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佐之夢 作品相關 小說的資料——飲食篇
    吃是人類最重要的活動,只有餵飽了嘴,才能去思考。從中國到日本,多少強大的權力,都因為無法填滿飢餓的嘴巴被推翻。權力首先要建立在嘴巴上,然後才能建立在腦袋上,只有控制住嘴巴,才能更好的控制住腦袋。戰國時代是個物質極大不豐富的時代,原本物產就不豐富的日本,在這個時代糧食產量更是創造新低。在這個時代,人們究竟在吃些什麼呢?

    窮人與有錢人的食譜

    我們現在來列兩道菜譜:

    一、小米飯、煮蘿蔔兩塊

    二、大米飯、兩指寬小魚一條、醃蘿蔔一小碟、白水煮野菜一盅、醬湯一小碗

    有人可以猜出來這兩個食譜有什麼關係嗎?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兩道寒酸的食譜沒有太大區別,感覺上應該是一個人某日的早餐和晚飯的食譜。

    實際上,第一個菜譜是戰國時期窮人家的早飯和午飯,第二個菜譜則是戰國時期富人的早飯和晚飯。看起來,這兩道菜譜一樣寒酸,可戰國時代的人們的的確確就是吃著這樣的東西一天天的活下來。吃小米飯的農民,做夢都想像貴族們那樣吃上大米飯。

    戰國時代的所有生活都圍繞著戰爭,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打仗,打仗又是為了吃的更好。日本是個水稻生產國,幾乎全國的農田都在種植水稻,可大米對一般種植大米的百姓來講,卻是奢侈品。

    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裡,山上的山賊垂涎山下村子裡的那點大米,便要在秋收的時候下山搶米。農民們為了保衛他們的大米,便拿出全村僅有的一點大米去城鎮裡招募窮武士來保衛村子,他們能拿的出的招聘唯一條件就是頓頓吃大米飯管夠。

    雖然不知道那些沒出息山賊為什麼不換個富裕點的地方去搶,偏偏死盯著這個窮到除了點大米什麼都沒有的村子,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這個時代大米實在是個稀罕物。後來,村裡的農民也真靠著這頓頓有大米飯吃的條件招募來了七名水準參差不齊的武士,雖然這七名武士說是為了保一方平安所以不計報酬,但能吃上大米飯對他們多少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畢竟在那個時代男人總是餓著肚子的,能吃飽實在是件不可多得的美事。

    後來,武士們發現村民們將大米都給了他們吃,自己吃的卻是小米飯和野菜,於是便將自己份額裡的大米飯全給了村裡的老幼婦孺吃。

    說道戰國時代日本大米的精貴,有個武田與今川兩家合力攻打北條家的松山城的故事特別有代表性。

    武田和今川兩家合力攻打北條家位於武藏國的松山城,兩軍苦戰多日,北條軍水源被切斷,眼看就要落城。滿以為松山城指日可下的聯合軍,發現松山城的守城官兵居然在城頭最顯眼的地方用水洗馬,本來飲水都應該成問題的松山城守軍,居然還有富裕的水去洗馬,這令攻方非常沮喪。最後,雙方和談成功,松山城被今川家和平接受。後來當勝利方問起洗馬的事才知道,其實當時城裡確實已經沒有水了,士兵在城頭用來洗馬的是大米。他們將用盆裝著的大米從馬身上倒下去,遠遠看起來就和用水在沖洗一樣。當時的士兵大都是普通農民,他們在生活裡很少接觸大米,所以遠遠看去,就算覺得可疑也不會懷疑偽裝成水的物質竟是大米。

    當時的時代日本糧食產量之少,甚至不足以供應全國人吃飽,一般百姓要保證不餓死,除了撈海產,就算豐年也要上山挖野菜。加上那時候也不講究什麼進出口糧食,各國都是自己吃飽了算,多出來的糧食就算爛在倉裡,喂老鼠餵豬也不會想這出口給外國人換點外匯什麼的。

    話頭說回來,就是因為大米產量很低,所以這白花花的大米就成了各地領主們特別指定的主要戰略物資。農民在地裡勞苦一年種水稻基本上就是在完成一項任務,收下來的大米往往全都要作為年貢送進領主的城堡,自己只能吃小米飯啃蘿蔔吃野菜,有的農民甚至一輩子都沒嘗過自己種的大米啥味道。

    後來日本侵略中國佔了東三省,不許一般東北老百姓吃大米飯,吃了就是經濟犯。考慮到當時關東軍上上下下大都是日本農民出身,估計當年領主們收走大米不許他們祖先吃的記憶還停留在他們的骨子裡,如今自己好不容易混上了能吃大米的身份,便反過來小人得志,特別仇視農民吃大米

    正如玉米和土豆的傳入使中國人口增長,使日本人勉強能吃飽肚子的東西,是蘿蔔。

    蘿蔔剛被引進到日本時只有指頭粗細,經過日本農民的辛勤培育,蘿蔔終於變成胳膊粗細。蘿蔔營養豐富又易於生長,很快就成了農民的主要食物,即便貴族也對蘿蔔青睞有加,使之上了貴族的餐桌,而且幾乎到了無蘿蔔不成宴的地步。

    即便是有錢人吃大米,窮人吃小米蘿蔔,山國日本糧食依舊不大夠吃。於是在上古的時候,日本人就形成了一天只吃早飯和午飯兩頓飯的習慣,早上到下午要幹活,所以一定要吃飯保持體力,晚上是休息時間,加上那時候人們沒多少娛樂,只要早早睡覺肚子就不餓了,如此便能省下一頓飯的糧食。這樣的習慣不光農民在遵守,上至天皇下至武士,幾乎成了全國不成文的規矩,全國上下都在執行不吃晚飯的習慣。只不過,貴族們夜生活比較豐富,所以他們實在餓的不行,還能找點點心吃吃。

    有些條件的日本人吃飯時都是堅持分餐制,每人面前一張小桌,上面擺著三菜一湯一碗飯,就算開宴會也是這樣各吃各的。這些有錢人和窮人食譜最大的區別,就是可以吃到一點點葷菜。不過,因為不能吃肉,所以有錢人只能在魚和貝類上做做文章,這已經是他們能吃到的最奢侈的食品。可奇怪的是,作為島國的日本,無論貴族還是武士,都不會放開了任意吃海鮮,他們正餐的葷菜一般只會有一條小到只夠吃幾口的魚,或者幾片醃漬的貝類。魚和貝類基本上不會同時出現,一餐的葷菜只能出現一種。有錢人始終維持著一葷兩素一碗湯的飲食規格,即便是幾百年後統一天下的德川幕府將軍,一頓飯也只會吃一道葷菜。

    之所以維持三菜一湯標準,據說是因為早期日本貴族忌諱四與死諧音,所以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搞四菜一湯標準餐。

    當然,有錢人偶然也會吃點別的東西換換口味。歷史劇《武田信玄》裡,北條家統帥北條氏康就曾經在海邊享受著海風,吃大鍋燉煮的蝦貝等海鮮亂燉。

    即便是領主,這樣的美味也不是想吃就吃。一般他們在正餐意外想和點小酒什麼的,能下酒的小菜不外乎就是指頭細的小鹹魚,或者兩塊醃蘿蔔。戰國時代的日本人忠實執行著禪宗「不妄食」的教規,正餐之外很少吃東西,當然也是沒條件吃。即便再有錢,正餐時吃的魚也只是夠一餐吃的,真正的高級魚和大魚,只有在婚禮和過年之類的慶典活動時才吃的到。

    後來開開創江戶時代的德川家康,即使在統一戰國亂世後吃的也還是很節儉,連魚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醃蘿蔔就米飯。有此他在家裡遛彎,看到幾個侍女在抱怨,便過去看究竟。

    侍女們說:「現在的伙食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小菜只有醃蘿蔔。」

    素以待人溫和著稱的德川家康微笑著說:「好吧,既然你們不愛吃,那就不要吃了。」

    從此以後,侍女們作為小菜的醃蘿蔔就被撤銷了,侍女們只能幹吃白米飯。

    這個故事在表現家康小氣的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貴為一國之主者的食譜——米飯和醃蘿蔔,淒涼之感油然而生。

    戰國時代的是日本空前的大混亂時期,糧食產量跌到谷底,武士也經常吃不飽肚子,不少城主也時常要自己下地種糧食,他們的老婆還會帶著一些人上山去挖野菜。

    城主活的都那麼慘,農民生活就更苦了。在日本,六公四民的稅收規格,也就是產出糧食60%歸政丄府,40%歸自己已經成了常態,這還沒算地主的那一份地租。有時候,狠心的領主會把稅額訂到七公三民,甚至八公二民。島原農民起義的起因,就是領主在只生產八萬石糧食的土地上收取十萬石的地租。

    口糧根本不夠吃的,為了填飽肚子,農民揀貝殼撈魚挖野菜,只要是能吃的東西他們都會找來吃——這還不是在荒年的時候。閉塞的日本窮人並不知道海對岸的中國有一種名為「觀音土」的好東西,那東西吃下去肚子就能脹的一天不用吃東西,雖然偶然脹會死人。

    飢餓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從武士到農民,想吃飽肚子都不是件容易事,就更不要想吃的好了。如果能頓頓能吃到本篇開頭列的兩道食譜,恐怕有錢人和窮人都能樂開了花。

    打仗的人吃什麼

    戰國時代的日本,雖然沒規定農民不許吃大米飯,可因為大米產量少,於是產出一點也被領主收走,農民基本上是沒機會吃到的。正是因為吃大米飯幾乎成了特權階層的專利,所以就有了領主為了招兵,派人扛著大米去募兵的事,當兵沒別的優待條件,就是能頓頓吃上大米飯,順便還能順便在敵人的領地裡搶搶劫什麼的來貼補家用。

    後者是要活著從戰場回來才有價值,但前者對於等閒吃不飽肚子的農民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於是便有了許多農民為了嘗嘗自己種的大米是什麼滋味,自願到前線去拚命。後來的江戶時代有句流傳至今的諺語叫「捨命吃河豚」,戰國時代去吃糧當兵的農民卻是「捨命吃大米」了。

    誰說只有鳥才為食亡?有時候人比動物更會為了兩口吃的干捨棄性命的事,還是前仆後繼的。

    大米作為戰略物資,最重要的用處就是行軍打仗時作為軍糧食用。

    作為山國的日本交通很是不發達,所以要是和中國軍隊那樣行軍打仗還要帶著一大堆的鍋碗瓢盆就實在是太麻煩了。山地行軍,為了保證機動性,最好就是能不帶的東西都不要帶,所以飯團就成了戰國時代軍糧的主要形式。

    飯團最大的優點的是便於攜帶,食用的時候也方便,用不著什麼容器和筷子,拿著就能吃,而且還不容易餿掉。製作飯團也很簡單,就是將大米用手團成團,在手心裡反覆壓實了就可以。為了使沒有味道的飯團吃起來更好吃,有時候裡面還要放上一小粒梅子,更高級的外面則要用切成小塊的海苔包起來。

    製作飯團的工作多數時候要在戰爭之前就進行,作為隨身乾糧的飯團一般是由士兵或者武士家中的女人來製作。做好後用長條的乾糧布包裹起來,按照一個飯團管一頓飯,兩個飯團管一天的標準再用繩子在乾糧包外面打上結,最後斜繫在士兵或者武士肩上,這樣的攜帶乾糧一般最多只帶不超過十天的量。需要食用時,只要拉開繩結,就可取出夠一頓飯量的飯團,這倒真是個方便的設計。這種攜帶兵糧的布袋名為「腰便」。

    除了個人攜帶的乾糧,領主也要製作大量的飯團作為公糧,這項工作經常是領主夫人帶著城裡的婢女還有武士家的女人們集體義務勞動去做。實際上,戰國時代的領主夫人並不是件輕鬆的差事,她不但要照顧丈夫生活,還經常要帶領婢女和武士家的女人們上山挖野菜、捆紮箭桿甚至給砍下來的敵人的人頭清洗化妝,不但辛苦和膽大,還要具有相當的組織能力。可是,作為領主的小妾倒好像很少有參與進這些義務勞動的情況,這大概就是因為黃臉婆具有天生的家庭責任感,而狐狸精一般只是保持著得過且過的露水夫妻心態吧。

    這些作為公糧的飯團在做好後,要用乾淨的草蓆捲起來,用人力拉的大車運送,隨時分發給士兵食用。除了製作好的食物,作為軍糧還要準備許多的生米,以備在戰爭延長時食用。

    在大將下令休息後,士兵們就會找塊乾淨的草坪席地而坐,生起火堆,燒上一些熱水,取出一頓飯的份飯在火上烤熱食用。有些人喜歡將飯團放在火裡烤的焦香,這樣吃起來也是別有風味,後來這種烤飯團還成了日本料理中一種重要的主食形式保留至今。

    酸酸的梅子汁滲進米飯中,使飯團吃起來更有滋味,本身就帶有海鹽鹹味的海苔也使吃飯團的人可以把它當小菜吃。另外,包在飯團外的海苔也起到了包裝紙的作用,使食用者無需直接接觸到黏黏的米飯,把手弄髒,這點很能體現日本人在細節方面的用心。

    梅子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且能殺死逐漸變質的飯團裡的大腸桿菌和葡萄鏈球菌,戰國時代的日本人未必知道這點,不過後來的科學證明,梅子放在飯團裡著實是益處多多。海苔具有多種營養,又便於曬乾食用,將它作為包裝紙和便攜式小菜,也著實是很高明的設計。

    日本人飯量很小,平時吃飯也只吃到八成飽,一天又只吃兩頓飯,兩個飯團足夠一名士兵保證一天的體力加上那時作戰的範圍也不大,多數時候只是在方圓幾公里內,最遠也不過百十公里,關西霸主毛利元就和土豪武田家作戰時,兩家主城只有不到兩公里,實際會花在路程上的時間實在不是很長,所以那些小規模戰爭經常會在士兵攜帶的飯團吃完的時候也就結束了。

    豐臣秀吉一生中的兩次大規模行軍作戰,第一次是剿滅明智光秀的西國大回轉,一次是消滅柴田勝家的賤岳大行軍,兩次作戰他為了輕裝前進都沒攜帶多少軍糧。當時秀吉拿出十倍米價的金銀作為代價,命令路邊的百姓商家各自開倉,將家裡的大米全都拿出來煮飯,以在內側淋了鹽水的草袋包裹,用牛馬馱著隨軍前進。一路小跑的軍隊如果餓了,就伸手進米袋裡抄一把鹽水浸透的大米飯就著手吃掉。淋鹽水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米飯不餿掉,滲透鹽水的熱騰騰的米飯在餓極了的士兵吃起來居然格外好吃。只是在那個還沒有闌尾割除手術的時代,不知道有多少士兵在邊跑邊吃飯的過程中得了急性闌尾炎掛掉。

    當然,飯團只是為方便攜帶製作的權宜食物,畢竟沒有新煮出來的食物好吃。

    一些對食物挑剔的武士不甘心和士兵們同樣去吃乾巴巴的飯團,他們像上班族那樣吃起了便當盒飯。這些盒飯有飯有菜,而且還是熱乎乎現煮出來的,放在精美的漆器飯盒裡,自然比起飯團要好吃的多。

    流傳至今最有名的戰國時代關於便當的故事,莫過於關原之戰時「宰相的空便當」的故事。

    當時隸屬於西軍的吉川廣家當時的官位俗稱為宰相,暗通東軍的他為了阻擋本家毛利軍團下山參加作戰,就傳令說:「我軍正在吃便當,所以無法放貴軍通過。」這頓便當吉川軍足足吃了一天,毛利軍在後面急的跳腳,到最後都沒能趕上作戰。後來這個事件就被稱為「宰相的空便當」,用來形容臨時不決,猶猶豫豫的人。

    自然,在當時「便當」這個詞還非專指盒飯,「領便當」在當時更不是不吉利的詞。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是戰國雙雄武田家和上杉家的一次沒有結果的大決戰。雙方出動兵力總數超過三萬,在一場大戰動輒幾百人的戰國時代,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戰略大決戰了。

    在此次作戰中,武田軍採用啄木鳥戰術,將軍隊分為兩隊,一大部偷襲妻女山的上杉軍本陣,八千軍隊在八幡原佈陣準備給上杉來個包餃子。結果,看穿武田信玄計謀的上杉謙信提前下山攻打只有八千人的武田本陣,幾乎要了武田信玄的腦袋。虧得這八千人拼了老命扛到援軍出現,這才轉敗為勝。

    作戰的時間是早上七點半打到下午,中間雙方都沒有時間吃午飯。兵力占軍隊劣勢的八千武田軍一直沒有被佔絕對優勢的上杉軍擊潰。分析其原因,除了平時的訓練和武田信玄的統帥有方,還有一點不大為人注意的就是,雖然都是百戰之師,武田軍在體力上沒準要優於上杉軍,所以即使沒吃午飯也還能堅持。

    這秘密就在於,武田信玄平時在部隊裡大力推廣食用易於消化的刀削面,常年吃麵食。

    其實當時的日本還沒有真正意義的麵條,那東西要到明代大儒朱舜水在大明亡國東渡後帶到日本來。當時所吃的,其實是據說從唐代傳來日本的刀削面,時稱餺飥面,也有說是烏冬面的。這東西也很方便,作戰休息時,戰士們只要抽出刀來,把麵團一塊塊削到鍋裡煮熟了,拌著鹹菜就能吃。

    說起鹹菜,據說也是武田信玄大力推廣的。當時主要的鹹菜品種有蘿蔔和野菜醃製的。鹹菜很鹹,切一小塊就能下飯,且攜帶方便、不易變質,還可以保證士兵能夠攝取到維生素,實在是行軍打仗殺人掠地必備。

    長期吃刀削面加上鹹菜,使武田軍的體力要大大優於只吃米飯的上杉軍,這樣一天作戰下來,餓著肚子的上杉軍體力早就不支,估計還有因為低血糖暈倒減員的。人數上不佔優勢的武田軍卻可以憑著早上吃的那碗麵堅持下來。

    好吧,其實這只是說個笑話,不過武田信玄在軍隊裡大大推廣刀削面和鹹菜,也許真的是這個目的也說不定。現在武田信玄老巢的山梨縣,刀削面到現在還是本地名吃,有的大飯館門口還會立塊牌子,寫著「這就是武田信玄力量的緣起啊!」

    其實,上杉軍也有自己的特色攜帶軍糧,被稱為「日之丸便當」。

    製作這種日之丸便當很簡單,用一種可以裝二合五勺(約三百五十公克)名為「面桶」的容器,裝上白米飯中間插上一顆小小的梅子,再整個放進「腰便」裡,就是一客便當。雖然那時候還不管這種軍糧叫做便當,但這大概就是最早的便當的由來了。

    此外,武田軍還以味噌作為軍糧的配菜。武田軍食用的是以大豆、曲、鹽、大豆煮湯發酵做成的「野戰味噌」,又稱「白味噌」。「野戰味噌」據說不但配飯好吃,而且還能解除疲勞和治療胃病。武田的軍的「野戰味噌」吃了尤其生力氣,這大約也是武田軍在體力上勝過上杉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位將味噌作為軍糧使用的人是伊達政宗,他所使用的是「仙台味噌」,這種味噌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保鮮期長。後來侵略朝鮮時,幾乎所有武將所帶的味噌都壞掉了,只有伊達軍的「仙台味噌」味道還很新鮮。「仙台味噌」在江戶時代成為了伊達家的傳統軍用味噌,每年要從仙台藩用船運到江戶。但是,駐在江戶的仙台藩藩士有三千人之多,運輸實在是費時費力,後來大家一商量,乾脆江戶就地取材,於大井的別府裡自己做「仙台味噌」。伊達的府邸裡成天泛出味噌的味道,於是江戶人便稱在江戶的伊達府邸為「味噌宅邸」。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