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娃和廖太沖兩人被杜鄖派出的小太監叫到李鴻基跟前時,累得滿頭大汗,全身上下一身灰塵,李鴻基看得直皺眉,喝道:「快去整理一下,等下隨朕出去走走。」
兩人連忙應了一聲:緊下去。
看著李娃和廖太衝下去的背影,李鴻基自言自語的道:「看來宮中人手確實緊張。」
杜鄖剛才被喝斥了一頓,此時見皇帝改變了心意,忙順著皇帝的口氣道:「皇上所說正是,聽說皇后與幾位貴妃娘娘為了在新年之前給宮中全部打掃粉刷一遍,眼見人手不足,恨不得自己親自動手。」
李鴻基聽是笑了起來:「須要說得如此誇張嗎,也就是這幾日忙罷了。」
杜鄖試探的問道:「皇上,北京和應天府還有數千宮人無所事事,不如將他們調過來罷,這樣即不會增加宮中的費用,娘娘們用起人來也方便些。」
雖然唐軍攻下京師就開始對宮女、太監進行裁減,但數萬太監哪有那麼容易裁掉,那些入宮久些,有積累的太監,或者在宮中有一技之長還好辦,或者自己出宮,或者被富貴人家請去為僕。
而一些剛入宮不久的小太監,即無錢又無一技之長,返回家中也是不容易,如果父母不是實在活不下去,哪家捨得讓自家的孩子入宮,一旦入宮,除非飛黃騰達,否則就是有家也不能返回。更多地人根本就找不到家。
另外一些年老又貧的太監,如果趕他們出宮,不出十天半月恐怕就要餓死。如今應天府和紫禁城兩地的太監加起來至少還有六七千名,這些人不是年老,便是年少。每月靠朝庭發給他們一石粗糧和十個大錢過日子。
杜鄖一方面是憐憫他們日子過地辛苦。一方面是自己這個總管手下才一百人不到。太過寒酸,有心增加自己管理的人手才會如此賣力,一有機會就在皇帝面前進言。
長安宮中待遇最高的是侍衛,侍衛必須用生命來保護皇帝和其他皇室成員,因此待遇最好,最低地三等侍衛一個月地薪俸是十二銀圓。二等侍衛地薪俸為十五個銀圓,若是升為一等侍衛,薪俸則漲為二十個銀圓每月,軍官當然更高。皇帝的直屬侍衛不過五百餘人,每月開支高達一萬一千多銀幣。
而宮中的太監、僕役、和宮女最低的一個月也有一個銀圓的月例,高的女官一個月收入有十個銀圓,吃穿都由宮中負責,若從北京或應天府調一些小太監過來,絕不像杜鄖所說地不會增加宮中費用。
只是即使把那些人全都調過來,每月的開支也不會超過侍衛的開支,總比現在自己的侍衛還要被支使著做雜務好,李鴻基想了一下,才道:「也罷,過完年朕許你從兩地調一千人手到長安,但絕對不可以在外新召人手,否則讓朕發現一例,你這個總管就不用做了。」
李鴻基剛登極時,就有數名西安地潑皮無賴自已閹了,鬧著要進宮當太監,眾人不敢作主,上報給皇帝,皇帝的反應是杖十五,發配到大草原墾荒。
杜鄖跪下來,嗚咽的道:「奴才不敢,奴才代那些可以過來服侍皇上的奴才們謝恩了。」
李鴻基抬腿向杜鄖踢了過去:「哭什麼哭,朕看你心中正在偷笑才對。」
杜鄖抹了一下眼淚:「奴才心中是高興,可也忍不住哭了起來。」杜鄖以前就在宮中打滾了十幾年,自然最善察言觀色,知道皇帝不是真生氣,素性抱著皇帝踢過來的大腿又哭了起來。
李鴻基心中一陣惡寒,生怕杜鄖將眼淚和鼻涕抹到自己身上,連忙把腿從杜鄖抱著的雙手中抽了出來,對於眼前這個杜鄖,李鴻基感覺對手下的大將更難把握,他此刻一幅痛哭流涕的表情,像是完全替即將可以來到長安宮中的上千人高興,李鴻基卻想恐怕杜鄖更高興的是自己多出一千名手下。
對於杜鄖幾乎將自己手中所有的積蓄全部獻出,只為留在宮中之事,李鴻基開頭是百思不得其解,杜鄖絕對不是忠心,要忠心的話他因該對崇禎忠心才對,後來李鴻基總算想出了一點頭緒,恐怕杜鄖這類人忠心的只是皇權,他們千方百計的要離皇權近一點,哪怕付出他們的全都身家也在所不惜,想通此點,李鴻基心安理得的將杜鄖的財產歸公。
只是轉念一想,果然是由斂入奢易,剛才自己還想著要治一下奢侈之風,轉眼自己就同意宮中增加在千名小太監,雖然是從以前的太監調過來,未嘗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只得搖搖頭,警醒自己,這個口不能再張了。
說話間,李娃和廖太沖兩人已弄乾淨了一身,帶著十名侍衛,換過普通的衣服來到皇帝身邊,李鴻基自己已換過便衣,正要出宮,突然記起了一事,喚過李娃道:「傳朕旨意,暫調二營近衛軍進宮給皇后調配。」
李娃愣了一下,近衛軍雖然說是天子私軍,宮中也不比前朝,不能進男人,但調近衛軍入宮總感到不論不類,好像前朝從沒有這樣的規矩。
見李娃愣著不走,李鴻基喝道:「發什麼呆?不快去!」
李娃反應過來。支唔道:「皇上,這不好吧。」
李鴻基瞪了李娃一眼,不耐煩的道:「有什麼不好,只是暫時幾天的事,宮中不是缺人手嗎?快去。」
李娃無奈,只是聽命傳令,其他侍衛卻全鬆了一口氣,這些人所有人都被皇后指派著做些打掃,搬東西的雜活,現在有近衛軍代替,當然最好。
李娃去傳令。一時三刻不見得回來,李鴻基也不等他,在廖太沖等人地簇湧下出了皇宮。到了大門口,廖太沖忙問道:「皇上,我們先到哪裡?」
李鴻基問道:「哪裡最熱鬧?」
「回皇上。要說熱鬧。當然是後宰門。」杜鄖連忙搶著回答。
後宰門以前曾有設大明秦王室衣食供給的機構。這裡通常所出售的物品都是給達官貴人使用,因此所售價格極為昂貴,李鴻基登極後,後宰門前地大街比以前更是熱鬧,大唐的新貴們把去後宰門購物當成了身份的象徵。
去那裡,說不定隨時就會碰到朝中地大臣。李鴻基不想引起別人地不安,不由搖了搖頭:「不去,換一個地方吧。」
廖太沖連忙道:「那去朱雀門大街吧。」
朱雀門大街離皇宮不過數百米,大街後面多是朝中那貴們所集之地。李鴻基更是搖頭:「那兒有什麼好,不去。」
杜鄖眼珠一轉:「皇上,要說熱鬧,奴才知道一個最熱鬧地地方,皇上一定願意去。」
「快講。」
杜鄖忙道:「那就是城隍廟,此刻想必是人山人海,那些凡夫俗子在年前都會去城隍廟求支好籤。」
李鴻基喜道:「好,就去城隍廟。」
廖太沖大驚:「皇上不可,城隍廟魚龍混雜,不利於皇上安全,如果皇上萬金之軀有損傷,臣萬死也不辭其咎。」
「這是朕的都城,哪來的這麼多不安全,走,咱們出發。」說完,皇帝已帶頭向前走去。
廖太沖無奈,只是一揮手,令侍衛跟上,另外後面近百名侍衛已向城隍廟分散而去,皇帝心思一動就會出宮,又不喜身邊跟著太多人,為皇帝安全作想,只要皇帝一出動,就有一支百人的侍衛隊到前方先行佈置,廖太沖才要在出宮之前先問清皇帝目的地,好先讓侍衛作好準備。
城隍廟果然人山人海,先前的一百名侍衛撒在人群中,連影都不見,轉了數轉之後,連緊跟在皇帝身邊地十名侍衛也丟掉了五名,廖太沖生怕侍衛再被擠散,連忙讓人手挽著手護在皇帝的面前。
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地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
古人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最早的城隍廟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載。宋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北京祀文天祥。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旨封開封、臨漆、束和、平漲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製冕旒哀服。
朱元璋對城隍爺的待遇如此之好,據說因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裡,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
長安的城隍廟西安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東門內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到西大街中段,是當時天下三大城隍廟之一,統轄西北數省城隍,故稱「都城隍廟」。
這座城隍廟如此重要,建得當然也不會差,只是人潮湧動,摩肩接踵,任李鴻基伸長了脖子,也只能看清城隍廟山門口的五間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疊,牌坊之下,鐵獅一對。張大著雙目看著來往的遊人。
李鴻基放眼望去,整個城隍廟周圍恐怕不下萬人,也是嚇了一大跳,向杜鄖詢問道:「今日遊人為何如此之多?」
杜鄖連忙答道:「回皇……黃老爺,今日趕得巧了,正是十二月二十五,廟中將有一次大的施捨,人數才會如此之多。」
「施捨?」李鴻基不解的問道:「難道他們不是來拜見城隍,求神保佑麼?」
杜鄖連忙解釋,城隍廟由於信徒如潮,香火鼎盛,故廟裡每年都有錢、米、衣服、棉被、醫藥、棺木等施捨,每月初一和十五為小規模的施捨。十二月二十五,廟中是一年最大的施捨,基本只要有求,廟中都會施捨。除了施捨,城隍廟還會舉動為人主持公道,排解糾紛的活動,
李鴻基皺起了眉頭:「難道這麼多人都是來求施捨的?」
杜鄖心中一驚,這等於當面打了皇帝的臉面,若是說現在人們還貪圖那點施捨,那豈不是說皇帝治下的民眾窮困靠廟裡施捨過日子,至於為人主持公道,排解糾紛,那是官府的職能,又關城隍廟何事。
「回老爺,現在國泰民安,誰會為了那點施捨趕過來,據說今天也是城隍爺最靈的時候,大家來此,多是為了向城隍爺顯示誠意罷了,不過也有人貪點小便宜,這不就成了如此熱鬧。」
李鴻基唔了一聲,沒有再問這個問題,杜鄖悄悄的抹了一把冷汗。
廖太沖乘機勸道:「老爺,人太多了,我們不如回去吧。」如今已從人擠人之勢,他實在擔心皇帝在這樣的地方有點閃失。
李鴻基正要回話,前面突然傳來了一聲:「快去啊,田國丈在牌樓下派紅包了。」
聽到此話,人們呼啦一聲全向牌坊湧去,李鴻基的面前頓時一空,牌樓下更是人山人海,許多人都齊刷刷的伸長了手,嚷道:「給我一個,給我一個。」
李鴻基看得目瞪口呆:「這是怎麼回事?」
「回皇上,今日是城隍爺顯靈的日子,有樂善好施者,就會來到城隍廟前派人捎帶紅包,悄悄地送給那些窮苦人,城隍爺看在眼裡,會給他們庇佑。」杜鄖對這些倒是門精,他到西安也不過半年之久,沒想到樣樣知曉了。
李鴻基啞然一笑:「這叫悄悄派發嗎?」
杜鄖笑著回道:「國丈爺嗎,動靜當然會大一點。」
李鴻基失聲道:「國丈爺,哪一個國丈?」
杜鄖不知皇帝心裡是何意,盡量不流露出自己的情緒:「回皇上,是田廣田國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