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戰國做皇帝 第一卷 別樣的長平大戰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軍駐上黨
    第二百四十七章大軍駐上黨

    (誠摯感謝各位訂閱的書友,無恥的盜版者,請滾開)

    此上黨之決策,關乎趙國的生死存亡及氣運綿延,趙王丹王命一下,趙國的朝堂空前高漲地運轉起來。僅僅兩日之後,平原君便派出特使馬隊分作兩路,浩浩蕩蕩地開進了韓國國都新鄭和上黨郡的治所壺關。

    新鄭這一路,由平原君的心腹使臣吳勝率領。這吳勝手持趙王節杖進入韓國王宮大殿,昂身立於大殿之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韓桓惠王及韓國一班老貴族們明言趙國義字當頭,不願乘韓國之危而平白地將上黨之地劃入版圖;但是,趙、韓同屬三晉老盟,趙國不願坐視韓國被那暴秦欺凌,願派出大軍十萬,襄助韓國駐守上黨,同抗暴秦。

    自古以來,身後母國的強弱,決定了使臣出使列國、遊說諸侯的底氣。此時,趙國國勢正盛,韓國又被秦國頻頻欺凌,正是有求於趙國的時候。正因為此,使臣吳勝一番話說得慷慨激昂、擲地有聲。

    韓桓惠王再次見到這使臣吳勝,情不自禁地面有愧色。他想起了當年吳勝出使韓國,那時韓國君臣妄圖以計謀國、周旋於秦趙兩大國之間,將吳勝諒在新鄭月餘沒有理會。這下倒好,韓國形勢危急,人家吳勝這是雪中送炭來了。

    韓國的一幫老貴族們聽完,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有這等好事,十九城的上黨郡不要,卻願派出大軍駐防上黨,這可是多少年都難得一見的諸侯義舉呀。於是大殿之上,韓國的貴族重臣們一改往日的沉默,一陣狐疑之後,紛紛朗聲大讚趙國乃信義之國,逕直向那韓桓惠王建言:韓國應把握時機,迅速和趙國結盟。

    韓桓惠王對這等軍國大事本就是沒有什麼主意的主兒,看大殿上那一幫老貴族、重臣們群情激昂,再想想趙國如此做派確實當得仁義之名。原本打算丟棄的上黨,這下竟然又轉了一圈回來了,那十九城以後還是韓國的國土,韓桓惠王不免心動了。

    但是這韓桓惠王還沒有昏庸到家,這等好事來得太突然,他覺得有些詫異,一時間沒有明白趙國的真實意圖。

    他罕見地拒絕了老貴族們盡速和趙國結盟的建言,並沒有當場答應趙國使臣吳勝的要求,而是派了一個密使,秘密地快馬加鞭將一封密信送到上黨郡守馮亭的手上。既然此事尚存疑惑,韓桓惠王便要問一問馮亭——這位駐守上黨十餘年、堅挺不倒的老臣的意見。

    韓王的密信還未到,平原君的第二路特使倒是已經到了壺關,這一路特使,乃是由大將軍趙括特意為平原君推薦。率領使隊來到壺關的,便是那歷史上為趙國邦交立下大功的才士毛遂。

    關於毛遂的這段歷史,已經悄然地發生改變。若是沒有和大將軍趙括的偶遇,若是大將軍趙括沒有發出誠意十足的邀請,此時的毛遂應該已是平原君趙勝府中一個門客。不過,也僅僅是寸功未立、埋沒於三千人海中的一個普通門客而已。

    遇到大將軍趙括,乃是毛遂命運的關鍵轉折點,此時的毛遂在御林軍中協助軍事苗單襄贊軍務,可謂是如魚得水,那誘人的爵位封賞已經在望。此番得大將軍趙括一力舉薦,有了一展其邦交才幹的機會,毛遂心下不免感激涕零。

    大將軍趙括推舉毛遂為這一路的特使,其意有三。一者,這毛遂有膽有識、為人機敏,和那上黨郡守馮亭不相上下,完成穩住馮亭這一出使的使命自然不在話下。二者,趙括是想讓這位御林軍的幕僚到上黨走一遭,開闊眼界、順便掌握些第一手資料,為來日的大戰秦軍的謀劃汲取緊要的素材,畢竟作為御林軍的幕僚,閉門造車那可是兵家大忌。三者,大將軍趙括還是有些私心,他想讓毛遂去談談那馮亭的口風,看看這馮亭這位戰國的名臣是不是來日可入麾下之人。

    這毛遂能言善辯,做事又雷厲風行,到達壺關後和馮亭數次商談,將趙國欲出大軍駐守上黨之事說得一清二楚。那馮亭卻也等閒之輩,一聽趙國做出了如此決策,心底暗暗震驚,趙國拒不接受上黨而僅僅是派兵駐防,這是有高人呀莫非這是平原君趙勝的主意。

    探過毛遂的口風後,這郡守馮亭就知道自己是誤會了,原來在趙國朝堂上獻上此策略的乃是那十七歲的少年大將軍趙括。這位如此精明強幹的特使毛遂,竟然也只是那少年的一個幕僚而已。

    這下,上黨郡守馮亭不得不重新審視趙括了,原來的妄自推斷和偏見,全都一掃而空。因了對趙括的仰慕,再加上毛遂過人的才幹,這馮亭也未敢虛與委蛇,直言定會盡力維持上黨的秩序,靜待韓王的命令。

    又等了幾日,韓王的密信到了馮亭的手上,那馮亭看了密信,一聲長歎,當場把自己的謀劃寫成密書,派出快馬回稟韓桓惠王。在馮亭這位明白人看來,韓國不得不答應趙國駐防上黨之義舉,若是拒絕了趙國,怕是即使日後秦國來滅韓,列國諸侯也不會再來相助了。

    兩路特使、雙管齊下,趙括謀劃的這次道義當先、不貪他國之地的邦交大戰,終於迅速地收到了奇效。

    韓桓惠王得到了馮亭的答覆後,當即利索地同意了趙軍駐守上黨的要求,同時派出了一路特使直往趙國邯鄲,言辭懇切地請求趙、韓兩國重新結盟。

    趙王丹收到韓國特使呈上的結盟國書後,便召來平原君趙勝、大將軍趙括這兩個最為信賴的大臣商議。那平原君看過國書後,面露喜色地對趙王丹言道:「老臣恭賀我王,我三晉老盟重啟在望,如此一來,合韓、趙、魏三國之力,抗秦大事可為。」

    大將軍趙括卻是淡淡地一笑,向趙王丹拱手言道:「我王,眼下緊要之事,乃先行回復韓王,闡明我大趙為了天下之大義,願為韓國駐守上黨,但應明言,為了上黨之安危,上黨郡的一切防務當以我大趙之軍為主。」

    這些日子,大將軍趙括一直忙著和上將軍廉頗、國尉許歷協同調動十萬大軍的事宜,可以說是忙得不可開交。但是一聽到趙王丹的召喚,趙括忙放下手頭的事務,急匆匆趕到了這趙王王宮。這甫一張口,趙括就點出了一個要害所在。

    「嗯大將軍所言甚是」平原君趙勝點了點頭,對趙括之建言表示同意,緊接著平原君又言道,「趙、魏血盟早已結成,不知是否會生出變故來?」

    平原君有此一問,原是平常。要知在這戰國之世,所謂的盟約,甚至所謂的血盟,並無一成不變之道理。列國的諸侯皆是務實之輩,是否結盟,是否真心相助,那要看的是邦國之利害。在要害之時,所謂的盟約不過是一張廢紙而已。

    聽到平原君趙勝如此說法,那少年趙王丹面上浮現出了一絲憂色,他看了看大將軍趙括,試探著問道:「魏國那頭,不知大將軍作何想法?」

    趙王丹之所以有此一問,乃是因為當年趙魏血盟,乃大將軍趙括一手促成。魏國這個盟友乃是趙括用非常手段,硬生生從秦國的懷抱里拉過來的。趙魏之間的盟約是否穩固,無疑這大將軍趙括最有發言權。

    聽趙王丹如此發問,大將軍趙括眼前頓時浮現出一個道貌岸然、其實內心猥瑣至極的身影,趙括略略一想,拱手向趙王丹回道:「我王勿憂,趙括斷言,我趙魏血盟穩固的很,呵呵——此事便落在那魏國丞相須賈的身上。」

    「善」趙王丹稍稍放下心來,接著對趙括言道,「當此非常之時,趙魏血盟還是要穩當些好,此時就交由大將軍趙括一手安排了」

    「須賈?這魏國真是小人當政乎?」就在趙括拱手應諾的時候,那平原君趙勝瞇眼沉思著,他想起了那被魏王閒置的姐夫、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此刻鬱鬱寡歡的模樣,心下不禁惻然。

    大將軍趙括望著平原君沉思的模樣,忙向著平原君趙勝略略拱手,笑言道:「此等邦交事務,本屬平原君之職權,趙括此為算是越俎代庖了,呵呵——」

    平原君趙勝本來心底稍有不快,但是見趙括如此開誠佈公的說法,他要是再不表個態,可就顯得太過小氣了。平原君趙勝可不是小氣的人,只見他捋了捋濃密的長鬚,笑呵呵地言道:「大將軍,我等同為趙國王室宗親,同為我趙氏之國操勞,大將軍能為本君分憂,本君倒也樂見其成」

    平原君接著言道:「信陵君乃仁義之人,大將軍派人去大梁時,可去探望此君,或可有所助益。」

    大將軍趙括聞言,忙重重地頓首。信陵君魏無忌這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強人,趙括自穿越以來可是從未謀面。此時脫不開身的趙括心底想著,待來日能與這信陵君一敘,倒也是件快事

    「善如此一來本王無憂矣」少年趙王丹那面色的憂色漸漸消退,當即君臣三人定下了重啟「三晉老盟」的決策、盡速駐軍上黨的決議。

    趙孝成王三年仲秋,得到韓王肯定的答覆後,趙王丹派遣趙國上將軍廉頗親自率領大軍十萬,隆隆開向那韓國上黨山地,直奔上黨郡的治所壺關而去。

    郡守馮亭率領將士吏員,在壺關北門外郊禮迎接。廉頗當場宣佈了韓、趙二王聯名簽發的詔令:上黨郡一應軍事防務,全權交予廉頗統籌調度,郡守馮亭協助廉頗,負責安定上黨郡韓國百姓之波動之民心。

    緊接著,平原君趙勝又命上卿藺相如從趙國輸送來大批的糧草、物資救濟上黨的饑民,將上黨因缺糧造成的恐慌,慢慢地平息了下去。

    大將軍趙括此行身擔重任,署理上黨郡十九城及各處關隘、要塞諸般軍務交接,可以說大軍駐防上黨一大半的任務,全都壓在了趙括的肩膀上。

    主持軍務的上將軍廉頗,本就有著很深的偏見,他以為這趙括不過是接著馬服君趙奢之威名,又靠著王氏宗親的身份得到了兩任趙王的寵信,這才登上了大將軍的高位。對趙國群臣、百姓間傳遍的所謂「天賦奇才之說」,上將軍廉頗有些不以為然。

    即使當年趙括乾脆利落地平定林胡叛亂的大勝,廉頗曾從其弟廉柱那裡得到過盛讚之言;即使數日前趙括在朝堂上和平陽君據理力爭,定下這佔盡天下道義的助韓守上黨之策。這廉頗依舊未改對趙括只會簡上談兵的偏見。

    這次趙國十萬大軍駐防上黨,廉頗是有意地把沉重的擔子壓在了趙括的肩膀上,他是要在一旁冷眼看看,這好為大言的馬服子是否真的有兵家之才。

    一連觀察了數日,上將軍廉頗對趙括的偏見慢慢地動搖了。大將軍趙括乾脆利落地和韓軍完成交接和同時,又大刀闊斧地改善上黨各處的防務,從兵員配置、守城器械的安放、糧草的調度,趙括安排得讓廉頗簡直挑不出一點毛病來。

    這一陣忙碌了大半月的時間,上黨十九城的諸般軍政事務總算大體就緒。上將軍廉頗、國尉許歷、大將軍趙括這些日子裡,是忙得馬不停蹄,那感覺渾身的骨頭恰似散了架一般。幸好這三位都曾率領大軍征戰,身子骨打煞得還算結實,若是換作藺相如、虞卿那等文臣,怕是早就累得病倒了。

    那日,赴過郡守馮亭的慶功酒宴後,大將軍趙括選了一個恰當的時機,向上將軍廉頗鄭重獻言道:「韓軍渙散疲惰,留駐上黨險要徒亂軍心,莫若遣至上黨腹地及韓趙兩國邊境,專事糧草督運、秩序維持之煩瑣事務。」

    上將軍廉頗意味深長地看了趙括一眼,對趙括此言,他心下深以為然,略略思索後,他當即下令:原韓國上黨的五萬守軍,全部開出上黨各關隘,轉移至上黨腹地至韓趙邊境之間

    下完命令後,廉頗對趙括言道:「善」

    廉頗本就是拙於言辭、且眼界甚高之人,趙括能得廉頗一個「善」字的評價,著實不易。

    和趙括一起佈置上黨防務的這日子裡,上將軍廉頗對趙括的印象大為改觀。眼看著趙括有條不紊地佈置各項事務,神色肅然地指揮著十萬趙軍,其果決而不失剛毅,隱隱然已有大將之風度。

    「唉——此子,已成大器,再也不是當年那只知誇誇其談的少年了」上將軍廉頗望著趙括那堅毅的面龐,心底不由得一聲滋味豐富的歎息。E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