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復桃葉,渡江不待櫓。風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明楫。但渡無所苦,我自來迎接。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桃葉復桃葉,桃樹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慇勤。
桃葉渡在秦淮河與青溪合流處,桃葉渡處當時水深湍急,「風波了無常」,翻船事故時有發生,於是就有一個男人,在河邊古渡上親自迎送,用真愛托起一段風流佳話,使得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另一個渡口像這樣一樣令人情迷神往……
這個人,就是六朝名士王獻之。
王獻之,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子,善書法,尤長於草隸,與其父並稱為書壇「二王」。在年幼時,就非常幸運地參加了由他父親主持的蘭亭雅聚,留名於世。
東晉世風,崇尚清談,放浪倜儻。作為一個年輕時就名重江左的名士,王獻之在婚姻上選擇的餘地很大。他先是娶了同是名士豪族郗曇的女兒為妻,但不知什麼原因,又和郗氏離了婚,咸寧年間,招為余姚公主的駙馬。
王獻之住在秦淮河邊的烏衣巷,鍾情於名川秀水的他,遊走在風景秀美的秦淮河與清溪間,他邂逅了一位讓他風流流傳後世的佳麗桃葉。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從桃葉之名可以想見其美。金陵是帝王州,也是佳麗地。作為名士,定是閱遍佳麗無數的。而能讓王獻之動心動情的,一定是佳麗中的鳳。王獻之整個的身心都進去了,為之喜,為之憂,百般呵護。不知是因為生活,還是因為赴情人之約,桃葉常往返於浪急的河流,王獻之很不放心,每次都親自在渡口迎送。不僅送行,還歌唱。王獻之傳世的詩不多,但為桃葉所唱的情歌火辣辣,真切切,意綿綿。
桃葉的身世無處可找,但應該不會是官閥高門,在非常講究門閥觀念的東晉時代,如此對一個出身於尋常百姓家的女子唱如此的歌,的確讓人動容。有人附會為賣硯人家的女子——
王獻之聽朋友說,在桃葉渡的對岸集市上有一方呈桃子形的稀世硯台,他花了五十兩銀子買了此桃花硯。用此硯有講究,要在三月三桃花盛開時,桃葉渡東青溪邊的桃花林裡,用桃花潭水洗硯。第二年三月三,王獻之臨潭洗硯,不覺詩興大發,隨口吟道:
細柳夾岸生,桃花渡口紅
這時一位姑娘笑道:「這是我家的硯。硯台背面有詩為證,——硯池滿盛落花香,墨透纖毫染漢章。」從此,兩人因硯相識,因而相戀。
從王獻之的詩中,我們彷彿可以他們相戀時的一個場景:秦淮河畔,黃昏渡口。一個錦衣名士,在那兒翹首等候著一葉輕舟,而在小舟上,有一位紅粉佳人正向他招手致意。那個錦衣名士一邊等一邊唱:「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也許王獻之並沒想到身邊有許多人,他們讚賞、艷羨,也在輕輕地哼著他的歌,我甚至在想獻之每唱一句,下面有許多的聲音與之合唱或復沓,乃至「陳時江南盛歌」。
王獻之的這組《桃葉歌》,讓桃葉渡從此聲名大噪,「桃葉臨渡」也成了千古風流佳話。從六朝到明清,位於夫子廟東面的桃葉渡,均是一派繁華景象,河舫競立,燈船蕭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