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三國 三國小貼士 弓弩
    大約在3萬年以前,我國就發明了弓箭,這是機械方面最早的一項發明;說明人類開始使用復合工具,弓是利用人在拉弦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力量,以瞬間爆發的形式將箭彈射出去,這說明人類已經具備了機械儲存力量的知識。正如恩格斯所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弓和箭是使用時間最長的古老兵器,弓箭可以遠射,原始人有了弓箭,就比較容易獲得獵物,也可以制服那些兇猛的野獸了。後來,部落之間發生戰爭,弓箭就成了重要的兵器。最早的弓是用單片的木頭或者竹子做的弓背,用動物的筋製成弓弦;箭是一頭削尖了的木棍或竹竿。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弩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點。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應星(1587∼1644(?))的《天工開物》在卷十五《佳兵篇》中記述了測試弓弦彈力大小的方法:「凡試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鉤搭掛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秤錘所壓,則知多少」,方法十分巧妙。該書在我國失傳300年,於1926年才由日本找回翻印本

    漢代的遠射兵器以弓和弩為主,但使用的箭已大量採用鐵製的鏃,從西安漢長安城武庫遺址出土的兵器觀察,箭鏃中鐵鏃的數量超過1000件,同時出土的青銅鏃的數量,只及鐵鏃的1/10左右。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箭鏃,共達四百四十一枚,其中只有七十枚是青銅鏃,其餘均用鋼鐵製造,鋼鐵鏃與青銅鏃的數量之比,為5.3︰1。用鋼鐵製造消耗量大的箭鏃,也表明當時鋼鐵兵器生產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至於青銅鏃,也還沿用到東漢時期,主要是三稜錐狀的鏃,常裝有鐵鋌,當時習慣稱為「羊頭鏃」。

    弩在漢代軍隊中,其重要性超出弓箭,特別在邊防的烽燧守禦軍隊中,強弩是主要的遠射兵器。漢弩的弩機,由弩弓、弩臂、弩機三部分組成。弩機由青銅或鐵製成,包括牙、牛、懸刀三部分。在弩機外面加裝了一個青銅機匣,稱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同時,為了提高命中的精確度,在一些弩的望心上加有刻度,用於瞄準,具有近代步槍的表尺作用,是一項重要的改進。

    根據操作方式分為:臂張弩、腰開弩、蹶張弩。臂張弩是僅依靠人臂力張弓置箭的弩;腰開弩是以坐姿同時利用臂、足、腰之力張弓的弩。使用時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腳掌俱揣入拇內,緊接弩劈,撬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拉腰鉤索,兩腳掌往前一蹬。劈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其機自起,掛住釩構;「蹶張弩」又稱「踏張弩」。一種依靠臂力和腿力結合,來張弦發射的強弩。他的形體比擘張弩大,弩弓長約1.6米,木臂長約70厘米,弓干較厚實,一般由多層木片或竹片復合膠粘而成。弩弓的強度較大,光靠臂力是無法拉滿弓的,需要靠臂的拉力和腳的踏蹬力結合來張弦。為了讓腿腳參與張弦,在它的木臂中段,系裝有韌繩。張顯示,將繩套在腳上,兩手拉弦上機扣,站立、坐都可以。戰國時期蹶張弩已在戰場上出現,它的射程超過830米,在射程內,蹶張弩發出的件都能穿透敵人的胸膛。當時,用這種弩裝備的韓國士兵,能以一當百,稱雄一時。漢代至明代,蹶張弩有較大發展

    漢弩有一石至十石等規格,這些規格的形成表明機械製造標準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劃分,其中大約引滿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而十石弩最強又被稱為黃肩弩,大黃力弩。只有十分強壯的人才能使用。

    曾經李廣被圍,李廣令士兵們引弓不發,他自己以大黃連續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紛紛被李廣的神勇所鎮住而不敢妄動,直到第二日,漢軍主力趕到,李廣軍得以解出重圍。加之李廣射虎的故事,可見李廣的神勇和漢代弓弩的利害

    有關諸葛連弩的早期記載主要集中在《三國誌》及其註釋之中。

    《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皆出其意,即指諸葛亮的創意、構思、設計,而由他人具體製作。

    《三國誌-杜夔傳》注引傅玄序曰: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難試易驗之事而輕以言抑人異能,此猶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難盡之物,此所以多廢也。馬氏所作,因變而得是,則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無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試為衡石。廢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見誣為石,荊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於是安鄉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試也。此既易試之事,又馬氏巧名已定,猶忽而不察,況幽深之才,無名之璞乎?後之君子其鑒之哉。馬先生之巧,雖古公輸般、墨翟、王爾,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公輸般、墨翟皆見用於時,乃有益於世。平子雖為侍中,馬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於世。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

    西晉鎮南將軍劉弘是中國史載觀亮故宅第一人。他曾親眼見過損益連弩是不容置疑的。劉弘在觀亮故宅時卻有物應機,大器無方,通人靡滯,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祗,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諸葛亮傳》注引《蜀記》)的感歎。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靜塞弩》條說:張雲《鹹通解圍錄》:南蠻有執旗者傅城發靜塞弩,貫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連弩,十矢謂之群鴉,一矢謂之飛槍,通呼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資料說的是唐時西南民族中還在使用一種弩,當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據說就是當年的諸葛連弩。唐宋時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諸葛亮的類似傳說甚多,可信度較差。

    從以上文獻中可初步受到以下六點啟發:1,諸葛亮曾創製了一種連弩,在當時十分先進。這連弩有兩個基本數據,一是能連發十矢,二是矢長只有八寸。2,陳壽給諸葛連弩定了一個性,即損益。後面本文將進一步討論此問題。3,馬均為著名科學家(曾改進前人所造織綾機、百戲木偶,曾再次發明已失傳的指南車、發明翻水車),當他看見諸葛連弩時,首先是大讚其巧,可見它與以前的連弩實有大別,其次是認為還可演進為連發五十矢。希望朝廷立項,讓他試驗並推廣,結果未引起重視。這就為後人研製諸葛連弩提供了極重要的線索。4,傅玄(217——278)為魏末晉初的的著名思想家,官至荼騎常侍,封子爵。他認為,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從側面可看到對諸葛連弩的高度評價。5,傅玄還認為:馬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於世。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對朝廷未能批准馬均立項,重新研製諸葛連弩感到非常遺憾,甚至非常氣憤。這或許是諸葛連弩在諸葛亮身後不久就失傳的主要原因。6,劉弘身為大將軍,對兵器非常熟知。弩機的發射功能由二矢齊發,到三矢齊發,再到十矢齊發,只是量的變化,無質的飛躍。從戰國至晉,二矢或三矢齊發連弩已廣泛使用了幾百年,劉弘應為司空見慣。而劉弘看見諸葛連弩時,卻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稱其為神弩。這說明諸葛連弩是一種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種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