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聲世界的中國作家:林語堂 第10章 在廈門 (1)
    一、別了,北京

    抨擊、詛咒、揭露的結果,使統治者恐慌,但是,這恐慌並非是好事。在中國,從古至今沒有一個統治者會因為輿論的批評而悔改,相反,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進行壓制和報復!封住你的口,不許你再說!1926年3月19日,就是大屠殺的第二天,段祺瑞下令通緝五名"暴徒首領",他們是:中俄大學校長徐謙,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顧兆熊,中法大學代理校長李煜瀛,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易培基。3月26日,《京報》又披露了第二批通緝名單,共48人:"徐謙、李大釗、吳稚暉、李煜瀛、易培基、顧兆熊、陳友仁、陳啟修、朱家驊、蔣夢麟、馬裕藻、許壽裳、沈兼士、陳垣、馬敘倫、邵振青、林玉堂、蕭子升、李玄伯、徐炳昶、周樹人、周作人、張鳳舉、陳大齊、丁維汾、王法勤、劉清揚、潘廷干、高魯、譚熙鴻、陳彬和、孫伏園、高一涵、李書華、徐寶璜、李林玉、成平、潘蘊巢、羅敦偉、鄧飛黃、彭齊群、徐巽、高穰、梁鼎、張平江、姜紹謨、郭春濤、任人慶。"在此名單中,林語堂排在第17位。

    1926年4月,段祺瑞執政府被馮玉祥的國民軍驅逐倒台,段祺瑞、章士釗等逃亡天津租界。但直、奉聯軍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入北京,控制了********,國民軍只好退出北京。4月24日,也就是林語堂寫了《"發微"與"告密"》的第二天,直、奉軍閥以"宣傳****"的罪名,封閉《京報》館,逮捕總編輯邵飄萍(振青)和記者林白水,未經任何審訊,當夜就槍斃了。接著,北京衛戍司令頒布了所謂"維持市面"的條例,聲稱"宣傳****主張共產者,不分首從一律處死刑"。整個北京陷入了一片黑暗中,人民失去了言論自由,失去了人權保障。北京成了一個恐怖和混亂的世界。社會上傳說凡是被列入通緝名單的人,都要遭到被捕和殺害,所以被通緝者紛紛離家避難。

    廖翠鳳生下二女兒後,從醫院回到家裡,發現林語堂準備好了一個繩梯。林語堂告訴她,必要時可以跳牆逃走。廖翠鳳說:"要走大家一起走!但兩個孩子,我一手抱一個,一手托一個,怎麼跳牆?"風聲越來越緊,魯迅等很多人都已找地方躲避了,林語堂只好帶著妻子女兒躲到東交民巷一家法國醫院裡。但是醫院裡擠滿了避難者,並不安全。林語堂就躲到老鄉林可勝大夫家,藏了三個星期。可憐林語堂的大女兒林如斯才只有3歲,二女兒林無雙剛剛出生才三個月。林語堂覺得這樣躲著也不是個辦法,心裡非常著急。

    他除了聽到邵飄萍被殺、《京報》被封外,還聽到了《大陸晚報》記者張鵬被監視;《中美晚報》的宋發祥、《世界晚報》的成捨我等,均被迫逃走。林語堂一方面覺得在朋友家長期待著不是辦法,另一方面也怕連累了林可勝一家。於是他把要離開北京的想法告訴了林可勝,林可勝說:"那好辦,別的地方不敢說,像你這樣有才華的洋博士,我可以把你推薦到廈門大學,只要你願意,一句話就行。"原來,廈門大學的校長林文慶就是林可勝的父親。於是,林語堂就開始做離京的準備。5月10日和13日晚,林語堂與魯迅、許壽裳等人互相設宴餞別。5月24日,林語堂向魯迅辭行,並攝影留念。然後,他帶著妻子和女兒,離開了他執教清華、北大和女師大的北京!加入了"大遷徙"、"大逃亡"的隊伍。

    當時,胡適、孫伏園、沈從文、許壽裳、沈兼士、顧頡剛、徐志摩、丁西林、葉公超、聞一多、饒子離等人,都是在"三·一八"以後離開北京南下的。這次"大逃亡",直接的原因是軍閥的殘酷迫害,間接的原因是經濟也得不到保障,北洋軍閥時期,財政狀況處於崩潰邊緣,政府公職人員包括北京的八所國立大學的教職員的工資經常欠薪,教職員索薪的風潮不斷發生。由於這兩個原因,教授、學者等名人紛紛南下,去上海、南京和廈門。林語堂對北京充滿了無限的眷戀:清華的校園、北大的圖書館、琉璃廠的書肆、輝煌的天安門、曾經巷戰過的西長安街、經常路過的哈德門大街、曾經血跡斑斑的東四牌樓、曾經屍身枕藉的鐵獅子胡同及倒下過劉和珍、楊德群的"死地"這些一幕一幕的景象都成了林語堂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別了,北京!別了,北京的朋友!

    二、廈門大學文科主任

    林語堂在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的安排下,終於從北京脫險來到了故鄉廈門。

    廈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廈門是一座風姿綽約的"海上花園"。島、礁、巖、寺、花、木相互映襯,僑鄉風情、閩台習俗、海濱美食、異國建築融為一體。四季如春的氣候更為廈門的魅力錦上添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可以說這裡是全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海水環繞、沙灘廣闊、陽光和煦,由於生態環境良好,廈門的空氣清新,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鷺,形成了廈門獨特的自然景觀,又因為廈門的地形就像一隻白鷺,它因此被人們稱為"鷺島"。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建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綜合性私立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獨資創辦廈門大學,並財政上資助廈門大學達16年之久。面對經濟不景氣的艱難境遇時,陳嘉庚仍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陳嘉庚(1874-1961),華僑企業家,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鎮),廈門大學、集美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陳嘉庚還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地區著名的華人企業家,生前曾為東南亞地區華僑領袖、愛國人士。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他就捐款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1914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範、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範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當時在全國找不到第二個。

    陳嘉庚從1919年開始籌備創建廈門大學。1919年8月,在上海聘任全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餘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人為籌備員。1919年10月,召開私立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會議推舉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設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17個系。1921年4月6日,私立廈門大學舉行開學儀式,中國第一所由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宣告成立。初創時,學校設有師範、商學兩部,師範部下分文、理兩科,學制預科兩年、本科四年。1921年7月4日,林文慶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繼任廈門大學校長。在林文慶校長掌校期間,初步建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1926年9月,林語堂出任廈門大學文科主任。當時的廈門大學有文、理、教育、法、商、醫、工等七個科,科下設系。文科設有國文系、外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系、歷史學系。另設預科,還準備成立國學研究院、高等學術研究院。林語堂擔任語言學教授、文科主任兼國學研究院總秘書。林語堂懷有雄才大略,他想把廈門大學文科辦成一流的學科,把國學研究院辦成一流的學術機構。為此,開始在北京挖掘人才,他向學校舉薦了一批著名學者,除魯迅外,有國學家沈兼士、古史專家顧頡剛、語言學家羅常培、中西交通史專家張星烺、考古學家陳萬里、編輯家孫伏園等。這裡,林語堂的伯樂之功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說,1926年林語堂的羅致人才,是得到了校長林文慶的大力支持。林文慶在辦學宗旨方面也是遵循了陳嘉庚的意願:國學與西學"兩者不可偏廢,而尤以整頓國學為最重要"。所以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是校長計劃中的提倡國學的基地。林語堂引薦了沈兼士為主任,張星烺為代理主任,魯迅為教授等,把一大批朋友集合在自己的周圍,把國學研究院變成了自己的根據地。

    1926年9月18日下午,國學研究院召開談話會,討論研究院季刊的編輯問題。到會者有林語堂、沈兼士、周樹人(魯迅)、顧頡剛、孫伏園、潘家珣、陳萬里、黃堅、丁山等九人,林語堂引進的教員就佔了八九個。10月18日下午,國學研究院研究部召開第一次會議,由研究部主任沈兼士主持,出席者有張星烺、顧頡剛、陳萬里、周樹人、容肇祖等。會議議決了研究部教員自行研究的十個選題,即國學研究院計劃出版的十種學術著作:七種疑年錄統編、馬可波羅遊記、古小說鉤沉、漢代方音考、說文闕字考、古代中西交通徵信錄、中外交通史料叢書、六朝唐代造像彙編、雲岡石窟寫真集、中國古代風俗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