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刃之偵察兵的故事 第一卷雛鷹展翅 第三十四章 長途拉練(二)
    找到折返點,張鵬和班長看到大部隊離他們兩公里左右,正在休息。倆人為爭取時間,沒有走超過直線距離幾倍『之』字路線,而是在草密的地方直接滑下去。下到谷底,發現有底部有10多米寬,前一陣的山洪將裡面雜草沖得很乾淨,光禿禿的地面上佈滿拳頭大的礫石高低不平和一叢叢頑強的荊棘,走起來深一腳,淺一腳的,稍不留心,就會將腳扭傷,或被荊棘刺傷。前行的途中可以看到泉水從石縫中滲出,只是量太小了,只夠兩三人飲用。

    轉過幾個山坳,前行了大約八公里,張鵬和班長再次核對地圖,方向稍有偏離,但大致不錯,又走過一段後,一道高五米的石坡橫在谷底,兩邊的山峰陡峭,彷彿一下子掉進了死胡同。數米高的石坡,單人根本無法逾越。

    為翻越這道石坡,先頭排曾想用戰備十字鎬、小鐵掀修成石梯向上攀登,但終因上無牽引點、下無支撐點,滑不留手而對它無可奈何。先頭排只好組成塔式人梯分批向上傳遞,攀越過的人再用繩索把石坡下的人員拉上去。固定好幾條攀登繩,留下四個人接應大部隊,顧不上休息,又出發了。

    一個多小時的急行軍後,先頭排終於走出了這條深谷,讓人眼前一亮,洪水的衝擊在這裡形成一個小盆地,不斷湧出的泉水匯成一條小溪,旁邊開滿五彩的野花,猶如走進世外桃源,一群偵察兵的到來,打擾了這裡千百年的寧靜。排長李玉山看看地圖,深山裡不會有村莊,這裡地形開闊,又有水源,是個在好不過的宿營地。

    「今晚就在這宿營了!」李排長一錘定音。

    李排長指揮大家劃分好各連的宿營地,做好標示,免得大部隊到時引起混亂。張鵬找了個乾燥的地方,解下身上的裝備,把槍和班裡的戰友架在一起,鬆開綁腿,人輕鬆多了。跑到泉眼處,喝足水,洗把臉,甘甜清涼的泉水把滿身的暑氣一下褪下去了,張鵬覺得汗毛孔都透著舒服。後面大部隊的陸續到來,標誌著第一天四十公里山地行軍的結束。

    行軍隊伍中最苦最累的是先頭排和炊事班,先頭排不必說了,炊事班除了行軍是背負更加沉重的炊具外,別人到達宿營地後可以馬上休息,他們卻要立刻壘鍋搭灶,收集柴火,淘米洗菜,解決百十號人的吃飯問題。張鵬對炊事班最有『感情』,主動幫助他們揀柴火,到各班收集每個人自帶的大米(為減少炊事班的負擔,每個戰士除了個人裝備外,要背三天食用的糧食,到宿營地後,再收集到一起,統一做飯)…好像他也是個炊事兵。

    飯後,各連佈置好哨位,生起幾大堆篝火,第一天的行軍,大家並沒有感到特別疲憊,各連不斷的互相拉歌,通訊營的女兵還跳起舞來,幾個多才多藝的吹著笛子,口琴伴奏。張鵬沒這個興致,悄悄的到炊事班領了明天要吃的乾糧,把水壺灌滿開水,用臉盆舀了點熱水,回去燙腳。在家時,父親張全義就告誡過他行軍最主要的是要喝上水,燙過腳。聽著戰友們的拉歌聲,張鵬鋪好行李,合衣鑽進被窩,他必需要休息好,明早還要提前上路。他睡的很沉,連長幾次查鋪,給他拉被子,都沒有醒。

    行軍,全靠兩條腿,這既是對體力、耐力的考驗,更是對腳力的考驗。一連三天的山地行軍。兵貴神速,走,既要走得動,又要走得快,更要走得通。為達到「動、快、通」的要求,指揮部根據兵種自身的特點,行軍路線有意選擇安排濕地、沙石路、山溝、陡坡等多種地形和道路,不斷穿插的急行軍開始讓人疲憊不堪,俗話說『人行十里無輕載』,長途行軍,一個空水壺都會在你的肩膀上留下深深的勒痕,何況還要背負二三十公斤的裝備。張鵬的已經肩膀紅腫破皮,汗水一痧,鑽心的疼,好在腳還沒有起泡。

    穿過『解放鞋』的人都知道,它雖然輕便耐磨,但是鞋底薄走山路硌腳,拉練由於負荷重,路難行,汗水不易揮發,腳板很容易打泡。拉練的第二天,不少戰士的腳上都起了大小不等的泡。戰士們用針將泡穿透,然後用頭髮繫在穿透的泡上,讓泡內的積液流出,泡就會慢慢地消下去,那兩天,一到宿營地,男兵就找女兵要頭髮,穿水泡。

    張鵬看一群男兵一瘸一拐的圍住女兵要頭髮,心想這麼下去,女兵們會不會變成尼姑。但這個辦法,對行軍一日、多日休息的打泡者來說,不失是一個好辦法,但對連續行軍的打泡者來說,卻不起多大作用。連續行軍,使不少人的腳掌上大泡套小泡,新泡套舊泡,甚至泡連泡,成了血腳板,每走一步,都會疼得鑽心。幹部們見狀會勸他們進收容隊,但沒一個戰士願意被收容。戰士們心中有一個共同信念:平時多吃苦,戰時少流血;平時怕吃苦,戰時是逃兵。誰如果被收容,便會感到莫大恥辱,人前抬不起頭。因此,大家都暗暗下定決心,腳走不成了,就是爬也要爬到目的地。

    走到大山的外緣,途中漸漸有了人煙,先頭排又多了項任務--號房子,一般在村莊宿營會選大一些的村子,那樣房子多,地方大,好安排,有學校的村子是首選,單獨住在學校裡不擾民。農民是最樸實的,誰家都會把最好的屋子騰出來讓子弟兵住,生產隊主動幫助收集柴草,派人做飯,燒開水,部隊進村前也會整理軍容,打起精神,唱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是一個兵》,排著整齊的隊伍進村,離開時,按照傳統替房東挑滿水,掃淨院子。村裡的大娘大嬸,看張鵬這麼小的孩子滿頭大汗的跑來跑去,都會心疼的塞給個雞蛋,領回家喝點水休息一會。小孩子見他與自己同齡已經是解放軍,都很羨慕,張鵬這個『偽軍』也感到很自豪。

    進入平原,部隊在離目的地還有200公里的一個大型軍工廠,才進行了休整,補充給養。那是個萬人大廠,職工俱樂部的一角就可以安排他們這五百多人宿營,廠子對他們開放了澡堂,這是戰士們半年來第一次洗熱水澡。職工食堂免費讓他們就餐,晚上專門給他們放了場電影,這裡的幹部職工很多人都有當過兵的經歷,使大家有了共同語言,也知道戰士們最需要什麼。

    第二天,廠裡組織一批女民兵給他們拆洗被褥,縫補衣服,晚上開了聯歡會。部隊為廠裡的民兵舉行軍事表演,聯合進行了一次軍民戰備演練。三天的休整,細心的照顧,使戰士們恢復了體力。

    最後一段路是國道,用不著先頭排偵察探路,他們已經走了一天一夜,只短暫的休息了三次,吃飯都是在行進中完成的,張鵬覺得腿已不受大腦的控制了,只是機械的邁步前行,自己的槍在排著肩上,背包在班長身上,大腿彷彿抽乾了身上最後一絲氣力。『行百里半九十』張鵬深刻的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戰士們的體力都到了極限,行軍早已不是拼體力,而是靠堅強的意志在支撐,靠一個戰士『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英勇無畏的革命主義精神。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鬥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在呼嘯軍號響!

    聽!革命歌聲多嘹亮!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

    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後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張鵬用乾啞的嗓音和戰友們一同吼著,雄壯的軍歌伴隨他衝進軍營。當張鵬在留守戰友的攙扶下回到宿舍,他引以為傲的『鐵腳』已和襪子緊緊的結合在一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