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太史慈 正文 第十卷第五章改制(一)
    顏良文醜的死給袁譚的軍隊帶來了無比的震撼,兩名在袁紹軍中似乎永遠不敗的決定戰將居然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死在了青州軍的手裡,這徹底擊潰了因為和青州軍交戰而精神緊張到極點的袁譚軍士兵的神經,一種世界末日天崩地陷的毀滅感覺浮現在了每個袁譚士兵的心頭。

    「顏良將軍死了!文丑將軍死了!」這消息被親眼目睹的士兵們用一種鬼哭狼嚎的感覺傳播到了戰場上的每一個角落,登時,袁譚軍徹底潰敗,無數的士兵大喊大叫著拋下了手中的兵器,向四面八方抱頭鼠竄,任憑袁譚和手下眾將如何呼喚也毫無作用,當真是兵敗如山倒。

    其實就是袁譚本人和其他的將領也不能接受顏良和文丑戰死沙場的這個事實,簡直就如同大發一場噩夢般叫人根本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在士兵逃跑的洪流中,袁譚滿懷著心中的恐懼,率先掉轉馬頭,開始了自己的亡命之旅,身後的眾將當然有樣學樣,緊跟在袁譚後面。

    太史慈見狀,發出了全面追擊的命令,於是青州軍開足馬力,在後面對袁譚軍進行肆意地攻擊,就連在城上負責守城的芮祉也不例外。

    平原大戰,震動了整個中原大地。是役,平原城的守軍傷亡三千人,青州正規軍的傷亡則只有三百多人,而且其中大多數僅僅是暫時失去戰鬥力而已,但卻換來了袁譚七萬大軍全軍潰敗的輝煌戰績,袁譚軍中其中有兩萬多人直接戰死沙場,三萬多人最後投降給了太史慈並被其收編,被殺的大敗的袁譚僅剩下三千多人向渤海逃竄,剩下的人不知去向;更給太史慈留下了無數的糧草輜重和攻城的利器以及戰馬。

    這還僅僅是表面的成果,其潛在的影響力更是無比巨大,陳逸和管統這等寡廉鮮恥卻被舉薦制度推上高位的無恥文人的被捕給了太史慈青州改制的最好口實,而許攸則會把青州內部所有與袁譚有勾結的世家大族全部奉上,令太史慈可以輕易地在青州剪除異己,掃除後患。

    對內好處多多,對外則令冀州原本投降袁紹的世家大族紛紛轉向,改採取觀望態度,想要等局勢完全明朗的時候才決定哪一方。

    只是苦了袁紹,不僅僅自己在渤海的七萬大軍的主力部隊損失殆盡,而且還折了顏良文丑等將,再加上前一段時間發生的劫糧事件,袁紹現在是顧此失彼,焦頭爛額,無論在青州還是在冀州,袁譚的計劃全面受挫,又因為實力大損,此時的袁紹已經不復昔日的顯赫聲勢。

    不過太史慈並不準備放過袁紹,早在太史慈和袁譚在平原郡決戰的時候,已經從張戈的手中接到太史慈命令的王豹馬上命令一直被太史慈雪藏起來的於禁帶領三萬大軍直接從樂安郡直插渤海,這三萬大軍和高順手中的三萬大軍同是青州正規軍中的精銳部隊,實力非同凡響。

    只要於禁打下渤海,那麼袁紹就會一蹶不振,至少在中原這塊大地上沒有他發展的空間,如此看來,孤客窮軍的袁紹已經微不足道了。

    只是如此一來,青州內部的正規軍只剩下一萬多人,太史慈生怕在青州改制的時候被逼上絕路的世家大族再弄出什麼事情來,所以先是隱忍不發,而是派人到徐州命令臧霸大軍停止剿匪回到青州,以便穩定局勢,當然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太史慈在這裡使了個小小心眼。

    太史慈對外宣稱此次調動臧霸乃是為了配合大公子劉岱在兗州的剿滅黑山軍的行動,表面上看臧霸大軍悉數進入兗州,其實太史慈暗中命令臧霸大軍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自然是進入兗州,不過配不配合劉岱的行動那就兩說著了,反正被高順放置在兗州任城郡的十多萬黑山軍的家屬還等著臧霸接收,至於另一部分臧霸軍當然是秘密回青州了,他們回青州之日,就是太史慈動手收拾世家大族,青州改制之時。

    其實太史慈如此做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要順帶著害一害徐州刺史陶謙這背信棄義的小人,太史慈命令臧霸在離開徐州時肆意放縱已經被臧霸包圍多時的泰山賊寇的餘黨,再一次霍亂徐州的北部,令陶謙不得安生,更暗示進入到兗州的那支軍隊「必要時,可以進入徐州從操舊業」,心思靈活的臧霸一聽就明白了,這是太史慈要他們在需要的時候假扮成泰山賊寇的一部分潛入到徐州北部攪風攪雨,畢竟臧霸等人原來便出身賊寇,現在要讓他們裝起來當然是中規中矩,其實臧霸心中明白,自己這麼做也算是為太史慈謀奪徐州打下一個伏筆。

    這麼做只是苦了陶謙,現在太史慈的軍隊一撤走,剛剛穩定的徐州北部再一次亂了起來,可是他卻無法挽留太史慈,因為太史慈通知陶謙要臧霸撤軍的信中說的十分的客氣:「劉岱大公子坐陣兗州,受黑山賊寇脅迫,吾一向視之如兄,不可不救,望見諒。」陶謙看後唯有苦笑連連,他還能說出什麼來?太史慈不拿袁譚借口支援徐州卻趁機攻打平原的事情來興師問罪,就已經很給陶謙面子了。陶謙還敢說什麼?要知道太史慈完全可以以此為借口出兵攻打徐州,經過平原一戰後,若是還有人無緣無故想和青州軍作戰的話,一定非瘋即傻,不可理喻。

    其實太史慈不是不想這麼做,而是根本就是時機未到,因為戰線拉得太長,青州的軍隊此時幾乎全部在外作戰,還沒有精力對付陶謙。

    不過陶謙那裡知道這些事情?萬般無奈的陶謙只好向在廣陵做太守做得風生水起的曹操求援,希望曹操能夠幫助他剿匪,老謀深算的曹操連想都未想便一口拒絕了陶謙,因為曹操清楚地知道,若是答應陶謙幫助他到徐州北部剿匪,那等若與太史慈為敵,因為現在是個傻子都可看出太史慈對陶謙的不滿。別說曹操和太史慈本就關係不錯,就是想和太史慈為敵,曹操也不會利令智昏地挑這個時候去激怒太史慈。

    此時的陶謙當真是說不出的氣苦,得罪了太史慈,自己投靠的袁紹又沒有真正的站起來可支援自己,原本以為可幫助自己的曹操更是支使不動,反而日漸壯大,已經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了,而且自己大感頭痛的徐州北部的匪患不僅沒有被剿滅,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求告無門的陶謙只有自己派兵去剿匪,結果損兵折將,弄得徐州軍方也對其不滿,真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哎,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不過太史慈現在沒有閒情逸致去理會陶謙的死活,在迎回了臧霸大軍中後,沒有外敵之憂的太史慈終於開始了蓄謀已久的青州改制。

    太史慈知道,要改制,首先就要取得人望,而人望其實分成兩個部分,那就是知識階層和勞動階層,對於知識階層,太史慈反倒一點都不擔心,畢竟自己有「新五德終始說」在手。自然可以封住他們的嘴巴,可是對於勞動階層,太史慈就感到頭痛了,因為這些樸實的百姓基本上都不認識字,自己的「新五德終始說」即便是向他們散播,只怕也沒有幾個人懂,可是此次青州變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打破青州世家大族的政治寡頭,若是不能讓百姓真正知道太史慈到底在做什麼,那這場變革就全無意義了,沒有了他們的自覺參與,青州哪裡來的新興地主和新興商人?沒有新興地主和新興商人又如何出現新興的統治階層?既然青州已經給了青州百姓恰當的經濟地位,那麼就應該再給他們恰當的政治地位,否則根本無法打破世家大族的寡頭統治,即便是殺掉了眼前這一批與自己作對的世家大族,日後還是會出現新的世家大族。

    至少要讓青州百姓清楚地知道:在官吏上的舉薦制度根本就是世家大族的一個騙局,他們借助這種制度任人唯親,大搞家族政治和裙帶政治,弄得政治腐敗。而太史慈卻立志要改變這種面貌,青州以後的官吏選拔必須另行一套,並且人人都有機會,只要你通過必要的考試。

    其實太史慈自己的心裡也十分清楚,其實所謂「人人有機會」也不過是一個政治噱頭而已,以這時代的發展狀況來看,這只不過是給了青州那些出身寒門的讀書人一個機會,一般的百姓根本不可能通過考試,他們大字都不認識幾個,不過只要這種科舉制度延續下去,這些百姓的後代就會有機會了,本身青州就已經十分的富裕,這些百姓的後代可以不用自幼便跟隨自己的父母辛苦地勞作,可以安心的坐在王豹在青州各地大力興建的學堂中學習,一旦他們這一代人成長起來,那就意味著新興地主的徹底形成,有著這些未來的政治後備軍,太史慈何懼之有?莫忘記現在青州實行的教育乃是各學科齊頭並進的「君子配五德」的方式,用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日後豈會為世家大族代言。

    所以說,如何讓百姓關注這件事情才是一個重要問題,太史慈不想自己的改革像後世的王安石變法一樣,明明為百姓著想,結果因為百姓不理解所以不關心,更不知道各地官吏借此機會變著法地鑽新法的空子,弄得護民的法變成了害民的法,使得富國強兵之策胎死腹中。

    太史慈費盡心思,終於想到了辦法,他從軍隊中挑選出來許多平日裡口舌伶俐、講起故事來繪聲繪色的士卒,讓他們放假回家,美其名曰是「回家探望老母」,其實太史慈就是要他們把平原大戰的始末編成故事,然後回到家鄉傳播,引起人們對平原大戰的關注,太史慈知道,小道消息這種東西傳播起來與後世的網絡相比也不遑多讓,果然,才幾天的時間,青州各地便到處傳播著平原大戰的故事,人們的好奇心的力量是無窮的,它促使人們爭相打聽、傳播這件事情,一時間,這場讓所有青州人自豪的對袁譚的擊潰戰在青州不脛而走、傳為美談,更有甚者,把太史慈等人吹噓的神乎其神,簡直就成了天兵天將。什麼「太史慈一瞪眼,喊打喊殺的顏良當場口吐白沫騎在馬上大抽其風,半身不遂下,顏良那顫抖的雙手一個沒注意沒有拿住刀,刀頭掉下來,自己砍下了自己的腦袋」之類的傳言比比皆是,袁譚大軍的數量在人們的嘴裡更是節節攀升,從原來七萬,已經變成了現在十七萬,聽得太史慈都目瞪口呆、哭笑不得,甚至大有從十七萬變成七十萬的趨勢。

    不過效果也是非常的明顯,至少現在青州百姓上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下到懵懂孩童無不對於平原戰役的大概都有了一個瞭解,太史慈趁機開始執行第二步計劃,馬上命令特種精英隱藏身份,分散到青州各地的酒樓茶館開始為自己造勢,於是乎,歷史上第一批說書先生在三國時代產生了,這些特種精英扮作的說書先生起先只是出現在由青州軍方暗中草控的酒樓茶館中,講的都是」平原大戰」的故事,由於他們出色的口才、生動的描述、對軍旅生活的熟悉,再加上每個人的風格不盡相同,或幽默風趣、或古樸蒼勁、或奇詭酷烈,登時吸引了大量的聽眾,這些酒樓茶館幾乎天天爆滿,在人山人海中不時地傳出驚天動地的喝彩聲,其他的酒樓茶館見自己生意慘淡,當然不甘示弱,立時開始搜羅新興起來的「說書先生」,結果,其他苦候多時的特種精英紛紛出現在各大酒樓茶館,一時間,說書先生這個行業在青州迅速走紅。

    說來好笑,「說書」倒也間接刺激了青州經濟的發展。當然最榮幸地就是現在還在平原當御者的邵二、胡平、楊三等人,他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居然和太史慈稱兄道弟、在一個酒桌上喝過酒,更成了說書先生嘴裡時時出現的名人,登時,一個個挺胸疊肚、得意洋洋起來,邵二在自己家裡的家庭地位更是有了飛速的提高。不必再忍受自己妻子打罵的邵二每天在睡覺前都會向神明禱告,希望太史慈長命百歲呢。

    想想也是,這時代又沒有電視、網絡這些傳媒,說書先生一經出現當然引人注目了,就連一向自命清高的孔融也忍不住偷偷跑到酒樓裡聽過幾回,一樣地忘乎所以拍爛了巴掌。也許這種局面只有太史慈的潛在敵人不願意看到吧。不過他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末日將至,因為太史慈為了不打草驚蛇,對外宣稱許攸已經被衝動的杜遠所斬殺,暗中與太史慈為敵的世家大族聽到此消息後無不暗暗鬆了一口氣。

    時間長了之後,這些特種精英就開始在故事中漸漸的加入了一些令聽眾深思的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就是:既然青州軍如此的強大,為何咱們的刺史大人還要大費周章的化妝隻身趕往平原?為何不一開始就出動大軍對袁譚進行雷霆一擊?一時間,太史慈化妝去平原的這個精彩情節成為了一大懸疑,在青州百姓的嘴裡傳的沸沸揚揚,畢竟事實不是故事,太史慈的行為不是用一句「渾身是膽」可以解釋的。

    這個時候,因為百姓口口相傳、聲望達到一個新的巔峰、卻沉默已久的太史慈站了出來,同時,還宣佈了對平原兩位太守——管統和陳逸實行斬立決的決定,其他的平原官員案犯罪大小自然各有處罰。這消息才一傳出,馬上青州的讀書人開始了激烈地反對,不說別人,只說陳逸,他本身乃是已故的天下讀書人之首陳蕃大人的兒子,本身更是一位享有盛譽的大儒,太史慈現在居然要斬殺陳逸,登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以孔融為首的讀書人無不齊聲反對。

    太史慈當然不會像曹操那樣惱羞成怒地把孔融殺了下酒,他只是把陳逸和管統勾結袁譚的事情公諸於眾,而一直被軟禁起來的許攸則成為了最有利的證人,如此一來,孔融等人當然沒話說,甚至還齊齊站在了太史慈一邊,由反對變成的贊同。青州百姓原本對於官場上的事情並不關心,可是斬殺的兩名太守都是出自平原,這就馬上吸引了青州百姓的注意力,最後一聽說平原郡絕大多數官員勾結袁譚,出賣平原的真相後,當然也站在太史慈一方了。

    有了這個開端,太史慈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收拾青州的世家大族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