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新傳 第九卷 帝國 第十二章 禍天之物
    「那方院士用這個……這個」

    「汽油。」方以智連忙接口。

    「對,用這個汽油幹什麼?」李鴻基還沒發問,高傑已搶先問了出來。

    方以智一臉恭敬的向李鴻基道:「微臣曾在皇上的筆記中發現了內燃機的記載,據皇上所言,內燃機的效力遠勝於蒸汽機,臣想把他研製到來,到時不但鋼鐵廠的生產可以快上數倍,火車可以用比現在快數倍的速度行駛。」

    聽到可以快上數倍的速度,唐軍的重臣眼睛都快要瞪出來,火車的速度現在就已經比馬快上許多了,有了電燈的話還可以在晚上行駛,速度比現在快幾倍,那一日夜間豈不是可以行進數千里。

    內燃機,李鴻基呆了一下,方以智還真是敢想啊,自己對內燃機可以說完全不瞭解,只是知道汽車的幾個缸而已,粗粗描述了一下,方以智就想憑此做出內燃機來,難道可想而知。

    他腦中轉了數個念頭,縱然方以智才知再高,內燃機的研究也非是短時間可行,就是研究出來了,要到可以超過蒸汽機達到可使用的程度更是困難重重。

    蒸汽機現在大有可為,要讓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投入到或許要窮畢業精力才可能達到成果的研究當中去,是不是太浪費了,正想規勸他時,李鴻基轉念一想,蒸汽機之後肯定就是內燃機,既然別人能在發明蒸汽機地基礎上發明內燃機。自己手下的人又不差,為什麼不可以馬上就研發內燃機。

    這等於是自己給他們指明了方向,內燃機相當於蒸汽機的好處顯而易見口內燃機地熱效要比蒸汽機高得許多,而蒸汽機那個巨大的鍋爐不知會限制死多少機械的應用,至少沒有內燃機。小汽車就不可能發展起來。

    李鴻基轉而笑容滿面道:「好。現在進展如何?」

    方以智地神情有點沮喪:「回稟萬歲。現在還毫無進展。」轉眼方以智地神情卻堅定起來:「不過,微臣一定會研製出真正地內燃機出來。」

    方以智說出這話的時候,他還不知會為這個內燃機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後唐軍的數十年裡,蒸汽機大行其道,推動著大唐的工業滾滾向前發展。參與蒸汽機改進的人都獲得了非凡地榮譽,財富,甚至還有兩人還因此封侯。

    而作為當初繼孫元化之後第二個評為院士的人,數十年卻陷在內燃機的研究上毫無建樹。還浪費了無數的研究經費,惹得別人對他議論紛紛,並嘲笑他是癡心妄想,若非皇帝一直他地研究,方以智的內燃機就要胎死腹中。

    直到李鴻基去世數年後,方以智已垂垂老矣,他才一舉研究出可以使用的內燃機,內燃機一出世,就以其重量輕,體積小熱效率高和操作靈活等優點,在各方面逐漸取代蒸汽機。

    方以智在內燃機上的成就一舉奠定了他成為里程碑式的人員,在內燃機取得一個個成功後,朝庭因方以智的傑出貢獻,一舉冊封他為國公,封地一百萬頃,僅次於親王,方以智接到這份封賞時,到李鴻基的墳前大哭,可惜一直他研究的太祖皇帝看不到他的成就。

    李鴻基對方以智的話大為讚賞:「好,有志氣,朕相信你能成功。」

    聽到皇帝的鼓勵,方以智只是嘿嘿一笑,他的實驗室裡擺放著幾台用來抽水的蒸汽機,蒸汽機發明出來之後,最先應用就是在鋼鐵廠和礦井中,鋼鐵的發展使唐軍對煤炭的需求大量增加,而煤礦中的滲水現象一直是挖煤工人頭痛之事,蒸汽機應用在抽水上就正當其時。

    要想只靠皇帝簡單的幾筆描述就製造出內燃機來,當然不可能,方以智還要借鑒蒸汽機運行的原理才能慢慢改進,這幾台蒸汽機已被方以智拆得不成樣子,從哪裡改進,怎麼使汽油在密閉中燃燒產生動力,方以智卻不知從哪裡下手。

    見皇帝打量著這幾台蒸汽機,方以智抱有幾分希望,道:「不知萬歲對內燃機能否指點一二。」

    李鴻基搖了搖頭:「抱歉,朕對此也一無所知,知道的都給你們了。」

    方以智臉上並無多少失望之色,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對內燃機的研製,李鴻基打量了一下方以智,突然問道:「愛卿到商洛幾年了。」

    方以智一愣,他想了一下才道:「好像有三年吧。」

    「朕卻記得,已經快四年了,這四年來,你一直沒有回過家吧,朕今天准你三個月的假期,回家看看去吧,或者如果可能,你也可以將家人接到商洛來。」

    「回家。」四年前,他進商洛時還一心想為大明效力,只是到商洛以後,方以智就一心投入到研究當中,就是他想回去,唐軍也不會允許,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以前無人提起還好,皇帝一提,他對家中頓時擔心起來,家中還有他的老父老母,幾名兄弟,尤其是他父親,曾做過大明的一省巡撫,如今大明已經亡了,不知父親會過得如何。

    只是看著眼前研究,方以智卻有些不捨,李鴻基看到方以智已經心動,拍了一拍他的肩膀:「回去看一看吧,研究不是一天二天之事。」

    方以智跪了下來:「臣謝過皇上。」

    李鴻基將他扶了起來:「你不用謝朕,朕算對你的一點補償,對了,愛卿還沒有成家吧,這次回來一併把婚事也辦了,朕這次定會讓你風風光光的回去,看上哪家的閨女,儘管去提,若是對方不答應,朕親自下旨,為你許婚。」

    提到婚事,方以智心中隱隱作痛。他和柳如是本來兩情相悅,可惜卻注定無果,如今佳人已成為皇妃。他更是想都不敢想,不由搖了搖頭:「累皇上擔心了,臣回去後一定盡快尋一名女子成親便是。」

    李鴻基看方以智提到成親時更像是完成一件任務一般。心中湧起一點歉意:「不用委屈自己。如果找不到合適地。朕親自在宮中選數名美貌的良家女子賜給你。」皇帝的後宮現在雖然沒有佳麗三千,但數百名女子總是有地,這些女子都是千中選一,哪個也不會差,旁邊的重臣聽得直流口水,這樣的好事怎麼輪不到自己。

    方以智地臉上沒有多少喜色。對他來說,成親只不過是完成一項任務而已,他最大地興趣在研究上,只是淡淡地回道:「臣先謝過萬歲了。」

    李鴻基在方以智那裡又參觀了一會兒才回去。此時天色已接近傍晚,李鴻基沒有再去參觀,而是直接回到了商洛的行宮所在。

    商洛山是皇帝起家之地,這裡不但有皇帝以前的住處,就是朝庭的其他重臣也有,朝庭搬出西安後,這裡的住處就成了各人的別院,而李鴻基以前地住處更是成了皇帝的行宮,一直有專人照料,可以直接入住。

    皇帝和隨從的大臣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更是神采奕奕,一大早就首先到了宋應星的實驗室參觀,農為工之本,宋應星負責地便是蒸汽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如今已經有幾種很適合灌溉用的抽水機問世,還有搾油機、紡織機等等正是宋應星研究的重點。

    這些東西可以大大減輕農戶的勞動強度,尤其是抽水機更是農戶旱澇保收的關鍵,宋應星在編寫《天工開物》時,走遍了全國各地,對農戶的各種需求瞭如指掌,用他來研究這些東西最為合適不過。

    李鴻基看著這些東西,不停的點頭,現在全國才一億多人,以前卻經常有人餓死,如今雖然全國都推廣了旱地作物,餓死人的現象已經很少,但水稻、小麥畢竟才是主糧,有了這些東西誰又願意每日啃著紅薯、土豆,窩頭度日。

    光解決餓肚子當然不夠,還要使農戶手中能有餘錢才些,可以想像以後的工業品肯定會有一個大的發展期,若是農戶手中沒有餘錢來消化這些工業品,單靠城市階層,恐怕工業發展不到數十年就會陷入經濟危機中。

    而抽水機、搾油機還有其他適合農家人使用的機器問世,才能使普通的農戶手裡有餘錢消費,使農業也能在工業發展中受益。

    宋應星興致勃勃的和皇帝講解這些機器的用途,儘管李鴻基只看一下外形,大概就能猜到功用,還是聽得興趣昂然,宋獻策、高立功、劉芳亮、李萬成、田見秀、高傑等人也努力消化著宋應星的這些知識。

    他們雖然已經是大唐的高官,但多是農家出身,自然知道這些東西對農戶的用處,也聽得津津有味,絲毫沒有聽孫元化,方以智等人介紹時枯燥無味的表情。

    李鴻基用手摸著這些機器,聽到宋應星差不多全部介紹完,才問道:「愛卿可否做出一種可以耕田的蒸汽機。」

    宋應星茫然的道:「可以耕田?」

    李鴻基點頭:「是啊,以前缺少耕牛,一個壯勞力每年至多可以耕種三四畝地,還要累個半死,換了牛耕,一個壯丁每年可以耕種十餘畝,比以前耕種三四畝還要輕鬆,可是你想想,如果蒸汽機能夠耕田,那一個壯丁一年耕種數十畝地也不在話下,如果還有了能夠收割的機器,播種的機器,一個勞力種上數百畝地也是輕鬆的很,到時糧食、布匹會多的倉庫也放不下,全國都不會有人再挨餓,也不會有人再受凍。」

    眾人都被李鴻基描繪的情景呆住了,一個勞力可耕種數百畝地那是什麼概念,宋應星也怔在哪裡,他走南趟北,見怪了一般農民的窮苦,他這些年來編著了《天工開物》就是想把以前所有的生產技術都傳給後人,使人們少走彎路,農民的生活條件能夠更好些,蒸汽機出現後,他馬上致力於農業上的推廣,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可以做到如此地步。

    宋應星跪了下來:「萬歲金玉良玉,使臣茅塞頓開,臣一定在有生之年,要製造出可以耕田、播種、收割的機器,使農民從世世代代的勞苦中解脫出來。」

    李鴻基忙將宋應得扶起:「愛卿不必如此,能將農戶從田間勞動中解脫出來,永遠也沒有人餓死,也是朕的心願,愛卿若能製造出來,朕還要代天下臣民感謝你。」

    宋應星連道:「不敢,不敢。」

    宋獻策也回過神來,他的反應卻和宋應星完全相反:「萬歲不可,如果一個勞力能耕數百畝地不是福而是禍,請萬歲下令萬萬不可研究此物。」

    眾人愕然的看著宋獻策,李鴻基不解的問道:「此話何解?」

    宋獻策道:「天下之地有定數,如果一個勞力能耕數百畝地,那其他人又作何營生?到時必定天下大亂,臣肯請皇上下令,今日之事任何人不准傳出去,更不可命令研究此物。」

    眾人才知宋獻策的想法,一時轉不過彎來,怎麼明明是有用的東西卻成了害物,如果真是如此弄得天下大亂,那可就得不償失。不由齊齊的望著李鴻基。

    宋應星更是臉色大變,若皇帝也如此想,除了那些朝中重臣外,在場的其他人有可能都有性命之憂,照宋獻策的說法,此物能夠弄得天下大亂,最好的保密方法當然是滅口,一個帝王為了天下的安定,恐怕不會在乎多少人的死活。他急忙轉動腦筋,卻想不出什麼話來反駁宋獻策,頓時面如死灰。

    李鴻基啞然失笑,難道農民不種田就不能做其他營生嗎,不過,這也難怪宋獻策如此想,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替都是圍繞著土地打轉,從均田一兼併再到均田一兼併,其間就是一個個王朝的滅亡與涎生。

    所以歷代王朝都是開始時多數人有耕地,政治也清明,到了中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整個朝庭便是憋病眾生,雖然有作為的君主會努力改革,防止國家土地兼併的速度,便只是治標不治本,而這些改革損害了大多數地主官僚的利益,即使是治標,皇帝也不能堅持下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