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在河南鶴壁礦區發現的宋代煤礦遺跡,是一處重要的採礦史跡3。根據遺跡內出土的鶴壁集窯瓷器,推測礦井的年代屬於北宋晚期。豎井礦口直徑2.5米,深米。依煤層伸延開掘長達500餘米的巷道4條。從煤礦區的分佈看,當時已動用了先內後外、逐步撤退的「跳格式」的采煤方法。巷道通向采煤區,采煤區與礦口的距離自0—00米不等。在遺址中部有排除地下水的排水井和棄置的木製轆轤。巷道西壁和採掘區的壁面,有密佈的燈龕和燈盞,還有礦工休憩之所及其日用器皿。
河南禹縣神垕鎮梨園煤礦發現的北宋煤礦遺址,由管理區和礦井兩部分組成,面積約萬平方米。已查明井口個,其中2個豎井的深度分別為54米和米。由今煤礦巷道中可以看到古巷道的遺跡。
瓷窯遺址和瓷器這一時期制瓷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根據考古發現,窯址遍佈全國大部分地區,佔全部古窯址數量的75%。經發掘的有定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越窯、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建窯、德化窯、靈武窯等遺址。瓷器北京鋼鐵學院等《中國冶金簡史》,科學出版社978年版。
2唐雲明《河北邢台發現宋墓和冶鐵遺址》,《考古》959年第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鶴壁市古煤礦遺址調查簡報》,《考古》90年第3期。安廷瑞《河南禹縣神垕鎮北宋煤礦遺址的發現》,《考古》989年第8期。已深入社會各個階層,並且成為國內外貿易的大宗商品,因而不僅出現了制瓷手工業作坊和城鎮,各地窯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名窯在燒造技術、裝飾技法、釉色變化上,都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並為其他民窯所效仿,從而形成不同的瓷窯體系。一般可分為定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鈞窯系、龍泉青瓷系、景德鎮青白瓷系等六大窯系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遼瓷、西夏瓷等。
就佈局而言,多以大規模的窯群形式出現,採用分工協作的方式,專業化程度較高。宋代的定窯,僅澗磁村窯址範圍即達7萬平方米;陝西銅川的耀州窯號稱十里窯場;浙江的龍泉窯址在龍泉大窯地區就發現宋代窯址24處,每個窯址包括許多瓷窯。在瓷器生產的佈局上也比以前更均勻合理。其次,瓷窯設置不僅注意瓷土、燃料、水源,更注重交通運輸。特別是大作坊都建在河流或陸路交通幹線附近,窯場向交通幹道、商業集鎮靠近。一個瓷窯的產品在社會上贏得聲譽,很快便有小作坊在其附近星羅棋布地建立起來,逐漸形成藝術風格相近的窯系,甚至在地域上跨越州的範圍。
再次,為適應海外貿易的需要,沿海地區瓷業發展特別迅速。通往海外的海港城市已不僅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窯群林立的瓷器生產中心。如以廣州為中心的潮州窯、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等,以泉州為中心的德化窯、同安窯、建陽窯等。沿海地區瓷業發展已遠遠超過內陸地區,表明瓷器生產對市場的依賴性和瓷器本身的商品性已明顯增強。從海外考古發現看,當時瓷器遠銷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東海岸乃至地中海和歐洲。
從紀年資料看,中原地區的定窯白瓷和南方地區的景德鎮影青瓷明顯壟斷了當時的國內市場,以淮河為界的中原和南方始終有其獨立的市場。晉冀豫地區是定窯白瓷的產銷中心,而長江下游則是影青瓷的勢力範圍。中原產品偶有進入南方市場,而南方生產的各種瓷器則幾乎不見於中原地區。定窯白瓷、景德鎮影青瓷及越窯精品在長城以北的大量存在,反映了當時密切的宋遼關係。其他窯系產品分佈範圍相對較小,大都集中在產地附近,在紀年墓葬、塔基中出土較少。遼代墓葬中大量出土的當地產品不見於宋朝版圖內。西夏瓷器則主要分佈於今寧夏、甘肅、內蒙古和青海部分地區。
定窯是中原地區最著名的窯場。北宋時期是定窯的最盛期,不僅產量大,而且已形成自己的特點。窯址中的宋代地層內普遍發現煤渣,說明已用煤作燃料。在作坊遺跡中有攪拌瓷泥的磚砌長方形槽,有印花用模子、匣缽和大量專為覆燒用的支圈。北宋中期創造了覆燒的方法,提高了產量,是裝燒工藝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與此相應的是大量採用印花裝飾,器型趨於單一。窯址中出土的瓷器,以碗盤居多,都是白瓷,胎土細膩,釉色潤澤,白中略閃青黃或灰黃,口沿因覆燒而不掛釉,即所謂的「芒口」。流行器內壁印花、刻花和劃花,花紋圖案佈局繁複而嚴謹,層次分明,並以各種花卉圖案和各種動物形象為主。當時還為宮廷和官府燒造瓷器,遺址中發現有刻劃「官」、「尚食局」、「尚藥局」和「五王府」等款的瓷片,為宮廷燒造的瓷器上的花紋多為龍鳳圖案。另外,在窯址中還發現有少量的黑釉、醬釉和綠釉瓷片,即文獻中所稱的「黑定」、「紫定」、「綠定」。河北定縣北宋塔基中出土了百餘件定窯白瓷,其中有20件刻有「官」字款。河南鞏縣宋太宗元德李後俞永炳《宋遼金紀年墓葬和塔基出土的瓷器》,《考古》99年第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定窯遺址設想與試掘》,《考古》95年第8期。陵出土的37件定瓷中,「官」款器多達件。這些瓷器胎薄釉潤,造型優美,是定窯的上乘之作。
磁州窯是宋金時期北方著名的民窯,在今河北磁縣觀台鎮2。產品以碗盤為主,也燒造大型罐盆之類的日用器皿,印有「張家造」戳記的瓷枕就是觀台的產品。磁州窯瓷器用繪花、劃花和剔花等技法,繪製黑、褐兩彩的花卉禽魚等圖案,以明快流暢充滿生活氣息的構圖著稱。屬於磁州窯系的窯場很多,分佈於今河北、河南、山西一帶。除觀台以外,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址和湯陰鶴壁集窯址也很重要。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專燒青瓷的民窯,產品種類很多,釉色沉穩,裝飾花紋與定窯相似。
鈞窯鈞窯瓷器也屬於青瓷但其釉色卻是一種藍色的乳光釉,深的作天藍色,淺的如天青色,最淡的似月白色。在藍色釉中利用還原銅的呈色作用燒出了紅色,紅藍釉互相融合又出現了紫色。北宋鈞窯有各式花盆、盆托,以及洗、爐、尊、缽等器,有些是專為宮廷燒造的2。
北宋末年,中原戰亂,制瓷業停頓,北方的制瓷工匠南遷,促進了南方諸窯的發展。南方諸窯中最重要的是景德鎮窯和龍泉窯。
景德鎮窯在宋代燒造青白釉瓷器,以湖田窯的產品質量最高。由於採用並改進了定窯的覆燒工藝,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的產量有很大提高,器型以碗、盤、洗、盒為最多。裝飾手法早期以刻花為主,北宋晚期以後流行印花裝飾。
龍泉窯是繼越窯而起的南方燒造青瓷的窯場,分佈於今浙江南部諸縣中,而以龍泉縣為中心。經過多年對龍泉窯址大規模的發掘,對窯床結構、工場作坊的規模、燒製原料、燃料、水源、製作工藝等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窯床都是依山而建的長達數十米的「龍窯」,工作間、晾坯間和淘洗池等均在龍窯附近的開闊平地上。龍泉窯在北宋尚處於初期階段,受越窯影響較深。到南宋中期以後有較大的進步,燒成了代表龍泉特色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並成功地仿燒南宋官窯「紫口鐵足」產品。
建窯窯址在福建建陽,以燒造黑瓷著稱,產品以碗盞為主,在漆黑色的釉上有閃銀光的細條紋,狀如「兔毫」;也有閃銀光的圓點紋,狀如「油滴」。考古發掘表明,宋代建窯窯爐結構先進,有的龍窯長達百餘米,為其他窯系所罕見。
吉州窯也是南宋時期才發展起來的窯場,窯址位於江西吉安永和鎮。
它多仿其他名窯,但又有創意,如仿建窯黑瓷時,能燒出黑、黃色混合如海龜殼似的釉色,稱為玳瑁;又將民間剪紙的花樣作為紋飾移植到瓷器上,成為吉州窯的獨特風格。
廣東、福建窯廣東廣州、福建德化及晉江、廈門等地,在宋代興起了大批窯群,以生產外銷瓷為主。德化窯採用分室龍窯,更易控制窯內溫度和氣氛,燒製的產品質量更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產品專供外銷,國內出土不多。西村窯產品分粗、細兩類,一個窯場生產多達40多種產品,每種又有多2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觀台窯址發掘報告》,《文物》959年第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黃堡耀州窯》,文物出版社992年版。
2趙青雲《河南禹縣鈞台窯址的發掘》,《文物》975年第期。
福建省博物館《德化窯》,文物出版社990年版。
樣的型款和釉色,這在宋窯中是較為突出的。西村窯產品在國內很少流傳,在東南亞地區屢有出土。
官窯宋代名窯中的官窯專門生產宮廷用瓷,其產品並非商品,但官窯的工匠卻來自民窯,汝州官窯的前身可能是民窯。南宋官窯是宋室南遷後在杭州燒製仿照北宋官窯產品的窯場,窯址位於今杭州市南郊,已被全部揭露,發現龍窯兩座以及作坊遺址和大量遺物。官窯產品素面無紋,以紫胎、粉青或灰青釉、開片為特徵,有支燒和墊燒兩類產品,後者具「紫口鐵足」特徵,胎薄釉厚,是官窯產品的代表作,曾為龍泉窯所倣傚。
遼代制瓷業是在唐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窯場和產品分佈主要在今遼西、內蒙古東部和北京一帶。已發現的赤峰缸瓦窯址,出有「官」字款窯具,是比較重要的遼代窯址。其產品受北宋中原地區瓷窯的影響。如白瓷印花裝飾明顯受定窯的影響,剔刻花紋受磁州窯系同類裝飾的影響。
遼代瓷器有獨特的造型和釉色,如雞冠壺、黃釉瓷壺和造型別緻的三彩盤碟。但因窯溫較低,釉層燒結不佳,較易脫落。
西夏靈武窯位於今寧夏靈武,984—98年對窯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揭示了西夏窯址的特點以及西夏瓷器的工藝水平。三次發掘共發現窯爐4座、作坊遺址7處。出土遺物有日常生活用品、雕塑品、娛樂品、建築材料、窯具等。窯作南北向馬蹄形,窯址出土的瓷器有白釉、黑釉、褐釉、青釉四類,青釉瓷有素面和刻花兩種,其他三類均有素面、刻花、剔花和點花4種。器類以日用碗、盤為主,以剔花瓷和白瓷最為精緻。西夏瓷受到塞外七俠傳最新章節定窯和磁州窯的強烈影響,但也有自身的特點,其產品主要分佈於今甘肅、寧夏、內蒙古和青海等地。
金代制瓷業是在大定(—89)以後恢復起來的,北宋以來的定窯、磁州窯、鈞窯和耀州窯都仍在燒造。耀州窯的發現主要是金代的遺跡,發現馬蹄形的窯爐、晾坯場和工作間等手工業作坊遺跡。徐淮地區的蕭窯,風格近似定窯,是北方制瓷工匠南遷後新開闢的窯場。
金銀器這一時期金銀器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是民間金銀作坊的大發展,富庶人家日常生活用品也較為常見。器物的製作一是更加華麗、精細,一是趨於素樸、簡潔,適應了社會不同階層的需求。北宋以後,出現了可能是批量生產的、形制和紋樣雷同的作品,有些器物的形制、紋樣等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產地和店舖卻不同;出土於各地的小口銀瓶、心形銀飾、銀絲盒等十分相像,表明這時金銀製造行業的產品已有一些固定樣式,各地工匠的作品基本相同。不少器物胎體輕薄、製作簡潔、小巧玲瓏,是商品化後的必然結果。器形和紋樣多為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民間格調濃厚,還出現了金銀與漆、木、瓷器合璧的產品。
宋代金銀器主要出土於窖藏、墓葬和塔基中,特別是窖藏中常有大批發現,多是遇戰亂時作為財寶埋藏起來的。
已發現的地點多在南方地區,除江蘇等傳統的金銀器生產地區外,江西、四川、福建等以往少有金銀器出土的地區也有大量的發現。主要地點有江馬文寬《寧夏靈武窯》,紫禁城出版社988年版。
西的遂川、彭澤、波陽、樂安,江蘇的南京、江浦、吳縣、溧陽、鎮江,四川的德陽、崇慶,福建的邵武故縣,湖北的黃石、蘄春,浙江的寧波、永嘉、衢州,河北的定縣,安徽的無為、六安等。福建邵武故縣窖藏中出土的40餘件、江蘇溧陽平橋窖藏中出土的3件、浙江永嘉窖藏中出土的50餘件、江西樂安窖藏中出土的00件、四川德陽窖藏中出土的7件、湖北黃石窖藏出土的292件等,為較重要的發現。
宋代金銀器物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造型富於變化,器物出現了許多新的種類。器皿流行端莊秀美的多曲形、多瓣形、多稜形,如福建邵武故縣窖藏銀器中的蓮花杯、菊花碗、菊花盤、梅花杯、梅花盤和鎏金八角碗、雙魚盅、八角碟等,大都不見於唐代金銀器中。江蘇溧陽平橋窖藏中僅銀盞一類,器體及口沿便分為四曲、五曲、六曲、十二曲等,許多器物成套使用2。唐代的銀盤有圓形、菱花形、葵花形和少量不規則形,但入宋以後出現的八角和六角形盤,稜角分明,莊重沉穩,多角形金銀器應是唐以後新流行的器物形制。浙江寧波天封塔南宋地宮中出土的渾銀地宮殿模型和造型各異的銀牌3,是以前沒有的器形。
(2構圖別緻、題材廣泛。以寓意繁榮幸福和美好吉祥的紋樣內容最為盛行,如瑞果、魚藻、牡丹、童子戲球等。紋樣不再是圖案化的裝飾,更具寫實性,包括飛鳥、菊花、纏枝牡丹、荷蓮、團花等等,有的裝飾花紋生活情趣濃厚。當時流行的魚藻圖,主要飾於盆、盤上,因多採用浮雕、高浮雕的作法,器物盛水後,水波蕩漾,游魚追逐,生動逼真。雙獅跳躍戲球圖案等也與唐代同類題材有較大的區別。有的還帶有具體的內容,有特定的故事情節。
(3器類大眾化、日常用品增多。宋代金銀器多是成套用具,而且同類器物大量重複。山東莒南南宋窖藏出土的22件銀器中有荷葉盞0件、蓮蓬盞件。江西樂安南宋窖藏一百多件銀器中,有雙魚盤38件、匙22件、箸23雙、杯20件,可以看出這時金銀器已有批量生產,以滿足更大的日常生活需求。婦女的梳妝用具、首飾類出土很多,安徽六安宋末元初墓葬中出土的銀奩,內裝銀製的粉盒、胭脂碟、粉盂、粉缸、胭脂罐等。浙江永嘉窖藏中出土鎏金銀釵28件、鎏金銀簪件、雙箍面銀釧2件、麒麟形鎏金銀飾件、蝴蝶形鎏金銀飾3件、花形鎏金銀飾件、銀釵桿8件2。這些物品的形制和裝飾內容反映了當時市民生活情趣和社會風俗。
(4工藝製作有新成就。器物採用雙層(即帶夾層)、重瓣、高浮雕等新穎的工藝,充分顯示了當時工匠的精湛技藝。器皿做成雙層是兩宋時期比較流行的工藝,福建邵武故縣窖藏中的鎏金八角碗,江蘇溧陽平橋窖藏中的乳釘紋鎏金銀盞、雙獸耳乳釘紋鎏金銀盞等,都是有內、外壁的夾層器物。浙江衢州南宋墓出土的銀絲盒,內外兩層是在薄銀片外焊以銀絲編成的網紋3。重瓣的作法別具一格,溧陽窖藏中的各種銀盞,整體如花形,盞心有一層或王振鏞、何聖庠《邵武故縣發現一批宋代銀器》,《福建文博》982年第期。2肖夢龍、汪青青《江蘇溧陽平橋出土宋代銀器窖藏》,《文物》98年第士民《浙江寧波天封塔地宮發掘報告》,《文物》99年第期。楊後禮《江西省樂安縣發現宋代窖藏銀器》,《文物資料叢刊》第8輯,98柏東、林鞍鋼《浙江永嘉發現宋代窖藏銀器》,《文物》984年第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衢州市發現南宋窖藏》,《考古》983年第9期。多層花瓣;邵武故縣窖藏銀器的主要裝飾特徵即為重瓣作品。高浮雕是北宋以後,特別是南宋時期頗具特色的裝飾技法,溧陽窖藏中的瑞果圖鎏金銀盤、獅子戲球圖鎏金銀盤和邵武故縣窖藏中的鎏金八角杯、鎏金八角盤都是這種高浮雕裝飾技法的代表作。鏤空技術更加精緻,並與其他技法結合使用,如江蘇南京幕府山北宋墓出土的心形金飾,由兩個橢圓形的金片合成,鏤空的紋樣再施以鏨刻、掐絲,使飾物玲瓏剔透;浙江永嘉發現的葉形龍紋銀簪,在鏤空的纏枝細花上壓印一條高凸的蛟龍,龍的頸、腹、尾部又分別鏨刻一朵菊花,邊緣線刻細珠紋,精美絕倫。
(5仿古製品出現。江蘇溧陽平橋窖藏出土的一件乳釘紋鎏金銀盞,造型如同商周時期青銅器中的簋,所飾的乳釘、雷紋也類似青銅器的裝飾紋樣。江西樂安窖藏銀器中的乳釘紋凸花杯,外觀具有青銅禮器的渾厚凝重感,古色古香,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是當時社會上下崇古仿古風習的反映。
佛教用品較多。唐代一些塔基如法門寺塔地宮中也出有放置舍利的金銀棺槨、金銀器,但純屬寺院用具的不多。兩宋時期不僅塔基中出土的金銀棺槨較多,還出現了銀製的塔、佛、僧人及寺院建築模型、舍利瓶、葫蘆瓶、淨瓶等。山東長清舍利塔地宮出土的9件銀羅漢和件銀供養人,是佛教信徒所施的供養物,也是北宋時期銀器的精品。
(7流行文字刻銘。兩宋金銀器物流行文字刻銘,內容與唐代不同,紀年款識很少,而打印或鏨刻店舖、產地、工匠名字增多,顯示出當時商品經濟已十分繁榮,以文字刻銘維護商品信譽。如江西彭澤易氏八娘墓中的銀梳刻有「江州打作」銘,安徽六安南宋墓出土的銀勺、銀胭脂碟上壓印「顧玉郎」款。四川德陽孝泉鎮窖藏和福建邵武故縣窖藏出土的器物中也有類似的刻銘。浙江永嘉窖藏銀器的「京溪供鋪記」、「京溪供鋪工夫」、「馮將士工夫」等刻銘中,至少可以看出有三個店舖和九個工匠的名字。湖北黃石窖藏銀錠上刻鑄有解銀者的官職姓名、銀錠重量和鑄銀工匠的姓名,也有刻記銀錠來源和用途的。而江蘇溧陽平橋南宋窖藏出土的銀錠上的「真花銀」、「京銷銀」等字樣,則帶有宣傳產品的意味。湖北蘄春羅州城出土的窖藏金首飾中,有精雕細刻的花紋和大量的戳記或砸記,是研究宋代金飾加工業的重要資料2。此外,還有精心刻出的文學作品,福建邵武故縣窖藏中的一件鎏金八角銀碗,內底刻《踏莎行》詞一首,0行共字,外壁飾人物、建築和卷草等,融詞、書、畫為一體,極富觀賞性。江西樂安南宋窖藏中的兩塊銀牌,分別刻有宋代文學名作《黃州竹樓記》和《醉翁亭記》兩文,是罕見的文學遺物。
遼代金銀器契丹民族日常生活喜用金銀製品,死後也常以金銀製品隨葬,因此考古發現的遼代金銀物品較多,大都出土於墓葬中。主要有內蒙古赤峰遼駙馬墓、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敖漢旗李家營子兩座遼代早期墓、哲盟遼陳國公主墓,遼寧建平張家營子遼墓等3,在內蒙古巴林右旗泡子營還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簡報》,《文物》982年第3期。程欣人《湖北黃石市西塞山發現大批宋代銀錠》,《文物參考資料》955年第春縣李時珍墓文物保管所《湖北蘄春縣羅州城村發現宋代金首飾》,《考古》987年第期。3前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赤峰縣大營子遼墓發掘簡報》,《考古學報》95年第3期;馮永謙《遼寧省建平、新民的三座遼墓》,《考古》90年第2期;翁牛特旗文化館等《內蒙古解放營子遼墓發掘簡報》,《考古》979年第4期。
發現了遼代的銀器窖藏4。李家營子遼墓出土的金銀器中有一件鎏金銀盤,盤心錘揲出一猞猁狀獸;還有一件銀執壺,口部有流,壺柄和口沿相接處飾一鎏金胡人頭像,底部外緣飾一周聯珠紋,這些都具有波斯薩珊式銀壺的特徵。
遼代金銀器主要包括葬具、首飾、生活用品和服飾件幾大類。其與唐、宋金銀器最大的區別是有較多的面具、屍體網絡等葬具和馬具(包括鎏金器物)。遼代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按死者體形、性別製成的金、銀面具和裹在屍身上的銀絲網絡,是契丹族特有的葬具。而銀冠、枕、鞋等也是具有民族和地區特色的遺物。遼代器皿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原金銀器物的影響,如巴林右旗出土的柳斗形銀杯、荷葉形敞口銀杯、覆瓣仰蓮紋銀杯、海棠形鏨花銀盤和赤峰洞後村窖藏中出土的提梁魚形銀壺都與唐代銀器的形制、紋樣有相似之處2。遼代後期的金銀器物則受到北宋的影響,部分器皿的造型採用多角形做法,轉折清晰,稜角分明。
另一部分如銀雞冠壺等是北方遊牧民族有代表性的器形,巴林右旗出土的八角鏨花銀壺、八角銀碗也是獨具特色的器物。金銀器中裝飾品也很發達,遼寧朝陽遼墓出土的鎏金銀大帶,由數件方形銀片組成,每片以纏枝紋為地,飾高浮雕的童子遊樂圖,構圖生動,製作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