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第三卷 國難 第十一章天問(五)
    「孤當了皇帝,會怎麼辦呢?」攬在陳青黛腰間的手緊了緊,燕王朱棣陷入

    了沉思。

    對自己的個人號召力和軍事才能。燕王朱棣從不懷疑。自問駕馭群臣的能力,

    朱棣覺得自己比侄兒允文出色得多。但是陳青黛那句話問得好,當了皇帝後怎麼

    做?火並掉郭璞,取得北方六省絕對控制權僅僅是個開頭,驅逐允文,坐上皇位

    也僅僅是達到了部分目標。關鍵是接下來選擇什麼樣的治國方略?

    任用姚廣孝這樣的投機者,高薪養貪,佯裝聽不到天下百姓的呻吟聲而天天

    自我標榜太平盛世。大哥朱標那樣的聾啞皇帝燕王朱棣不想去做。效仿朱標,他

    敢保證自己稍有疏忽,或者一旦撒手西去。統一江山時表面上臣服自己的那些諸

    侯們肯定會和今天一樣宣佈自治,不承認兒孫們的合法統治權。自己今天踐踏契

    約於前,肯定有人踐踏契約於後。

    重新啟用錦衣衛,通過鐵血手段逼迫官員們不去貪污,並且通過鐵血手段殺

    掉一切有可能造反的武將,做一個父親那樣的鐵血帝王?這一條路朱棣亦不想走。

    他知道那是一條死路。並且離京城越遠的地方,越不是帝王所能控制。現在的華

    夏已經不是個封閉的世界,沿那條路走下去,說不定哪天大明帝國就會分崩離析。

    即使不陷入分裂,遇到外敵也不堪一擊。皇帝不敢信任武將,而文官不通軍事,

    當了北方六省這麼多年的實際統治者,朱棣還沒愚昧到想念幾句子曰詩雲就能拒

    敵千里之外的笑話。

    其實武安國做的那些事情有道理,考慮來考慮去。朱棣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

    混亂的圈子裡。無法自拔。如果按照武安國等人說得去做。可以保證國家的興盛,

    但朱家將失去太多的利益。如果不按照武安國等人所要求那樣去做,縱使在將來

    的權力和軍事鬥爭中取得完勝,自己也必須在父親和哥哥的老路上選擇其中一條。

    能保住的利益。也僅僅局限在自己這一代,子孫後代極有可能成倍的為此付出的

    代價,朱標和朱允文的例子就在眼前。

    思考著這些事,有時候燕王朱棣都很懷疑,懷疑朱標麾下那些貪官是不是每

    天都感到末日將近。所以才不顧一切去貪贓枉法,抱著過客的心態,能撈一筆就

    算撈一筆?

    「蝶兒,如果我不是朱家子孫就好了!」臨進屋子。燕王朱允文突然沒頭沒

    腦的冒了一句。

    「殿下,是朱家子孫就必須做必須背負這些嗎?你忘了,婆婆當年說,你是

    英雄,英雄應該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事去做。」懷抱中的玉人低低的回了一句。

    仰起了臉。朱棣在那雙暖流的眼睛裡看到了鼓勵與渴望。

    燕王朱棣不能忍受武安國在東南試行的分權與二級爵士會制度。一些社會賢

    達也對此多有抨擊。江南的一些已經拋棄了對建文皇帝重新統一天下幻想的名流

    們。在報紙上發表長篇累犢的文章攻擊此事。武安國於國於民皆有大功,大伙已

    經意識到攻擊他個人形象無法取得成果,轉而有針對性的攻擊起他在東南地區的

    這種胡鬧作為。前幾天《北平春秋》上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武安國這種做法是分

    裂華夏的胡鬧。這種做法只適合小國。對於大明這樣龐大的國家而言,要長久存

    在。必須有一個開明的君主治理。否則那些邊遠地區必須由於遠離朝堂而逐漸走

    向分裂。

    「武公之治,設上下兩院,上院以國之宗親勳戚及各大員當之,以其近於君

    也。下院以紳耆士商、才優望重者充之,以其邇於民也。此法,非小國寡民不能

    適之,我華夏縱橫萬里。百戰方拓此土,豈可輕易棄之於人……」報紙上,這篇

    新出爐的文章頭頭是道的分析武安國這種以百姓為支點的兩院制度的利害得失,

    以維護國家統一的大義來號召各地諸侯一同抵制。

    同一版面,贊同武安國做法的人也奮起反擊,認為各省既然已經自治,眼下

    的大明,實際上就是由一個個寡民的小國組成。武安國的方法剛好適應這個現狀。

    並且通過朝廷與地方的分權,可以從此在朝廷和地方之間設立一個契約,這樣,

    無疑將具有制度安排和收拾人心的雙重價值。即使在萬里之外的,只要與朝廷的

    契約存在。那些自治地區也不會真正的脫離。此舉對大明朝將來開疆拓土,有著

    不可估量的意義。

    而這樣的話,立憲則是必由之路。因為一部得到各地百姓同時承認的律法,

    將是把各地牢牢聯繫在一體的契約。在此契約下,離朝堂再遠的地方,百姓利益

    也會受到朝廷的保護。從而為大明子民的身份而無比驕傲。

    而反對武安國的人一招失靈。馬上又換了新的一招,拉開架勢,開始攻擊契

    約的基礎,《平等宣言》。一根根生花妙筆,從各個角度對《平等宣言》進行了

    置疑。經過這麼多年對西方圖書的翻譯引進。古希臘議會制度對大明學者來說已

    經不再陌生,他們很快的就挖掘到了《平等宣言》的思想起源,從古希臘議會制

    度的最終幻滅,論述到大明疆域廣大,人口成分複雜的實情。從拜蠻夷之邦為師

    將污辱國家尊嚴,到維護孔子在儒學中的地位,最終,都是為了一個結論,平等

    是虛妄的,只有君主的永存,才更適合國家的長治久安。

    「經書是一部好經書,可惜唸經的是個歪嘴和尚。」六省布政使郭璞笑著罵

    了一句,放下手中茶杯,拉開了寓所的窗戶。窗外,陰雲密佈,雷聲陣陣,正醞

    釀著一場更大的風暴。作為暴風眼,他這裡反而是最平靜的,就連平時踏破門坎

    以求一見的投機商人們。最近也不來煩他了。

    其實,這些人不是不明白郭璞等人提倡的平等,亦非不懂得王汝玉、吳思焓

    等人提出的契約。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新政熏陶,六省擁有這麼工廠和商舖,參加

    論戰的對契約的重要性認識都得跟明鏡一般。但知道道理,和承認道理有著天壤

    之別,其中一個無法逾越的天塹就是利益。切切實實的眼前利益。允文皇帝失國

    已經是遲早的事,所以,此時擁力一個新皇帝。獲得從龍之功。是對將來家族利

    益的一種有效投資。並且回報就在眼前。

    投資什麼都不如投資官場,郭璞知道是哪些人在盡力給平等觀念抹黑。也知

    道這些人為了這樣做。更知道燕王的行轅前那些密集的馬車意味著什麼。經歷了

    洪武十七年的教訓。他不會愚蠢到相信朱棣肯輕易的放棄手中權力。但他不後悔

    將北方六省的最高領導權交給燕王朱棣的決定。燕王病癒,他沒有理由再握住權

    力不放,這是北方六省的制度,也是契約,燕王朱棣可以不遵守。但他郭璞必須

    遵守,因為尊重制度和契約是他所提倡的,他不能帶破壞契約的頭。否則他與朱

    家那些帝王,已經沒有了本質區別。

    後退半步,方能更好的看清楚世人的表演,六省布政使正是這樣做的,幾十

    年的官場經驗。讓他將這半步把握得恰到好處,將是高權力交還給燕王,卻不放

    棄自己的政治主張,提出讓燕王帶頭立憲。這一步介乎退與不退之間,逼得朱棣

    必須在奪取全部江山前表明他的立場。

    對於上姚廣孝竄下跳玩的那些小動作,郭璞不屑一顧。洪武十七年,手中無

    兵無將,新政的好處百姓沒完全認識到,他和武安國不得不隱忍。而今天,北方

    六省這麼多新學教出來的學子,這麼多伴著新政長大的少年,還有這麼多與新政

    利益息息相關的商家和軍人,他又何懼姚廣孝這些跳樑小丑?

    真正可懼的,不是朱棣,亦不是那些急於從龍者,而是全國的人心。否則,

    以目前的實力,除去一個朱棣不難,驅逐朱允文也容易,但最後誰來收拾這攤子

    亂局,在扶持一個朱家血脈上馬,還是推一個他姓皇帝?扶持一個朱家子孫上馬,

    無論他坐上皇位之前承諾的有多認真,待其羽翼豐滿後,肯定還要嘗試著復辟。

    武安國走上帝位,恐怕接下來,華夏大地不知幾人稱帝,幾人自封為王。

    這就是華夏的人心,大多數人習慣了頭上有個皇帝。他們可能不在乎這個皇

    帝姓朱,還是姓武,但他們必須找一個效忠對象。保證他們覺得自己高於他人一

    頭,有機會讓他們違背規則和將律法玩弄於掌握之中的對象。實際上,這些日子

    郭璞按兵不動,已經有人跳出來提出了尊王的口號,一群各地的儒林首腦聚攏在

    一起,誓死要保衛華夏正統。而他們口中的正統,不是允文,而是必須有一個保

    留皇帝這個位置。最初,在商人們最喜歡的《北平新報》上,參照宋代對結黨的

    定義,這夥人被戲稱為保皇黨。而其中領軍人物不以為杵,反而真的聚集起來,

    以保皇黨自居。並在六省爵士會裡邊迅速拉攏了一些代言人,一時間,倒也顯得

    聲勢浩大。

    事態發展正如郭璞所料。燕王朱棣是個聰明人,很快,他就放棄了對軍隊的

    盲目調動,又換了一種新的謀求利益方式。也許是有所顧忌吧,燕王朱棣現在盡

    力避免當面與郭璞決裂,而是轉以通過民間輿論和手中實力對比的方式來逼迫郭

    璞讓步。數日來,郭璞與他已經在具體權力劃分上互相試探。雖然沒有硝煙,但

    看不見鬥爭與戰場上一樣激烈。武安國當年創立的那個大圓桌,和郭璞後來打造

    的爵士會,緩衝了雙方的衝突,但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郭公,我們必須有所表示了,不然,爵士會裡的老爺們,越來越多的要重

    新選擇誰了。況且,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吳思焓站在郭璞身後,低聲

    建議。到目前為止,衝突的雙方還在充分利用北平原有的規則,但到了關鍵時刻,

    吳思焓不敢保證朱棣會不會做出瘋狂的舉動,畢竟。在兩軍對壘期間,讓個把人

    消失,並且嫁禍在建文身上,還不是件困難的事。

    「不急,聰明人不會只看一隅,讓他們跳一跳,我們也看得清楚些。否則,

    總是人家在暗處,我們在明處,吃虧總是我們。」郭璞回過身來。笑著說道,笑

    容讓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鎮定。

    「還不急?再不急那些爵爺們就都到燕王那裡宣誓效忠去了?」跟在吳思焓

    身後的白正茫然不解,對於陰謀的理解,他遠遠不如師弟郭璞。眼看郭璞擺出一

    幅挨打不還手的架勢,暗暗替他著急。

    布政使郭璞笑了笑。看來並沒把白老夫子的警告放在心上。捧著杯新茶,悠

    閒的幾乎讓人覺得他是在欣賞水中的葉片。「該去的,還是要去,攔也攔不住。

    但新政這麼多年,我就不信在百姓中扎不下根。那些書院,圖書館,難道二十年

    來都白修了麼?還是師兄認為北平這些年教出來的都是周崇文之流?」

    白正聞言,微微楞了一下,看情形郭璞是將扭轉局勢的希望寄托那些後輩身

    上。可那些後輩們*得住麼,畢竟這場爭鬥,有可能是要賭上身家性命的事。

    「可是眼下在北方六省的爵士會裡,咱們的力量可是越來越弱了。」思考了

    一會兒,吳思焓又擔心的提醒。登高一呼,吳思焓能保證自己可以招喚來百餘豪

    傑。但與現在雙方爭執的重點轉向了對爵士會的影響,吳思焓插不上手。他只能

    在法理上,不斷完善郭璞的平等宣言和自己的分權制衡辦法,盡力不讓反對者找

    到更多的破綻。

    「咱們的實力並不弱,天下並不僅此一隅。燕王殿下在北方六省這麼多年,

    這點形勢,他還看得清楚!」郭璞笑了笑,看著窗外的天色補充。風暴快來了。

    細雨已經漸漸急促。

    如果能逼迫燕王朱棣放手,遵守承認了平等規則和契約,這才是最佳辦法。

    畢竟諸王之中,他在北方六省呆得最久,最瞭解新政也給國家帶來的好處。利益

    誘惑面前,他難免心動,但認清天下大局後,郭璞堅信這個聰明的王爺會做出對

    他自己最有利的選擇。雙方現在都把衝突放到了規則之內解決,本身已經說明了

    燕王朱棣還接受原來北平的規則。

    這就是希望,無論這個希望多渺茫,郭璞認為值得自己去試一試,哪怕是以

    身犯險。

    「可武公和藍將軍畢竟相隔甚遠?」

    「不在乎遠近,關鍵在於舉動能讓大伙看清楚!」郭璞神秘的笑了笑,拍拍

    吳思焓的肩膀,示意老友不必為此擔心。「再等兩天,風雨來時,方知松之勁節,

    再等兩天,武兄弟的貨就要到了,那時候這場風雨也該結束了。」

    武安國和藍玉不會讓郭璞在六省孤軍奮戰,白正早知道這一點。但二人隔著

    這麼遠,到底能給郭璞什麼實際性的,他不太清楚。但這回大伙沒讓他等太

    久,上午他剛從郭璞的住所回來。下午,西北大都督藍玉的貨物先到了。

    具體的說,藍玉的「貨」不是一份真正的禮物,而是另一份宣言。這位天不

    怕地不怕的西北大都督和定西軍的主要軍官共同在報紙上發佈了一份聲明,仿照

    《平等宣言》的格式,以半文半白的體材,宣佈他們不再擁立一個皇帝。如

    果這個皇帝還與原來的皇帝同樣一言九鼎的話,西北將永遠自治下去,不向任何

    一位帝王效忠。至於西北大都督的職位,他們將模仿海盜共和國,通過選舉的方

    式選出,而不是父子相承。

    在宣言裡,藍玉列舉了古往今來皇帝的作為,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十個皇帝

    裡九個昏庸無道,剩下那一個,既便不昏庸,也是凶狠殘暴,株殺功臣的好手。

    並且,沒有歷史上沒有一個皇帝遵守承諾,也沒有過一個皇帝認為自己的身份與

    庶民平等。做皇帝的,總是把家族利益凌駕在國家之上,投敵賣國,認賊作父的

    事情舉不勝舉。既然這樣,與其選一個皇帝在大伙頭上作威作福,還不如永遠消

    滅帝位,斷了大伙皇帝輪流做的念頭。

    這份宣言發佈,立刻又在民間激起了一場喧然大波,保皇人士跳起來大罵藍

    玉無君無父,但罵了幾天,就沒有了力氣。藍玉遠在西北,與國有大功,周圍諸

    侯沒一個敢起兵向其發難。況且當日秦王通敵。藍玉說把他砍了就一刀將他砍了,

    過後也只是將秦王的罪行在報紙上公佈了一下,並沒向朝廷通稟。在藍大將軍心

    裡。早已經不把君僅當回事。幾句罵聲對他來說的確不痛不癢。

    「國家將亡,必出奸賊啊。」油燈下,有人捧著書本做痛心疾首狀。

    「弄個皇帝出來,本來就是給自己找麻煩。藍玉說得對,自古髒唐臭漢窩囊

    宋,自古以來當帝王的,就沒幾個好東西。是好東西當了皇帝也的變成壞蛋。老

    子做生意騙人要賠錢挨板子,他撒謊就成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扯淡」,茶

    館酒樓,有人笑著起哄。

    「武兄,你看看燕王和郭大人,一個漫天要價,一個著地換錢,咱們是不是

    又該動一動了。」泉州港水師大營,靖海公曹振笑咪咪的將一份報紙遞到了武安

    國的眼前。是一份《北平春秋》,報紙上,各派高手筆仗正打得熱鬧。

    「是該動一動了,如今,全天下都被這場熱鬧吵醒了,咱們再不動動,也忒

    說不過去!」武安國接過報紙掃了一遍,笑著回答。

    舷窗外,一艘艘戰艦雲帆高掛,時刻做好了起錨的準備。

    九月論壇——絕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