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兵工廠指的是所有軍事工廠,可是在帝國,兵工廠一般指彈藥工廠。這是因為在早期的熱兵器戰爭中,火槍這些都是手工作坊裡製造的,而且帝**隊的官兵都是自備武器,當時還沒有「兵工廠」這個概念。直到帝國陸軍使用第一種用牛皮紙包裹的定裝彈藥後,才開始大批量的生產彈藥,因此當時的兵工廠就是生產彈藥的工廠。這個稱呼也就延續了下來,兵工廠就特指彈藥工廠。
在戰爭爆發前,帝國海軍的主要彈藥供貨商就是青島兵工廠,當時青島兵工廠也是唯一的大型兵工廠,除了向海軍供貨之外,還要承擔部分陸軍的彈藥生產任務。而兵工廠數量不多的主要原因是,在和平時期,軍隊消耗的彈藥數量並不多,主要就是在訓練,以及演習中使用,而且在很多時候,為了節約開支,訓練時使用的還不是正規彈藥,因此陸海兩軍對彈藥的需求並不高。另外就是,彈藥的更新換代速度很快,特別是火炮與槍械的彈藥。如果陸海兩軍調整了火炮與槍械的口徑的話,那麼以前的那些不同口徑的彈藥就基本上報廢了,這是一筆巨大的浪費。加上彈藥本身的生產速度是相當快的,也就沒有必要儲備大量的彈藥,然後等著被淘汰,報廢。
戰爭爆發後,青島兵工廠的生產重點逐漸轉移到了海軍的彈藥上來,並且從23年初開始,就不再向陸軍提供彈藥了。同時,青島兵工廠的規模還擴大了很多,甚至在周圍還興建了大量的配套工廠,比如設在連雲港的化工廠,設在淄博,有一條專用鐵路相通的鋼鐵廠。後來還有濟南的電子廠與車床廠等等。可一座兵工廠顯然無法滿足海軍對彈藥的需求,在21年底到23年底的兩年時間內,還有另外四家兵工廠進入了海軍地供貨商名單,而且都迅速發展成為了大型兵工廠,這四家兵工廠分別是秦皇島兵工廠,南通兵工廠,廈門兵工廠。以及湛江兵工廠。如同大部分為海軍服務的軍火工廠一樣,這些兵工廠都設在港口附近,而且距離原料產地並不遠。
新出現的四家兵工廠的發展規模很快,可仍然沒有取代青島兵工廠的地位,因為青島兵工廠也在迅速發展。與造船廠,飛機廠不一樣,兵工廠生產的就是軍火。沒有民用產品,因此只能夠依靠軍隊的訂單生存,而造船廠還可以通過建造民用船隻,飛機廠可以通過製造民用飛機生存下去。另外,戰爭期間地彈藥需求量與和平時期的彈藥需求量的差距是相當巨大的。海軍可以因為戰爭的需要而扶持更多的兵工廠,可同時,在戰爭結束之後,也將因海軍軍費縮減,不再需要大量的彈藥而導致兵工廠破產。正因為這兩個與眾不同地特點,兵工廠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如果在戰爭結束之後,海軍只保留一家兵工廠的話,那麼另外四家兵工廠都得破產,而誰在戰爭期間中的表現最好。那麼誰就將被保留下來,獲得生存的機會。
這個特點決定了五家兵工廠之間很難形成實質性地產業聯盟關係,這也正是甘永興與談仁皓在談判中的切入點。加上之前海軍已經與其他的供貨商簽訂了27年度的意向採購合同,有了先例,這就相當於是海軍新年度採購方法的信號,讓兵工廠提前做好了準備。
「從總體上看。我們的彈藥生產能力的過剩的。」在飛機上,甘永興沒有浪費時間,讓談仁皓盡量多掌握點情況。「以前,我們一直在為波斯與德國海軍提供彈藥,特別是在我們的戰略打擊部隊部署到了歐洲戰場上去之後,我們就一直在向歐洲輸送彈藥。現在,德國那邊的彈藥工廠已經完成了新生產線地建設工作。按照我們與德國的新協議,我們將為德國的『遠東艦隊』提供彈藥物資,而德國則通過為戰略打擊部隊提供彈藥物資作為交換。另外。五家兵工廠的競爭相當激烈,都有多餘產能。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地方。」
「多餘產能大概有多少?」
「沒有三成,都有兩成。」
談仁皓思索了一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27年的訂購量與26年相當的話,那麼我們只需要四家兵工廠就足夠了?」
甘永興點了點頭。「這個我們先不提出來,那些廠商心裡自己有數。而且,在達到最大產量之後,他們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從現在規劃的27年作戰行動來看,彈藥消耗量不會比26年提高多少,只是特種彈藥的消耗數量會增加。而特種彈藥一直是利潤率最高的,因此我們得設法把特種彈藥的價格壓下去。」
「那就更得利用現有的過剩產量來壓價了。」
兩人都笑了起來,他們覺得自己正在變成商人,正在學會怎麼跟別人討價還價,也許海軍也需要一些懂得怎麼殺價的人才吧。
在甘永興躺在座椅上養神的時候,談仁皓抓緊時間去熟悉那些兵工廠的情況。當初海軍新增四家兵工廠的主要原因就是便於向各個方向上地作戰部隊提供彈藥物資,因為相比於飛機,艦船而言,彈藥需要運送,而且對時間性要求相當高。在戰爭處於最激烈的時候,也就是22年到24年之間的時候,幾乎是彈藥剛下線,就被裝上了貨輪,運往了前線。當時轟炸日本本土,青島港就停靠了不少的彈藥運輸船,燃燒彈生產出來之後就立即被裝上船,然後運往前線機場,也許不到十天,這些彈藥就將被投到日本本土去。
兩人在青島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青島兵工廠甚至還安排了專門人員來照顧談仁皓與甘永興,結果在甘永興的堅持下,兩人還是住到了海軍辦事處,沒有去廠房給他們安排的賓館居住。次日,海軍司令部的軍官隊伍到達,談判工作也很快就展開了。
這次的談判與之前的談判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的地方是,雙方都在細節問題上出現了矛盾,特別是在彈藥成本方面,海軍主張的方法與廠商所堅持的方法並不完全一致,因此計算出來的成本價格也就不完全一樣。利潤率的計算方法也出了問題,海軍主張以成本價為基礎計算利潤,而廠商則主張以銷售價為基礎計算利潤,也許這對單價的影響不是很大。可在巨大的採購數量基礎上,單價的一點細微變動都將帶來巨額經費的變化。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彈藥的單價上。海軍認為至少應該在26年的基礎上降低兩成到三成,而廠商認為降低一成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而要降低兩成的話,他們就只有虧本經營。
甘永興與談仁皓分別與青島兵工廠,以及廈門兵工廠進行談判。這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兩家兵工廠。這也算是各個擊破吧。相對而言,甘永興與談仁皓都不急,因為原本計劃在26年發動的夏威夷群島戰役推遲到了27年,所以26年訂購地彈藥有部分節餘,儲備在海軍彈藥庫裡的彈藥還能夠堅持一兩個月。而廠商就比較急了。26年的生產眼看就要結束,如果無法在十二月達成協議的話,那他們就拿不到27年的訂單,也就無法展開27年地生產活動,甚至無法得到足夠的原料,以及能源供應!
這就是海軍手裡另外一個砝碼。在帝國的經濟體制進入戰爭狀態之後,雖然所有的物資仍然得用金錢購買,但是在沒有訂單的情況下,就算有錢也買不到物資。當時,幾乎所有的軍事工廠都要先拿到軍隊的訂單。然後向政府的相關部門申請購買物資,在拿到了政府的批文之後,才能去原料廠購買物資。另外,電能,水等等供應也要由訂單決定,有多少訂單。就可以獲得多少物資與能源供應,而沒有訂單,政府就不會將物資與能源分配給工廠。因此,在沒有海軍訂單的情況下,任何工廠都不可能囤積大量的物資,甚至無法獲得電力供應,就不可能開工生產了!
這可以說是所有工廠的死穴,談仁皓與甘永興在之前的談判中就用上了這一招。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日之前,工廠就得把下一度的生產計劃提交給政府。申請物資與能源分配。而現在已經是十二月上旬了,如果這些廠商沒有辦法在十五日之前拿到海軍的訂單的話。那麼其下一年度的生產就將受到影響。
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青島兵工廠與廈門兵工廠首先軟了下來。兩家兵工廠與其主要的下游廠商首先與海軍達成了協議,拿到了海軍的訂單。這也是與別的協議不一樣的,海軍的協議是與數十家廠商一起簽訂,相互約束,相互承諾,以保證彈藥生產能夠正常進行,同時更合理的控制住彈藥地價格。
隨後,南通兵工廠與湛江兵工廠也與海軍達成了協議,內容基本上一樣,仍然是由兵工廠牽頭,與數家,甚至是數十家下游廠商一起與海軍簽訂意向生產訂單。而秦皇島兵工廠最終被排除在了海軍供貨商的名單之外,與秦皇島兵工廠合作地十多家下游廠商也因此而失去了海軍的訂單,等待這些兵工廠的結果只有倒閉。也許工人還可以在其他的工廠找到事幹,而對這些廠商的資本家來講,他們的結果就是破產。
相對而言,要想大幅度降低彈藥的採購價格,這確實不容易,主要是無法通過大規模出口來填補工廠的虧損。因此,廠商不可能在海軍這裡做虧本買賣。另外,彈藥採購數量極為巨大,且採購的靈活度也很大,受到戰局的影響最為明顯,在無法確定一個比較準確的訂購數量的情況下,就更無法通過大批量生產來降低價格了。
在與四家兵工廠,以及相應的下游廠商達成了協議之後,甘永興與談仁皓在十三日就回到了海軍司令部。兩人的收穫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可也並不小。特別是在消耗得最多的彈藥方面已經取得了廠商的大幅度讓步。
從消耗彈藥的總價格上看,在海軍需要採購的十幾種彈藥中,佔第一位的是炮彈,包括了陸戰隊使用的迫擊炮炮彈。第二位的是航空炸彈。第三位是火箭彈。第四位是子彈。第五位是魚雷,包括航空魚雷與重型魚雷。因此,談判就主要集中在了這五個方面,特別是炮彈與炸彈的價格。
當時,海軍消耗數量最多的炮彈是155毫米高爆彈,這是對地支援的主要彈藥,而且陸戰隊也有不少的155毫米火炮,彈藥是通用的。而在此之前,一發155炮彈的價格是200元,26年,光是採購155炮彈就花了十多億!結果,在27年的訂單中,廠商將價格都降到了120元以下,這超過了談仁皓的預先估計。
炸彈方面,使用得最多的是250公斤與100公斤級別的高爆彈,這也主要是用於對地支援的。26年,一枚250公斤的炸彈是750元,一枚100公斤炸彈的是550元。結果,在27年的訂單中,廠商把價格降低到了450與300元,這也超過了談仁皓的預先估計。
僅這三種彈藥,就能夠在27年為海軍至少節約10億元的採購費用。算上其他彈藥採購中節約下來的費用,27年,海軍有望在彈藥採購這一項中節約大概25億。雖然這低於飛機與艦船兩項採購所節約的費用,但是彈藥的消耗本來就不固定,如果戰事擴大,採購數量增加的話,那麼還將節約更多的採購費用。
至此,海軍在27年度的所有採購項目的談判工作都趕在十二月十五日,即廠商向政府提交下一年度生產計劃之前完成了。就談仁皓所知,陸軍的採購談判在此之前就已經結束,薛希岳首相打壓寡頭家族的行動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