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也是滿臉感慨,回答的語氣卻是果斷堅決:「自築千年之基,沈某人何德何能,蒙玄著你如此看重如何還敢推托?便是這樣,這裡便是我沈葆一生事業所在!」
張華軒聞言大樂,卻也並不感覺奇怪,沈葆在福建船政任上時,只做了兩件事,一是搞了南洋水師的根基,後來馬尾一戰全部被毀,第二卻是辦了求是堂等學院,培養了大量合格的船政技師,此人眼光與手腕都很傑出,在洋務派中又很務實,比張之洞之懂搞賠本的鐵廠要強的多了,從他在福建的表現來看,在洋務運動中他算是首先知道人才重要性的大員,今日一談,卻果然不出張華軒的所料。
當下算是敲定此事,那時候可沒有什麼嚴格的組織關係,沈葆只需巡撫與總督首肯,便可以直接留在淮安上任,以張華軒現在的勢力與紅的發紫的前程,江蘇巡撫吉爾杭阿與兩江總督怡良都是巴結討好他還來不及,一個小小的江南道監察御史在張華軒的眼裡是寶貝,在這兩個滿洲大員眼裡,卻實在是提不上把的小角色而已。
校舍還在建造當中,淮軍新軍訓練早就上了正軌,丁寶與閻敬銘等人也很得力,招收學生的榜文早就放滿了兩江各地,沈葆左右無事,自行先由浦口渡江,先到江南大營,然後去蘇州拜見巡撫等人,到江南各地打個花狐哨後。再正式到張華軒這裡上任搞求是學堂。
淮安與淮北這段時間算是風平浪靜了,北方的林鳳祥與李開芳也算是窮途末路,沒有援軍被八旗與蒙古鐵騎團團圍住,雖然還在垂死掙扎,不過也只是拖延時間罷了。
而在南方,咸豐四年初太平軍地西征軍主力從廬州和安慶等地出發,入江西,戰湖北,屢敗湘軍。二克武昌,曾國藩水師全軍覆滅後差點兒跳船自殺,胡林翼與荊州將軍官文死守湖北一隅而已。
而湘軍背倚湖南,利用太平軍在有了如上的戰略優勢後的錯誤。在六月至十一月這一段時間內,湘軍迅速恢復元氣,屢次擊敗太平軍的林紹璋部與石鳳魁部,在湘潭戰役決定性的擊敗了太平軍一部主力。保住了湖南,使得湖南最終成為湘軍糧餉與人力補充的大本營,湘潭戰役的失敗,可以說是比北伐失敗對天國未來命運的影響還要巨大因為自此之後,湘軍將成為太平軍的生死大敵。
湘潭戰役失敗後,湘軍與湖廣總督楊一起合作。十一月上旬與楊聯兵東進。十一月。湘軍連陷大冶、興國、鄂城、半壁山、富池口等地。楊在長江北岸則龜步前進。當湘軍與太平軍爭戰於半壁山、田家鎮時,才侵駐黃州。
當湘軍侵佔金口後。石風魁發現情勢嚴重,派北王韋昌輝地侄兒韋以德從武昌趕日綱巡查長江,鎖守田家鎮,構築「堅固營盤,並造水城,在江心挽泊堵御。」又命東殿承宣塗鎮興將根據東王的指示,在半壁山與田家鎮之間設置鐵鏈、木城,形成一道堅強的攔江工事。東王楊秀清與燕王秦日綱企圖以軍地攻勢,結果失敗了。咸豐四年也就是一八五四年十一月底,曾國藩一方面命令湘軍水師摧毀攔江工事,沿江直下,炮轟九江,同時調集陸師渡江而北,先後攻陷田家鎮、黃梅等重要據點,秦日綱、陳玉成等退守安徽宿松等地。而在未來數月後,曾國藩可以集中水陸師圍攻九江。西征軍事大有岌發不可終日之勢。
造成如此嚴重局勢的原因有兩條,一則東王楊秀清權力慾太重,天國北伐他不及遙控,也因為曾天養與賴漢英等人執意南征,使得北伐失敗,楊秀清極為震怒,如曾天養其實是當時天國最擅戰的將領,他的虎頭營精銳不可擋,連曾國藩也曾經稱讚道:「曾天養其人是把好手,能打仗。」
這樣一員悍將,還有賴漢英等人資格之老,居然不曾封王,連侯爵地稱號也沒有一個,而北伐失敗時楊秀清正病重,咸豐四年初的西征開始後,楊秀清大權獨攬,西征軍每一舉一動,都要經過楊秀清的同意才能施行,前敵主帥是曾天養,他每次行動前都要向先西征軍主帥石達開稟報,然後石達開再向楊秀清稟報,經東王同意再回復曾天養行動,公文往來曠日持久,往往耽擱軍機,再加上石鳳
紹璋是兩個庸材兼膽怯之輩,武昌先得後失後,石鳳下令斬首,也為他的無能付出了代價。
南方打地如火如荼,曾剃頭的湘軍終於嶄露頭角,與淮軍一起,都被朝廷依重信賴,而兩支強軍都是漢人團練武裝,雖然曾國藩在朝中根基更為厚重,門生故吏滿天下,而且是理學大師儒家大佬,因為手裡有湘軍這樣強悍的武裝力量,還是開始被朝野側目忌憚,而他地湘軍打地越狠,佔領地地盤越大,則受到的掣肘與猜忌也就越來越嚴重,就算是咸豐末年肅順掌權,引曾國藩為朝外後援百般,曾國藩和他地湘軍仍然受到嚴重的猜忌與懷疑,一直到曾國藩自散羽翼,將湘軍徹底打亂解散,朝廷總算才是對他恢復了信任。
封建宗法傳統,並不是懷疑帶兵統帥將領的人品,而只是懷疑他手中的實力!
無疑,曾國藩的湘軍傑出的表現將幫助淮軍吸引不小的注意力,對於這一點張華軒當然沒有任何的意見,他的淮軍確實已經足夠優秀,可以說,只要規模再擴大一倍,他就敢在中國橫著走了,任何力量在他的淮軍面前都將變成霽粉,而要想淮軍繼續擴大規模,然後打一場足以它的全面戰爭,就得先有足夠的時間做好內功。況且,除了清廷這個敵人外,張華軒也時刻不忘,就在幾年之後,英法聯軍將會燒燬圓明園,將中華民族的無價瑰寶毀成了一片瓦礫,將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的寶貝一卷而空,張華軒絕對會傾盡全力,阻止這件百年國恥在自己手裡再度發生!
這樣一來,太平軍這兩年內的銳意進取給清廷帶來的莫大壓力,還有湘軍與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再加上胡林翼與官文等人的抵抗,將會給張華軒的發展帶來充足的時間!
時光匆匆而過,轉眼就到了咸豐四年的十一月,這個季節在蘇北已經是初冬,隨時都可能下雪。從十月開始,湘軍轉守為攻,正在江西與安徽交界與太平軍打的熱鬧,而太平軍這時候銳氣十足,上下同心,眼看翻過年又是一番新動作,倒是唯有地處蘇北的淮安府一片平靜,不但沒有那種兵荒馬亂的亂世景象,反而是到處生機勃勃,一派繁忙模樣。
淮軍經過一次招新,戰兵由原本的一萬一千人左右漲到了一萬七千,再加上軍中僱傭的長夫挑夫伙夫等雜工,這些人雖然是後勤,不過也穿上了淮軍的軍服,拿的軍餉略少一點兒,也算極其優厚,這樣淮軍就有了宣宣赫赫整整兩萬的定額,這個數目已經極具規模,可以說,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開始不過四千人時,就先攻克虎門,鎮海,後來戰爭規模擴大,英軍也就從印度等地調來了一萬二千人左右,就是這樣一支萬人規模的軍隊屢次擊敗清朝大軍,沿江而上攻克了鎮江,如果不是條約答成,南京也必不可保。
當然,英軍是依托了他們無敵的海軍炮火,後勤保障也絕無問題,可問題是就算去掉了英國的海軍,以當時清朝軍隊的素質,說起來是八十萬人,其實根本無力調動十萬人以上的集團做戰,財力物力後勤協調將領與兵員素質都無法完成這種戰役集結,幾次大戰,清軍的數量也就是小貓兩三隻,結果在純火器訓練與做戰方式都超過清軍百年以上的英軍面前,完全就是不對等做戰,整個鴉片戰爭打完,英軍也沒有戰死過幾個人……
道光皇帝後來為了遮羞,還曾經像模像樣的詢問過英國在哪兒,陸地可否到達,這也是當真搞笑,漫說英國不能陸地到達,就說英國當時是中國鄰國,憑滿清那點落後的軍隊和動員水平,想打人海戰術都不夠格,更別提兩國軍隊在素質與裝備上的差距了。
如此一來,淮軍現在的實力老實說如果卯足了勁一路打到北京,咸豐就非得避到熱河去不可,甚至,可能是一路跑回東北老家。
不過論起軟實力,張華軒可就比大英帝國差的遠了,軍隊素質還遠遠不及,參謀部招了十幾個法軍陸軍軍官和幾個英軍軍官,條例與制度剛在建設當中,武器配備也只是當時列強軍隊中的普通水平,關鍵是淮安的工業化才剛剛開始,一切,還有待時間。
而在張華軒心裡,眼下的當務之急,還是從根本上解決軍隊的歸屬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