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專家一致認為當今的戰爭已經跳出了地面和空中--直至太空的三維空間,網絡信息戰已經是另一個戰爭空間。美軍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顯示的信息戰能力極大地刺激了我軍方高層,推動他們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準備工作。第二次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中印兩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準備了四十多年的一場戰爭,其規模和作戰樣式決不是92年的邊境衝突所能比擬的。除了作戰地域受到限制外,我陸海空三軍全部出動,戰爭不僅在地面、低空和高空激烈地進行。在似乎不可捉摸的虛擬空間的信息戰中雖不見刀光劍影,其激烈程度、對戰爭進程的影響之大是處身其間的人莫不深切感受到的。
當然這場信息戰也受到了政治層面上的限制,我電子戰部的專家和博士們認為他們完全有把握破壞印度的金融系統以及電話網絡系統,而印度則根本不可能報復,他們無法入侵我國的電腦網絡系統。我統帥部顧忌到對這些系統的攻擊將造成印度民眾的巨大損失,並未批准實施。儘管在自衛反擊戰期間,我國民間的「黑客」不斷把我軍勝利的捷報貼到印度國防部的公眾網頁上。這場信息戰儘管受到這些限制,仍是異彩紛呈。
奪取信息料敵機先
如前所述,我國的密碼破譯小組提前5分鐘向巴基斯坦發出了印軍突襲的警報,為前線的巴軍爭取到十多分鐘的準備時間。據巴陸軍總參謀部的事後測算,至少相當於為巴軍提供了個師的兵力。這僅是一個例子。
自衛反擊戰一展開,中央到拉薩前指有8根光纖、2條衛星頻道以及拉薩到北京的地面微波通訊線路的三分之一的容量都提供給電子戰部使用。我國分佈在英、美、法、日等國的網絡鬥士通過各種方法突入印度國家基礎信息系統的要害部門,獲取了大量的情報。儘管由此很難進入印軍的專用網絡。但是當今的戰爭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鐵路運行圖的變化、某些公路段對民間的封鎖等等都蘊含了軍事調動和戰爭準備的重要信息。至於詳細的天氣預報對軍事行動的意義那更是人盡皆知的了。
而前指的電子偵察部隊和中央突擊師、第2陸戰師等前線作戰部隊的電子戰團則在戰鬥中抓住一切時機奪取印軍配置的電腦,並抓緊進入其軍用網絡快速截獲珍貴的情報。當時印軍已經在連、排級配置了電腦,並與戰區戰術網絡連接。那些特種兵分隊充分利用電動直升機的隱蔽性與電子戰專家一起深入敵後,奇襲印軍的基層連隊。印軍的電腦操作人員被迫交出了各種密碼和口令,電子戰專家可以順利地進入印軍的戰區戰術網絡,他們各施奇策突入印軍的各個電腦系統,以獲取印軍的兵力部署、各處基地、防空陣地的結構、巡邏部隊的執勤時刻表等等珍貴的信息。各分隊獲得的信息很快就可全部匯總到前指和中央的信息庫中去了。
我軍攻佔印軍第八整編山地師後,電子戰團的專家蜂擁而至,他們首次有機會瞭解印軍師一級戰術網絡系統的配置、安全管理,以及與東北戰區的網絡連接,對其後的信息戰極為有利。光是從基地數據庫中得到的基地的管道、通訊、網絡系統的詳圖,倉庫佈局、儲存物資的清單等等就是價值連城的資料,為我軍其後的改造利用工程可以節省多少費用啊。當然他們也充分利用印軍尚未切斷與第八師的網絡連接之際,進入了東北戰區司令部的數據庫,轉瞬間他們就下載了大量珍貴的信息。
我軍在攻擊第十整編山地師基地時,首先奇襲了外圍據點,利用據點的電腦潛入了師部的電腦系統,得到了基地的兵力和火力點部署、炮兵陣地的機動方案等信息,這可以減少多少傷亡啊。
總參電子戰部則組織大批專家深入研究印軍的電腦網絡系統,迅速開發出一套名為「金針」的軟件和一塊接口卡裝入電子戰團專家的軍用「飛龍」電腦中,只要接上印軍的戰術網絡的端口,就可以順利地接入印軍的戰術網絡,運用「金針」軟件中的各種破解口令的工具進入各重要數據庫的成功率相當高。操作人員還可以在戰術網絡中「遊蕩」,以伏擊那些合法進入要害數據庫的用戶,截獲了他們的口令後,也可進入這些數據庫下載重要情報了。
後來特種兵和電子戰團的勇士改變了策略,他們深入敵後偷襲印軍二線部隊邊緣的連隊,他們的戰鬥力弱得多,防範也比較鬆懈。得手後,照樣可以利用他們的網絡端口進入戰區戰術網絡而獲得印軍的動態信息。而且只要不傷害人員,也不損壞設備,那些印軍也不會向上級報告,這樣就不會驚動印軍戰區司令部了。他們甚至偶爾能進入印軍總部的電腦系統,居然得到了印軍各師師部人員的名單以及人事部門對他們的評價;L戰機和LH武裝直升機的資料、測試報告;還有海軍艦艇的資料呢。說他們挖到了「金山」也不為過。
有趣的是好幾次特種兵抓獲了印軍中的「網蟲」,他們鑽研印軍網絡系統的本領可真不小,但是根本沒有抗審訊的本領,一經審訊就嚇得屁滾尿流,把自己知道的秘密,甚至平時鑽研的「心得」都交待得清清楚楚。這些網蟲發明的破解印軍網絡口令的方法真是匪夷所思,我軍專家都極為讚賞。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更瞭解同胞的思維習慣所致。
反觀印軍,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了錫金、不丹、馬爾代夫這些小國,斯里蘭卡、尼泊爾和孟加拉國根本就不在話下。在軍事技術的引進方面又受到前蘇聯、英法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寵愛」,對巴基斯坦甚至中國都有一種優越感,完全沒有我軍的那種緊迫感。當然在技術上對我軍的中央集約控制的電腦網絡系統也沒有有效的攻擊手段。
在這場奪取信息資源的網絡大戰中印軍完全處於下風。
天地開眼
偵察衛星和高空偵察機是當今極為有效的偵察手段,能掌握敵軍全局的動態變化。我國的衛星技術要比印度先進得多,印度直至2007年才掌握了衛星回收的技術,而我國已於2005年發射了載人宇宙飛船。在金龍電池的下,低軌道偵察衛星的側視雷達的功率大大增強,半導體強製冷前視紅外成像儀的性能也大幅度提升,其多光譜攝影機功能十分強大。它們擁有強大的聯網傳輸能力,能把偵察圖像實時傳輸到前指、各師指揮所,甚至戰機、炮兵的控制系統。我偵察衛星多次發現印軍無人機的發射車,前指立即指令空軍或遠程火箭炮予以摧毀。高清晰度的攝影膠卷可以通過發射的回收艙分批回收。印軍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雖然在戰爭的後期英美兩國給予了技術,但為時已晚。
在高空偵察機方面印度原來比我們強,他們早就得到了前蘇聯的米格-25和米格-3高空偵察機。但是不久前我軍改進了殲-8M,其高空高速性能已經相當接近米格-3,而航程和巡航時間則有所超越。裝備的雷達的功率和前視紅外成像儀的性能也有所超越,「天眼通」已經具有電子系統的能力,這些國產設備都很實用。總體使用成本比米格-3要低得多,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我軍出動高空偵察機的架次要比印軍多得多,這也是國產化的好處。
用「飛天」高空無人機作平台研製的超高空無人偵察機比印軍的「尼桑特」和「普馬」無人機(注)功能強得多。尼桑特只能飛5小時,而「飛天」可連續00小時執行任務,其裝備的側視雷達和前視紅外攝像儀的功能決不是尼桑特可比擬的。它在我軍前沿的25000-30000米(「飛天-2」)超高空執行偵察任務,印軍的防空導彈和戰機也無奈它何。
我軍以「電甲蟲」微型步兵戰車為平台研製的輕型偵察車,作為戰區戰術網絡中的主動信息節點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加大了驅動功率提高了機動性;表面塗了吸收雷達波的塗料,本身既不發熱,噪聲也極弱,因此有極強的隱形性能。去掉了30毫米機炮,保留4管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作自衛武器。僅搭載3人,人駕駛,人操縱戰車中央的伸縮式桅桿,其頂端有個多功能探測園艙,可選帶許多不同的載荷,包括晝/夜電視攝像機、熱成象儀、隨動靜物攝像機、激光指示器、視頻跟蹤器、微型雙模雷達和中繼裝置。根據選用的設備,它可執行多種任務,如偵察和監視、目標捕獲、損傷評估、目標指示和通訊中繼等。設備組合安裝在萬向架上,因而可保證方位和高度穩定。桅桿最高可升至2米高。還有名偵察員可以下車進行偵察。得到的情報可以通過車載電腦數碼化處理,由無線網絡設備發回總部,也可存儲在電腦中。無線聯網設備也有兩種工作模式,在深入敵後時,採用壓縮/猝發模式工作,電腦把信息壓縮加密後,通過定向天線在極短的時間內向衛星或「飛天」超高空中繼站發送,敵軍的無線監視系統很難進行搜索/跟蹤這些偵察車。它們晝夜大量出動,活躍在前線,可以長時間地深入敵後活動。
注尼桑特無人機,仿製以色列搜索者無人機的多任務遙控飛行器。998年批產。系統包括飛行器、地面控制站和裝在一輛重型卡車上的發射架。0個人操作。飛行器質量300g,45g載荷翼展為.5m。一台發動機驅動低速推進式螺旋槳來推進,可在低空(000m以下)飛行5h。
從4m長的液壓氣動導軌式發射架上發射。完成任務後,以極低速被導入回收網。地面控制站3人操作,控制距離00m。
尼桑特後繼型,稱為「普馬」,技術指標未披露。
戰場自動化系統
當代戰爭的特點是作戰部隊的推進速度快、武器的火力猛,尤其是空軍和陸航兵團的大量運用導致戰場態勢的變化極為迅速。僅靠指揮官的耳聽目視-決策-下達命令-下級執行這種指揮模式在很多情況下,已經不能及時應對戰場的變化,將導致失去轉瞬即逝的戰機。印軍原先在這方面比我軍走得更前些,在二十世紀末已經在中央和各戰區建立了戰場自動化系統(所謂的3I就是通訊、指揮、控制和情報信息),全部採用美、英的超級電腦,處理能力相當強。印軍構建的戰區戰術網絡可以大量的主動(能向服務器提供信息)或被動(僅接收服務器的信息)的節點,一直延伸到邊界的作戰部隊。
實際上我軍對戰場自動化系統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也極為重視,只是限於經費投入的系統不多。自從王剛主持軍委工作,軍費有了大幅度提升,先前的理論和研究成果開始得以實施。金龍電池、「飛龍」電腦網絡系統等科技成果更是為我軍的3I系統注入了活力。
自古以來通訊就是重要的戰爭手段,古代的烽火台就是通過目視接力傳遞一位的信息「敵人來了」。如何保障作戰部隊的通訊和數據傳輸通道歷來是一個大問題,否則指揮和控制都免談。以往僅僅保障電話線路的暢通就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無線通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是面臨電源和保密的問題。大家一定在電影中看到指揮員或陣地上的戰士背著沉重的步話機,用通訊密語呼叫或下達命令的鏡頭。這是非常原始的辦法,如果前線幾十處同時呼叫那就一片混亂了,假使通訊兵陣亡了,別的戰士又不知道密語那怎麼辦呢?
金龍電池的出現和我國自製的M-5數字電話手機芯片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個軍用無線手機才700克,充足電的金龍電池保證它有00小時的通話時間,必要時可以有很大的發射功率以抗干擾。其中的每塊芯片都有序列號,在把語音轉換成數碼並加以壓縮後,再加上特定的密碼把數碼偏移才發送到基站,交換機去除偏移碼,然後加上接收端話機的專用偏移碼送出。接收方則去除偏移碼就可以把數碼還原成語音。這些語音通路也可以低速的數據交換。當然僅有手機是不夠的,還有一個關鍵設備就是基站和交換機。在自己控制的地域自然可以建造地面基站並設置交換機,在交戰區和敵後就無法建立地面基站了。那就要靠通訊衛星和「飛天」高空交換站了。
同步通訊衛星當然是很好的轉播平台,可是代價很高,對地面設備的發射功率要求很大,還得使用碟形天線。美國人在二十世紀末的投入商業營運的「銥星」系統是依靠顆在近地低軌道運行的衛星實現全球無線手持電話通訊。這些衛星既是收發的基站,相互之間在星上就可實現交換。我國曾經租用了一些手機作為民用,也是建有銥星系統的地面接入站的國家。我軍很重視這一系統的構思,但不可能在軍事上加以利用。金龍電池發明後,通訊兵部研製了軍用型的低軌道通訊衛星系統,它的作用範圍限制在南北緯50度之間,由於金龍電池的手機的功率可以加大,所以衛星的軌道比銥星的略高。只要2顆衛星就可以保證地面用戶24小時能加以利用,所以命名為「鐵星系統」,可以4000個手機用戶同時使用,當然也可以作為低速數據通路。後來這些資源大都是給深入敵後的突擊隊使用。
自衛反擊戰中無線中繼站的主力是「飛天」超高空無人機,它在25000米的高空足以為方圓0公里(加裝指向天線後作用距離可達20-50公里)的一個集團軍的2000台手機和2000路高速數據通路提供中繼交換服務。前線對「飛天」的需求量極大,戰爭一爆發中央已經把僅有的8架全部調到作戰區域,7架執勤,架在地面備用,但仍不能滿足需要。而且抽調了民用的「飛天」,雖然得到了用戶的理解,終究影響了他們的工作。所以軍委指令把「飛天」無人機的生產和改進作為裝備部的「頭號」工程來抓。
直到月底「鈉鎂合金」投入生產,而且研製出了它的加工工藝,特別是「表面活化焊接工藝」,「飛天」項目組首先得到了這種神奇的超輕超高強材料。在原有的生產線全力生產「飛天」的同時,把原來準備的第二條生產線改造為新設計的「飛天-II」的生產線。「飛天-II」的執勤高度提高到28000-30000米,因此可以更靠近前沿,敵軍的防空導彈和戰機難以對它發起攻擊,基本服務距離可延伸到80公里;它搭載的中繼設備功能也得到了加強,不但服務的手機數提高到4000個,高速數據通路仍為2000路,而且架可以至多與另外3架進行鏈路交換。到7月底第一架樣機升空,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到8月底4架「飛天-II」投入前線才緩解了前線無線通訊線路的緊張狀況,一批「飛天」也回到了民用部門。自衛反擊戰最激烈的時候有2架「飛天」在空中執勤基本滿足了作戰部隊的需要。
「飛天」的高速無線數據通路大多數是給電子戰部研製的「嚮導」軍用電腦使用,這是一件很實用的裝備。它全重是3公斤,主機可以掛在戰士的腰帶上。手持裝置僅400克,它是一台GS衛星定位儀(我國已經擁有了自己的GS衛星定位系統),2厘米顯示屏在主機的下可以在電子地圖的背景上顯示持有者的位置;它有高速無線聯網能力與戰區戰術網絡連接,既可接收上級的指令,從指定的服務器中查詢需要的信息,也可把持有者的位置報告給上級。它通過通用接口可以與便攜式激光測距儀、晝/夜電視攝像機、微型雷達、熱成象儀等設備連接,直接把目標信息傳輸到上級指揮所、炮兵火控系統、戰機火控系統等處。當然它也可以同時作為無線I電話使用。它也裝有自毀線路,一旦落入敵軍手中,總部一個指令就可以把自身的信息和電子線路全部銷毀。
總裝備部經過極大的努力,自衛戰初期為每個排配置了一台「嚮導」電腦,在後期則為前線的部隊配置到了班。戰後的軍事條令規定所有野戰軍的每個班都要配置台「嚮導」電腦,雖然不能像美軍那麼闊氣做到「單兵數字化」,但已擁有了經過實戰考驗的「班數字化」裝備,也是相當可觀的成就了。戰後軍事專家通過對大量戰例的分析得出結論,由於前線部隊大量裝備了這些先進的通訊裝備,使師的作戰能力提高了55%,總裝備費用僅增加了7%。至於運行費用更不能與增加這麼多戰士的開支相比。高科技對軍力的提高是實實在在的。
戰區戰術網絡的核心就是其中央和各級服務器了。拉薩前指配置了由4台國產「銀河V」巨型計算機組成的集群系統作主服務器,它可以同時為0000個被動節點服務,接收並處理2000個主動信息節點發送來的信息。前指的首長和參謀人員可以實時掌握戰機、炮兵陣地、防空導彈陣地,以及前線每個排(在戰爭後期甚至可以掌握到班)的位置、兵力、裝備等信息。師一級的主服務器是由2台加強型的「銀河V」組成,它能抗強震、抗電磁干擾,這裡所說的「巨型」是指其處理功能巨大,並非是體積巨大。2台可以裝入一輛電動裝甲運兵車中,在戰區快速移動,也可以裝入Z-5直升機中運送,在半導體製冷系統的下在運動中也可以通過無線通路穩定運行。一般情況下,它通過光纜與軍部和前指的服務器聯網,通過野戰光纜與各團部的服務器聯網,當然也可以通過無線網絡與所有的節點聯網。可以控制到排一級的作戰單位,在作戰中系統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啊。
我軍的戰區戰術網絡最突出的是系統的安全保密性能無與倫比,國際「黑客」和美軍的信息戰中心至今也沒有能突入過我國的民用網絡的要害部門,更不用說軍用網絡啦。我軍配備的每台電腦都有序列號;網絡的連接都是通過各級交換機採用星形連接,每個端口都有端口號,因此網絡監控人員可以監控每個訪問,發現異常可以立即切斷異常節點的網絡連接,一旦證實電腦落入敵軍手中,即可以發出自毀的指令。每台軍用電腦都是野戰加強型的,內部沒有機械運動部件,硬盤由半導體存儲卡取代了,雖然存儲容量小了一點,可是它不怕摔、不怕水浸。好在內裝的軟件都是受到控制的,不可能感染病毒的。當然電腦的使用者是沒有太大的自由了,受到了嚴格的約束。但這是軍隊啊,面對的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不可能強調「個人自由」的。不過各級的服務器中有很多優秀的教育和遊戲軟件,官兵們在休息時間可以自由使用。有不少政工人員、參謀人員主持的聊天室,可以討論軍事、思想、學習、生活問題,很受前線官兵們的歡迎。
反觀印軍的戰術網絡系統採用的都是美英的高級電腦,系統處理能力比我軍要強一些,但是其網絡基礎仍是開放的互聯網。儘管印軍的電腦專家加裝了許多最先進的「防火牆」,嚴格了口令、密碼的管理,甚至採用一次性的密碼、口令等措施,仍是難於抵擋外界專家級的進攻,甚至是「網蟲」級的進攻。總參電子戰部的專家已經研製出了可控制的「白癡」病毒,可以感染這套系統。只是我軍的電子戰勇士們可以從這套系統獲得很多極其珍貴的資料和信息,怎麼也不捨得將它變成「白癡」。在整個戰爭期間我軍僅在關鍵時刻施放了屈指可數的幾次,而且都控制在很短的時間發作,以配合戰役行動,過時就自動消失了。
印度本來以其巨大的市場和強大的軟件力量完全可以研製一套既是獨立的,又與國際主流電腦可以方便地互聯交換信息的電腦網絡系統。硬件製造能力並不是主要問題,在市場的下是可以逐步增強的,實際上一個設計合理的系統經過大力優化的程序,足以彌補硬件的差異。然而印度的高層一心想擴大軟件的出口,把自己的電腦網絡系統梆在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強調「個人自由」的系統上。在這場信息戰中慘遭敗績。
在中印邊境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我軍無法投入更多的兵力,除了這場反侵略戰爭的正義性激發了指戰員的精神力量,這些先進的裝備也在抗擊數量和後勤條件佔了很大優勢的印軍的激烈的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