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四年春,久留於京城的陳天平終於是要返回安南了,遠在安南的黎氏國王一再對大明表示「恭順」,願意迎接陳天平回安南為王。永樂帝沒有不允許陳天平回國的道理,下聖旨命陳天平「治任以行」,使臣聶聰陪同。並命廣西總兵、征南將軍韓觀派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護送。永樂帝賜陳天平綺羅紗衣各二襲、鈔一萬貫、告誡他要寬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黎氏為順化郡公,以示安撫。
一行人走了兩個月,陳天平進入安南境內,到達丘溫,黎氏派陪臣黃晦卿等人前來迎接,還以牛酒犒勞護送的明軍,卑辭云:「屬有微疾,已約嘉林奉迓矣」。黃中等心存疑惑,派騎兵四出偵察,也未發現可疑之處,一路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軍過隘留、雞陵,進至芹站,周圍山道險峻加大雨泥濘,隊伍已不成列。
突然,雨霧之中,安南軍隊伏兵四出,鼓噪之聲,震動山谷,似有千軍萬馬,將明軍全部包圍,一名安南將領隔澗遙呼道:「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而敢肆其巧偽,以惑聖聽,勞師旅,死有餘責,今幸而殺之,以謝天子,吾王即當表待罪,天兵遠臨,小國貧乏,不足以久淹從者」。
安南伏兵並不與明軍交戰,只是突入隊中,將陳天平虜走,黃中等人出於意外,又迫於形勢,無力抵抗,只好眼看著陳天平被殺,與陳天平同行的大明使臣聶聰等人死於亂軍之中。大理寺卿薛品雖倖免於難,但因職責所在,義不偷生,面南朝聖,自盡而亡。無奈之下,黃中等人引兵而還。
安南黎氏欺騙了大明,也欺騙了永樂帝。十五日後,黃中等人的奏表到了永樂帝的手,永樂帝勃然大怒!一個安南就敢如此,如果不嚴懲,那此事一旦傳開,向大明稱臣納貢的各小國絕對會有樣學樣。再加之前南安對廣西思明府,雲南寧遠州,還有占城的侵略,「殺土官,征其銀」;「威逼近邊土官,致其駭散」,南安已經成為大明西南邊境的最大亂源,馬打天下的永樂帝怎能不征討?!
大殿之,永樂帝怒吼道:「蕞爾小丑,罪惡滔天,猶敢潛伏奸謀,肆毒如此,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此而不誅,兵則奚用?!」
靖難第二功臣成國公朱能帶頭應命:「逆賊罪大,天地不容,臣請仗天威,一舉殲滅之。」
隨後永樂帝在奉享太廟後,返回奉天殿,決心出兵安南!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為總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豐城侯李彬為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分統「兩畿、荊、湖、閩、浙、廣西兵出廣西憑祥」,統「巴蜀、建昌、雲貴兵出雲南蒙自」,總共大軍三十萬遠征安南,對外號稱八十萬大軍!
誇大出兵數量,一向是中原皇朝的習慣,對付小國,更要如此。不要說誇大人數是自我安慰,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就是心理戰的最高境界。試想一下,一個小小的西南小國,其內部本來就不穩,再聽到征討大軍有八十萬,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死胡氏父子,這仗還沒打胡氏父子就被嚇了個半死,更何況是南安的小兵。未戰氣勢先弱三分,安南各軍只能死守城池,被動挨打,大明軍隊的勝算不僅多了三分,更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想打你哪裡就打你哪裡,不想打你哪裡就不打你哪裡!
靖難之役打了三年,無論是北兵還是南兵都損失慘重,南京的京軍主力:三千、五軍、神機營在戰後幾乎是被迫重組。永樂四年,戰爭才過去四年,大明如果真拿得出八十萬大軍,那肯定是砸鍋賣鐵才湊出來的大軍。永樂帝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小的安南而傾巢而出,將北方最大的威脅蒙元殘部置之不理。
更何況,大軍一動,兵馬錢糧都要跟著動。八十萬大軍可不是八十萬個木頭人,也沒有汽車、火車拉動。這一路,就算只有三十萬人,每天所消耗的軍糧也如同小山那麼高。真有八十萬人的話,那絕對是蝗蟲,殺入安南境內後,以十比一的供給計算,就需要八百萬民夫的支持,這是只休養了四年的永樂朝絕對負擔不起的。永樂帝第一次親征蒙古時也只動用了大軍五十萬!一個南安小國怎麼也不需要動用到八十萬大軍。
雖然如此,但永樂帝也只用了三個月的動員時間,三個月就組織了三十萬大軍,並且動員了絕大多數靖難之役的功臣老兵,這肯定是事先有所準備的。只是永樂帝沒有料到,安南胡氏敢那麼做,當著大明軍隊的面殺了陳天平,連同大明使臣也死於亂軍之中。王千軍猜測,永樂帝所謀劃的是希望陳天平回國後與胡氏明爭暗鬥,最終依靠陳氏舊臣的支持與胡氏爆發內戰。當然,陳天平絕對不是胡氏父子的對手,到時也肯定會向大明求援。到時大明軍隊一出,以陳天平為嚮導就可以快速平定安南之亂,如此一來安南陳氏勢必對大明感恩戴德,大明可一勞永逸解決安南這頭西南猛虎。只是,胡氏的膽大包天讓永樂帝不得不改變計劃!
永樂四年七月十六日,遠征軍正式出師,永樂帝親往龍江餞行。這一天風和日麗,江面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明軍威武雄壯,這就是大明的軍隊,這個時代最強大的軍隊!負責保衛永樂帝安全的王叢雲站在自己的崗位,看著出征的大軍,全身不停再顫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王叢雲很喜歡這句詞,他時刻都沒有忘記,忘記自己是一位武將,是大明軍隊的一員。此刻的他是多麼的激動,是多麼的希望自己也是南安遠征軍的一員,再次回到那金戈鐵馬的戰場,任何敢忤逆大明,忤逆當今皇的人都要付出慘烈的代價!只是,如今的王叢雲有他自己的職責,保衛皇的職責。所以這一次,他只能看著好兄弟們率領著各自的人馬跟隨大軍出征,去征討安南的叛逆。激動的王叢雲很想讓自己靜下來,可他那緊緊握住繡春刀刀把的手越是用力,越是抖得厲害。
跟著母親來觀賞大軍出征的王千軍此時也在顫抖,他的手緊緊抓著母親的手,卻無法壓制內心的激昂。這就是大明的軍隊,這個時代最強的軍隊!正是這支軍隊,五出漠北,三犁虜庭,逆命必殲!王千軍此刻多麼希望自己也是這支軍隊的一員。他是武將的兒子,他的名字叫王千軍,寄托著父母希望的名字。他也盼望著自己可以穿威武的盔甲,跨雄壯的戰馬,揮舞起手中的戰刀,去追殺大明的敵人。
只是,他還是個孩子,這並不是屬於他的戰爭。不需要任何提示,也不需要任何建議,大明的軍隊將按照歷史的發展擊敗盤踞在安南的胡氏父子,震懾所有向大明納貢稱臣的小國,讓所有的小國知道大明的強大。但這場戰爭的勝利並不是結束,而只是一個開始,大明與安南之間戰爭的開始。
王千軍告訴自己,他還很年輕,之後還會發生很多事情,會有他出征的一天。他有自信,總有一天,他將統率著千軍萬馬,統率著一支比眼前還要強大,還要可怕的軍隊去征討安南,幫助大明朝徹底解決安南的問題,讓安南成為大明的一部分。
什麼仁者無敵,什麼天朝大國,什麼懷柔聖君,都是屁話,都是儒家用來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屁話!大明需要的征服,是殺戮,是掠奪。靠著戰爭來獲得大量的物資,大量的金錢,用這些沾滿鮮血的物資與金錢來增加大明的國力,促進商業的發展,讓資本主義的萌芽快速生長,這才是大明需要的!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稱臣納貢又如何?百年交好又怎麼樣?當中華大地虛弱的時候,這些國家依舊會跳出來,從聽話的狗變成可怕的狼,遺禍後世子孫。所以短暫的仁慈是愚蠢的,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去佔領,去征服,殺死所有反抗者,讓安南成為大明的一部分,世世代代接受中原皇朝的統治,被中原文化徹底征服,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想到了未來,王千軍抓著燕梓的手更加的用力。感受著兒子的力量,燕梓很欣慰,這才是王家的子孫,在千軍萬馬中因為興奮而顫抖,因夢想而激昂,王家的未來就在王千軍的手,燕梓期待著兒子長大成人,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