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三國 正文 宦官,外戚的危害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敗王朝面臨全面崩潰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專機之時。翻開二十四史呂氏奪權武則天篡位慈禧臨朝等等外戚干政事件屢見不鮮。再以宦官專權而言從秦二世時趙高指鹿為馬東漢十常侍亂政唐代高力士弄權到宋代童貫統轄禁軍明朝魏忠賢大肆淫威再至晚清李蓮英飛揚跋扈宦官亂政問題一直很嚴重。歷史上宦官對封建王朝破壞大多起加作用。為什麼外戚宦官干政意味著封建王朝的自破壞呢?從官僚政治結構來看外戚和宦官本是封建王朝的異物。他們的來源與封建王朝是不相容的。封建官僚是經過一定的仕途選拔出來的儒臣。他們有相當的封建文化素養又經過國家機構的統一選拔方能入仕參政。而外戚與宦官則憑著自己是皇帝寵愛信任的人便參與朝政從最高層干預國家政治生活這本身就意味著封建王朝的破壞。它使得儒臣與外戚、宦官在維護封建王朝還是破壞封建王朝的立場中處於天然對立狀態。這一點外戚和宦官心裡也很清楚。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權力追求與其相應的經濟利益他們總是要包圍皇帝設法使皇帝遠離儒臣。

    唐代有個名叫仇士良的大宦官告老還鄉時就對其他宦官傳授了盜用皇權的策略。他說侍候皇帝的要點就是不能讓皇帝有閒暇。皇帝一有空必讀書接近儒臣這樣「否屬恩且薄而權輕矣」。應該用聲色犬馬、寶物財貨「蠱其心極侈靡使悅不知息」。皇帝一旦沉溺於享受那麼使「萬機在我恩澤權力慾焉往哉?」

    正因為外戚和宦官是一體化內部的異物所以外戚和宦官的權勢膨脹到相當程度以後他們就勢必和依照宗法一體化結構組成的儒臣不相容。這時他們便會越利用權勢提拔親信進一步破壞封建王朝。這樣做的結果是加劇矛盾加吏治腐敗最終釀成內亂。

    東漢的黨錮之禍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漢章帝死後竇太后臨朝稱朕外戚竇憲便總攬大權。竇姓親屬及其黨徒紛紛出任朝官與地方官造成大批儒生不能入仕的局面。公元92年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殺了竇憲。結果宦官集團又借翦滅外戚勢力之機掌握了朝政大權。宦官當權後大事鎮壓殺害儒生製造黨錮之禍。以後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的鬥爭持續不斷。繼外威竇憲——宦官鄭眾之後還有外戚鄧騭——宦官江京、李國——外戚閻顯——宦官孫程——外戚梁冀——宦官單一直折騰到東漢滅亡。

    唐代自公元82o-826年七年之中就有憲宗、敬宗兩個皇帝為宦官所殺。自唐憲宗82o年被殺到公元9o3年唐代共有八個皇帝除敬宗一人是以太子繼位外其餘七人全是各派宦官根據自己的需要擁立的。這表明唐代後期一體化結構已被宦官干政所破壞了。明代司禮太監劉瑾專權於15o8年將三百多名國家在職官員投入獄中15o9年又剝奪了六百七十五個官員的誥敕身份。劉瑾破壞一體化結構可謂肆無忌憚。他誇口說:「滿朝公卿皆出我門」。明末天啟年間魏忠賢更是不可一世被他的走卒呼為「九千五百歲」各地修建生祠供奉。魏閹官僚們也以鎮壓東林黨人為能事把東林人士和一些正直不阿的文臣武將編入名冊加以殺戮或免職。

    這些情況表明外戚與宦官是宗法之外的勢力。他們在得勢時便要挾制皇帝打擊儒臣破壞封建王朝。這時就會出現政治不穩危機四伏的局面。

    既然外戚和宦官是明顯破壞封建王朝的力量那麼這種力量為什麼會包含到封建王朝之中並且必然膨脹呢?關鍵在於外戚和宦官是由皇權的放大而帶入封建王朝的。皇權儘管在封建王朝中擔負著不可取消的調節使命但皇帝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並與其所擔負的調節任務不相稱。朱元璋總攬大權後每天要批閱奏章一百四十餘件此外還要處理幾百件政務。控制論專家艾什比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調節能力最大不能過他所能堵塞的系統變異度。也就是說不能過他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選擇能力。皇帝為了放大自身的調節能力不得不依靠某種力量。

    外戚雖然不是皇統正宗。但他們是皇帝最親近的人。宦官地位低賤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又是皇帝左右的近侍和耳目。因此皇權利用外戚、宦官來監督控制官僚機構也就是一種不可避兔的選擇。從短期看來它可能是有效的這兩種勢力也還可以處於皇帝的控制之下。但長期使用的結果就必然造成封建王朝自身的破壞甚至皇帝本人也成為傀儡並身受其害。這是一種歷史的意志。只要存在絕對皇權的調節作用那麼不管皇帝多麼英明、多麼警覺宦官或外戚專權總是要出現的。

    宦官為害最烈的要算明代。可是明初對宦官干政防範也最嚴。朱元璋鑒於歷史教訓曾經制定了嚴禁后妃、宦官干政的法規以絕後患。洪武5年在宮中懸掛刻有訓戒后妃條例的紅牌明文禁止后妃問政洪武17年又頒布了「祖訓」在宮內置高三尺的鐵碑上鑄有「內目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並規定宦官不得任文武官請官也不得與宦官有文件往來宦官官位不能過四品並不准其讀書識字。朱元璋在制度上堵絕外戚和宦官干政可以說是費盡心機了。但後果又如何呢?由於無限君權和皇帝有限調節能力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解決的這就使得宦官和外戚二者之中總有一個成為皇權延伸的借用力量。明代外戚干政的禁令做得比較好但皇帝不用外戚就只能用宦官。宦官干政就必然越來越猖撅。

    朱元璋死後不久這些祖訓禁令對子孫就沒有什麼約束力了。明成祖因奪取皇位得力於以宦官充當耳目對宦官便「久乃稱肺腑矣」。英宗是太監王振一手抱大的皇帝成*人後便很自然地要依靠王振處理朝政。永樂以後宦官的地位也起了變化。他們由受吏部領導變為監視吏部掌升選差遣之權了。憲宗時增設新的特務機構「兩廠」一事很可以說明皇權放大與宦官干政的內在聯繫。當時已有特務機構東廠、錦農衛了。但憲宗仍疑心重重懷疑身邊的人和外間有勾結便另設西廠專門刺探外臣與民間活動委心腹大眾監汪直任頭目鬧到天下知有兩廠而不知有朝廷只怕特務頭子沒直而不知有天子的地步。東、西廠之間也有矛盾。皇帝大可利用這些矛盾監察控制官僚機構。宦官勢力趁勢展。到明代末年一體化調節能力完全喪失最后土崩瓦解了。

    綜上所訴只要有皇帝就會有宦官只要有宦官就算有一兩個好皇帝最終宦官也會幹政加王朝的腐敗和破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