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抉擇 作品相關資料 南明崩潰的誘因--弘光太子案
    有些大大對小說中「弘光太子案」描寫覺得有些唐突。確實柳丁特意改寫了這段歷史。一方面是為了使結構顯得緊湊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事件真實情況讓人哭笑不得但又不得不寫。無論是馬士英還是東林黨在其中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下面是歷史上真正的「弘光太子案」資料。應該能讓各位大大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更好的瞭解。

    福王朱由崧,是萬曆神宗朱翊均的孫子,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洛陽被李自成軍攻陷時,朱常洵被殺,朱由崧出逃至淮安。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陪都南京府部官員開始商議由誰來監理國家政事。督師風陽總兵馬士英送書信給史可法和兵部侍郎呂大器,「言倫序親賢,無如福王」,請尊朱由崧監理國事。當時官員們各懷心思,大多意屬潞王朱常淓,因為「諸大臣慮福王立,或追怨『妖書』及『挺擊』、『移宮』等案;潞王立,則無後患,且可邀功。」但「可法意未決。及廷臣集議,吏科給事中李沾探士英指,面折大器。士英亦自廬、鳳擁兵迎福王至江上,諸大臣乃不敢言。」四月,福王開始正式監國。五月,即帝位,改明年為弘光元年。此為「南明三朝」之一(弘光、隆武、永歷)。

    次年二月,鴻臚寺少卿高夢萁秘密上奏,報告先帝(崇禎)所立的太子在浙。崇禎當初有七子,老二、老六、老七均夭折,其他四子為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照、悼靈王慈煥。甲申之變後,太監栗宗周、王之俊將太子及二王(永王慈照、定王慈炯)獻給了李自成,李自成還算客氣,給這個明太子封了個宋王的頭銜,拘於劉宗敏處。到李自成兵敗,倉皇撤離北京之後,太子及二王遂下落不明,「不知所終」了。但是,不久這位「太子」卻在江南現身,並引發了一場動搖南明脆弱根基的大地震。

    尋訪太子及二王是弘光朝很多官員上書內容,所以朱由崧也不敢過於怠慢。三月初一,福王命太監李繼周前往浙江召「太子」至南京,令宮廷內的官員迎入宮內,宮內官員認為此人不是太子。上報後,又令移居於錦衣衛都督馮可宗家,傳令文武百官識認。大學士王繹指著明前任講官方拱乾問:「此何人?」回答說:「是方先生。」而另一講官劉正宗趨前說,「此人我不識,非太子也。」王繹又問:「先帝親審吳昌時,太子立於何地?」不能回答。經反覆審訊,此人招供,他確實並非真太子,乃高陽人王之明,駙馬都尉王昺之孫,因戰亂逃難至南方,遇高夢萁家人穆虎。受其唆使遂假冒太子。

    按常理,此事本來到此為止了。然而,此時的弘光朝「朝政濁亂,賄賂公行。四方警報狎至,士英身掌中樞,一無籌畫,日以鋤正人引凶黨為務。」馬士英尚不肯罷休,他雖已大權在握,但反對者也多,所以想借此機會整倒政敵。三日後在午門外進行審訊,高夢萁、穆虎招認詐偽,下交刑獄。馬士英令司法部門繼續深挖挖此案背後的主使人及附和者,意欲再興冤獄,遭到眾臣抵制。當時朝中頗有權勢的大臣如左良玉、黃得功、劉良佐、何騰蚊等人接連上書,勸朱由崧對此案要慎重處理。而朱由崧只信馬士英,對忠言執意不聽。

    朱由崧本就是無能之輩,和死於李自成之手的乃父一樣貪杯好色,是典型的紈褲子弟。「崧性闇弱,湛於酒色聲伎」,朝政掌握在馬士英、阮大鋮手中,「二人日以鬻官爵、報私憾為事。」早引起眾臣不滿和牴觸。朱由崧對馬、阮作為並非不知,也有過罷意,「欲令士英避位。士英佯引疾,而賂福邸舊奄田成等向王泣曰:『上非馬公不得立,逐馬公,天下將議上背恩矣。且馬公去,誰念上者?』王默然,即慰留士英。」

    太子案的升級正是此背景下政治鬥爭、派系傾軋的緣故,此案風雲再起後,真假忽然模糊了,「南京士民嘩然不平。袁繼鹹及劉良佐、黃得功輩皆上疏爭。左良玉起兵亦以救太子為名。一時真偽莫能知也。」到後來,朱由崧親自出面澄清,但為時已晚。「王亟出獄詞,遍示中外,眾論益籍籍,謂士英等朋奸,導王滅絕倫理。」

    除太子案外,同時間還有另一件頗為轟動的童妃案。一位童氏女子至京,自稱為福王之妃,朱由崧拒不召見,交付錦衣衛監候。童氏原是一宮女,洛陽被清軍攻破時,童氏逃到尉氏縣,與福王同居並生有一子。福王南下,童妃與太妃均各自失散。福王即位後馬士英從河南迎回太妃,現在這位童妃又自動上門認親。廣昌伯劉良佐上言:「童氏必定不是假冒。」連馬士英也認為:「如果不是關係真情,誰敢自稱是陛下的王妃?」福王始終既不見面也不回應,令錦衣衛都督馮可宗審訊。童氏詳細書寫入宮的年月,以及與福王相遇別情,甚為詳細,請馮可宗呈交朱由崧閱。馮可宗卻因此被撤,改由屈尚忠審理。屈尚忠對童氏嚴刑拷打,童氏不久便死在獄中。這兩樁案件,使得一時之間「中外嘩然。」

    當時,南明諸將以鎮守荊楚的左良玉實力最強,「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後五營為降軍。每春秋肄兵武昌諸山,一山幟一色,山谷為滿。」最為馬、阮所忌。「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東林也。馬士英、阮大鋮用事,慮東林倚良玉為難,謾語修好,而陰忌之,築板磯城為西防。良玉歎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曾為左良玉監軍的御史黃澍回京後,因彈劾馬士英被陷害,逃回左良玉處,「澍在良玉軍中,日夜言太子冤狀,請引兵除君側惡。良玉亦上疏請全太子,斥士英等為奸臣。又以士英裁其餉,大憾,移檄遠近,聲士英罪。」

    左良玉發兵沿江東下九江,內戰開打。馬士英急調江北前線鎮兵堵擊,「乃遣阮大鋮、硃大黃、黃得功、劉孔昭等御良玉,而撤江北劉良佐等兵,從之西。」致使江、淮防線空虛。清軍看準了這個機會,豫王多鐸乘虛而入,統兵渡淮南下。「時大清兵日南下,大理少卿姚思孝,御史喬可聘、成友謙請無撤江北兵,亟守淮、揚。士英厲聲叱曰:『若輩東林,猶藉口防江,欲縱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猶可議款。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好坦白的一句話,真正道出了政治傾軋的真諦,而這也正是南明輕易喪失了江南半壁的原因。

    就這樣,僅僅一個月之後,「會良玉死,其子夢庚連陷郡縣,率兵至採石。得功等與相持,大鋮、孔昭方虛張捷音,以邀爵賞,而大清兵已破揚州,逼京城。」五月八日,清軍突破虛弱的長江防線,十一日兵臨南京城下。朱由崧逃往蕪湖,後被清擒殺。馬士英攜太妃,身邊僅有黔兵四百(馬是貴州人),奔浙江而去。京城宗室大臣從趙之龍、湯國柞,文臣自王鐸、錢謙益以下,文武官員數百名,軍士二十三萬,開門投降。不久之後,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降清,南明的第一個王朝就此覆滅。

    小小一樁偽太子案,今天看來不過一詐騙事件而已,卻竟使尚有江南半壁南明小朝廷頃刻分崩離析,輕易淪喪。無需為其歎息,一個連存亡危機都無法令其警醒振作的末路王朝,滅亡完全是理當如此,並非異數。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