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中,皇統帝完顏亶得韓離回報,思之再三,令韓術、韓企先,自家卻另著宮中擬札子,以「太行子民即為大金子民,卿其為為國安撫之,勿令久居山野可矣。」之句,著人付晉城。
完顏亶自歲登基,到如今才8,在位日短,朝中又多干臣,甚至是權臣,此前的完顏宗傒、完顏宗翰、完顏宗輔、完顏希尹等,在他面前都囂張得多,只有眼下這位四皇叔兀朮(完顏宗弼)對自己才恭謹有加,讓自己有了當皇帝的感覺。歷來臣強主弱,乃是常例,凡是宗族干臣當政時,大金的皇帝便難當得很,還不如這兩年以漢臣為主,自己稍稍如意些。
所以上次給楊再興所寫的札子,其中「朕實心嚮往之」,倒有七八分是真話,雖然大計由韓企先而出,但遣辭用句之間,不無一位青年皇帝的遠大抱負。自去年長子濟安未滿一歲即病死之後,完顏亶一直陷於抑鬱之中,直到所寵的賢妃懷了子嗣,才稍慰心懷。但自己能夠真正獨立掌握朝政的時候,卻已經是大金國力在兀朮的連番征戰下,落入最低谷的時候。遼朝餘孽不用講了,耶律大石屢侵西夏,自己無力組織反擊,大金在西夏的威望與影響已經大受損傷,蒙古諸部又以小規模游騎屢屢襲擾在上京數百里內的女真部落,自己身為女真族所出皇帝,居然保護不了自己地母族。如何稱「富有四海」?
這番招降楊再興,24歲的完顏亶甚至遙想楊再興勇武,若能與自己一起平定蒙古諸部,或者可以創造另一朝明君勇帥的傳奇!畢竟大金英雄雖多,卻再哪一位有出兀朮之右者,能夠稱為大金一代戰神。絕非幸致,除了功績蓋世,更深通謀略,能夠以片紙勝千軍,哪裡是只憑蠻力能夠作到的?但楊再興能夠讓兀朮如此畏懼,豈非更在兀朮之上?
只是楊再興的答覆之中,完顏亶沒有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甚至在這個答案背後。還有「日後逐鹿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之意,也激起了完顏亶地一股傲氣:便讓你暫居晉城,朕倒要看你有何本事與朕爭天下!是以不冷不熱地回了楊再興的話,同時告訴他,你做得再多,也不過是為大金安撫子民而已。
但內心深處,完顏亶盡力避免去想的卻是:大金眼下竟然連楊再興所部數千太行山賊都奈何不了,也難怪兀朮忙著與大宋休兵,和議一成。便率精騎盡返上京。讓完顏亶略可安慰的是,兀朮北返的消息傳出,蒙古諸部游騎立即遠遁數百里外,不敢再逼近上京五百里內。
對於遠在晉城的楊再興,完顏只能長歎一聲,手中可用的牌確實不多了。
同時。在臨安城中的趙構也接到了王蘭經中樞呈上地楊再興來書,其辭略曰:「殿前司右軍都統制、汾州節度使、武略大夫楊再興頓首奏於闕下:近者臣為太行山賊所逼,率賊部剿平澤州晉城等地番賊,僥倖成功,今澤州諸城中已收納河北宋人八萬,略復靖康前舊觀,方當奏表以聞,請旨以安州治。今獲上京賊酋以』領澤州牧』之名詔告河北,欲陷臣於不義。臣雖愚魯,尚慕采薇之義,豈能以宋土安宋民而領賊酋冊封!故不辭鄙陋之資。敢請權知澤州府之職,並詔告江南諸路州府。非臣好擅居高位,惟借之以正澤州府所屬而已。臣雖有愚計,然不敢自專,惟陛下裁之。」
趙構得書,與秦檜面面相覷:此書與秦檜所獻策何其相似!是晉城中別有高人耶?或者是楊再興本來之意?若為後者,楊再興之謀略當另眼相看也,能夠與秦檜之計不謀而合,豈是常人!
然不管計從何來,畢竟眼下這是惟一可行之道,當下秦檜擬旨,以楊再興權知澤州府,王蘭得訊,暗笑趙構小氣,畢竟完顏亶所封直接就是知州,趙構卻半推半就地封了個「權知州」!但王蘭得此旨還報,已經完成了大半任務,另一小半任務則是主母秋香交待的:將楊府三婢接到晉城去。秦檜為了兌現趙構「臨安城中楊府依舊」的話,將原來楊再興所在時的人手一一拔回,三婢自然也在其中,雖然不過是秦府三名婢子,卻有與秋香共患難之情,加上曾與楊再興共枕,差不多算得上晉城中半個主母,王蘭心目中,這項任務的重要程度一點也不下於向趙構請旨。
啟程之日,眼看三婢上車,秦~派人報與秦檜,秦檜也無可奈何。出城時卻見處處香花,清道數十里,
嚴,若非持了晉城知府印信,也出不得餘杭門,待向聽,才曉得原來韋後終於返回到臨安了,同行的還有徽宗的梓宮。御使中丞王次翁為使團最高長官,與王公亮騎馬走在前面為先導,身著孝服,面容憔悴不堪,顯然上京之行並不是什麼好差使,能夠終於平安返回臨安,已經是兩人意外之喜了。
趙構自然親至餘杭門外十里迎接,只是韋後並未下轎,只是讓趙構在轎邊低聲數語,趙構略略拭淚,卻放轎通行,自己跪在路邊迎接父皇梓宮。直到徽宗的安葬儀式持續經日後結束,趙構才與韋後在宮內相擁而泣。其後趙構向韋後提及柔福之事,聲明柔福已經身陷太行,只是有楊再興護持,當無大礙,韋後面色數變,卻不作聲,趙構哪裡不曉得韋後所憂心之事,遂婉言寬懷,話中有「河北諸事,江南一概不得與聞」之語,韋後稍稍寬心。
(其實這已經是比較好的結局了_.居然一直送韋後到江北,還同宿一帳中,臨別時戀戀不捨,只是不敢違旨罷了。王次翁雙眼如盲,就當沒看見,此後換得一生富貴。)
韋後在上京,得知蓋天大王陷宋軍之手,雖然沒有人肯說明是哪位將帥所殺,卻隱隱約約聽到是岳飛麾下勇將楊再興之功,此番才從趙構處得知詳細,當下以韋後返宮之名,向晉城楊再興處送去頗多賞賜,由於領賞的也是大金國主所封地澤州知府,沿途金軍竟然護送得周到之至。
楊再興在晉州城中笑得前仰後合,卻並非是為了擺在面前的兩枚分別來自完顏亶和趙構的兩枚澤州知府印信,而是為了澤州今年的大豐收,除了晉州軍自行屯田收入的千餘噸糧食,連以十分之一額度收取的稅糧也有四五百噸。近年未曾耕種而丟荒了地土地,居然肥力充足,畝產近二百斤,大出眾人意料,眼下第二季糧食也長勢良好,眼看應該還有另一次大豐收,怎麼不讓楊再興笑得開懷!而且在此之外,更讓楊再興開心的是:宋人居然在太行有大面積的種麥經驗!這麼說,到了冬天應該還有一季收成,若非山上土地貧瘠,太行山上宋人應該不致困窘,眼下能夠在山下有廣闊土地,屯田數年下來,晉州富足可期!
豐收之餘,自然是大造兵甲,訓練兵馬,以期大用,可是城中匠人們報上來的情形卻讓人樂不起來。楊再興親至兵器作中巡查,雖然仍是一片繁忙,卻是以修葺為主,新造的兵器極少,而甲冑則不必講,原來岳飛送給楊再興帶上太行的四五百具完整甲冑,眼下已經不到三百具完整的了,這還是從背嵬軍中強剝出來的。除了岳、韓、張、劉諸鎮,其他部隊還裝備不起,晉城中不要說製造,就是修配也缺零件,最大地問題是缺鐵器!
「好教老爺知道,晉城自古多煤鐵,城外三十里之內即可開採,只是須設爐煉焦、煉鋼,在城中卻多有不便,須擇地而建,自靖康以來,此業俱廢,小老兒倒是還記得些,若是大人允可,拔些錢糧,小老兒必在年底前煉出幾萬斤精鐵來!」說話的老頭子原來就是這晉城中慣熟的匠戶,當年為澤州府官匠,主持過修造煉鐵爐,是以曉得晉城地界上煤鐵分佈,敢出此大話。
楊再興聞言大喜,這才想起山西乃是後世的鐵山煤海,足以供應一個偌大中國地煤鐵,難道竟然不能供應一個小小的晉城?只是要提高兵器質量,煉鐵環節還須親自過問,若鐵煉得不好,打造出來的兵器便差得遠了,此是後話,此刻當然大拔錢糧,讓那郭姓老人帶隊去挖煤採礦。
—
但另一方面,讓楊再興鬱悶的卻是,隨便怎麼打造兵器,馬匹卻是不能再增加了,軍中馬匹多為騸過的公馬,母馬更少,要靠自然繁殖那是絕對不可能擴大騎軍的,眼下消耗一匹便少一匹,若沒有別的辦法,晉州騎軍便會在三五年內隨著馬匹的減少而消失。大宋在偏安江南百餘年後終於還是敗在蒙古手中,沒有一支強大的鐵騎是最為致命的因素之一,而偏安經年之後,武備馳廢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養馬的困難卻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太行山上自然不能產馬,河北的金軍難道會向自己賣馬麼?
楊再興頭痛無比,開始面對將來的恢復之戰所需要解決的種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