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正文 第十一章(下)如畫江山
    洪武十二年春正月,徐達引大軍班師還,朝廷大臣齊在城外迎接。朱元璋帶文武告於廟,華夏百年膻腥之恥至此盡雪。禮畢,對有功將士大加慰勉,見天色已晚命郭璞、武安國等人於館驛休息,第二天晉見。自己攜布衣兄弟徐達和兒子朱棣回宮敘話去了。

    第二天一早起來,眾人來到朝門外,遠遠的就見到北征回來的下級軍官紛紛在此等候朱元璋接見。黃門官進進出出,把有功將士一撥撥宣進宮內。出來的軍官們一一個眉飛色舞,不是被加了官,就是封妻蔭子,怎一個春風得意了得!好容易等北征將士封賞完畢,黃門官出來,先把朱棣手下的軍官宣進去了。過了一會,黃門官復又出來,宣「大破蒙古流寇、護國有功的北平知府郭璞、北平衛都督僉事武安國率懷柔眾義士晉見」。眾人隨傳旨太監一起走進金鑾殿內,三叩九拜,只拜得武安國頭暈眼花。好容易捱到免禮平身了,偷眼向上觀看,只見一個五十多歲的馬臉中年人坐在龍椅上正對著眾人不斷打量。「這就是朱元璋啊,果然夠醜的,卻不知怎麼生出燕王這樣英武的兒子」武安國正在心裡暗暗腹誹,卻聽見上面一個洪鐘一樣的聲音問道「哪位是曹振卿家?」本以為沒自己什麼事的十三郎沒料到第一個找上的就是自己,委委屈屈的上前兩步,再次拜倒,口裡「萬歲,末將曹振見駕」的聲音比蚊子還低。

    朱元璋見此,知他心懷芥蒂,歎了口氣,說:「你師父當年於朕有救命之恩,多次有大功於國,最後卻因朕而死,朕隨然沒殺他之意,還是害了他,想起來好生內疚」。頓了頓,又用稍高一些的聲音說:「朕已查明,你師父並無子嗣,僅你一個弟子繼承衣缽,朕今日將本來打算賜給你師父富貴轉賜給你,望你不要推辭」。見曹振並未稱謝,低下聲來,用幾乎是商量口吻說道:「你如果哪日想像你師父一樣做一個閒雲野鶴,隨時可以掛冠而去,朕絕不阻攔」,歎了口氣,又道:「朕縱橫天下,所佩服的屈指可數英雄中,令師當為第一個。」

    曹振想起師父生前恩義,本來對朱元璋十分怨恨,如今見朱元璋在眾臣面前不顧九五之尊,如此低聲下氣求自己,氣已經消了大半,叩頭謝恩。朱元璋立即下旨,表彰李布衣當年救駕、助義軍抗擊蒙古、弟子曹振軍前殺敵的大功,加封曹振為山海衛都指揮使,賜爵定海侯,歸燕王麾下調遣。群臣只知道朱元璋今日要批發官職,卻沒想到給曹振如此大的恩遇,吃驚之餘,議論聲漸起。那山海衛本是大將軍徐達所建,是北方咽喉所在,山海衛都指揮使是正二品的官,等於給曹振又連升了數級,也難怪大家吃驚。去年,朱元璋為了安撫北伐將士,彰顯對軍方的重視,仿照中央建制,改北平衛為北平大都督府,分前、後、左、右五軍。以徐達兼大都督,以示自己以傾國之兵托之。轄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永清左衛、永清右衛、濟州衛、濟陽衛、彭城衛、通州衛、薊州衛、密雲後衛、永平衛、山海衛、遵化衛及居庸關千戶所。後徐達有建大寧衛、和林衛、應昌衛。徐達凱旋後,北方防務俱交給燕王,燕王所轄又增加了太原左衛、太原右衛、太原前衛、振武衛、平陽衛、鎮西衛、潞州衛、蒲州千戶所、廣昌千戶所、沁州千戶所、寧化千戶所、雁門千戶所、大同左衛、大同右衛、大同前衛、蔚州衛、朔州衛。朱元璋給了曹振一個都指揮使,那其餘燕王麾下各衛,恐怕今天都要換成北平新人。一時眾人議論紛紛。

    朱元璋出身草莽,大臣們也行伍出身居多。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依然隨便慣了,朝堂上沒有秩序,洋相百出,讓他十分不快,幾次參考儒生的意見才整頓成了今天這樣子。只是矯枉過正,諸臣有事皆需跪奏。不過眾臣,特別是武將,骨子裡還是當年義軍的天性,遇見好奇的事就亂哄哄又成了一鍋粥。

    朱元璋不悅的皺皺眉,宰相胡維庸見機得快,乾咳幾聲,出來告了個罪又退下,大家才識相地靜下來聽朱元璋下文。接下來朱元璋問得是郭璞前年安置移民之事,郭璞上前具實稟奏,把武安國的謀劃詳細說了。朱元璋見他不貪功,十分欣賞,問了他出身,賜錦緞百匹。郭璞領旨謝恩,站到文官隊末。

    剩下的眾人除了張正武像個文臣外,武安國、周衡、林火風等人都是大塊頭。朱元璋早就從傳入宮中的水爐子等新鮮玩意中聽說了武安國的大名,月前對於如何獎勵他的大功,著實曾經讓朱元璋頭疼了一番。今日從官服上認出塊頭最大的就是傳說中的豪傑,朱元璋正要慰勉,在朝臣隊伍中等了半天的燕王搶先出班,上奏,北平眾臣有禮上貢。

    昨夜,燕王在懷柔工匠那裡專門訂做的,各種奇巧物品如七彩水晶琉璃風鈴、松鶴呈祥自鳴鐘等就讓朱元璋老懷大慰。當朱元璋聽說燕王還有禮物要第二天朝堂上上貢,十分不解。燕王卻振振有詞的說到:「今晚之物是兒子孝敬父母,是家禮。明天是兒臣代北平諸臣獻給父皇,是公禮」。今日見燕王在這個節骨眼上拿出,知道必是為了給武安國等人邀功,遂命呈上。

    片刻功夫,思個太監各捧著一個蒙著錦緞的朱漆托盤,魚貫而入,跪倒在金殿上。眾大臣抬眼觀望,但見左起第一個托盤上錦緞下面似乎是一個長條型物品,第二、第三個卻是正正方方,高出第一個托盤數寸,第四個托盤明顯與其他幾個不同,那錦緞卻是整齊的折在托盤上,下面看不出有任何物品。

    燕王朗聲啟奏「父皇,請過目」,闊步走到第一個托盤前,伸手揭開錦緞,露出一捆碩大的稻穗來。燕王雙手把托盤舉起,呈到御案前,大聲說到:「此乃懷柔縣鄉民試種的北方旱稻,每畝收成五百餘,北平之民從此可食無憂」。當時南方水稻畝產需豐年方可達到四百斤,黃河以北基本上以種小麥為主,產量不過兩百,如遇旱澇,必有饑荒。朱元璋本出身農家,深知民間疾苦。當上皇帝後,除了自家天下外,最關心的便是百姓吃飯。一時間龍顏大悅,讓太監把稻穗托了,在眾臣間傳看。立刻有善逢迎之術者出列讚頌「聖上洪福,天降祥瑞」云云。朱元璋座在龍椅上輕輕點頭,待群臣傳看罷了,才問起北方皆是旱田,怎麼會種得水稻。

    朱棣笑道:「這是旱稻,需水較少,所以豐產,皆武將軍製作的此二物之功也。」,順手揭開第二個托盤。托盤上面放著一個水車,一個風車,俱是按原比例縮小的木製模型,做工十分精巧。他命太監打一盆水,並拿一個空盆來。把水車架到盆上,取一杯水沖擊葉片,水車旋轉,把水從一個盆子淅淅瀝瀝的抽到另一個盆子。江南等地,民間原有翻車等物,但熟知稼穡的朱元璋一看就明白,那些東西的效率與此不可同日而語。在群臣驚歎頌揚之際,朱棣又架上風車,用嘴輕輕一吹,又展現了一個提水的利器。至此,不用解釋,眾人已經明白為何旱稻得以高產。

    朱元璋早已手撐龍案,,大喜過望,著令工部立刻仿製,在全國推廣。轉頭又問燕王道:「吾兒,還有什麼寶貝,快快呈上!」第三個托盤裡卻是一塊白亮亮的精鋼。「懷柔鋼」,出征吐蕃獲勝而回的四平侯沐英低聲叫了一聲,武將隊列立刻一亂。眾所周知,懷柔軟鋼製作的連環手弩是這次徐達獲勝的關鍵武器,而懷柔精鋼打造的刀劍早被武將們視為至寶。朱元璋對此也早有聞名,但不知朱棣拿一塊鋼材來有何故事。朱棣這次卻不著急,等眾人胃口吊足了,才慢條斯理的說:「當年衛青帶大漢兵士出塞,漢軍士卒可以一敵五,全賴我中原以鐵為兵,匈奴以銅為兵」。這些都是在北平時,曹振無意間所發表的「高論」,朱棣有過耳不忘的本領,所以複述出來,頭頭是道。「如今懷柔鋼,利甲天下,以此為火器,輕而堅實;為甲,非強弩不能透之。我大明軍隊有此寶物,何愁邊塞不寧!若以此裝備十萬眾,足以把大明旗號插遍天下!」

    「哈哈哈∼」,朱元璋放聲大笑,「又一個常十萬!開平王如健在,又多一個知交,吾兒好志氣,眾位愛卿,你們看如何?」

    「且慢,請父皇看了兒臣最後一個禮物再做定奪!」朱棣攔住諸位早已按耐不住的大臣,走向最後一個托盤。讀書較少的武將早已不顧朝堂禮儀,伸著脖子在朱元璋不發火的前提下慢慢湊攏過去。

    第四個托盤被刷的揭開,竟然是空的!盤子裡什麼也沒有,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燕王竟敢侍寵而驕,用空盤戲弄皇上,大殿裡頓時鴉雀無聲,只能聽到眾人輕微的呼吸聲。

    空氣凝固不到一眨眼的功夫,燕王已經將手中的錦緞抖開,平平整整鋪在大殿上,從腳下一直鋪到御案前,竟是一幅重彩山水。眾人定睛細看,只見錦緞最上醒目的寫著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如畫江山」。

    「父皇,這是武將軍給兒臣講的天下形勢」。朱棣用手一指,指向其中一塊,「這是我大明,此為黃河、此為燕山。出山海關,乃我華夏故土,可惜被蒙古人贈與高麗。正上方大漠為蒙古人目前所在,當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在此處」,他指點的是漠北的阿魯吐琿河附近,「往西為蒙古諸汗國,互不統屬,再往西為西方諸國,元人統稱為色目,實有大小王國百餘,風物與中原不同。南有安南,占城,東面是日本,海寇多出自其國,日本向東不知幾千里,有一洲,沃野萬里,無國家,有野人居……。」朱棣指點江山,把武安國介紹的世界諸國倒背如流,「武將軍祖上宋時避戰亂去了海外,他遊歷西方諸國而歸,具體的山川地勢都是按其所言而畫,兒臣記得不多,父皇若想瞭解世間各國地理,風土人情,可細問之」。見火候已到,朱棣恰到好處的把武安國推到眾人面前。此時朝堂早已不成朝堂,朱元璋本人早就從龍案後繞了出來,走到地圖前。眾大臣更是把地圖圍了個水洩不通。見燕王推薦武安國,眾人紛紛讓路,眼角餘光掃向皇帝,卻見皇帝根本沒功夫和眾人較真,正仔細查看遼東地勢。

    順口問了武安國幾句,朱元璋命令傳琉球使臣。須臾,使臣被從館驛叫到,朱元璋以圖中琉球地形、城市問之,使臣大驚,撲通一聲跪倒,口稱萬歲「琉球一直視中原為父母之邦,恭敬有加,請萬歲息怒,勿遣人伐之,不敬之處,我琉球立刻更改」磕頭如搗蒜。朱元璋大笑,叫人攙他起來,告訴他不過是得了一副地圖而已,不必驚慌。使臣戰戰兢兢的站起,仔細觀看,嘖嘖稱奇,回奏朱元璋,自己曾到過高麗、日本,地圖所畫,竟和自己所見毫釐不差。

    群臣情緒更是激昂,若不是皇帝在場,早就拉住武安國詢問自己興趣所在。一、兩個老成持重如宋廉者,也遠遠的探過頭來不住觀望。朱元璋不再對地圖有任何懷疑,讓使臣退下,從東到西,問得比朱棣當初還要詳細。指點之間,惶如回到當年軍中,帶著湯和、鄧愈、常遇春、徐達等一干弟兄,燈下看地圖,商議如何與韃子周旋。當時,氣氛也是這般融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