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新傳 作品相關 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
    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

    本文為網友提供,出處不明,自己也在研究拜讀中

    孔子歎曰:「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然而他自己卻也不完全理解《老子》和《易》的真正內容,否則也就不會幹傻事了。孔子開設私學普及教育之先河企圖幫助人們提高水平,確有改變且片面誇大了學習的作用,但也失其自然本真,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然而那時學習的本義有時是指學習禮儀,禮儀古時指祭祀婚喪嫁娶等內容過程的形式,為作偽以滿足社會需要。孔子接觸到的東西只不過是以《禮儀》內容為主要方面的,孔子的學而時習之的本義不是現在的學習技術知識,而是「克己復禮」。孔子所說的學習也就是學其中禮儀內容,效仿固定的禮節反覆練習而已,不能促進社會發展。

    孔子學說在當時歷史時期並不受歡迎,因為當時新興的勢力力量在爭奪或鞏固以取得到的地位,孔子學說在當時並不適用,所以沒人接受孔子學說。孔子原本打算憑借他的說教能夠說服某個君主,並在那裡謀個一官半職好混碗飯吃,努力的結果是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講學為生。孔子所提倡的學習不是自然知識,而是培養御用文人的仁義禮智信。可是他的弟子們卻沒有他那麼好運,非但不用,這群書獃子們被秦始皇統統一網打盡,來了個歷史上有名的慘不忍睹的焚書坑儒的事件。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其惑亂。

    《孟子?萬章下》:「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因為秦朝早已得到部分周朝的官學史料典籍。誰得真傳誰得天下,如秦興於史而又憎懼於史。(傳說老子從函古關出關到秦國。《史記?封禪書》:「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復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櫟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並天下。」)焚燬歷史文獻典籍並非秦始皇一人,導致中國遠古輝煌文化失傳。因此可見歷代亦皆有忌諱也,在政治上不符合他們的口味要求,所以在《尚書?堯典》以前的典籍一律廢止或銷毀破壞。

    春秋時代是封建的世襲制,與春秋時代不同的是戰國時是英雄輩出或展現能力的時代,只要有才就會朝為布衣暮為卿相,也是秦興原因之一。秦始皇修築長城並非是統一,恰好是對民族統一的破壞,並不是統一中國的第一人,秦始皇統一的只是文字等。秦始皇實屬過激,但其中必有理由和說明一些問題,這是秦朝迅速崛起的原因,這也是秦迅速滅亡的原因,倒是給後來的統治者提供了一個借鑒的榜樣。秦始皇偏偏把這本《易經》留下來,並不算在儒書之內。因為秦始皇對傳統文化典籍的破壞,導致周朝以前的有些官學史籍失傳。周史並非完全為秦所滅,而是有些從來未得相傳。

    《史記?歷書》:「幽、厲之後,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史記?六國年表》:「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僣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

    後來的漢朝當權者在得到地位後,並需要維持持久統治時他們又想起孔子學說對統治非常有幫助,於是當權者又開始尊孔。並且搶救收集古籍,得到一部分的恢復,為司馬遷撰寫《史記》許慎撰寫《說文解字》提供了材料,漢代的造紙術又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方便條件。奪權與保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

    孔子的克己復禮恢復禮儀對當權者當然是一件好事了,由民間家規的禮到國法政治上的禮完全符合統治者的口味。孔子所講的禮、仁、忠恕、孝悌等倫理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的實際目的最終是為了討好統治者,是變著法的為統治者服務的,而並非完全是為廣大民眾所考慮的。孔子的忠孝等是為統治者而設,是有悖於倫理的。道德當然是千年萬年也不會改變的,但是實際執行操作起來能否主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道德公正。人倫道德是從天地道德那推導引申而來的,是符合天地精神的,是大綱要。孔子只是提倡進行禮儀活動,而並不知道禮儀所包含具有實質性的真正內容,禮是形式,裡面有故事內容。

    儒學只關心政治人事活動不關心自然,與前人先關心自然後關心政治的途徑是不一樣的,是本末倒置認識不清的。所謂的綱常是將幾種人倫關係混淆在一起以迷惑轉移人們的視線,而達到統治的目的,君臣與父子的關係完全是兩回事。禮不可無,但不可太過,沒有原則的忠是愚昧,是討好統治者的理論基礎。後來的帝王崇拜孔子是有政治目的的。當然孔子並非一無是處,後來的漢朝統治者覺得孔子的說教還是有一定的可利用價值,所以又為他樹碑立傳修建孔廟,漢儒曾經進行搶救,孔教逐漸得以復興。

    至漢武帝時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稱儒學為經,儒教成為上層統治者手中銳利武器或佔有主流地位,漢儒尊孔以致將許多文獻的著作權記在孔子頭上,儒學迷障中國兩千多年並且給中國走向衰敗奠定基礎。科舉是提拔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可是一直偏偏以儒家思想為衡量標準。漢儒學說遺誤千年,今人仍然不覺。由於歷代當權者過分地尊孔崇孔,才導致對中華古老文化認識上的誤會誤解和迷失與困惑。實質上中國古老文化是在儒家的誤會和曲解之下而失去原來的面目,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每況愈下日漸敗落,這也是我們現在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落後的原因之一。以《易》學為指導的思想卻是道家或其他各家推動中華民族思想認識和技術進步的原因。

    漢朝為什麼尊孔

    漢朝打天下時各位儒生毫無用處,等到劉邦當了天子,手下大將、謀士等過去將領不守規矩,劉邦覺得自己沒有皇帝的威嚴,於是請了一些儒生制定禮儀,維護皇帝前呼後擁的尊嚴,使諸將領跟隨去做。孔子的禮儀著實讓漢帝過足了皇帝尊榮癮,皇帝嘗到甜頭,反過來又給予孔子以感謝,從此開始尊孔了。

    可見《漢書》:

    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說而歎曰:「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以通為奉常,遂定儀法,未盡備而通終。

    叔孫通,薛人也。秦時以文學征,待詔博士。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通降漢王。

    通之降漢,從弟子百餘人,然無所進,剸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皆曰:「事先生數年,幸得從降漢,今不進臣等,剸言大猾,何也?」通乃謂曰:「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漢王拜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漢王已並天下,諸侯共尊為皇帝於定陶,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儀法,為簡易。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上患之。通知上亦厭之,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

    於是通使征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腴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百年積德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時變。」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蕞野外。習之月餘,通曰:「上可試觀。」上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群臣習肄,會十月。

    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十月。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戍卒衛官,設兵,張旗志。傳曰「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大行設九賓,臚句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戟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肅敬。至禮畢,盡伏,置法酒。諸侍坐殿下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嘩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拜通為奉常,賜金五百斤。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共為儀,願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通出,皆以五百金賜諸生。諸生乃喜曰:「叔孫生聖人,知當世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