟子都自愧演技不如。他蔑視禮法,風流自喜,甚至飲酒狎妓,與唐寅、徐禎卿、文徵明並稱為「吳中四才子」。
然而,祝允明參加科考卻連年失利,直至弘治五年(492)三十三歲時才中舉人。後又參加會試,皆垂翅而歸,僅補官任廣東興寧知縣,遷應天府(今江蘇南京)通判。可是,放誕不羈的祝允明,又過不慣官場虛偽的生活,不久便稱病回家。
「吟詩寫畫似參禪,不向他人被裡眠。生公堂前點頭石,天平山上白雲泉」;「身在雲西夢想閒,松頭鶴影枕屏間。一聲隱隱啼花雉,信手推窗滿眼山」。祝允明回鄉後,更加沉酣山水詩文,疏狂自放。他似乎看破了人生,覺得一切都是遊戲,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費卻青錢換戲資,世人多道小兒癡。不知世事誰非戲,爭得長年作小兒。」祝允明百無聊賴,又「憚近禮法」2,才情無處宣洩,乃一一托之於自己所喜愛的書法。他「雖幼承內外二祖(祝顥、徐有貞)懷膝,長侍婦翁(李應禎)幾杖,俱令習晉唐法書,而宋元時帖殊不令學也」;但是中年以後,祝允明兼學宋元名家楷書,而不甘囿於晉人、唐人了。他「每見米(芾)、趙(孟睿┐u橖旲渭讀v闖⒉渙儻男老邸保_安皇カ佳鰲保疏a隆霸偏A圓劍眸蛗t瞇嗡蒲傘?。對歷代名家的廣泛學習,不抱一成不變之見,祝允明終於師古創新,集諸家大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所作楷書,用筆厚重渾樸,筋骨內含,寓有鍾書古肥的特點;同時點畫的曲折長短、大小穠纖和斜正疏密,又變化多端,與那種萬字一同的科舉氣息、四平八穩的館閣體勢迥然相異,點畫參差,大小相間,顯示出一種創新的精神,而又通篇渾成一體,並無雜亂之感。
除楷書外,祝允明還兼長草書、行書。他的行草,「源自大令(王獻之)、《明史》卷二八六《祝允明傳》,開明書店版,第709頁。
2錢謙益《歷代詩集小傳》丙集《祝京兆允明》,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版,第29謙益《歷代詩集小傳》丙集《祝京兆允明》,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版,第299頁。祝允明《題畫詩》,見汪砢玉《珊瑚網·書錄》卷十六,商務印書館93年版,第37—37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祝京兆允明》,第299頁。
3祝允明《跋自書千字文、常清靜經》。見《書法叢刊》第一輯,文物出版社98年版,第38頁。永(智永)師,兼以狂素(懷素)顛旭(張旭)」。祝允明在師法晉、唐古人的同時,還對元以來的書家進行研究,比較長短得失,從中汲取營養。他說「虞集如鹵簿禮官,贊導應節,結束弄姿,稍遠大雅;鮮於樞如三河壯俠,長袖善舞,豪鷙自擅,時落胡俗;鄧文原如疊壁層城,不勝沈實;饒介如時花沐雨,枝葉都新;張雨如道士醮詞,雖禮而野;倪瓚如金錢野菊,略存別韻;楊維楨如華譯夷語,自墮侏■;陳璧如有若據坐,尚有典刑;宋克如初筵鹵彝,忽見三代;解縉如盾郎執戟,列侍明光。」在博覽泛學的基礎上,祝允明探驪得珠,行筆沉著痛快,結體奇宕瀟灑,既有法度,又能時出新意,筆勢轉動之中見點畫分明之效,卻無連綿纏籐之筆;變化多端,而合於法度;跌宕奇特,而老成不苟。他的行草澹古,顯然是與楷書的深厚功力有密切的關聯。
祝允明的書法「乃今時第一」3,享有盛譽。四方人士常常攜帶錢物登門向他求字求詩。然而祝允明卻經常推辭不見,沉湎酒色之中。有些人只好央求妓女,請她們代向祝允明索字索詩。
祝允明晚年更是疏狂任性,揮霍無度,以賣字得錢用來飲酒作樂,每次把錢花光為止,或把錢散給客人,自己不留分文,以致日益貧困。有時出門時,債主群集於其後,他反而更加高興。
「春光滿郊野,吾獨愛西丘。碧水一池定,白雲千頃流。散人歌小海,幼妓撥箜篌。遠著謝公屐,高登王粲樓。人生一杯酒,又是系年游。」「邢溪古岸頭,日午泊行舟。兩樹李花發,一河春水流。英靈尚香火,豪傑不公侯。不盡古今恨,拂衣歸去休。」2祝允明晚年的詩歌亦愈為清新平實,流暢通俗,大多寫景抒情,吐露疏曠之感。
嘉靖五年(52),祝允明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歲。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許多書法墨跡,存世作品有《六體詩賦卷》、《草書洛神賦》、《真草二體嵇康養生論》、《楷書梅花詩》等。祝允明還總結自己學書心得,寫下《論楷書及扇書》,認為「一血,二骨,三肉,四筋,五員,六直,七平,八方,九結構,十變,十者備,謂之楷書」3;又寫下《論章草》,主張「章草須有古意乃佳,下筆重要,亦如真書點畫明淨,學者當以索靖、張芝、皇象、韋誕、月儀、《八月帖》、《急就章》為模範也。」4祝允明的詩文收入《枝山文集》(亦稱《懷星堂集》)。此外,尚有《野記》、《罪知錄》、《蠶衣》等文,及撰修《興寧志》。
祝允明《草書李白歌風台卷》,曾可前跋。此卷墨跡藏北京故宮博物院。2祝允明《評勝國人書》,見汪砢玉《珊瑚網·書錄》卷二四下,第72渭《又跋停雲館帖》,《珊瑚網·書錄》卷二四下,第72頁。
祝允明《枝山文集》卷三《偶游虎丘》,同治十三年開雕,元和祝氏藏版本,第允明《枝山文集》卷三《春日過邢溪春申君祠》,第頁。
3祝允明《論楷書及扇書》,見汪砢玉《珊瑚網·書錄》卷二三下,第4允明《論章草》,見《書法叢刊》第一輯,第38頁。
第四節沈周仇英沈周沈周,字啟南,初號玉田,改石田,晚號白石翁,別署有竹居主人,長洲(今江蘇蘇州)相城人。生於宣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427年2月0日)。出身世代書香門第,父祖兩代皆淡然軒冕,隱居不仕,寄情山水,詩畫自娛,收藏圖書典冊宏富。少年時向伯父、父親學習繪畫,又向同縣人陳寬學習經書詩文,聰敏勤奮,才華出眾。十五歲時游南京,寫百韻詩,受到巡撫崔恭的讚許。崔恭還以《鳳凰台賦》為題,面試沈周的文才;他揮筆立就,詞采爛發,崔恭不由得驚奇萬分,把他譬為王勃。2沈周回鄉後,學習益發勤奮,「及長,書無所不覽」3。他為詩學李賀等晚唐諸家,「分刌比度」4,務求出語驚人;繪畫多作小幅,山水尤佳。受家庭的影響,沈周決心傚法父祖,遊藝丹青,灑翰詩賦,寄趣林泉,與世無爭地度此一生。
景泰四年(453),蘇州太守汪滸賞識沈周的才學,乃推薦他應賢良科。沈周用《易經》占卦,得「遁」之九五,爻辭是「嘉遁貞吉」5,他非常高興,隱居不仕的決心更加堅定,並因此而辭去薦舉。父親去世後,又有人勸沈周出去做官,他則仍以養母娛親相辭。為了避開塵俗的喧擾,他特意在蘇州城外購置了一棟房子,依竹林,傍水池,築假山,建亭閣,頗多自然之趣;而房內陳列圖書文物,窗明几淨,可以靜心進行詩文書畫的創作。
沈周潛心藝術,很少入城。他為人寬厚恤貧,孝悌好客,胸襟磊落;蔑視黑暗的政治,冷眼爾虞我詐的社會,追求精神上的愛好與人身的個性自由,而不介入名利是非之中,因而坦蕩超逸,「風神散朗,骨格高古,碧眼飄須,儼如神仙」。
步入中年後,沈周的詩文改學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諸家,清新自然,如雲容水態,若放馬平原,似其胸次,不雕不琢,頗得真樸之趣,而難以方圓相囿。如《寫懷寄僧》云「虛壁疏燈一穗紅,閒階隨處亂鳴蟲。明河有影微雲外,清露無聲萬木中。澤國蒼茫秋水滿,居民流落野煙空。不知誰解拋憂患,獨對青山憶贊公。」2情高意逸,天真爛熳,因物賦形,意象俱新。他也有悲壯蒼鬱之作,如《從軍行》云「馬上黃沙拂面行,漢家何日不勞兵。匈奴久自忘甥舅,僕射今誰托父兄。雲暗旌旗婆勒渡,月明刁斗受降城。左賢早待長繩縛,莫遣論功白髮生。」3踔厲頓挫,橫絕四海,風度如陸游,洋溢憂國愛民之情。
沈周的題畫詩最為格高調雅,聞名遠近,如「釣竿七尺玉,夕陽千疊山;據溫肇桐《明代四大畫家·沈石田·沈石田先生年表》,香港幸福出版社90年版,第2、3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石田先生沈周》,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新一版,第290頁。3《明史》卷二九八《沈周傳》。
4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石田先生沈周》,第290頁。
5文徵明《文徵明集》卷二五《沈先生行狀》,上海古籍出版社987年版,第595頁。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石田先生沈周》,第290頁。
2沈德潛等《明詩別裁集》卷四《沈周》,中華書局975年版,第3德潛等《明詩別裁集》卷四《沈周》,中華書局975年版,第39頁。山客恰好晚,正及鳥飛還」;「草亭跨水滄浪間,翠雲零落雨痕於。如今剩寫江南意,一帶青山隔岸看」等4,才情風發,平淡多趣,與畫相配,別具浪漫瀟灑之意。他的繪畫初學董源、巨然、李成諸家,中年以後乃學倪瓚、黃公望等人,並且在四十歲後,拓為大幅;筆墨疏秀,卻堅實豪放,沉著雄渾,墨氣淋漓。沈周於山水、人物、花鳥、禽魚、蔬果之屬,無所不精。他「凡有所作,實力虛神,渾然有餘」,落筆「似其為人,浩浩落落,自得於中,無假乎外」5;「澹逸深永,有突入南宋人者」;他的作品「筆墨清潤,而於染渲之際,元氣淋漓,誠有如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者」2,頗類唐人王維。
沈周還擅長書法,學宋人黃庭堅,放縱遒勁。他常常自作畫,自題詩,詩書畫相得益彰。所繪《東莊圖》、《滄洲趣圖》、《仙山樓閣圖》、《三檜圖》、《夜雨圖》等,大多描繪江南風光,以豐富的想像與真切的感受,表現祖國山河的錦繡、風光的明媚,寄托著自己熱愛自然、熱愛自由的高雅情趣。
沈周的畫風,繼承「元四家」的寫意風格,粗放磅礡,使明初以來院派纖細拘謹的畫風相形見絀。他的學生文徵明、唐寅等,繼之而起,終於改變了院派在畫壇占統治地位的局面,使「文人畫」能夠復振,而且形成了明代的文人畫流派——「吳門畫派」,得以領一時風騷。
沈周雖然高致絕人,但卻和易近物,凡小販、農夫、牧翁等持紙來向他索畫,他多予以滿足;即使有人以贗品來請他題句,沈周也樂然應之。故而京師、閩廣等地來求畫者,非常踴躍。
有蘇州太守曹某,下令徵集畫工為新衙署繪屋牆,查畫家名單中有沈周,便遣衙役通知沈周應徵作畫。有人勸他去拜會達官貴人,以解除這項差役。沈周回答說「往役義也,非辱也!求免而往,則賤耳!」結果還是服完這次差役。爾後曹太守進京述職,吏部官員向他打聽沈周情況,太守不知何指,姑且唯唯而已。後來內閣大學士李東陽又問「沈先生有書信嗎?」曹太守更加驚慌,茫然無言以對。他出來後,急忙向侍郎吳寬打聽「沈先生何人?」方才知道沈先生就是上次自己徵集的畫工沈周,感到非常慚愧。曹太守回蘇州後,不先回家,而是直接去拜訪沈周,賠禮道歉,引咎自責。沈周除到虞山、蘇杭一帶近處遊覽外,因侍奉老母,沒有到遠方去遊覽名勝。他的母親活到九十九歲才去世,這時沈周也年已八十。他雖年邁,「而聰明不衰,酬對終日,不少厭怠。風流文物,照映一時」,人們以為「百年來東南文物之盛,蓋莫有過之者」2。正德四年八月初二日(509年8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沈周的詩文著作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石田雜記》、《杜東原先生年譜》等。傳世繪畫作品有《溪山暮雪圖》、《萬松圖》、《西園八詠冊》、《洞庭秋霽圖》、《風雨孤帆圖》、《廬山高圖》、《盤菊幽賞圖》、4沈周《題畫詩》,轉引自溫肇桐《明代四大畫家·沈石田》,第8—薰《山靜居論畫》,轉引自溫肇桐《明代四大畫家·沈石田》,第3頁。曾農髯《跋沈石田山水冊》,轉引自溫肇桐《明代四大畫家·沈石田》,第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九《畫二》,中華書局959年版,第27頁。據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二七《沈周傳》,浙江古籍出版社98年版,第253徵明《文徵明集》卷二五《沈先生行狀》,第59頁。
《虎丘圖》、《杏花圖》、《慈鳥圖週一生,逍遙超脫,名利兩忘,獻身詩畫創作,使一度沉寂的「文人畫」得以復興,金聲玉振,重振風采。他出類拔萃,開風導氣,被推為「吳門畫派」的宗師,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同稱「吳門四大家」。
仇英仇英(約502—約552),字實父、實甫,號十洲,原籍太倉(今屬江蘇),後移居蘇州。出身貧寒,年輕時為油漆工匠。他篤愛繪畫,常常試繪山水、人物等漆畫,以技藝精巧而引起畫家周臣的注意。周臣發現仇英有超群的繪畫才能,因而把他收做門徒。從此,在良師的指導下,繪畫水平與日俱增。
周臣的繪畫師法宋人馬遠、夏圭,注重筆墨技法的基本功夫,被視為「院體中一高手」2。受周臣的影響,仇英也特別注意筆墨基本功的訓練,精於臨摹,「於唐宋名人畫,無所不摹寫,皆有稿本」3;「粉塗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4。
仇英臨摹古人的作品,凡山水、界畫、花鳥、人物,無所不學,繪有《臨宋人山水界畫人物畫冊》、《臨宋人花果翎毛畫冊》、《臨貫休白描十六羅漢卷》、《摹李昭道海天落照圖》、《摹松雪沙苑圖》、《摹趙伯駒桃源圖》、《臨趙伯駒光武渡河圖》、《臨王維輞川圖》、《仿李龍眠揭缽圖臨摹古人的基礎上,他既汲取了院體畫家的精細纖密,又學到文人畫家的雅逸放縱,於南北諸畫派的長處皆有心得體會。
仇英在技法上的學習不專一家,而是擷取諸家之長,熔於一爐,形成自己的風格。如他所繪《湖上仙山圖》,「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之,種種臻妙」,不一而足。又如所繪《玉洞仙源圖》,亦「近仿鷗波,得其輕清之致;遠追摩詰,乃多沉著之筆。而人物師李龍眠,尤能鬚眉變換,殆有古必參,無體不化」2。後來,仇英又結識了「吳門畫派」大師文徵明。文徵明是講求筆墨雅致、追求畫外之意的文人畫家,仇英虛心向他學習,得到文徵明的讚許,所繪工而雅逸,富有盎然生意。他雖然不能作詩文題跋,就連印鑒也蓋在畫面不顯著的位置上,不像一般文人畫家詩、印、書法俱美;但是,他「天賦不凡,六法深詣」,筆墨「自有沉著痛快處」,而無「專事雕繢」之意,風格「蕭3據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中國古代書畫目錄》,文物出版社出版;日本鈴木敬等《海外所存中國繪畫目錄》,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出版。
據徐邦達《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仇英生卒年歲考訂及其它》,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983年版,第4頁。
2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九《畫二》,中華書局983年版,第2一相《繪妙》。
4民國《吳縣志》卷七五上《藝術列傳·仇英》。
5據安岐《墨緣匯觀》,張丑《清河書畫舫》,吳升《大觀錄》,邵松年《古緣萃錄》,汪砢玉《珊瑚網·畫錄》等。
張丑《清河書畫舫·仇英湖上仙山圖》。
2吳升《大觀錄·仇英玉洞仙源圖》。按「鷗波」即元人趙孟睢?br />
疏簡遠,以意涉筆」3,與文徵明、唐寅等名家的雅逸之趣,不相上下。嘉靖初年,文徵明還為仇英繪《獨樂園圖》作記,親自題於圖上;祝允明也以自己所書長篇經文,請仇英補繪《趙文敏寫經圖》4。一些文士,如陸安道、周幼海、許初等,也紛紛改變看不起畫工的孤陋之態,願與仇英結交,為他的作品題詩賦文,備加稱讚5。在文人畫中心的蘇州藝壇,仇英以其秀雅纖麗的畫風,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佔有一席顯著的地位。
仇英的人物畫以仕女為最佳,他筆下的仕女,自然傳神,靈秀韶韻;落筆細精謹微,形態各具,如《胡笳十八拍圖》、《西廂傳奇圖》、《昭君出塞圖》、《列女圖》等,繼承了宋人行筆秀潤、設色濃艷的傳統,形神兼備,頗具功力。此外,如《春夜宴桃李園圖》、《蕉陰結夏圖》、《移居渡水圖》、《臨流詩意圖》等,人物神采奕奕,幅幅精工,一筆不苟,卻極有士氣,學宋徽宗而得其精,仿李公麟而得其獷。他所臨宋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筆力剛健,造型準確,富麗繁華,而極有蓬勃之趣;無論是樓閣的細微精工,或者是人物姿態的千變萬化,都富有新意,精細層累,典雅華貴,有出神入化之妙。
仇英的山水畫,以青綠重彩見稱,如《桐陰清話圖》、《桃源高隱圖》、《子虛上林圖》、《仙山草廬圖》等,金碧輝煌之中,帶有飄逸優雅之氣;翠色滿目之間,孕育淡然冷寂之感。雖然丹碧交映,林木掩然,峰巒重疊,殿閣紛紜,卻給人以莊重、清幽之象,工而能雅,風韻瀟灑。
周臣去世後,仇英更是名著藝苑,獨步一時。後來,他應嘉興項元汴之邀,入其帷幕,充當畫客。項氏收藏古人法書名繪富甲江南,仇英得以「覽宋元名畫,千有餘矣;又得性天之授,餐霞吸露,遂為獨絕之品,聲重南金」。
仇英作畫,神情十分專注,「耳不聞鼓吹闐駢之聲,宛如隔壁;釵釧戒顧」。2他所作無論是大幅中堂,還是冊頁扇面,無不慘淡經營,竭盡心思,構圖精細嚴謹,設色繁複周到,很少有敗頹之筆。而一些長軸大卷,如《清明上河圖》、《蘭亭修禊圖》、《職貢圖》、《上林較獵圖》等,往往需要數月功夫才能完成,有的甚至歷時二、三年才能完成。長期的刻意繪事,耗去了仇英許多心血,以致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年僅五十,便遽然去世。2仇英雖然不像沈周、文徵明那樣,以繪畫消遣娛樂,頤養精神,獲得高壽,但是他的作品,筆墨流暢,風韻雅逸,工而能秀,精而能獷,沿著文士畫的方向不斷地得到提高,因而人們把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相提並論,稱作「吳門四大家」,視為明代中葉文人畫的鉅子。
仇英的繪畫作品傳世較廣,有《臨雀白竹鷗圖》、《竹院逢僧圖》、《摹宋元六景圖冊》、《白描觀音像》、《蓮溪漁隱圖》、《歸汾圖》等,其中3方薰《山靜居畫論》,見《美術叢書》第三集第三輯,江蘇古籍出版社98年版,第4溫肇桐《明代四大畫家·仇十洲·仇十洲先生年表》,第2—2汪砢玉《珊瑚網·畫錄》卷十七,商務印書館93年版,第45—4頁。溫肇桐《明代四大畫家·仇十洲·仇十洲先生年表》,第7頁。
2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
據溫肇桐《明代四大畫家·仇十洲·仇十洲先生年表》,第2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
不少作品流傳海外,至今仍被人們視為至寶,得到妥善的收藏。3仇英之女仇珠(號杜陵內史)、孫仇世祥,亦善繪畫。43據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中國古代書畫目錄》,文物出版社出版;日本鈴木敬等《海外所存中國繪畫目錄》,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出版。
第四十四章回回詩人明代回回有不少詩人,其中以丁鶴年最負盛名。金大車在南京,鎖懋堅在杭州,馬繼龍、閃繼迪等在雲南,也都享有令譽。
本文采自白壽彝主編《回族人物誌》卷二八、二九,寧夏人民出版社988年版。第一節丁鶴年及賽景初等丁鶴年丁鶴年(335—424),號友鶴山人。曾祖阿老丁、曾叔祖烏馬兒是元初西域巨商。元世祖西征時,財力匱乏,阿老丁、烏馬兒兄弟把全部資財奉獻,並從軍。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年老不願仕,特賜田宅留京奉朝請;烏馬兒擢道宣慰使,後拜甘肅行中書省左丞。其祖苫思丁累官至臨江路達魯花赤。其父職馬祿丁,四十歲始入仕任臨川縣簿,後遷武昌縣達魯花赤,性豪邁,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為之建「種德堂」,並請求留居武昌,遂為武昌人。
職馬祿丁有五子,鶴年最幼,兄弟皆業儒,四個兄長中有三人舉進士,其中有愛理沙,字允中,官翰林應奉;烈瞻,官至萬戶。其姐月娥,亦富有才學。鶴年十二歲時喪父,「幼時讀書皆月娥口授」。
丁鶴年從小習儒書,就讀於南湖書院,十七歲即精通《詩》、《書》、「三禮」。曾師事豫章名儒周懷孝。在諸弟子中周獨器重鶴年,欲以愛女妻之。鶴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辭。
丁鶴年不求仕進而厲志為學。幼時其父欲使他襲蔭叔父桓州官職,鶴年辭之曰「吾宗固貴顯,然以文學知名於世者恆少,吾欲奮身為儒生,豈碌碌襲先蔭,苟取祿位而已耶?」2至正十二年(352),徐壽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武昌,年僅十八歲的丁鶴年將生母馮氏安頓於城郊,護侍嫡母順長江東逃至鎮江避難。後嫡母病逝於鎮江,他徒步往浙東投奔任定海縣令的從兄吉雅謨丁3。由於浙西日亂,當時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賞識丁鶴年的才幹,推薦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絕。不久,吉雅謨丁去世,鶴年生活無依無靠,幾乎陷於絕境,只好「或旅食海鄉為童子師,或寄食僧捨賣藥以自給」4。當時,浙東一帶屬方國珍的勢力範圍,方氏「深忌色目人,鶴年畏禍遷徙無常居」5。在浙東海島潛蹤匿跡,逃亡避禍,不得不「居簡便夷俗,含淒效越吟」。至正二十八年(38)元亡。政局逐漸安定,丁鶴年在定海海邊築室定居下來,名其室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379),各地交通多恢復,丁鶴年告牒武昌長官回鄉遷葬生母遺骨。回武昌後,幾經周折,終於尋找到生母馮氏埋葬之所,將其屍骨遷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後山父墓旁。
丁鶴年後半生主要是在杭州和武昌兩地度過的,其間他曾遊歷江西、安徽、吳越、湖北、湖南等地,也有人說他到過四川。丁鶴年晚年有較長一段時間隱居杭州,八十歲時曾代杭州父老作《送周烏斯道《春草齋集》卷七《丁月娥傳》。
2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高士傳》。
3一說是丁鶴年親兄。
4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高士傳》。
5瞿佑《歸田詩話》下。
《寄鄉親濟陽公》。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七。
(一作月)侍郎定江浙賦稅還大都》一詩。乾隆《錢塘縣志》說他「晚習天方法」,參加伊斯蘭教的宗教活動。最後,他結廬於父墓旁。永樂二十二年(424)卒於武昌,葬於武昌寒溪寺後的山上。2丁鶴年是元末明初很有影響的詩人,在當時詩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一生漂泊,詩多有遺失。曾自編《海巢集》,他的詩在明清兩代中均有刻本和抄本流傳,各種版本收詩數目不盡一致,以藝海珠塵本《丁孝子詩集》為最多,共收詩三百四十六首、銘五篇。丁鶴年尚有文集,可惜沒有流傳下來。丁鶴年早年是在大動亂中度過的。他的不少詩篇真實地描述了他「避地長年大海東,蕭條生事野人同」3的悲慘處境。在《腐儒》一詩中,他沉痛地寫道落魄乾坤一腐儒,生逢四海日艱虞。
異邦作客歌黃鳥,空谷懷人詠白駒。
豈有縱橫干七國,亦無詞賦擬三都。
時危那敢辭貧賤,第恨長年走畏途。
戰亂連年,兵戈四起,元朝在各族農民起義的大風暴中搖搖欲墜。而作為元朝功勳之後的丁鶴年,不但「有家不可歸」,而且仲兄烈瞻、姐姐月娥都死於戰亂之中。丁鶴年百憂並集,千愁齊聚。思鄉,憂國,懷親,悲己。於是,「志國懷鄉一寸心」2,「一寸丹心都是愁」3,便成為他這一時期詩歌的主旋律。
丁鶴年忠於元朝。他清醒地感到元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心急如焚,但又束手無策。他看到元朝官吏的腐敗,同情人民的疾苦,希望改變這種狀況。在《題余姚葉散常州判海堤卷補先兄太守遺闕》中寫道嗚呼!只今四海俱橫流,平地風波沉九州。
蒼生引領望援溺,州縣有官非葉侯。
州縣有官非葉侯,御災誰復憂民憂?
無人憂民憂,而農民起義的風暴已席捲全國。丁鶴年看清了「有柱難擎杞國天」4的局面,只好「惆悵無人解補天」5,祈求「天運行將返治平」。元亡不久,丁鶴年寫了《自詠十律》組詩,格調悲蒼淒惻,集中體現了丁鶴年當時的政治態度和內心世界。如第一首詩寫道長淮橫潰禍非輕,坐見中流砥柱傾。
太守九江先效死,諸公四海尚偷生。
風雪意氣慚豪傑,雨露恩榮負聖明。
2清光緒《武昌縣志》卷九《塚墓》。
3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九。
《歲百憂集》。
2《九日登定海虎蹲山》。
3《勞勞》。
4《逃禪室與蘇伊舉話舊有感》。
5《題族兄馬子英進士竹石嘉樹圖》。
《寄張廷言》。
一望神州一搔首,天南天北若為情。
對元朝的覆滅表現了無限的沉痛和惋惜,對自己未盡到臣子職責感到無限的慚愧和悔恨。他希望有朝一日元朝再次興起洪運未移神器在,周宣漢武果何人?(之九)
獨有遺民負悲憤,草間忍死待宣光。(之六)
所以,戴良在《鶴年吟稿序》中指出「一篇之作,一語之出皆所以寓夫憂國愛君之心,愍亂思治之意,讀之使人感憤激烈,不知涕泗之橫流也。」丁鶴年是飽蘸自己的血淚寫詩的。
歷史的潮流無法阻擋,元亡的現實不可抗拒。丁鶴年決心做一個元朝的「草澤遺民」,「偷生江南」,唯求「只留清氣在人間」2。
浪跡浙東時,丁鶴年常常隱匿佛道寺院;與僧道唱和,有《方外集》之作,其中多寄懷之詩。
丁鶴年大半生是在明朝度過的。明太祖洪武元年(38)時,他年僅三十四歲。明朝建立後,社會日漸安定,丁鶴年的心境也逐漸平靜下來,有時還頗為舒暢,他在《武昌南湖度夏》一詩中寫道湖山新雨洗炎埃,萬朵青蓮境裡開。
日暮菱歌動南浦,女郎雙槳盪舟來。
丁鶴年由於長期生活在下層人民中間,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所以對明初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明朝的政績是給予讚揚的。如《送周侍郎定江浙賦稅還大都》一開頭就說「戈甲三邊靜,車書四海同。時平尚文治,第士明光宮。」對明朝削減賦稅的措施,丁鶴年也極力稱讚宣朝廷德意,問閭閻疾苦。
遊民亦占籍,編戶悉安堵。
力役均平賦斂輕,去者謳歌來鼓舞。
目擊盛事,豈容緘默,乃歌曰生逢舜日當堯天,經營內外皆英賢。
八十衰翁百無外,茅簷擊壤歌豐年。
但是,丁鶴年的出身和身世,特別是他的忠孝思想,使他始終抱著忠於元朝的態度。他曾著詩讚頌抗元「死節」的南宋士大夫是「端合附高名」;對於仕明的人,他可以結合為朋友,可以鼓勵他們建功立業,但他本人卻對元朝忠貞不二。他謝絕了推薦、邀請,不做明朝的官,以「遺民」終老一生。他有一組《採蓮曲》,從內容到情調均為後期作品。這組詩以情歌的形式表達了他的氣節情操,其中一首寫道採蓮復採蓮,爭如采荷好。
花謝葉獨存,團圓以終老。另一首寫道蓮開花覆水,蓮謝藕在泥。
不學青萍葉,隨波東復西。
他要「團圓以終老」,決不「隨波東復西」。丁鶴年時刻都沒有忘懷自己是先朝遺民。國破家亡的陰影仍然籠罩在他的心頭。因此,他在明初寫的詩仍蒙上一層哀怨憂愁的輕紗。有些詩雖比戰亂時的詩委婉含蓄,但因時過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三。
2《贈表兄賽景初》。
《題宋貢士袁庸死節傳後》。
境遷,痛定思痛,更顯得冷靜深沉,藝術上也更趨老成,如《重到西湖》湧金昔追歡,一旦狂歌變永歎。
錦繡湖山兵氣合,金銀樓閣劫灰寒。
雪晴林野梅何在,霜冰蘇堤柳自殘。
欲買畫船尋舊約,荒煙野水浩漫漫。
澹居老人至仁在《海巢集題後》云「鶴年予友也,其詩忠義慷慨,有騷雅之遺意焉。」正點出了丁鶴年詩的主要特點。
丁鶴年的詩在藝術上善於學習古代詩人和元朝詩人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鶴年既絕意於功名,惟覃思吟詠。故所得頗深,尤長於五七言近體,往往沉鬱頓挫,逼近古人,一無元季纖靡之習。」特別是他的懷鄉志國之作,情真意切,雄渾悲蒼,又「煉句精緻」。他的古體詩語言樸實,曉暢自然。他的題畫小詩數量多,質量高,清雋流麗,富於情趣。如《題天柱山》枝翠五雲中,擎天不計功。
誰能凌絕頂,看取日昇東。
丁鶴年的詩在元末明初別樹一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是薩都刺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回回詩人。
丁鶴年不僅以詩鳴於世,而且以孝子之名轟動一時,他主張做人「毋忘孝與忠」。時人烏斯道曾撰《丁孝子傳》和《丁孝子詩》2,詳細記載了丁鶴年回鄉遷葬父母遺骨的經過,詩開頭就讚歎道丁鶴年精誠之心上達九天;丁鶴年精誠之心下達九泉。
因此,丁孝子之名廣為傳誦。清乾隆年間重刻他的詩集,「藝海珠塵」本即以《丁孝子詩集》題其集名。
賽景初丁鶴年的表兄賽景初,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的曾孫。其祖納速刺丁,其父烏馬兒,皆元朝顯宦。
賽景初是元末明初著名回族曲家、書法家,惜其作品未有流傳。《錄鬼簿續編》載其名,並曰「公天性聰明,姿狀豐偉,幼從巙文忠公學書法,極為工妙,文忠深嘉之。」曾任常熟判官。元末張士誠據吳,賽景初在其幕下任將軍之職3。朱元璋滅吳後,賽景初隱居杭州,以鬻字為生。丁鶴年《贈表兄賽景初》寫道「蕭條門巷舊王孫,旋寫黃庭換綠樽。富貴倘來還自去,只留清氣在乾坤。」描述了賽景初晚年的處境和生活。
吳惟善《送赤土磯巡檢徐白任滿》。
2《春草齋集》卷七、卷二。
3張憲《玉笥集》卷八《簡景初》云「千里淮吳府,先登得壯侯。馬蹄開鳥陣,虎氣繞蛇矛。春酒花攢帽,秋箏目滿樓。幕賓雖老病,曾識舊風流。」此外,有卷五《臨安道中寄賽景初》,卷九《送賽將軍入吳興收集故業》、《春日寄賽將軍》、《留別賽景初》等。
吳惟善,樊川人,也是丁鶴年表兄,履歷與生卒年不詳。《丁鶴年集》後附其詩五首。
吳惟善學問淵博,他的詩講究章法,富於聯想。如《寄武昌諸友》黃鵠山前漢水濆,一時英俊總能文。
金釵佐酒年俱少,銀燭鈔書夜每分。
雁杳魚沉勞遠思,狼貪羊狠絕前聞。
兵戈故國知誰在,目斷西南日暮雲。
又如《小遊仙》之二河漢無聲海月寒,長鯨吸浪洞庭干。
一聲鐵笛風雲動,人在危樓第九欄。
這首詩想像豐富,情調低回,寄托了元末士大夫的哀思。
楊應奎楊應奎,為明代北方回族詩人。字文煥,號澠谷,生年不詳,卒於嘉靖二十一年(542)。正德六年(5)進士及第,歷任仁和縣令、兵部主事、禮部員外郎、臨洮知府、南陽知府,遭人中傷而被免職。楊應奎亦為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的後裔。明初,其六世祖莫蘇奔益都,遂為益都人。因世居宛平之羊市,故改姓楊。其父鸞,字世享,府學生,累應舉不第,博學有文才,善詩文,精書法。
楊應奎性直敢諫,在禮部任上因上書諷諫帝后而出為臨洮知府。在臨洮任上,整頓驛政,開鑿水渠,引洮河水灌溉農田,深得民心。後遷南陽,荒年開倉救濟百姓,又帶領民眾修築堰堤,引水灌田。南陽百姓感其德,立生祠祀之。
楊應奎曾纂修《臨洮府志》、《南陽府志》,著有《澠谷集》,已佚。
晚年居鄉,結詩社,以吟詩唱和為樂。詩社八人之詩收入《海岱會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其詩皆清雅可觀,無三楊台閣之習,亦無七子摹擬之弊,故王士禎稱其各體詩皆入格,非苟且者。」
第二節金大車等江南詩人金大車金大車的先輩是默伽(即麥加)人,東來後居永平(治所在今河北省盧龍),明太祖賜姓金,徙其高祖洵於江寧(今南京),遂為江寧人。父名賢,字士希,號東原,弘治十五年(502)進士,任仁和知縣,入為兵科給事中,出知大名府,改知延平。金賢「性資穎敏,魁岸閎達,有巨人度」,為官「不亢不隨」。改知福建延平府時,他已厭倦仕途,多次表白說「官非我志矣」,隨上疏乞掛冠還鄉。晚年,居家著述講學,與朋舊為樂。「嘉靖七年(528),大禮成推恩進亞中大夫。年七十一卒於家。」金賢少年曾學《易》於吳彥華,並治《春秋》學,著有《春秋紀愚》。
《明詩紀事》丁簽卷九錄其詩《贈劉松隱》一首「松隱先生屏俗緣,三層高閣詠遊仙。我來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風白晝眠。」金大車出身在這樣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時就讀了不少的書。他和弟大輿都曾隨當時文壇巨宿顧璘學詩,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金大車(49—53),字子有,號方山。少年才華橫溢,「方弱齡,學舉子業,已能作奇語,為京師諸名輩所賞異」。後學詩於顧璘,在同學中最為顧氏愛重。他又與陳鳳、謝少南等修文會,其詩「詞義雙美,每一篇成,同社鹹斂衽輟思焉」,深受好友的推崇。他從小有抱負,在《通中贈同行許仲貽》中寫道「勿翦凌空翼,君知黃鵠不?」嘉靖四年(525)鄉試中舉。他自恃才高,連續四次參加會試。他的幾位摯友,大多先後及第,而他卻連連落選。憑他的舉人身份及身在官場的名師好友,想做個小官還是不難的。但他「懶向權門試曳裾」2,故終生未得一官半職。他的家境日漸貧困,不得不依其妻族,中年便在憂愁悲苦中亡於旅途。
強烈的進取之心和屢次落第,給金大車的心靈上造成了不可解脫的矛盾。他在詩中抒發鬱積心中的悲忿「十年來往青袍在,贏得霜伴兩鬢秋。」3「潦倒泥塗空白髮」4,「年侵四十多窮愁」5。一種被世所遺的苦痛心情折磨著他,「憂」、「愁」、「悲」、「苦」構成了他詩歌的基調「強顏於世計益訛,丈夫未遇奈若何?」「世網何維摯,始願差已非。進虞世路險,退苦生事微。高揖謝塵鞅,常與世人違。」2「琴書可消憂,不受樊籠役。」3儘管才華出眾,氣質非凡,但英雄無用武之地。金大車斷絕了仕途的幻顧璘《息園存稿》文六《東園金先生傳》。城《息同存椰文六《東園金先生傳》。陳鳳《金子有傳》。
2《懷陳汝芳》。
3《濟陽道中》。
4《寄許仲貽》。
5《與舍弟子坤、高進思、陳羽宴集》。
《贈別鄭三》。
2《感懷二首》之二。
3《歸途雜思》之四。
想,從著書立說、吟詠詩章中寄托志向,尋求解脫。在他的大多數詩篇中,懷才不遇的憤懣,奔走謀生的痛苦,疾世傲俗的清高,無可奈何的心境,交織在一起。長期不得志的處境,加之行義好施、不善理財,家境日貧,生活清苦。這就使他較多地接觸了下層社會,親眼看到了一些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他在《歸途雜詩》之二寫道我昔游齊東,數醉村家酒。
今日經古途,訪之寂無有。
惆悵憩空林,偶值蒼顏叟。
為言遭歲凶,饑寒苦奔走。
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
溝壑半流離,十室空八九。
我聞泣沾裳,佇立不能久。
寄謝當塗人,此意還知否?
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荒年農民的苦難生活,具體地描繪了當時農村的悲慘情景。
金大車還寫了一些記述旅途生活和遊覽山水的詩,有些詩能在嚴謹的格律中寫得樸實自然、生動真切,如《淮**中》宵發清江浦,朝來白馬湖。
村童拾萍梗,水鳥集菰蒲。
索纜雨初歇,發舡人競呼。
居民盡南語,漸喜近歸途。
金大車的詩雖受當時統治詩壇的復古詩派的影響,但由於他低下的社會地位以及清貧的生活,他沒有完全走上盲目擬古的歧途。他的詩儘管內容比較單薄,題材比較狹窄,但卻擺脫了空洞無物、無病呻吟的窠臼。他主張詩歌要著重抒發感情。他說「詩也者志之征也,志蘊諸中而言出焉。」他的詩感情真摯,深沉含蓄,如潛流回縈,有一種內在的力量。由於他的處境和心情,他的不少詩給人以壓抑之感。
大車以五言見長,語言樸實自然,格調細膩深幽,表現了恬澹舒緩的意境。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丁集第七中說「子有詩法襄陽(孟浩然)隨州(劉長卿)」,是有一定道理的。著作有《子有集》,收入《金陵叢書》刻本。又有《方山遺稿》,已佚。
金大輿金大輿,字子坤,號平湖,生年不詳,約晚於金大車兩三年,卒於嘉靖三十八年(559)以後。酷愛詩歌,「有耽詩之癖」,「不以壯暮而廢吟」,「不以泰約而輟詠」2。著有《子坤集》。早年「游思故籍,極意述造,通覽六緯,窮研五際」3。他也曾熱衷功名,參加鄉試。但連個舉人也未考中,斷絕了仕進的希望。為人正直不阿,「南都貴人多訪,人去不答」。他「又雅顧璘《浮湘集跋》。
2黃姬水《金子坤集序》。
3黃姬水《金子坤集序》。
《列朝詩集》丁集第七。
不事生產,而貧顧日益甚,所居蓬室污下,脫粟不厭。而子坤處之泊如也」2。黃姬水說他「豈因貧賤事幹謁,閉門著書無斗糧。猶恥王孫一飯惠,未忘俠烈五陵狂。」
金大輿一生寫了大量遊覽山水、述志詠懷之作,詩中大多浸透著強烈的憤世疾俗之情,不像其兄詩流露出那麼濃厚的感傷情調和無可奈何的心緒。他在詩中寫道「我本丘壑人,遠謝當塗客。」3「君子圖鼎勒,宵人甘泥蟠。大歌種豆詩,聊以灌吾田。」4「願言謝天罰,窮居逃世網。」5這類表面甘於清貧的隱居生活,骨子裡充滿憤憤不平的詩句,在大輿詩篇中處處可見。在《伯兄忌日》中,他對封建社會的不平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大聲疾呼「莫言貧賤長可欺!莫言富貴長可守!陳梁羅綺不重開,王謝樓台復何有?」對不合理的現實進行了激烈的譴責,甚至是詛咒了。他在《哀吳中》中寫道君不見三吳自古說繁華,朱戶雕樑千萬家。
春到青山爭拾翠,秋來綠水采荷花。
士女遊人青雀舫,王孫公子七香車。
香車雀舫相追逐,歲歲驕奢歡不足
自言觀賞復年年,誰知海上動風煙。
五湖不見尋芳棹,三柳俄驚泛虜船。
吳岫亂麻堆白骨,橫塘衰草編戈鋌。
虛征惡少催驕虜,浪說將軍有控弦
甲士孤城守戍樓,舉頭村落盡墟丘。
荊榛亂塞無平路,沙岸奔崩有急流
勤王交廣軍,勇悍知無敵。
上將分符領重兵,招搖映日轉旌旗。
龍城王氣千年在,魚海妖氛有日平。
明代中葉以後,國勢日微,倭寇屢次侵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金大輿在這首詩中具體描繪了倭寇入侵給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揭示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高官貴族的驕奢腐敗;痛斥了當政的將領們在抗敵時的昏憒無能;表現了中國人民能夠退敵、保衛疆土的堅定信念。但是,面對外敵的巨大威脅和國內政治的昏暗,明廷卻不知清明政治,仍然任用奸佞,結黨營私,妒賢嫉能,打擊異己,使許多有膽有識之士報國無門。他對此深有感觸,更加抑制不住內心的憂憤而今海上風煙動,白骨如麻死者聚。
國賊早儲遞相催,羽檄飛符日轉送。
見金不學魯仲辭,哀時誰作賈生慟。
志士幽人空淚垂,經時離亂有餘悲。
2黃姬水《金子坤集序》。
3《春日雨中訪許刑、曹子夏二首》之二。
4《奉送伯兄方山子春試三首》之三。
5《移古二首》之一。
《秋日登高詠懷》。
已嗟身世終難料,況復虛名何所為?
君今蹭蹬不須歎,滿地兵戈行路難。
且為言笑對兒女,村沽濁酒醉青山。這些詩中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的形象,正是金大輿自己。
金大輿也寫了一些田園詩和山水詩。有些詩寫得恬靜,有些詩寫得清新,特別是一些絕句,寫得新鮮活潑,意趣橫生。如《白下春遊曲》之一江南春暖杏花多,拾翠尋芳逐隊過。
滿地綠陰鋪徑轉,隔枝黃鳥近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