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病死於北返途中以後,五月中旬,劉知遠率軍南出陰地關(今山西靈石南關),經晉州(今臨汾)、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直奔洛陽,各地紛紛迎降。六月初到達洛陽,並準備前往汴州,首先密令處死李從益,中旬初到達汴州。十五日(7月5日),劉知遠改國號為漢,次年改元乾祐,史稱後漢,是為後漢高祖。並改汴州為東京開封府作為都城,洛陽為西京,作為陪都。各地紛紛殺死或驅逐遼官後降漢,後晉鄴都留守杜重威降遼後,仍任鄴都留守,後漢建立後仍擁重兵據守鄴都,並抗拒改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節度使之命。後漢派高行周率軍前往鎮壓。九月,劉知遠又親往督戰。十一月,杜重威出降,後漢終於統一北方。統治地區包括今山東、河南二省,山西、陝西二省大部,以及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等省的一部分。
後漢乾祐元年(948)正月下旬,登上皇帝寶座不滿一年的後漢皇帝劉知遠病死,子劉承祐即位,是為隱帝。河中(今山西永濟西)李守貞、永興(今陝西西安)趙思綰、鳳翔(今屬陝西)王景崇,相繼叛亂。後漢派郭威任統帥,節制西征諸軍,次年秋、冬,三鎮先後平定。後漢隱帝更加驕縱,寵任外戚、伶官,聽信讒言,於乾祐三年(950)十一月,殺害開國功臣楊邠,以及大臣史弘肇、王章,並遣密使前往鄴都,準備殺害樞密使、鄴都留守郭威,楊邠、郭威、史弘肇都是顧命大臣,受遺詔輔佐隱帝,威望很高,卻無辜遭殺害或將被殺害,引起朝野不滿,當郭威得知消息後,隨即以清君側為名,發兵南下,各地紛紛迎降,隱帝親自督軍阻擊郭威於開封北郊,又為郭威所敗,後漢軍紛紛投降,隱帝在逃跑中為亂軍所殺。郭威進入開封後,請後漢李太后臨朝聽政,並議立後漢高祖侄劉贇為帝,作為代漢的階梯。
後周興亡乾祐三年(950)十一月,遼軍攻陷內丘、饒陽(今皆屬河北),郭威奉命率軍北上抗遼,到達澶州(今河南濮陽)時發生兵變,將士撕黃旗被在郭威身上,被擁立為帝。郭威即率軍回到首都開封,次年正月五日(95年2月3日),郭威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周,建元廣順,史稱後周,是為後周太祖。仍以東京開封為都城,以西京洛陽為陪都。
正等著當皇帝的劉贇隨後被殺死於宋州。後漢高祖之弟、劉贇之父、河東節度使劉崇,隨即於同月建北漢於太原,依附於遼朝。
後周建國後,首先罷去唐代末年以來的所謂「斗余」、「秤耗」,以及各地進奉朝廷的「羨餘」物,併除去苛刑峻法,還罷除以三司軍將擔任各藩鎮的都押牙、孔目官、內知客等官,免除各地貢奉的珍美食物及珍寶等,一改唐末以來的不少積弊,政治上逐漸走向清明。
北漢建立後,以遼軍為援,進攻後周邊境晉州近兩月,後周援軍進至晉州以南的蒙坑(今山西曲沃北),遼軍久征思歸,聞訊後首先燒營夜遁。後周援軍進入晉州後,追擊北漢軍至霍邑(今霍州)。次年,後周太祖又平定泰寧軍(今山東袞州)節度使慕容彥超的叛亂,後周統治終於穩固。
權臣王峻身兼樞密使、宰相,並強求兼領重鎮青州(今屬山東)節度使,專橫跋扈,傲視太祖,廣順三年(953)春終於被貶死。同年冬,郭威病,又殺掌握軍權的權臣王殷。顯德元年(954)正月,太祖死,養子柴榮即位,是為世宗。
北漢主劉崇認為後周太祖新死,是攻滅後周的最好時機,又請援兵於遼,遼漢聯軍南下進逼潞州,後周世宗率軍前往抵禦,兩軍相遇於高平(今屬山西)南的巴公,後周先敗後勝。
高平戰役後,世宗果斷處死臨陣率軍先逃的大將樊愛能、何徽等,整肅軍紀,一改唐末以來對驕將惰卒的姑息政策,士氣大振。後周軍又乘勝北攻太原,後因陰雨連綿,疫病流行,退兵南歸。世宗隨即淘汰老弱,招募勇士,親自閱試,精選士卒。從此,後周兵強馬壯,戰鬥力大增,世宗遂決心削平割據,統一全國,採納王樸建議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
次年秋冬,後周派王景、向訓率軍攻取秦、鳳地區,黃花谷(今陝西鳳縣北)之戰,後蜀軍大敗,秦(今甘肅秦安北)、階(今武都東)、成(今成縣)三州降周,後周又攻克鳳州(今陝西鳳縣),華北地區終告統一。後周在秦、鳳戰役尚未結束的十一月初,即派李穀、王彥超率軍進攻南唐,後周軍渡淮進攻壽州(今安徽壽縣)。顯德三年(95)春,世宗親征南唐,南唐將劉彥貞北援壽州,為後周將李重進部擊敗。後周將趙匡胤攻佔滁州(今屬安徽),韓令坤襲取揚州、進佔泰州(今皆屬江蘇)。後周軍別部又攻佔光州(今河南潢川)、舒州(今安徽潛山),南唐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北)降後周,後周軍又大敗南唐援軍2萬於六合(今屬江蘇)。然而,唐將劉仁贍堅守壽州達半年之久,後周軍久攻不下,世宗只得暫回開封,同時從揚州、滁州撤軍,集中兵力進攻壽州,直至次年三月,在再次大敗南唐援軍於壽州城南的紫金山後,壽州守將乘主將劉仁贍病重之際,向後周投降。顯德五年(958)春,後周軍再度攻佔揚、滁等州,主力直抵長江北岸。同年三月,終於迫使南唐稱臣,劃江為界,江北4州、0縣遂歸後周。
世宗數次親征南唐,遼軍乘機侵擾,世宗即命張永德率軍備邊,並準備攻遼以取燕京地區。同年十月,以高防為西南面水陸制置使,作伐蜀的準備,製造攻蜀的假象。次年春,世宗以巡幸滄州(今屬河北)為名,掩護攻遼的真實意圖。四月中旬到達滄州,當日即率軍向遼境進發,至五月初一,半月之內遼的寧州(今青縣)、莫州(今任丘北)、瀛州(今河間)、益津關(今霸州)、瓦橋關(今雄縣)守將官吏,紛紛投降,後周未經戰鬥,佔領關南地區(宋代對上述地區的習稱)。
遼穆宗得知後周世宗親自率軍攻遼,一面任命南京留守蕭思溫為兵馬都總管,進行還擊;並令北漢軍侵擾後周邊境,以分後周兵力;穆宗隨即親往南京督戰,一場後周與遼的大戰即將爆發。
後周軍於五月初二日又進據固安(今屬河北),當天,世宗生病。第三天,後周又攻佔易州(今河北易縣)。形勢十分有利,但世宗病情不見好轉,數日後世宗對新佔領地區進行防禦部署後返回開封。當遼穆宗趕到南京時,已是五月中旬,見後周牢固地佔領了關南地區,且已作好防禦準備,也就放棄了攻取關南地區的企圖。
周世宗回到開封後,病情仍不見好轉,於是一面封7歲的兒子柴宗訓為梁王,同時部分地調整宰輔及禁軍統帥,進行傳位的準備。六月中旬,世宗病死,子宗訓即位,是為恭帝。顯德七年(90)正月初,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政權,建立宋皇朝,結束了五代時期。
宋降封後周恭帝為鄭王,後出居房州(今湖北房縣),開寶六年(973)
死。
第二節十國割據當公元907年後梁政權取代唐朝後,各地的割據勢力,不少與後梁及以後的中原皇朝公開抗衡,其餘的雖然表示臣附,但實際上也是割據一方,保境自立,不受中原皇朝的控制,與稱帝的割據勢力並無實質性的區別。這兩種形式的割據政權,前後共有十多個,其中統治時間較長的有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作為這一時期地方割據政權的代表,稱為十國,並與統治中原地區的五個小皇朝,連稱為五代十國,是唐、宋兩大皇朝之間的分裂割據時代。十國中北漢在北方,其餘都在南方,閩、楚滅亡後,還出現了泉南(漳)、湖南兩個割據政權,這是閩、楚的某種延續。十國中除前蜀、吳、楚、閩滅亡於五代外,其餘都為宋朝所滅。前蜀、後蜀十國中最早稱帝的是前蜀的創建者王建,當唐天祐四年(907)三月,後梁建立時,蜀王王建曾想與淮南楊渥聯合岐王李茂貞、晉王李克用,會兵討伐後梁以興復唐朝,在得不到響應的情況下,王建於同年九月二十五日(月3日)即帝位,次年建元武成,建都成都,國號大蜀,史稱前蜀,是為前蜀高祖。據有今四川、重慶大部及陝南、甘南、鄂西部分地區。
王建寵信養子與家臣,尤其寵信家臣唐道襲,任之為內樞密使。養子王宗佶在前蜀建立前建功最多,王建稱帝,王宗佶以中書令任首相,恃功驕橫,王建聽信唐道襲的讒言,王宗佶於武成元年二月被罷相,三月被殺害。唐道襲又與太子王元膺產生矛盾,遂一度出任節度使,回朝後與太子的矛盾更趨尖銳,永平三年(93)七月,太子在被唐道襲誣告謀亂的情況下殺死唐道襲,但太子也敗死。十月,王建又立幼子王宗衍為太子。通正元年(9)二月,前蜀改國號為漢。光天元年(98)正月,又恢復國號為蜀。六月,王建因想改立太子而被太子母徐妃指使宦官毒死。太子王宗衍即位,改單名衍,是為前蜀後主。後主尤為荒淫,飲酒作樂,吟詩作詞,遊獵巡幸,不理朝政,政事由宦官宋光嗣等專決。
鹹康元年(後唐同光三年,925)九月,後主大舉巡遊青城山(今灌縣西南)以及其他名山。十月初,又拒絕群臣諫阻,帶兵數萬北上,千里游幸秦州(今甘肅天水)。這時後唐已於九月決定出兵攻蜀,後主到達漢州(今四川廣漢)時,蜀鳳州(今陝西鳳縣西北)守臣報告唐軍南下攻蜀的消息,後主以為是勸阻他出遊而不以為意,也不作任何防守措施,仍然吟詩作樂繼續北上游幸。當中旬末後主到達利州(今廣元)時,北部邊境的鳳州等已經降後唐,敗兵逃到利州,後主這才派兵迎敵,然而後唐軍早已攻佔興州(今陝西略陽)、成州(今甘肅成縣)。三泉(今陝西寧強西北)之戰,前蜀軍大敗,後主聞訊後逃回成都,前蜀各地守將紛紛降後唐。隨後逃回成都的後蜀宰相王宗弼,於十一月中旬收禁後主,並自稱權西川兵馬留後。同月二十七日(2月5日),前蜀後主王衍正式降後唐,後唐得4州249縣。次年正月,前蜀君臣數千人被押赴後唐都城洛陽(今屬河南)。不久,後唐局勢大亂。三月,王衍等到達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川驛,被後唐莊宗下詔殺死全家。
後蜀建立者孟知祥,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唐末任太原衛指揮使,為晉王李克用選任為親衛軍使。晉王李存勗時任中門使,後推薦郭崇韜繼任為中門使,孟知祥改任馬步軍都虞候。後唐建立,任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尹、北京留守。乾元大陸sodu後唐樞密使、征蜀統帥郭崇韜感激孟知祥前此推薦之恩,在出師前即向莊宗推薦孟知祥在滅蜀以後出任西川(成都)節度使。天成元年(92)正月中,孟知祥到達成都。四月,莊宗死於內亂,明宗即位後,孟知祥就有割據想法,東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節度使董璋也有割據意圖。長興元年(930)八月,董璋首先起兵反唐,孟知祥隨即與董璋聯合抗唐,以保全割據政局。後唐派石敬瑭、夏魯奇為帥,率軍進攻東川,並企圖離間孟知祥與董璋的關係,以便逐個擊破。西川軍於十二月將後唐主力擊敗於劍州(今劍閣),石敬瑭只得退守新攻佔的劍門(劍閣北)。次年正月,西川軍又攻佔遂州(今遂寧),後唐軍副帥夏魯奇兵敗自殺。石敬瑭再攻劍州失利,加上糧運不繼,遂於二月退兵。
長興三年(932)四月,東川節度使董璋企圖攻滅西川,發兵攻佔漢州(今廣漢),孟知祥率軍前往抗擊,董璋大敗後逃歸梓州,為部將所殺,東川軍紛紛投降,孟知祥遂兼併東川地區,次年二月受後唐明宗封為蜀王。
後唐應順元年閏正月二十七日(934年3月日),孟知祥稱帝,四月改元明德,也以成都為首都,國號也稱蜀,史稱後蜀,是為後蜀高祖。不久,後唐的山南西道(興元府,今陝西漢中)、武定軍(洋州,今洋縣)兩鎮節度使先後降蜀。
明德元年七月,孟知祥病死,子孟昶即位,是為後主。趙季良、李仁罕等執政,尤以李仁罕恃功驕橫,雖然不久即被殺,但其甥張業繼續擅權,尤為不法,執政長達十餘年,終於也被處死,舊臣王處回、趙廷隱又相繼被解職致仕。
廣政十年(947)正月,契丹帝耶律德光已滅後晉進入開封(今屬河南),各地紛紛抗擊契丹。原後晉的雄武軍(秦州,今甘肅天水東)節度使何重建殺契丹使者,以秦、成(今成縣)、階(今武都東)三州降於後蜀,四月,鳳州(今陝西鳳縣東)亦歸後蜀,後蜀遂擁前蜀全部疆域,達到全盛時期,但為時不長。廣政十八年(後周顯德二年,955),秦、鳳、階、成四州又為後周攻佔。
前蜀、後蜀雖曾多次北上爭奪關中,但境內很少發生戰事,人民得到休養生息,中原地區的士人為避戰亂而來的也不少,成為五代時期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但是君臣奢侈糜費,政平軍弱,僅能保境自立。吳、南唐吳國創立者楊行密(852—905),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家世業農,早年曾為盜,後應募從軍,不久即起兵叛唐,攻佔廬州,後轉戰於揚州(今屬江蘇)、廬州、宣州(今屬安徽)等地,大順元年(890)三月,被唐任命為寧國軍(宣州)節度使。景福元年(892)三月,消滅孫儒後重占揚州,八月,改任淮南(揚州)節度使。乾寧四年(897)冬,擊退朱全忠的進攻,成為唐末主要割據者之一。
天復二年(902)三月,在鳳翔(今屬陝西)的唐昭宗封楊行密為吳王。
次年,楊行密派李神福進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在多次擊退朱全忠的援軍後,於天祐二年(905)二月,攻佔鄂州。十一月,楊行密死,長子楊渥繼任淮南節度使,受封為弘農郡王。不久,江州(今江西九江)降附,又攻佔洪州(今江西南昌)。楊渥因而更加驕奢淫逸,拒諫專斷。後梁建立後,吳王仍用唐天祐年號,與後梁抗衡。天祐五年五月,楊渥被部將徐溫等殺死,擁立其弟楊隆演。七月,楊隆演繼任淮南節度使、弘農王,大權為左、右牙都指揮使徐溫掌握。次年六月,盤踞撫州(今屬江西)的危全諷進攻洪州,為周本所擊敗,淮南軍乘勝攻佔袁州(今宜春)、吉州(今吉安)、饒州(今波陽)、信州(今上饒)等地,疆域達到最盛時期,據有今江西省,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徐溫父子控制朝政,徐溫出鎮潤州(今江蘇鎮江),後移昇州(今南京),留子徐知訓在揚州執掌朝政。徐知訓驕縱無禮,時常凌辱楊隆演,為副都統朱瑾所殺,徐溫又以養子徐知誥繼續執掌朝政。
天祐十六年(後梁貞明五年)四月初一(99年5月3日),楊隆演被擁立為吳國王,建元武義,以江都(揚州)為首府,徐溫為大丞相,徐知誥為參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同年,與吳越議和,從此休兵息民,生產逐漸得到恢復與發展,成為五代時期少數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
武義二年(920)五月,吳主楊隆演死。六月,弟楊溥即位。吳順義七年(後唐天成二年)十一月初三日(927年月29日)吳主楊溥稱帝,是為睿帝,改元乾貞。其時徐溫新死,吳國實權掌握在都督內外諸軍事徐知誥(後單名誥)之手。次年,荊南南平王高季興稱臣,受吳封為秦王。
吳天祚三年(後晉天福二年,937)十月,吳帝楊溥被迫禪位於齊王徐誥,吳亡。齊帝尊楊溥為讓皇帝,次年五月被幽禁於潤州(今鎮江)丹陽宮,十一月遇害。
南唐建立者徐誥,吳天祚三年十月初五日(937年月0日)稱帝,國號為齊,建無昇元,建都金陵(後改為江寧,今南京)。
昇元三年(939)二月初七日(2月28日),徐誥復其本姓李,改名昇,並附會自己為唐朝宗室之後,改國號為唐,年號未改,史稱南唐,是為南唐烈祖,史稱前主。昇元七年(943)二月,南唐前主死,子李璟即位,是為元宗,史稱中主。三月,改元保大。七月,南漢張遇賢起義軍在循州(今廣東龍川西)為南漢官軍擊敗後,北上進入南唐境內,人民紛紛響應,起義軍發展至十多萬,直奔南唐西南重鎮虔州(今江西贛州),「攻陷諸縣,再敗州兵,城門晝閉」。百勝軍(虔州)「節度使賈浩(一作賈匡浩)閉門登陴不敢出」。張遇賢退回南漢境內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北的白雲洞2,遣將北上南唐境內攻城略地。十月,南唐從洪州派嚴恩率所部南下鎮壓,多次打敗起義軍,又伐木開道越境,出奇兵於白雲洞後,張遇賢為叛徒李台所執,副帥黃伯雄、謀士僧景全等同時被執,後都就義於金陵,五代十國時期最大的農民起義最後失敗。
保大三年(閩天德三年,945),閩國內亂,南唐乘機攻閩。八月,南唐軍攻克建州(今福建建甌),閩主王延政投降,閩國各地相繼降南唐,唯有福州據守。次年秋,南唐軍攻福州,福州守將向吳越稱臣求援。保大五年三月,南唐軍大敗,福州遂歸吳越。留從效乘機割據泉州、南州(即漳州),《資治通鑒》卷283,後晉天福八年七月。
2陸游《南唐書》卷5《邊鎬傳》;王象之《輿地紀勝》卷9《循州·景物》下。表面上仍臣附於南唐。
保大六年,楚國內亂,馬希萼殺楚王馬希廣自立,稱臣於南唐,不久馬希萼又為其弟馬希崇所廢。保大七年十月,南唐出兵滅楚,除南部數州為南漢乘機佔有外,楚地全歸南唐,南唐疆土達到全盛時期,據有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大部或部分地區。但次年十月,楚舊將劉言擊敗唐軍,佔有楚國故地。
保大十三年(後周顯德二年,955)冬,後周進攻南唐,從此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後周與南唐之戰。交泰元年(後周顯德五年)三月,南唐終於戰敗降附於後周並割讓江北地區,去帝號改稱國主,對後周使用後週年號,對國內可能仍用南唐交泰年號。南唐中主以江北即是後周,決定以洪州為南都南昌(今屬江西)府,並準備遷都南昌。宋朝建立後又改國名為江南。
南唐繼承吳國,繼續執行保境息民政策,中後期雖出兵閩、楚,又和後周作戰,但境內比較安定,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是五代時期少有的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地區。南唐前主李昇時期政治比較清明,所建廬山白鹿洞書院,成為後代著名的書院,中主李昇政治上雖昏庸無能,卻是著名詞人。
吳越、閩、泉漳吳越的創立者錢鏐,唐末為杭州(今屬浙江)刺史董昌的部將,乾寧二年(895)二月,董昌以威海軍節度使據越州(今紹興)稱帝,國號羅平。六月,唐以錢鏐為彭城郡王、浙東招討使討伐董昌。次年五月,董昌兵敗被俘後自殺,錢鏐遂據有兩浙,大致相當於今浙江省及上海市(除崇明等島)、江蘇省蘇州地區。天復二年(902)進封越王,天祐元年(904)改封吳王。後梁建立後,錢鏐稱臣,於當年受封為吳越王。次年,境內使用自己的天寶等年號。
後梁龍德三年二月丁卯(923年3月2日),錢鏐受後梁封為吳越國王,正式建國。用皇帝儀衛,王府稱朝廷,設丞相等官職,以杭州為首府。
寶正七年(後唐長興三年,932)三月,錢鏐死,子錢元瓘嗣位,遵遺命去國儀,自列為後唐藩鎮,從此改用中原王朝年號,被後唐任為節度使,累封吳王、吳越王。後晉天福二年(937)受封為吳越國王,重設丞相等。此後新王嗣位,照例名義上自降為節度使列為藩鎮,隨即受封為吳越國王。天福六年,錢元瓘死,子錢弘佐嗣位。後晉開運三年(94)十月,閩國內亂。南唐侵閩,吳越出兵援閩,與南唐戰於福州。次年三月,大敗唐軍,遂據有福州地區。六月,錢弘佐死,弟弘倧嗣位。同年十二月,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因干預政事受譴責,遂發動兵變,囚禁國王錢弘倧。後漢乾祐元年(948)正月,迎立其弟弘俶。
後周顯德三年(95),後周世宗進攻南唐,吳越奉命夾擊南唐,曾一度攻佔常州(今屬江蘇)等地,但勝負相當,無大進展。顯德五年,南唐向後周稱臣議和,吳越也退兵休戰。
吳越也採取保境安民政策,對中原王朝以及攻佔開封時期的遼朝,一律稱臣。初期對內雖亦曾使用過吳越國的年號,但並不與中原王朝對抗,對鄰國的戰爭也都是適可而止,是五代十國中最為安定的地區之一,轄區內有富饒的太湖平原的大部和寧紹平原,又注意興修水利,農業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手工業與對外貿易也獲得較大的發展。
閩國早期創立者王潮、王審知兄弟,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末任固始縣佐,壽州(今屬安徽)王緒、劉行全起義,攻佔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參加起義。王緒起義軍為秦宗權擊敗後轉而南下,經江西進入福建,攻佔漳浦(今屬福建)。王緒猜忌部將,劉行全被殺,諸將恐懼,軍行至南安(今泉州西北),王潮等發動兵變,王潮遂被推為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