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布政中樞(中)
永祿十年初,信長遷到岐阜,將津島劃入清州奉行治下,將熱田劃入岐阜奉行治下,設置了清洲、岐阜兩大城町奉行。為了方便計量和管理,他特別頒布了一項法令,規定領內所有的稅錢、役錢,都必須以金銀或者永樂錢交納,不再接受各地私鑄的錏錢。這個政策實行了三年多,確實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也促進了城下町的發展和撰錢屋的興隆。
可是,一些問題也漸漸的出現了。例如說,由於法令的引導,各領主、寺社和普通的町眾、領民都偏好於使用和儲備永樂錢,錏錢遭到了一致的排斥,這樣一來,立刻造成了供應短缺,永樂錢嚴重不足,對領內的經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有好幾位奉行都建議主公廢除這項法令,但是主公一直不同意。」談到這個問題,丹羽長秀顯得十分擔憂。
我點了點頭。這個問題山內一豐也曾經提到過,但是後來被我解決了。現在丹羽長秀向我提出來,應該有進一步的意思吧?
果然,丹羽長秀前傾著身子,關切的向我問道:「據我所知,三重町一直沒有這種困擾,似乎還有不少人專程去三重町兌換永樂錢……這是什麼緣故呢?」
我笑了笑:「其實,永樂錢短缺是有的,但是後來我採用兩種方法,大致解決了這種麻煩。第一是從四國調集永樂錢,在那裡錏錢反而好用一些;第二是通過撰錢屋發行了一分判金,用來代替永樂錢使用……」
「一分判金?那是什麼?」丹羽長秀追問。
「就是以一分金製作的金幣,」我解釋道,「我們不是有一兩金兌換一千枚永樂錢的比例嗎?所以我製作了一分判,可以代替兩百五十枚永樂錢,並且隨時可以在撰錢屋自由兌換。這樣的話,大家都寧願使用更方便的一分判金,永樂錢的需求量就大為下降了。」
「這倒是個好方法,」丹羽長秀沉吟著,很快就找出了其中可能的缺漏,「只不過,會有人用低成色金偽造一分判吧?」
「沒那麼容易偽造的,」我微笑了起來,「我的一分判,是以專門的模具製作的,大小和重量非常標準……而且,使用的時候,如果買方或賣方有疑義,可以去撰錢屋進行核對。」
說著,我從袖囊裡摸出一枚一分判金,交給丹羽長秀查看。
這枚一分判是通過銅製一分判模具,由雕金師一次性鍛打而成,大小和標準的永樂錢相當,厚度大約是一半,邊緣有齒輪,正面是我的五三桐副紋鑄印,背面是我本人的漢姓拼音「jiang」字草書花押(現在這個時代,絕對僅此一家,沒人認識和仿造)。
做成了這個樣子,我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偽造的問題。永樂錢的標準重量是3.8克,一般在3.之間,密度大約是8.樣子,而金的密度是19.3,一分金的重量是4.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偽造一分判,只要能夠做到永樂錢那麼大,厚度達到永樂錢的一半,重量也差不多,那麼密度肯定就能達到19以上,差不多就是純金的了,是否偽造已經沒有多大干係。即使份量少那麼一點點,也可以算在誤差之內,考慮到偽造的高難度、高風險和高工作量,我也認了,放量按照四枚小分判等於一兩金或一貫永樂錢的比例提供兌換業務。
什麼,你說這個時代還有密度和黃金差不多的東西?那麼好吧,只要現在有人能提煉鉑、鎢、鋨、或者某些放射性金屬,我更願意認栽……
丹羽長秀摩挲著那枚一分判,顯得十分喜愛:「這麼精緻的判金,製作會不會很麻煩?」
「還好。主要是製作底部有五三桐紋、邊緣有齒輪的銅模有點費事。但是銅模製作好了,只需把重一分的小金塊放入,然後以銅錘錘平,就是現成的一分判,非常方便快捷。」我回答說。
「果然不愧是宣景殿下啊」丹羽長秀讚歎著,把一分判還給我,「確實是個好辦法……你我馬上向主公建言,在全部領地施行如何?」
「樂意之至,」我把一分判遞給丹羽長秀,「既然長秀殿下喜歡,這枚錢就請笑納吧」
……,……
沒過不久,我們就收到了信長的回復。在回復中,信長同意了我們的建議,要求我們對金、銀都進行類似的標準化,並且製造一分的分判金、一兩的小判金和十兩的大判金,以方便交易之用。
他的這道命令,讓我忍不住怔了一下。看來,大名鼎鼎的天正大判,要提前在日本問世了。
其實,所謂的大判,在日本早就出現過,是由兩替商製作的大塊黃金。一塊大判金,按照約定的叫法稱為金一枚,重達十兩,用作商家之間的交易和結算,也作借貸、贈答、進貢或賞賜之用。這種大判金,第一次由官方大規模製作,是在天正年間,分別有菱式和長式兩種式樣,發行總數高達九萬五千枚。
長方形的一兩小判金,出現的時間要遲一些,但是作為最常用的交易貨幣,發行量比大判金要高得多。慶長六年第一次發行,數目就高達一千四百七十二萬多枚,到了元祿六年九月,又一次性發行了一千四百萬枚左右。
當然,由於我的創舉,小判的式樣要改變了。一枚小判等於四枚一分判,依然可以做成永樂錢的式樣,只不過厚度要變成永樂錢的兩倍。
經過我和丹羽長秀的商量,新的小判、分判和我的三重一分判採取同樣的制式,使用五三桐紋和鋸齒邊緣。反正,信長也從足利義昭那獲賜了五三桐副紋的。但是,花押就不能用我的了,所有製作好的小判和分判,都要送到岐阜由信長畫上花押後發行。
信長大概要勞累一番了吧我不由得這樣陰險的揣度著。
當初我發行一分判時,小說~就∼來oo}}。每天抽出半個時辰專門畫花押,大約可以畫完兩千枚,為了完成五萬枚的任務,我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如今信長要發行的第一批分判、小判總數就高達十萬,按照我的進度,他需要畫上近兩個月,而且以後很顯然還有更多……
可是我失算了。第一批十萬枚分判送到岐阜後,信長只畫了大約一千枚,其餘的都原封不動的送了回來,交給我和丹羽長秀畫押——他倒是大方,毫不在意這種留名的機會,只是辛苦了我和丹羽長秀兩人。
不僅如此,他還提起了大判金和銀貨的製作,命令我們盡快解決。
這兩個問題十分麻煩,特別是銀貨的問題。銀和金不一樣,沒有那麼優良的延展性,無法通過模具鍛打來處理。而且,銀的密度不如金那樣高得離譜,和很便宜的鉛差不多,相對而言非常容易偽造。我和丹羽長秀商量了許久,決定先擱置銀貨的事,全力解決大判金的製作問題。
可是,重達十兩的大判金,同樣不能像分判、小判那樣用模具鍛制,只能再想別的鑄造方式。丹羽長秀命令手下的奉行們試驗了幾番,鑄造的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不是速度太慢,就是質量不行,總是兼顧不了。無奈之下,我們決定還是按照以前的慣例,把這件事交給專門的兩替商。
所謂的兩替商,就是從事金銀兌換業務的商人,職能和後世的銀行有些類似。他們主要業務有三類,一是貴金屬化整為零的分割與化零為整的熔鑄,二是貴金屬的加工和製作,稱為雕金師或銀細工師,三是發行稱為「手形」的票據,中介兩地之間、或者大客戶之間的大宗金銀交割。
一般來說,很少有兩替商能夠同時開展所有的業務,大部分兩替商只會選擇金、銀兩種之一作為主營方向。當然,也有兩替商專門從事金銀之間的相互兌換業務,類似於後世的外匯交易。
我們選定的人,是京都後籐屋敷的後籐光乘、元乘、佑德三兄弟。這一家是雕金師世家,在他們的曾祖父後籐佑乘時,就已經是京都卓有聲望的兩替商戶,近百年來一直擔任足利將軍家的御用達雕金師。信長上洛後,也曾多次委託他家製作進獻、賞賜用的大判金或精美的刀劍裝身具,對他們的手藝和操守讚賞有加。
按照歷史,後來的天正大判金就是他家負責製作的。等到關原之戰結束,這一家就出仕了德川家康,主持大判鑄造事務,人稱「大判座後籐家」,並且一直延續到明治時代。
因此,所有的大判金,無論是天正大判,還是後來的慶長大判、元祿大判、享保大判等,背面都有後籐家家主墨書的「拾兩後籐」花押。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天正菱大判金,現代只有數枚存世,價值不可估量,全部珍藏在各大造幣博物館中。
經過一番商談,現任後籐家家主後籐四郎兵衛光乘答應了我們的要求,正式出仕織田家,並且擔任織田家的大判奉行,接受織田家勘定總奉行丹羽長秀、以及我這個城町總奉行的共同支配。
兩天之後,第一枚正式的大判金製作完成,送到了本能寺。這是一枚橢圓形的金幣,正面是織田家的木瓜紋和五三桐副紋,上下左右的四周各壓制著一方丸樺桐極印。金幣的背面,果然就是墨書的「拾兩後籐」花押,左上角則寫著今年的年號「元龜三年」,右下角還有一行編號「ままま」。
「大判金定額十兩,合四十四兩,另外按照慣例多加了兩分,以備磨損減耗,」後籐光乘詳細的和我們解釋著,「在四周壓制丸樺桐極印,是為了防備有人切取……」
「這個是大判的編號嗎?」丹羽長秀指著右下角的漢文數字問道。
「是,」後籐光乘欠了欠身,「聽說兩位要製作一千枚,所以就從ままま到九九九按順序編號……」
「再加兩個ま吧」我吩咐說。
「啊?」後籐光乘吃了一驚,「要鑄造那麼多?」
「當然了,」我笑了笑,「主公的志向和氣概,豈會只有區區一萬貫麼?所以,請後籐屋敷也務必有所覺悟。」
「我後籐家一定盡力」後籐光乘深躬一禮,眼中顯露出激動的神情。
能夠發行價值幾十萬貫的金貨,並且在世間流通,對於任何兩替商家族都是極大的榮耀,注定會名傳後世。
解決了大判金的問題,我們再次把注意力轉回銀貨,終於也取得了一些進展。
這次出主意的是丹羽長秀,他從大判金的事情中受到了啟發,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有力的兩替商。可是,銀和金相比,無論是鑒定還是鑄造都要費事得多,從事銀業的兩替商中,沒有哪家能夠掙下後籐家那樣的盛名。丹羽長秀在京都和界町走了兩遭,乾脆把所有頗具名氣的銀吹屋經營者都召集起來,設立了擁有二十名役人的「常是座」,專門負責銀貨的鑒定、鑄造和發行事宜。
他們組成的這個機構,就稱為常是役所或銀座役所了,也可以簡稱為銀座。(知道日本大名鼎鼎的東京銀座是怎麼來的了吧?前身就是江戶銀座所在的新兩替町;再前身是德川家康隱居地設立的駿府銀座,位於現在的靜岡市葵區兩替町,慶長十七年遷往江戶。)
我負責小判和分判的業務,基本已經算是掌握了金座,因此銀座的事情就主要由丹羽長秀負責。
根據奉行人的建議,丹羽長秀把銀貨分為了兩類。一類是礦山提煉出來的銀塊,稱為灰吹銀,純度一般在95%以上,屬於稱量貨幣,使用時直接根據其質量來確定價值。還有一類是極印銀,大的稱為丁銀,小的稱為豆板銀,屬於領國貨幣,價值就是銀兩表面標定的面值。這類銀兩的四周邊上鈴有稱為「極印」的印鑒,防止有人切取,正如大判金一樣。
極印銀由領主發行,最早出現在室町時代中期。為了更多的聚斂財富,後來的江戶幕府在鑄造這類極印銀時,常常混入一些雜質,厚道一點的慶長豆板銀,純度達到80%,不厚道的安政豆板銀,純度只有13%。
比較來說,丹羽長秀算是非常厚道的人了,他首批製作的二十枚丁銀,純度高達90%,和古丁銀類似。這個品位已經接近灰吹銀的水準,可以直接作為稱量貨幣看待,通行全日本都沒有問題。
我們把這些新制的丁銀和後籐屋敷的大判金一起送往岐阜,交由信長過目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