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魔人Ⅱ 作品相關 西藏的喪葬習俗(上)轉貼
    《西藏度亡經》,藏文原名為「中陰得度」。「中陰」指人在離開人世之後到尚未投生之前這一階段。該書即是18導人們面對死亡時,如何擺脫生理和肉體上的苦惱、恐懼。具體說,凡人死後必須經歷臨終中陰、實相中陰、投生中陰三個時期,共七七四十九天。臨終中陰時期,即人剛死時會見到一種「清光」,高僧大德借此從輪迴中解脫或佛升天,人如來淨土;而「清光」對一般人來說,稍縱即逝,只能在昏暗中摸行,不得人如來淨土。實相中陰時,死者的靈魂彷彿重新回到了人世間,死者重新體驗現實生活,對世間的七情六慾、善思喜悅,有著斬不斷的眷戀,經受著各種考驗。這一切決定著死者的投生去向。死後15天左右,進人投生中陰時期,死者生前生活情形顯得愈來愈模糊,開始尋求投生的途徑。是進人三善趣還是三惡趣,主要根據死拉在實相中陰時的考驗而定,所以活人在中陰期為死者唸經、作「頗瓦法」,保持安寧勿擾等喪葬儀式都有助於死者往較高層次的轉生。

    儘管我們對西藏古代喪葬觀瞭解不多,但通過對西藏近現代喪葬的研究,發現儘管西藏存在紛繁的葬式,但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以及貫穿於各種喪葬儀軌中的觀念大致相同。無論是天葬、水葬或是崖葬、火葬等,無不講究「中陰得道」之說,佛教的「萬物有靈」、「生死輪迴」觀念主導著西藏的各種喪葬行為;也導致藏族的喪葬習俗與其它各族存在較大差異,獨具特色。

    首先,藏族對「死亡」即「新生」的理解,使人們能坦然面對死亡,全無恐懼和悲痛。不但臨終者能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受任何精神折磨,而且逝者的親朋好友也不像其它地區在各種表現中顯得那麼悲慼、沉痛。馬麗華在《靈魂像風》一書中記載了一位藏族同事為其亡弟週年忌時所作的一首家詩;

    兄弟你走了請放心地走吧,

    我會到寺廟為你點燈祝願,

    希望你早日轉生返回人間,

    我們又可以一起歡樂相聚。

    這首詩代表了藏族對死亡的理解。親友的死亡,不過是暫時的離別,重逢有時,當然也就用不著極度悲痛了。

    其次,西藏的喪葬儀軌基本上是為死者而作,為了幫助死者的靈魂順利轉生投股,斬斷其對塵世的惦念而作。七七四十九天請僧人唸經是為了幫助亡靈各個中陰階段陞遷順利;在停喪期間禁止人們大哭大笑、大聲吵鬧,怕驚擾亡靈……其它不少地區,特別是漢區,大多數喪葬儀軌不是為死者,而是為活著的人的臉面,為子孫後代的名聲,死者的墳墓、靈牌越修越豪華,甚至還「死人占活人房」的怪現象。相比而言,藏族死後飼用、餵魚,或火化骨灰飄灑高山、江河,更顯超凡脫俗。

    此外,我們認為,藏族對生與死的這種獨到理解、詮釋,是形成藏民族各種比俗文化山路一樂觀天性的根源;也是面對極其嚴酷大自然,獨特而極具魅力的藏文化能艱難生存發展的根源;但我們也應看到,這種理念,使藏民族在與自然的關係中,更注重適應,而非鬥爭,也就減弱了民族性中的進取精神。

    喪葬儀禮,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儀式」,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中國各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形態、宗教信仰不一,於是形成豐富多采的喪葬儀禮和喪葬方式。據考古工作者在山南、林芝、阿里等廣大地區發現的墓群和考古普查工作中收集的材料證實,西藏的墓葬早在象1000多年前就已具備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喪葬禮儀隆重,葬後還有定期的祭祀活動。

    土葬是西藏地區相當久遠的葬法。藏文史籍記載,吐蕃止貢贊普之子茹拉傑為其父建造了「第一座陵墓」。到了吐蕃王朝建立以後,入吐蕃的唐朝使者沿途所見「山多柏坡,皆丘墓」。又據《西藏王統記》載,止貢贊普屍體出殯時,有本教巫師參與主持。藏族原始本教留存至今的大量喪葬儀軌的材料說明,藏族祭祀祖先亡靈的習俗起源也很早。至吐蕃王朝,已基本形成喪葬祭祀的整套規則,正如《舊唐書amp;#8226;吐蕃傳》所言,「其贊普死……乃於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雜木為詞祭之所。」以後,由於佛教的傳入並成為藏族普遍信奉的宗教,喪葬形式也隨著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塔葬、天葬、火葬這些與宗教密切相關的喪葬儀式。同時,藏族對固有的喪葬方式——土葬的觀念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藏地域遼闊,人死後的埋葬方法也是多咱多樣的。藏族人死後,依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而採用不同葬法,常見的共有五種: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一般人採用天葬。

    天葬:西藏地區,以天葬最為普遍。藏族稱天葬為「恰多」,即鷲(藏族習慣稱為鷲鷹)。天葬有天葬場,各地有各地的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唸經擇日送葬。出殯一般很早,有專人將屍體送至天葬場。司葬者首先焚香供神,鷲見煙火而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耙,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司祭者用哨聲呼來鷲,按照骨和肉順序餵食,直到吞食淨盡。爐霍勒宗四部地區,天葬台邊有根木樁,屍運至後,解繩脫衣,將屍體面朝下背朝天放於屍台上,將繩子把四肢分別捆於木樁上,最先割下腦袋,再按刀法劃割,待鷲吃完肉後,再將骨頭和頭一塊砸碎,拌上糌粑酥油等,一併飼鷲。鷲吃得一點不剩,被認為死者生前無大的罪孽,否則死者的家屬還須請僧人為他唸經超度。在藏族人的眼裡,鷲是神鳥,是空行母的化身,屍體被鷲吃了以後,死者靈魂可以升往天界。

    藏族人民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認為靈魂不滅,肉體只是軀殼,與其讓肉體自然消亡,不如佈施給另外一種生命,從而使靈魂得以解脫,這種葬禮方式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偉大奉獻精神。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