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新傳 第五卷家事國事 第二十七章求賢令
    拿下了甘肅,等於拔去了唐軍背後的釘子,對唐軍的戰略意義是巨大的,再也不用擔心背後的牢制,但這個戰略意義現在還沒能顯現出來,麻煩卻帶來了一大堆。

    首先是財政上的麻煩,甘肅很窮,唐軍除了從肅王府手中拿到二十餘萬兩銀子,還有價值數十萬兩的珠寶古董外,其它都是賠錢,甘肅的府庫早已空空如已,官員們都已欠餉三個月了,難怪唐軍一來,一個個爭著投降,許多人還指望唐軍能發給他們欠餉,確實,宋獻策為了穩住這些降官的心,還承諾由唐軍補回他們三個月的欠餉。

    這可把戶部侍郎李守忠弄急了,哪有明朝的欠餉由唐軍補發的道理,沒想到這麼荒塘的事還得到李鴻基的同意,其實李鴻基知道,明朝的官員都對朝庭的俸祿根本不在乎,不要說三個月欠餉,就是三年不發餉他們也無所謂,苦的只是一些微未小史,至於清官,現在還能找出幾個清官來。

    這些官員提出要唐軍發欠餉只是一個試探,試探唐軍對他們的態度,若唐軍連欠餉都發了,那他們就可以徹底放心,李鴻基接到宋獻策的建議考慮了一下,還是爽快的掏出了這筆銀子,相對於他們投降節省下來的軍費,這筆錢只是小意思。

    唐軍的這次出兵損傷了近一萬人馬,光這些人的撫恤,醫療就要花費上百萬兩銀子,數萬大軍出動,每個月又要多耗去幾十萬兩銀子,加上一場大戰,董學禮把能征的東西都征掉了,甘肅急需救濟,否則,百姓才不管你是官軍還是唐軍,也不管他們的糧是誰征的,沒有東西吃他們就得造反。

    這些都不成問題,唐軍的庫房裡還有數千萬兩的銀子,糧食精糧雖然少,但粗糧卻堆滿了倉,關鍵是唐軍一些子損失了三大財源,是蒙古這邊,以前每年都有百萬計以上的利潤,而現在由於顧君恩的到處築城,還要安置數十萬百姓,已經投入了上千萬兩銀子,現在還要每個月補貼數十萬兩,這個投入起碼還要持續一年的時間。

    第二是高迎祥的義軍被剿了,唐軍最賺錢的兵器生意沒得做,張獻忠由於緊挨唐軍,唐軍自然不得不防備張獻忠反咬一口,很多武器都要限製出售,加上張獻忠一直被盧象升壓著打,沒有能力去攻城,就是賣給他兵器也得賒賬見不到銀子回籠。

    三是由於朝庭對唐軍全面禁運,唐軍境內的交易馬上蕭條了將近一半,商稅收入從最高達到二百萬兩一個月,一下子跌到只有一百萬兩左右,雖然這個收入比起朝庭來說,還高了很多,但朝庭主要的是農業稅。而唐軍的農業稅全免了。

    李守忠自從接過戶部侍郎這個位子來,戶部的銀子就從沒有增加過,總是在不停的減少,雖然唐軍現在的銀子還堆滿了庫房,但比起高峰時已減少了三分之一,按這個速度下去,唐軍最多還可以支撐兩年。

    錢糧還不是主要問題,付出再多,有了前幾次暴富的積累,唐軍再怎麼也是兩年後才用緊張的問題,關鍵問題是唐軍沒人了,準確的說是沒有那麼多當官的人。

    本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非常體會農民的艱辛,他當皇帝後,每年都帶著兒子、孫子到鄉村巡視,自己親自挑上擔子,同時也讓兒孫們效仿於他。指著地裡勞動的農民給兒孫們說:「我過去就和他們一樣,一年到頭在地裡辛辛苦苦的勞動,我們吃的用的,都是他們給我們提供的,你們當了皇帝後,要愛護他們。」

    他還把縣以上的官員都招集到京城開會,他說:我在你們中間當老百姓的時,看到貪官污吏橫行鄉里,就切齒痛恨。如今我當了皇帝,你們這些當官的,有膽敢欺壓我的老百姓的,絕不饒恕。

    朱元璋有鑒於宋朝的三大害,冗兵,冗員,冗費,分別作了相應的措施,針對冗兵,他作出了衛所制,朱元璋曾自誇,本朝養兵百萬,未費國家一分銀,針對冗員,他大力裁剪官員,官員到了少之又少的地步。而冗費是由前兩項引起的,解決了前二項,這冗費自然沒有了。

    明朝縣分三等,二十萬人以下為下縣,二十萬人到三十萬人為中縣,三十萬人以上為上縣,以上縣官員的配置最齊,為縣令一名,縣丞二員,主簿一名,典史一名為朝庭正式官員,馬伕每人一名,還有給官員配製的柴薪皂隸,共十人。算未入流,由國家付給薪俸。

    一個三十萬人以上的縣只有五名官員管理,再加上柴薪皂隸和馬伕共二十人,以這二十人自然管理不了一個若大的縣,所以縣以下的基層組織實行裡甲制度:以自然村為單位,「一百一十戶為一里」,「一里十甲」。一里之中,推舉其中丁糧多的十戶為里長戶,每年輪差其中的一戶為里長,其他的九個里長戶,協助里長開展工作。其餘的百家又分為十甲,每甲十戶,加上各自的甲首共為十一戶。

    里長的職責主要是:對裡內人戶進行管理,對本裡農業生產進行督促,對應繳納的田賦和物料進行監督,還有主持祭祀,征輸差役,拘傳罪犯和調處糾紛等。

    所以現在大明將近二億人口,實際在冊官員只有二萬多人,太祖的本意自然是好的,官員越少,百姓的負擔自然越輕,實際上這兩條措施在本朝初期取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朱元璋剛剛趕走了蒙古人,中原一片殘破的情況下,還可以發兵數十萬,深入草原追擊元朝殘餘勢力,取得軍事上的巨大勝利,永樂年間也有能力持續對北元勢力進行打擊,還可以造出巨大的寶船讓鄭和七下西洋。

    但後世子孫自以為這一制度能用之萬年,卻不知由於本朝開始時,漢人的富戶壕紳都被蒙人壓制,成不了氣候,有的大壕紳也是投靠蒙古人的漢奸,自然遭到太祖的嚴厲打擊,所以本朝初官員雖少,卻能牢牢的撐握大權,各種稅收,差役都能完成的很好,也取到了與民生息的作用。

    但越到後來,官員至休,土地兼併,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壕強,基層的裡甲不是朝庭正式官員,而是自行推舉,這種制度下,里長之職自然慢慢全部撐握在壕強手裡,而縣令在稅收,差役上慢慢也要依靠他們,否則憑那麼二十來人,怎麼收數十萬人的稅,而這些壕強自然不會有那麼老實,收到的稅會全部交給朝庭。

    要命的是許多壕強都與官府有千絲萬絛的聯繫,許多人來就是官員至休,朝中還有門生子弟,他們少交稅,當地的縣官也不敢輕易得罪他們,若壕強有功名在身,還可以免稅,許多人因賦役繁重,紛紛托避在壕強門下,這樣來達到不交稅的目的,而交一部分給壕強就可以了。

    所以從本朝中葉以後,農民逃亡日眾,致使裡甲殘破不全,「縣無全裡,裡無完甲」的現象比比皆是。如鳳陽府的裡甲就曾殘破到「有一里僅存四、五甲者,有一甲止存一、二口者」的嚴重局面。如陝西省有的地方「裡甲日益侵削,僅存十之二、三」,甚至「有數甲全逃者」。再如江西省興國縣在嘉靖三十年猶有四十四里,到萬曆年間就僅存三十四里了。

    其實這些人不是逃亡了,還是在原地,只是托避於壕強門下,從官府的徵稅名單上減去了而已,他們的交稅對像轉向了壕強,這樣,本朝越到後來,人口越多,徵稅之人反而越少,稅賦自然越來越重,朝庭的收入卻沒有增加。

    那些壕強也不是善茬,剛開始托附於他們的農民確實得到了好處,比起朝庭的賦稅來可以少交一大筆,但慢慢的他們的租金也會越來越高,或許為了吸引農民投入他們的門下,租金會比朝庭的稅收略低,但也不會低到哪裡去,所以朝庭徵稅人越少,就越要加稅,朝庭加稅,那些壕強也會加重對名下農民的盤剝,形成了惡性循環。事實上,以大明二億的人口,朝庭所有的稅收不超過三千五百萬兩,每人平均不到二錢銀子,何來稅重之說,可是中間被壕強剝去的銀子,恐怕有十倍於朝庭稅收,才會讓各地怨聲載道,烽煙四起。

    李鴻基在陝西,山西境內鼓勵百姓向官府告發,打倒了大多數壕強,分了他們的土地,自然受到了所有農民的歡迎,但實行這些制度必須有有足夠多的官員,既使原明朝的降官全部任用了也遠遠不夠,何況一大部分還要剔除,所以剛開始李鴻基都是採用軍管,這些都由軍隊來完成,但軍隊總要退出,這些退出的地方李鴻基增加了鄉一級編置,以十里為一鄉,設一名鄉長,鄉長為九品,屬於在冊編置,把基層權力收回唐軍手中。

    陝西,山西唐軍屬下已有近八百萬人口,一百多萬戶,可成一千二百多個鄉,僅鄉長便需要一千多名,還有那些空缺補充的官員,總共需數千名人員之多,唐軍每年培訓出來的只不過數百人而已,兩省還有好多地方的行政是由軍官擔任,現在又多了一個甘肅,至少又得增加上千名官員,這些人到哪裡去找。

    李鴻基不是不想加快人員的培訓,而是這年頭識字之人奇缺,你要培訓也要有老師,雖然陸續有些秀才,舉人來投,剛開始當然要以軍隊為先,這些人放到軍隊當參謀,文書尚且不夠,自然不會考慮補允官員,而且現在唐軍還處於免稅期,除了商業稅要狠抓外,其它都可暫時不管,所以唐軍境內在打倒大部分壕強後還能正常運轉,但總不能一直這樣下去,何況為了以後打下地盤,還要貯備一大批人才。

    李鴻基把洪承疇,許鼎臣找來,讓他們商量解決這個問題,對於朝庭官員太少的問題,洪承疇等人並不清楚,像他們都是家族出身,把基層政權交給那些家族管理視為理所當然,但問題是那些大的家族在上次密謀造反中被闖軍一網打盡,後來又牽連了不少人,所以現在唐軍境內大的鄉紳減少,不足以管理基層,唐軍自然要加以管理。

    洪承疇道:「唐王,如今我軍節節勝利,連滿人也敗於我軍,唐王又已進王位,何不向境內發出求賢令,擇日舉行大比。」

    「你是說科舉,有人會來嗎?」科舉李鴻基不是沒想過,只是讀書人大都出生於官宦之家,或是壕紳富戶,而今這些人許多都在草原開荒種田,李鴻基除了民憤極大之人外,連那些牽涉到褚家謀反的人,也只處死了幾個主謀,大部分只是抄家後流放到了草原。還有一些人雖然沒有受到牽連,但唐軍減租減息,提高商業稅等行為嚴重傷害了他們的利益,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會自己,唐軍境內的窮秀才,窮舉人之類則大部已投到唐軍門下,想博一博封妻蔭子,那還有舉行科舉的必要嗎,若是沒有人來,唐軍豈不要大失面子。

    洪承疇道:「唐王可以下大赫令,凡是考取之人,若以前有犯罪流放草原的可免去他們全家的流刑,這樣他們的子嗣為了獲得唐王的大赫,必會參加。」

    許鼎臣在旁道:「唐王,此次大比還可以稍微把時間放寬,並規定大明境內所有學子都可參加,亦可從外面引來一批人。」

    李鴻基一愣,道:「官府封鎖如此嚴密,就是有人想來,也來不了。」

    許鼎臣笑道:「總有人能進得來,既然那些商人為了賺錢能把貨物都帶進來,一個大活人還進不來麼。」

    李鴻基一聽,馬上想出了一個辦法,道:「好,我軍可以向那些商人懸賞,凡能引一個學子過來,每人發一百兩賞兩。」

    許鼎臣讚道:「唐王高明,為了如此重賞,那些商人肯定會千萬百計把學子帶過來。」

    商議好後,李鴻基馬上發出求賢令,唐軍在三月後舉行大比,不論哪個省份,只要學識優秀既可參加,考中後馬上授予官職,這個求賢令通過走私商人和唐軍各地的間諜馬上在全國流傳開來,引起掀然大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